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治国只有明清两朝,其他朝代并没有用儒家思想治国。纵观历史进程,孔子本人在春秋末期,活的并不痛快,往往是到处碰壁。周游列国时被当作“丧家之犬”,老农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连他办了一个丧葬学校,被墨子骂他,(孔子)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
汉初时,汉高祖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都不信仰儒家,认为儒家繁文缛节礼义太复杂,无事生非。他们信仰的是简单的“黄老之道”,这个黄老不是指“黄帝”,而是说老庄与民休养生息的道法。汉武帝时颁布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这个“术”,就是一个诈术。
西汉中期和东汉早期是儒家鼎盛时期,隶书的应用,使大量的儒家经典的伪书创作出来,再加上汉宣帝和东汉光武帝的谶纬,将大量的神话故事当作上古时代的历史,完善了儒家思想。汉朝时期,孔子的四书出现,那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东汉中期,道教和佛教崛起。东汉末期,张角的道教黄巾军将东汉推翻。
三国和魏晋时期,玄学开始创立,为儒释道的“易经”奠定了牛逼。魏晋南北朝都信仰“道教和佛教”,隋唐更是对道佛两教顶礼膜拜。从东汉到北宋在全国各地,大量的佛窟和道观被建立。隋唐的科举考试,不是考儒家的经典,而是考老子的“道德经”。道教和佛教从东汉到北宋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自从朱熹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儒家又开始有起色了。孔子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诞生。但是朱熹用“程朱理学”的灭天理去人欲,自己生活又不检点,尽管在全国办了许多书院,但是儒家思想没有办法推广出去。蒙元信仰藏传佛教,在元朝中期对孔子的子孙颁布过“圣衍公”,没有什么儒家思想的传播。
明清两朝是儒家鼎盛时期只有500多年时间,康熙大帝的“万世师表”,由于离现在较近,对现代影响深刻。但是它的弊端就是“专制和严酷”,现代人想起也毛骨悚然!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因为儒家倡导的仁义是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
仁即仁爱,义即担当。
《论语.颜渊篇》第十一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讲君臣必须要先讲父子。
父父,子子决不是要子听从父。子听不听从父,与父之所以成为父没有多大关系。父子是血缘关系,血缘不清才是父不父,子不子。而血缘是从夫妇开始的。
夫夫,妇妇不是要妇听从夫的话。妇虽听从夫的话。但妇屁股一撅出轨隔壁老王,屁股一撅出轨隔壁老张。这夫还是夫,妇还是妇吗?
夫夫是要:夫有夫的担当,妇妇是要:妇有妇的担当。既然结婚了,就要担当责任。没有担当这个家是不能维系的。而男人号称大丈夫,就应该有更多更大的担当。男人没有担当怎好意思管女人。如果男人花,女人花起来更直接,撅撅屁股都能怀上隔壁家的种。要知道古人是不穿内裤的。
孟子回家看见老婆箕坐,感觉春光外泄,要把老婆休了。
男人有大担当,女人才有小担当,才会管好自己的身子。夫夫,妇妇讲的是担当。有担当加夫妇生出的孩子,才是自己家的。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结婚分家。使家人有担当。为家担当的人才会为国去拼命。国强家旺。
夫妇有担当了。那么作为父亲更应该担当责任。父没有担当,那真不知道子是谁家的种。父子聚麀,那谁是父?谁是子?父有担当,才能有父子的顺序。父子的顺序是不可更改的。一个企业老板是老板,工人是工人。秩序是不可混淆的。更是担当着不同的责任。如果一个国家责任不清,管理混乱,那么这个国家就难以维系。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背后的逻辑导向是仁爱,担当,秩序。这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理念。只要家稳定,国就容易稳定。而国的管理者都希望国稳定。那么儒家的治国思想就得以延续。
即使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体系依然如此。国家爱人民,人民爱国家。这是仁爱。每个人都担当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是担当。国家有稳定的管理系统这是秩序。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因为儒家思想最适合统治者用来教化民众听话。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何来的儒家几千年?孔老二到二千年多点。儒家成主流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百姓黎民用儒,王权皇帝用术。在民间竖立一个孔圣人偶像,在社会建立一个儒家信仰。在历代王朝的实践中,儒家最付合统治者的需要,所以不断被大力推广普及。如果封建王朝还能轮回下去,儒家不要说几千年了,甚至可能会万岁万岁万万岁[捂脸][捂脸][捂脸]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存在就有作用,若无作用就不能存在几千年。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亘古来答。从总体上来讲儒家治国的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与中国的经济基础背景、政治背景是分不开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且历代中国幅员辽阔。儒家治国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说明其理念非常适合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和封建社会的背景。
现在我们来阐述为什么儒家治国思想可以延续几千年?
1、儒家兼容并包,思想不断完善。
孔子当时喜欢周游列国,同其他百家交流学习,老子也是其中之一。在交流学习中完善了儒家的思想。同时孔子是把先秦以来的名著作了注解。从中可以看出儒家不仅仅是吸收了当时的各家思想,同时还吸收了先秦以来的思想并使儒家思想更为完备和充实。我们通过孔子对待教育的观念,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兼容并包。孔子在教育方面就主张有教无类,就是无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有用的人。主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其教育思想比我们现在学校教育要更加切合人性。现在应试教育很少讲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数学、语文都要及格甚至优秀才能称得上好学生。
儒家思想的完善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汉初行黄老之道为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董仲舒把道家法家思想一部分揉入儒家学说形成外儒内法揉之以道的新型儒家思想,被汉武帝赏识。
所以儒家思无论是在上层建筑还是在下层社会都能够兼容并包不断完善,进而在上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在下可以教化百姓,安定社会。
2、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在儒家中可以汲取所需。
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有利于统治。封建统治阶级把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是因为儒家思想可以为封建社会服务的。儒学本身的作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利于统治者的统治。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将儒学与法家、阴阳五行家结合。这一改变可以让儒家思想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包括以后的朝代或多或少作了改变但是其当代统治阶级都可以在儒家思想中汲取到维护统治的思想。
3、中国古代农业为主的社会背景对统治思想要求并不高。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农业社会为主。农业社会比起工业社会其各个生产要素流动缓慢,其思想变化也相对减缓。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维护好农业社会的统治并不需要统治阶级花多大的心思来考虑如何统治民众的思想。既然汉唐以来用儒家可以统治得好,那在接下来的朝代也是可以统治好的。
儒家思想的诞生并非为统治阶级服务,但是其内容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并在统治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好地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我们不得不说儒家思想有其不足的地方,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对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中华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续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