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要知道自己如果气血差、怕冷,进补什么可以调理好?

我想,最好还是先了解下中医中的寒证,了解中医中的气血理论,然后再看看自己的气虚差怕冷该如何进补?

手脚冰凉,属于中医中的寒证吗?

目前,中医关于“寒”的概念,主要是从六气、病因和辩证三个角度加以定义的。

比如《中医大辞典》里就把“寒”定义为——

1.寒,是病因六淫之一,寒是冬令之主气,属阴邪,易伤阳气。人如果被寒气侵入,则可以阻滞气血活动,成为痛证的原因之一。

2.寒,还是八纲辩证之八纲之一,从而,寒成为病证的一种基本属性或类型,包括内寒、外寒等症候,而内寒多属于功能不足或衰退的病证之一。

在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里,寒则被定义为——

1.寒者,冷也,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2.寒为冬季得住气,所以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人体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则常容易感受寒邪。

中医对于寒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伏寒、伤寒、寒毒、寒邪致病等致病特点,以及“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等方面。

题主所说的气血差怕冷的冷,不外乎上述几寒。

中医界著名的医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诞生于东汉末年,由于自然就过于太寒,所以才导致“伤寒”类病变的发生、发展与传变的重要外在因素。

而中医界另外几个派别,像脾胃论、温病学派、雷神学派等都与当时的时代和气候特点密不可分。

而当前有关“寒”的六气研究,多集中于寒冷气候环境对某些疾病发病的影响,而对其基本原理的系统、深入阐发不足,特备是寒气的产生、转化、性质和其对自然界和人体的作用等方面的认识,尚有待一步阐明。

中医认为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的前提是寒,症状是收引,并不包括非寒所致的收引,这是要注意的。而寒还存在内邪与外邪之分,内寒的产生多由阳气虚所生,阳气虚的根源在于肾阳虚。

说到寒病,还有一种是伏寒,外寒伏藏,至春乃发,变为温病,想来中医胃病学派就是伏寒疾病的延展吧。

但伏寒变为温病还需要三方面的条件,一个是上一个季节的病邪伤正,为下一个季节外邪发病创造条件;第二个就是与寒邪春季温热邪毒侵袭密不可分;第三个就是肾主藏精,主司冬令,冬寒内伏郁久化热比伤肾经,所以伏邪温病以肾精亏损为基础。你看,春夏秋冬三季的手脚冰凉也与冬季之寒密不可分,说白了,夏天的手脚冰凉有可能是冬天的“美丽冻人”导致的。

在中医理论里,症候是人体病理变化本质属性的直接反映,包括了症状和体征;同时,也随着疾病的进程变化,当今寒证候的认知,还涉及了寒证的表里、虚实、真假、错杂等不同方面。

如果一个人手脚冰凉身体怕冷,要是属于表证的话,应属太阳病、卫气病、上焦病。表征多为肌表受邪,并在腠理营卫之间,并没有涉及脏腑。

寒证的真假,则认为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伴随胸胁部灼热,揭衣蹬被;阴寒内盛则表现为身体倦卧,欲衣衣被的状况。但是得热即舒、喜饮热汤之类临证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实寒虚寒。

既然如此就要来区分寒证之虚实了。《金匮要略》认为干旱虚症多因为寒伤肝阳或肝阳自衰,肝寒寒证的临床表现则多见于喜温喜按等虚寒表现。

至于寒热错杂之经常见到的难治性寒证。《伤寒论》认为寒热错杂症有外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痞证,以及格阳、戴阳等特殊类型。而且上热下寒还可分为上热之热在胸隔、热在脏腑以及下寒的湿寒或虚寒,部位可广及胸腹,也可局限于脾胃。

而寒证,说到体质,包括手脚冰凉的寒性体质,多有先后天因素以及寒邪等造成的。

而且,寒证,不但是手脚冰凉那么简单,而且涉及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可以造成多种疾病。而寒证的研究,多集中于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外科病症等。

气血理论——百病皆属于气

百病皆属于气,此言出于2000年前的《素问》,认为气机失调是疾病的根本病机,治百病亦以调气为要。

然后,气行于脉外,血行于脉中,所以外邪侵袭,总是多先伤其气,后伤其血。

对于内伤病来说,内伤七情,劳倦失宜,都可以直接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最易先伤其气。

老话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感情绪的变化导致气的运动失调,从而发为疾病,这是肝气化瘀、肝气化郁、肝气化火的疾病。

中医上说,气属阳,阴属阴,阳无形,而阴有形。

在临床上,并在气的,通常多属于功能性疾病;而病咋血者,就可能出现器质性疾病。所以,在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多是由气及血的过程,初病在气,久病入血。

这样看来,怕冷的人,一开始属于气之(气滞之病)病,手脚冰凉久了则气伤及血,发展为血亏之病。

怕冷,是气伤还是血伤还是气血都伤?

上面说到,气血病之外感病以外感邪气为主,以痞证、结胸证、蓄血证为主,比如一痞证单纯的邪陷气滞,到结胸证气于有形之邪相交结,再到蓄血证瘀热互结于血分,则是一个邪气由气入血而且邪结逐渐加重的过程。

这就是气血不足。

先是因冷而冷,再就是气伤入血,则不冷也冷。

再深一步来说,邪气还有瘀滞化热的倾向,这也是外感病的特征之一。

内伤病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此为由气及血。

而在内伤病之中,则以正气损伤为主,气机郁滞,导致血脉淤滞,依然是由气及血。

而且在内伤之气血差疾病当中,血病还常及水,血脉淤滞,血道不通,那么水湿津液停滞,成鼓成肿,这就是“血不利则为水”之证。

水和血均为病理产物,还可以相互转化,交互为病。

那么,如果要治疗气血差的疾病,则应重视扶正和驱邪的关系,不管是扶正还是驱邪,气机调达是首要条件。

也就是说,气血差怕冷的人,首要气机通达,在为血畅,则冷消矣!

气血差、怕冷,该怎么补?

上面说到,气血差,怕冷,分由气及血,且血亏还及及水。所以对于气血差、怕冷的人就不能单一地进补那样简单。

不管是外感病还是内伤疾病,但调气之法都是具有祛热散邪的效果。

对于这一类的疾病,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用桂枝汤、麻黄汤来以治疗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这些也是主要取桂枝走脾胃脏腑用以解肌祛风,麻黄宣肺以开腠发汗,都是用来调气散邪的。

病入血分,那就要避免耗血动血了,直须凉血散血,这个时候,病虽然已入血分,也不能必须气血同治。

所以,不管是外感受病还是温病,在治疗上,都是以调气为主,再气血同治。

在内伤的气血差疾病当中,调气的方法还要顾及扶正。内伤疾病,如果用益气之品,则容易拥塞气机,用养阴的药物则容易滋腻碍胃,治疗上可以开胃行气的药物,以便调达脾胃及其;对于癓瘕类疾病,癓瘕聚集的形成往往与内虚密切相关,所以只有气机运行畅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运化。

气虚差、怕冷,中药滋补用药都有什么特点?

对于气血差、怕冷的气血不足疾病,外感邪气致病,邪气或从肌表腠理入,或“首先犯肺”。而肺主皮毛,肌肉腠理又和脾胃密切相关,所以气血不足外感初期,张仲景喜欢用桂枝、麻黄类来调气散邪,。

如果外感邪气有郁而化热,那用药上就可以偏寒凉一点,可以用石膏、山栀子,并用辛开苦降之药来畅通中焦气机。

内伤致病,特别要避免病程延绵,耗伤正气,所以永奥多以偏温通,而且用药上,常可以佐以轻请调补的药物。

气血差,怕冷,病在气则可以治气,但病在血却不一定一味地治血,必须要气血同补。

但是,对于血分的药物之使用也有层次,对于病还没到入血的程度的,但气分郁结严重,出现轻微疼痛或麻木等气血不和症状的,可以用当归尾梢以活血而达到调气作用,从而让气血和。

第二个层次,测试病既在气还在血,郁结程度比上一个层次严重,症状上胀痛明显,则可以用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活血。

低三个层次就是病已入血分,瘀血阻滞,这种瘀不仅是血液运行不畅,而且hi出现癓瘕等实质性病理产物,可用桃仁、红花,甚至用虫类药物等活血化瘀。

治愈具体用什么来滋补用于调理气血,我在最后不得不介绍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气血双补之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说到气血双补的代表方剂,就不得不说到八珍汤和十全大补。

八珍汤是最著名的的益气养血方剂之一,应用特别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科等,是补益气血的代表方剂,方中八味药是补气益血不可或缺的常用药,可用于全身各系统急慢性疾病所导致的气血两虚症状。

八珍汤方为补气方和养血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和在一起的方剂,四物汤和四君子汤都来源于北宋官方太医院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全方由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八味组成,这八味均是补血、益气的上乘之品,上乘为珍,所为八珍汤是也。

再说十全大补膏。

十全大补膏,同样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载功效记载为:“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喘,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咳,顺正避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好吧,既然其效不可具述,我也就不多说了。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具体咨询我。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气血差怕冷,属于气血不足、阳气亏虚的表现。

要谈需要补什么,首先要明白自己究竟是不是这一类体质?免得乱用乱补之后,不仅没起到作用,反而出现“上火”等副作用。

气血不足、阳气亏虚都有哪些表现?
  1. 面部气色差,甚至给人一种“苍白虚弱”的感觉;
  2. 皮肤容易干燥、长细纹、早衰,甚至出现起皮、瘙痒;
  3. 嘴唇、舌头、指甲的颜色淡白;
  4. 头发干枯、无光泽、发黄、分叉,甚至脱发;
  5. 整日无精打采,没有力气,不喜欢运动;
  6. 手脚冰冷,畏寒畏风,抵抗力差,容易生病;
  7. 月经量少,颜色淡红,经期发热、头晕、头疼;
  8. 睡眠差,多梦、睡梦中易醒,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如果你有上面的大部分症状,才是气血虚、阳虚的人群。

至于补什么好,介绍一些大家日常爱吃的,又具有补益作用的药食。

桂圆:除了补气血,还能养心安神助眠,气血不足、怕冷,尤其适合睡眠不佳者;

红枣:补气血,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加上味道甘甜可口,是一个很好的保健佳品;

枸杞:补肝肾,有强健身体的作用,尤其适合长期熬夜者;

山药:健脾益气,尤其适合胃口差、进食不足、容易腹泻者;

黄芪:补气的佳品,人参、党参同样也是补气佳品,气足了,才有力量去化生血液,跟当归一起用,补气血的力量更佳,但当归不那么好喝,可以将黄芪加在下面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中食用;

当归生姜羊肉汤:挚爱的一款温阳散寒补血的药膳,出自古代中医大家张仲景之手,对气血亏虚女性的月经调理作用很不错,具体做法也很简单,味道也不错,大家可自行百度做法;

山楂:具有开胃健脾消食的作用,特别适合消化差、吃不下饭的女孩子;

三红汤、四红汤、五红汤之类的网红药膳,以及五谷杂粮都是适合你们的。记住一个原则:不挑食、不吃垃圾食品。

除了要补,更重要的是“防”。
  1. 比如天天节食减肥不吃肉,或者不“爱”吃肉,气血不足是肯定的(以形补形,血肉之品是最好的滋补物品,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谈,肉类的营养价值也会比普通食物更高)。可适当增加肉类,特别是肝脏、鸽肉、鲫鱼、鳝鱼、牛肉、羊肉等,对补气血、温阳都不错(当然,也不是让大家天天吃,不要太挑食就好);
  2. 爱吃生冷的食物,比如把水果当饭吃,天天冰奶茶、冰可乐、雪糕冰淇淋、饮料不离手;
  3. 不运动,运动能助生阳气,帮助脾胃消化,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消化好了,气血自然也好了;
  4. 不熬夜,熬夜除了让你长痘,还能耗伤人体珍贵的精华—比如气血,熬夜之后注意力不集中、手脚无力等身体“虚弱”的症状,正是气血亏虚的表现;
  5. 不受凉,很多女孩子(特别是偏寒冷的地区)为了好看,喜欢在夏天露出腰部;即使是寒冷的秋冬季节,也会忍不住露出自己纤细的脚踝,这是很伤阳气的行为。腰、腹部里面是我们的胃肠和各类脏器,腹部有肝经、脾经、胃经、肾经等通过,有神阙、天枢、关元等补气温阳的穴位,后腰部则有肾俞、命门、腰阳关等重要穴位,脚踝有太溪、三阴交,太溪是肾经的原穴,能激发身体的原动力,而三阴交是一个重要的调经穴位,脚踝受冻是很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中医学按病因将疾病分为实证、虚证两大类,气血差,从中医上来说属于气血亏虚、气血不足这种证型,属于虚证范畴。一个人出现了气血亏虚、怕冷,人们第一时间就会问,需要怎么补呢。而我们医生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怎么补虚,而是找到病因,找到导致患者气血亏虚、怕冷的病因。人体是一个较为完美的生命个体,它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机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当人体长期受到不良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出现慢性病理表现,比如气血亏虚、怕冷。所以,在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出现病理表现,一定要找到病因,并且要祛除病因,这样治疗起来才能事半功倍。如果,单纯补虚,不考虑祛除病因,治疗起来效果也会不是很好,而且,即便治好啦,以后还会复发。

导致气血亏虚、怕冷的病因有很多,我们讲几种常见的病因。1、熬夜,长期熬夜是耗损人体阳气、气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现代年轻人夜生活丰富,即便自己窝在家里,也是要玩手机、玩电脑到凌晨12点,甚至凌晨一两点才睡觉,而这个时间正是人体造血功能最旺盛的时候,此时熬夜严重影响了人体的造血功能。从中医来说长时间熬夜就会导致肾虚、气血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怕冷、神疲乏力、白天没精神、腰酸腿软、记忆力下降,女子出现月经不调,男子出现性欲下降、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有些人还会出现精子质量下降,导致男性不育症;2、不良性生活,性生活过于频繁,或者手淫过于频繁,长此以往,导致精血亏虚,身体虚弱,出现怕冷等肾虚表现;3、饮食失节,暴饮暴食、不按时吃饭、过度饮酒等不良嗜好,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导致体质羸弱等。

所以,气血亏虚、怕冷的人一定先要祛除病因,同时补气养血、温阳补肾,这样才能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对于脾胃良好的人,可服用十全大补丸合右归丸,补气养血温阳。脾胃不好的人,可服用人参归脾丸、右归丸、保和丸。平时可煲汤进补,例如黄芪肉桂鳖甲汤、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当归猪蹄汤、生姜大枣红糖汤。也可用枸杞、黄芪等泡水代茶饮或者艾灸温阳通络。

文:广西国际壮医院男科岳增宝医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男科王传航主任医师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人是靠什么活着的?气血啊!首先,人活一口气,人一旦没有了气,这个人就是死人了;另外,人活不离血,人一旦血流尽了,人也就没了。

可见,气血对于我们生命来说,有多么重要!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气血充盈,那么,身体就像血气方刚的棒小伙!

一个人,如果气血不足,甚至严重气血两亏,那么,身体就像弱不禁风的林妹妹。

那么,气血差,除了怕冷,还有什么症状表现呢?日常生活补什么好呢?

今天我就和大家伙儿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仅供参考。

气血不足有哪些症状表现?

综上所述,气血是人的生命之本,所以,一旦气血不足,必然会导致身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减退,引起身体器官的早衰;其中,具体到气虚与血虚,也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1.气虚的人:不仅表明他(她)的脏腑功能在衰退,而且他(她)的身体免疫力也很差。

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畏寒怕冷,肢冷冰凉,动辄浑身出汗;常常头晕耳鸣,精神萎靡;整天感到疲倦无力,心悸气短;如果是小孩,身体发育,也明显比其他孩子要迟缓。

2.血虚人:更是面无血色,苍白无华;即使年纪轻轻,也成了萎黄的黄脸婆似的;皮肤也变得干燥,毛发枯萎,指甲干裂;而且两眼昏花,手足发麻;夜晚更是失眠多梦,白天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气血不足补什么好?

1.食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气血不足,最好是从食物中补回来。

建议可以适当增加含有铁,叶酸的食物,因为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叶酸是细胞分裂和骨质血液细胞重要成分。

如红枣,猪肝,鸡蛋,菠菜,黑木耳,黑芝麻,虾仁,红糖等都是补气血的好食材。

2.补觉:俗话说,白天吃得一头猪,不抵晚上一觉呼!按照中医的说法,白天属阳,夜晚属阴。夜晚充足的睡眠,是滋补气血的最佳时机。

如果按照西医的说法,充足的睡眠,能让人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全身的器官,组织,细胞得到充分的调整。

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是补气养血的最重要的时段。

2.药补:对于气血严重不足的人,光靠食补和补觉,就不一定够力量了,或许需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补,通过服药来改善身体的气血状况。

至于补气血的中药,那是有很多,如桑椹,桂元,枸杞子,黄精,红枣,山药等等,不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选方药补。

总结:气血差怕冷,可以进行食补和补觉,如果气血严重不足,那么,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补。

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特别提醒:评论区中的推荐用药,均需谨慎试用,切勿打款购买!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谢邀!

气血差,怕冷?应该说气血虚、怕冷。

这种说法是中医上的叫法。气血虚和怕冷是两种情况,但是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为人是一个整体。

先说气血虚。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气血同源,相互化生。若机体任何一个脏器有问题,或者久病,均可导致气血两虚。

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困乏无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昏目眩、食欲不振、心悸气短;女性还表现为闭经、经量少等症。

而怕冷,则属肾阳虚的表现,肾阳可温煦全身,使人体精力充沛,从而使人体温暖,肾阳虚弱则表现为四肢或全身怕冷、舌胖、腰酸腿困、夜尿增多、阳痿、早泄等症。

从两者关系来看,气血虚,可使肾阴、肾阳俱虚,因为气血是维持各脏器的根本;而肾阳虚,使气血生化无力,因为肾阳是维持人体机能的动力。

在治疗上要找出气血虚的病因,对症治疗、祛除病因方为上策。

在去病因的基础上可选用十全大补汤为妙。

十全大补汤中含四君子汤和四物汤,加黄芪、肉桂而成。

四君子汤、黄芪补气,四物汤补血,肉桂补肾阳。

故十全大补汤最为适宜。

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您好!我是@Forest医生祥子 ,我来回答您的【气血差怕冷的人补什么好?】

从字面来看,您所说的气血差就是气血两虚,怕冷的人一般多属阳虚,气血两虚且又怕冷,从中医角度来看,应该伴有肾阳虚。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寓真阴,为三焦之源,故“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

也就是说补益气血的同时,要结合温补肾阳才能解决“气血差怕冷”的问题。

因此理论,forest医生祥子下面为您提供一个具有补益气血、温补肾阳的食疗方法~当归黄芪羊肉汤。

@Forest医生祥子

当归黄芪羊肉汤

一、当归

当归出自《神农本草经》,属补益剂“补血药”范畴。当归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之功效。

临床可广泛用于各种血虚证,血虚证一般可表现为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甲床苍白或颜色浅淡,眩晕耳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或女子月经错后,月经量少,经色浅淡,严重的会出现闭经,舌色淡、脉细弱等等。

  • 当归不仅能够补血,还能活血。不仅对血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血虚血瘀,女子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临床治疗效果也甚为显著。
  • 由于当归药性辛温,为活血行瘀之要药,临床对于虚寒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的治疗和活血化瘀药配伍具有很好的疗效。
  • 当归能够补血,对于血虚便秘能够起到补血且润肠通便的效果,常和润肠通便药共同配伍。

@Forest医生祥子

二、黄芪

黄芪出自《神农本草经》,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的功效。

  • 脾气虚证 黄芪常常用于脾气虚弱引起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因其能够升阳举陷,又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导致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也常用于脾虚失运引起的浮肿尿少,既能补脾益气,又能利尿消肿,标本兼治,为治疗水肿的要药;又能补气生血,和补血药配伍可以用于治疗气血两虚;黄芪还能摄血,所以还可以用于出血证的治疗;黄芪还能补气生津,能够促进津液的输布,和生津药配伍,能够起到生津止渴的功效。
  • 肺气虚证 黄芪能够补益肺气,可以用于肺气虚弱,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的治疗,常和祛痰止咳平喘药共同配伍。
  • 气虚自汗 脾肺气虚之人常常卫外不固,表虚自汗,黄芪能补脾肺之气,益卫固表,和止汗药同用,可以用于卫外不固、气虚自汗的治疗。
  • 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不敛 黄芪以补气之功还能托毒生肌,可以用于疮疡中、晚期疮疡难溃难腐和溃久不敛的治疗。
  • 此外,黄芪还能用于痹症、中风后遗症等气虚导致的血滞,筋脉失养,症见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的治疗,常常配伍补血药以达到补气行血的功效。
三、羊肉

羊肉不仅肉质鲜美滑嫩,且肥而不腻不含胆固醇,还香味浓郁,深受大家喜爱。

  • 羊肉性能甘、温。有温补气血、温补肾阳、驱除寒冷之功效。脾胃虚寒或者脾肾虚寒的人群较为适合。
用法

当归12克 黄芪30克 羊肉适量

先把羊肉洗净,用热水焯一下,然后把当归、黄芪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可以放入食盐、花椒、八角、葱段调味。

先用大火炖至水沸,然后再用小火慢炖四十分钟左右。

一天一次,食肉喝汤。

当归黄芪羊肉汤,不仅能够补益气血,同时还能温补肾阳,食用一段时间就会慢慢改善气血差怕冷的体质。

此外,若是怕冷较重,可以再加入少量具有补火助阳功效的肉桂,不仅补而不腻还能引火归元,温补同时还不会上火。

@Forest医生祥子

好了,以上就是我对您问题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疑问可以留言或者关注@Forest医生祥子 ,我会在空闲时间一一回复的。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