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除了上面列举到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还有比如汉初三杰的萧何,韩信,张良都是很有能力,特别是韩信是完全有资格与刘邦项羽争夺天下,但为什么都放弃了呢?
一、思想束缚现在皇帝打倒了,等级也不见,所以我们可以随便点评任何一个人,但是在古代这是不可以的。这一点深深地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很少有人会生出自立为帝或者称王的想法。
比如曹操一开始也没有想过当魏王,只想当一个将军,但后来时局一步一步推着他走上了魏王的道路。
再比如孙权那怕在江东的地盘稳固之后也不敢称王,他的吴王还是魏文帝曹丕赐的。
项羽看到秦始皇的车队说了一句我可以取代他,他的叔父项梁马上制止。刘备很小时指着大树说以后要坐这样的车子,这是皇帝的车架,当时就被亲人喝止,这是灭族之祸。
所以这一点是作为禁忌存在的,他们想突破这个禁忌是很困难的,特别是那些饱读诗书之人。
二、个人的理想问题韩信他的理想就是想成为一个贵族,扬名天下,他就没有想过当皇帝,所以当项羽派人来劝说他自立,他就是不愿意。
诸葛亮的理想就是想当管仲和乐毅这样的人,想当一个能臣,这就是他的理想。你让他当皇帝,他未必愿意。
至于郭嘉他也压根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否则他也不会投袁绍再跑了来改投曹操。
三、个人能力差别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同样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有缺陷。
曾经刘邦和韩信有过这样的对话。
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
韩信说你最多能带十万。
刘邦问他,那你能带多少?
韩信说我是越多越好。
实际上这不是韩信骄傲,韩信的确有这样的实力,他可以带着被刘邦抽调完的精兵,带着实力很弱的部队去平定齐国,可以正面击溃项羽精锐中的精锐龙且的楼烦骑兵。反正只要兵到韩信手中,都可以成为精锐。
刘邦反问了他一句,那你为什么被我抓呢?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能力的差距,韩信虽然在带兵方面很厉害,但其他方面却不如刘邦。
类似的比如诸葛亮能力也很强,但是他在识人方面,协调各方面的势力方面也不如刘备。当然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比刘备强的多了。
因为能力的差别,你能做好臣子的事情,未必就可以做好皇帝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自然就是王莽。王莽没有当皇帝之前的名声是很好的,如果他没有走出那一步,那他将会是类似于霍光一样的人物受到后世的敬仰。
王莽能力很强,治理天下很有经验,按理他坐上皇帝位可以让天下更加的太平,但事实上“新”朝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幸福,相反是痛苦,没有多少年就被推翻了。
结语:自立门户并不是说你光光能力强就可以了,当然除了上面的三点之外,还有比如时机,气运,出身等等因素决定。这是一个很复杂很系统的影响因素存在。
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答案很简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他们不适合做老板。
有的人天生适合做老板,有的人甘心情愿替人打工。有些人适合做老板,但依然选择打工;有的人不适合做老板,却偏偏选择做老板,而不愿意替人打工。
除此之外,没有例外。
聪明人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愚蠢的人不明白自己该如何定位。
诸葛亮、郭嘉是聪明人,知道自己该做啥;吕布就是愚蠢的人,不清楚自己不适合做老板。
在别的问题中,豹眼说过自己的观点,诸葛亮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也就是不能勇于否定自己。
隆中对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诸葛亮始终不愿意放弃,直到关羽襄樊之战失败,才意识到坚守荆州是错误的,但依然不主动承认。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诸葛亮才不得已彻底放弃了荆州,专注于北伐。
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不承认自己战略错误,而把责任推到了马谡违背节度上。
就这个个性,决定了诸葛亮不合适做老板。诸葛亮自己也清楚不是做老板的料,也就不去主动谋求这个岗位。
还有一个特点,诸葛亮做事过于谨慎,“诸葛一生唯谨慎”,说得就是这一点。追求完美,并不一定就是优点。事无巨细,也就是放不下,不信任自己的战友。
《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中说道: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 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询问孔明的使者:“孔明寝食以及政事烦简如何?”
使者回复道:“丞相夙兴夜寐,日理万机,处罚二十斛的事情,都亲自过问。每日所食不过数升。“
司马懿就对左右将领说:“孔明食少而事烦,岂能久乎?”
这虽然是演义,但裴松之给《三国志》的注引《魏氏春秋》也记载说:
亮使至,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罗贯中几乎完全照抄了这一说法。
这就足以说明,诸葛亮是能拾得起,但放不下的人。鞠躬尽瘁是其优点,但只能得不能舍是其弱点。
看一下曹操、刘备,就不是这样。刘备屡败屡战,毫不在意。曹操被诸葛亮整得狼狈不堪,还在取笑诸葛亮、周瑜不会用兵。虽然是演义的说法,但的确很经典地描述了曹操的个性。这都是做老板不可或缺的性格,诸葛亮不具备这一点。
郭嘉的情况有所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性格决定了他不适合做老板。
据《三国志·郭嘉传》记载: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当初,郭嘉行为不检点,多次被陈群检举,但郭嘉依然我行我素。曹操不仅不闻不问,反而愈加器重他,但对陈群却大加赞赏。
都清楚曹操依法治军、治国,号令严明,曾经以发代首。自己号令节俭,以身作则,平时都是粗衣布鞋。正人先正己,曹操说到做到。
但郭嘉不行,不拘小节,率性而为。这并非绝对不可以做老板,起码郭嘉是喜欢自由自在的人,不愿意受约束。
郭嘉不去选择做老板,也是性情所致。
因此,整体而言,诸葛亮和郭嘉都不太适合做老板。更重要一点,他们都是聪明人,清楚哪个岗位更适合自己。
如果他们选择做老板的话,恐怕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远没有这么好。
这个问题的确是好问题,值得后人仔细品味。
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植入骨子的观念很难改变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郭嘉等,这些谋士从小接受的都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思想深处有很强的忠君规矩行事,造反夺取皇位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仅当时乱世时机不成,而且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凡事撑死胆大的。诸葛亮、郭嘉等人谨小慎微,行事谨慎,细致,又多内省而自敛,当当谋士、丞相就行了,当决断者不行。一代枭雄曹操也只敢挟天子令天下。
千里马常有 伯乐难遇刘备对诸葛亮,曹操对郭嘉都有知遇之恩,二人皆是懂感恩之人。刘备和曹操不仅是有能力之人,而且有名正言顺的借口(刘备“刘皇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在遇见刘备之前一直在山野隐居;郭嘉在袁绍处一直赋闲。
成王败寇先不说历史上多少称王不成功让人贻笑大方的人了,就是董卓袁术这样的也是很好的例子,诸葛亮、郭嘉何其聪明,他们万不会让自己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我来说说,古代为何这么多人不愿干一把手。
举个例子。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层出不穷,特别是陈胜吴广起义,声势浩大,闹翻了天,他们起义的地点在大泽乡,那么,大泽乡在哪里呢?
安徽宿州,离刘邦的老家沛县非常近。后来,起义之火燃烧到了沛县,农民纷纷拿起武器,冲进了县衙,杀死了县令,砸了县衙,打开了牢房,犯人蜂拥而出。
沛县县城整个乱了套,处于无政府混乱状态。可这些所谓的起义军都是乌合之众,缺少一个有能力的领袖,选谁作领袖呢?
按理说,领袖就是一把手,权力炙手可热,大家应该毛遂自荐,踊跃报名才是,但恰恰相反,居然没有任何人想干一把手。
众人一致推举萧何干一把手,萧何曾经干过主簿,头脑聪明,最关键的是有文化,按照一般人的思维,这是好事啊,天上掉馅饼了,踩了狗屎运了。
可萧何却不这么认为,他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俺不干,俺不干,打死俺也不干。
萧何为何不干呢?
因为萧何是读书人,胆子小,他知道造反是什么罪,是要灭九族的!他也知道造反成功率极低!
的确,造反成功率极低极低,秦朝末年,像刘邦这样的小团体何止千千万,但到了最后,只有刘邦一个人成功了,其他人都成了炮灰。
所以,萧何不愿意干领导是明智的选择,其实,依萧何那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性格,队伍要是交给他,结局怕好不到哪里去,要么被官府灭了,要么被项羽灭了。
萧何不愿意干,大家让萧何推荐一个人,萧何思索片刻,忽然想起一个人来,刘季!
刘季,是个小混混,胆子大,脸皮厚,没脸没皮的,让他干,估计他很乐意!
大家把刘季找来了,问刘季干不干一把手?
刘季哈哈一笑:“你们怕死,我也怕死呀,我也不干!”
萧何劝道:“老弟,你天生骨骼清奇,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我看一把手之位非你莫属啊!兄弟,你的未来不是梦,大家说是不是啊?”
这时候,大家跟着一起起哄,“刘季!刘季!刘季!……”,喊声震天。
刘季想了一下,说道:“既然大家一致推举我,我就顺应天意吧!在此,我宣布一下,打今个起,我刘季改名了,改叫刘邦!”
“刘邦,刘邦,……”,众人齐声大喊。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邦夺取了天下!
诸葛亮、郭嘉之流,他们都是读书人,但凡书读的多的人,大多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前怕狼后怕虎,诸葛亮如此,郭嘉也是如此。
这样的读书人,让他们出谋划策、写写公文,这没问题,要是他们干一把手是干不来的,因为他们没这份魄力和胸怀,你看看那些开国皇帝,文人出身的屈指可数,数来数去,可能只有一个刘秀吧!
对于郭嘉来说,当个谋士多舒服啊,可进可退,意见可以多提,主意可以多出,主公采纳不采纳那是主公的事,他一点风险都没有。
何况,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假如捅了娄子,大不了一走了之!三国很多谋士都是这样干的,譬如荀彧、荀攸、许攸、郭嘉,都是在袁绍那边干得不顺心,开小差逃到曹操那边的!
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门户当有根基!备乃黄氏,曹乃野心有余!
依亮与嘉的学识岂可以逆德而往!
古代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像诸葛亮,郭嘉等等。但他们为什么甘愿辅佐他人,作为臣子而不会自立门户呢?
中国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从未停歇,在这些纷争的岁月里出现了无数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在这些英雄的年代里,历史为我们塑造了无数个家喻户晓的能人异士、文武百官,同时也讲述了无数恢弘、震撼的历史故事。
大家在读这些历史事件的时候难免会想,这些能人异士如此了得,为什么就不能自立门户,自己称王称帝呢?每个人因为性格、特长、外界因素等等的不同造成了每个人所擅长的事情是不同的。比如说诸葛亮,做事谨慎、仔细,每一件事情都事必躬亲。这样的性格更适合于做后勤工作,也就是行政方面的事情。
再看看诸葛亮在军事上的表现,六出祁山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十分的了解,因诸葛亮的性格原因,造成了每一仗打得都是十分的小心。如果喜欢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去查看一下诸葛亮六出祈山的路线,每一次无不例外的都是绕到很远才挺进中原。虽然伤亡方面还是可以接受的,但结局还是失败了。
再说说项羽,楚霸王,想必喜欢历史的人不知道项羽的也是少数了。大家应该很清楚,项羽带兵打仗的能力不是强,而是异于常人的强,他可以凭三万骑兵将刘邦的五十万大军杀得落荒而逃;也可以凭不到敌方十分之一的人马大败秦军,最后还活埋了十数万。
就是这样一个堪称天下无敌的楚霸王,硬是将一张好牌打了个稀烂。
刘邦倒是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一生就会一个本事,就是会笼络人,一介布衣出身,身边竟聚满了能人奇士,汉初三杰不说,周勃、樊哙、夏侯英、陈平、曹参哪个不是鼎鼎大名的英雄,俱都甘愿称臣。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每个人因为特点的不同,所适合的位置也是不同的。像刘邦、刘备、李世民等等,这些人在战场上不一定就攻无不克(这些人也很擅长打仗,但绝不是最好的,而最好的却做不了皇帝),但在攻心方面肯定是无人可敌的。刘邦的一哭而闹三上吊的救了自己数次,否则单单一个鸿门宴就足以要了他的性命了。
再如韩信、白起、项羽等,让他们去打仗的话,那真是没人挡得住,只要给他们备好足够的粮草和兵马,估计他们可以冲出西域绕地球一圈,再从太平洋东岸游回来。然而这些人当得了将军,却作不了皇帝。
皇帝的当机立断、安抚百官是项羽所不具备的;皇帝的果断决绝,六亲不认是韩信不具备的;白起不需要多说,他牙根就没往皇帝这方向想过,或者说白起只是个武官,政治他根本一窍不通。这就是为什么有能力的人不一定能自立门户,因为他们的能力不是当皇帝而是辅佐他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