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造成的胃出血?
在动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血栓素A2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因素,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小剂量服用阿司匹林(每天75mg-100mg)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使前列腺素生成受阻,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由于对环氧合酶的抑制是不可逆的,因此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强大而持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阿司匹林的抗栓作用明确,长期服用可显著降低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但是也不能忽略其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在局部可以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磷脂层,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屏障,造成胃黏膜损伤。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这是阿司匹林损伤胃黏膜的主要机制。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常见上消化道道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甚至可能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服药的时间越长发生率越高,患者年龄越大,危险越大,因此要想预防阿司匹林所致胃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做好以下3点:
- 使用阿司匹林肠溶剂型,如肠溶片或肠溶胶囊,这样可以使阿司匹林在肠道释放,而不在胃中释放,可减少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局部刺激作用,降低胃出血风险,但是仍然无法克服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对胃黏膜的损伤机制。
- 对于合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明显降低消化道溃疡、出血和穿孔的风险。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联合使用拉唑类抑酸药,如雷贝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保护胃黏膜,降低胃出血风险。
总之,阿司匹林是经典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预防动脉血栓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诱发胃肠道不良反应,选用阿司匹林肠溶制剂、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联合使用拉唑类抑酸药,可有效预防胃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阿司匹林肠溶片说明书
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2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