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世界上最长的路就是套路”!经过下半年银保监会的强力整治,主要是出台了三个重磅文件,未来商业保险应该套路最少,能少掉绝大部分。

未来其实是可以去比较放心的买一些保险了,保险还是对于本人和家庭来说,未来降低一些不能承受的风险最好的办法。

例如生一场大病,如果有医疗险,就不用东拼西凑,一夜因病返贫了。例如万一出现意外家人身故,可能他是家庭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可以从意外险或者寿险中得到补偿,让家庭其他受抚养者顺利成长,不至于辍学或者家庭生活大幅下降。保险是人类进入文明世界之后发明的一项,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的一个好产品。

那么我具体说说下半年出台这三个重磅文件吧。

1.在2009年8月28日,银保监会发布197号文,《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在10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于过去诟病已久的商业银行经营保险代理业务,所产生的各种违规现象,做了一次规范性的梳理。细化了商业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如何销售保险?如何把合适的保险产品销售给有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客户?

A.我们必须取得保险代理资质,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保险资质。

B.保险产品必须同银行产品严格分开。包括印刷材料,包括宣传彩页让投保人可以清晰分别出其不是银行存款产品。

C.在特殊情况下保险单材料转至保险公司必须由核保人员核保后由保险公司出单,不能当场出单。

D.保险公司在扣划保费后,必须以保险公司名义通过各种方式提示投保人。

E.商业银行及保险销售从业人员应当对投保人进行需求分析与风险承受能力测评,完成之后才能销售保险产品。

如果严格执行基本上去银行办理存款变成保险的可能性就归于0了。

2.银保监会于2009年10月份发放的194号文。《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这份文件对于互联网保险以及捆绑销售,侵犯保险投保人知情权及各项违规现象做了极大总结。同时也开展集中举报和整治活动。

A.在乱象展现方面一共有七大行为,基本上概括了所有目前发生的保险问题。写的非常详尽和仔细。投保人可以根据这七大现象进行对号入座,逐项举报。

B.针对互联网销售方面,写了六大乱象。尤其是针对目前呼声投诉量比较大的意外险,履约保证保险及其他投资类保险做了规定。

那这份文件投保人可以集中进行投诉,要求纠正过去的违法行为,包括规范未来的销售行为。

3.在20019年12月25号颁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的通知》,这是由两会两局联合颁布的,在2020年1月25日进行实施。

A.对于金融保险企业进行营销宣传,做了原则性的完善规定。尤其是针对互联网进行金融营销宣传工作,此次亡羊补牢,规定非常详尽。

B.对于消费者知情权以及举报投诉权也做了相应规定。如果未来金融营销活动不规范而导致对消费者造成损害,消费者可以以此法规为依据,要求金融企业进行纠正和改正。

这个法规对金融保险企业的营销活动做了严厉的界定,未来如有违反,会受到严格惩处。

总结一下:在2009年各个监管部门出了如此多的规定和详尽的通知,确实是下了一番苦功。如果从业人员和保险机构严格照此办理,从此世上再无保险套路,大家也会按照自己的选择和意愿挑选合适的保险产品了。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跟随德先生得到最简单的答案和最实用的解决之道。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现在我国的监管体系很严格,而且会越来越严格。

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套路,套路是来自于销售过程。

至于愿不愿意买保险,完全取决于自己,但是我还是建议找个明白人,买点儿合适的保险。

监管会越来越严格,这既是保障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也是在保护行业正常发展,而且会越来越规范。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严监管是常态,在未来很长的时间中,我们都需要在严监管的态势下调整自己的展业模式,在框架下生存,发展。

纵观监管网站,每个月都有各种政策出台,每个月总是有公司被点名,处罚。

有因为返佣被处罚的个人,也有因为费用问题被处罚的机构,也有因为不合规销售被处罚的团体,也有因为触碰了监管红线被处罚的公司。

严监管,各种政策的引导,是对行业规范发展最好的推动,只有在符合市场规律,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各家公司才能发挥其特色内容,为广大保险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的保险产品和更有特色的保险服务。

保险产品没有什么套路,主要是保险公司的销售有套路,而且比较深。

保险公司推出产品的时候都是经过银保监会批准的,最起码也得报备一下,如果保险公司的产品是套路,根本过不了监管机构的审核。

2019年12月约谈十三家保险公司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为了防范未来发生的系统性风险,直接叫停了4.025%预定利率的产品销售。

对于保险公司的销售套路无非就是过度包装,将重疾险组合医疗险就说成是“超级医保”,将年金险包装成“超级社保”。

为了签单回收保费,保险公司给业务员培训的时候总是在培训话术,而不是保险产品本身或者是条款。总是教什么“一剑封喉”“七步成诗”“三步拿下”,对于保险产品本身的东西似乎不是那么在意了。

保险业务员为了让保单顺利承保,很多关键信息不和客户做深度沟通,例如责任免除,犹豫期,电话回访,如实告知等等关键信息都是模棱两可的说一说,其实这些信息是非常关键的,这个也算是一种套路吧。

现在的保险消费群体已经是80后,90后了,他们本身有比较高的知识和对保险的认知水平还算不错,对于这些基本的东西他们都在自我学习,这种误导情况会越来越少,而且监管越来越严格,这种情况必然走不长远了。

至于买不买保险,这个真的你自己拿主意,毕竟未来发生风险的时候有保险和没保险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以前总觉得每个人都需要买一份自己的保险,后来我放弃了这个念头,你若问我,我就和你说说,你若不问我,我也懒得和你说了。毕竟未来发生风险理赔的时候,钱是给到客户手里面的,改变的是客户的命运,不是我的命运。

商业保险本身就是自愿购买的,如果没有弄清楚为什么要买保险,就会总觉得保险业务员是求着他做一张保险单似得。其实自助者天助,自己的事情不做规划,没有必要让业务员求着你去做一张保单,说实话,没你这个客户,我照样还在这个行业工作,而且会越来越好!

保险保的是未来不确定的风险,至于未来会不会发生,发生之后会有什么后果,需要多少钱?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些都是未知数,但是如果有一份保险是不是会好一些,最起码经济负担不会变的太重。

保险是让被保险人在人生至暗时刻能够有一线希望,让被保险人在人生关键时候能够有一个选择机会,让被保险人在人生路上即使遇到磕磕绊绊也可以从容面对。

老炮建议:个人寿险在中国发展也就不到30年的时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党一直在致力于让保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保险是必需品,但是很多人已经没有机会在购买商业保险了,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保险的核保规则也会越来越严格,至于要不要买保险那是自己的事情,但是未来能不能买保险就是保险公司的事情了。

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商业保险是否有套路的问题,这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其实,商业保险是通过精算师设计的一种经营活动,它是利用数学工式设计出来的一套可以诱惑人们投资理财的方式,至于里面是否有套路的问题,因为正常人的思维永远算不过精算师,只能在其设计好的套路内计算自己的利益。其实,保险作为商业活动,它的经营策略是不可以赔本。在这个原则下,只能用一些可期望的、可计算的远期利益或风险利益引诱人们投资。如果家里的资金够用,可以购买一些保险品种,它的作用是在防止风险引发的困难的同时,具有储蓄和保值作用。

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假如真的没有套路,那么大家购买保险的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大众认为保险套路满满,是一种“骗钱”方式。

其实这是对保险的误解,保险真正的作用是分散风险,万一发生之后降低损失,或者给出一定的赔偿。

举个例子,假如在一亿个人里面总是会有1个人得到绝症,这样的绝症只要1个亿就可以解决,但是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拿出一亿,而这个时候每个人只需要出一块钱买保险,就可以让这一亿人彻底避免该绝症带来的死亡。

所以保险是一种好的产品,值得购买,那为什么现在的保险产品“套路满满”呢?

其实还是为了利润,保险推销员为了成功推广出去获得提成,没有仔细讲清保险条款以及规章,卖给了不适合的人,一旦发生问题,根据条款又无法理赔,这个时候就会认为保险套路太多了。

其实这是保险公司迅速发展膨胀带来的弊端,国内的保险行业在短短十几年发展如今的规模,和这样的代理人推销制度非常相关。

保险公司迅速发展其中的弊端就是给很多的客户带来了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口口相传又导致众多人不相信保险,总是以为保险骗人,这就导致了如今大众对保险的态度。

随着行业越来越规范以及监管的严格,实际上大家可以发现现在保险行业越来越正规了,买了保险之后还会进行回访确认是否购买,一般来说还有15天的犹豫期。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只要不是太穷和太富的人,都要适当买保险,降低损失,花钱买个心安,总之,保险是一种非常好的金融产品。

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凡是保险产品我都比较认可。如果个人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配置一些保险产品还是非常好的。

如果商业保险能够严格监管,没有套路,大家愿意买保险么?

如果保险都说得明明白白,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会去买保险。

为什么要把那么多的佣金给业务员?可见这其中的利润。

保险是精算出来的,也就是说,是算出来保险公司肯定赚的。

保险公司赚,那么谁亏?毫无疑问,当然是购买者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