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按照古代的算法,诸葛亮每日食米不过数升,确实是少于一般的成年人,加上诸葛亮事情又多,夙兴夜寐,确实有可能营养跟不上。不过要说司马懿凭借这种情况就能够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了,那就是在吹牛了,司马懿还没有这个本事,他完全就是在瞎说,而他的目的,无外乎就是提升己方士气,打击敌方嚣张气焰!
日不过数升
其实无论是从正史上来看,还是从演义中来看,大家心中基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司马懿的本事是不如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曾把司马懿给压着打,以至于司马懿虽掌握优势兵力,但根本不敢出战,只能困守营寨。我们可以看看,当时的司马懿被诸葛亮逼得是有多么的狼狈。
从兵力上来看,魏军肯定是多于蜀军的,为了让司马懿占据绝对优势,魏帝曹叡还给司马懿多派了两万军队过去,就怕司马懿不够用。而从兵员素质来看,魏军大多属于北方士兵,蜀军属于南方士兵,历朝历代,北方士兵的战力大多是要强于南方的,这也是为何除了明朝,其他时代大多是北方南下,吞并南方。所以说,总的来看,魏军的实力是要强于蜀军的,他们之所以被蜀军压着打,说白了就是司马懿的指挥能力不如诸葛亮。
司马懿虽然指挥能力不如诸葛亮,不过人家毕竟是一方主帅,拿捏手下人的手段还是层出不穷的。虽然一直被诸葛亮压着打,但他仍然对外宣称,诸葛亮这个人不行,他司马懿早就有办法对付他了。
原文: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看看司马懿说的这话,多么的豪情壮志,可是我们仔细一想,要是真如他所说,他又怎么会被诸葛亮给压着打,不敢出营对阵呢?所以说啊,司马懿的心理素质是真的强,都被人家骑在身上打脸了,还能说出这种话,真的是干啥啥不行,吹嘘第一名!
除了自我吹嘘,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的侮辱时,表现得也是非常大气!诸葛亮见司马懿一天天吹嘘,就是不敢出战,便派手下给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意思是嘲笑司马懿,连个女人都不如,扭扭捏捏,不敢出战,有本事你出来啊!面对诸葛亮的上门侮辱,魏军众将受不了了,这种打脸行为谁能受得了?结果司马懿心理素质极强,根本就不搭理诸葛亮的嘲讽,反而询问起了诸葛亮的日常起居,借此转移矛盾,化解了己方的尴尬,让众人忘记了被诸葛亮堵上门的羞辱。我们来看看司马懿是怎么操作的。
原文: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在看到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服时,知道这件事情不好解决,正面刚,确实玩不过诸葛亮,于是想出了转移矛盾的方法。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一天忙不忙啊,吃多少啊,看似拉家常的话语,实际上是包藏祸心的。而这个使者也是老实,直接说我家丞相忙得很,罚二十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看看,夙兴夜寐,只不过吃得稍微少了点,一日不过数升。这使者估计是想表达我们丞相特别厉害能干,精力非常好,你司马懿投了算了?结果司马懿直接拿住使者的话柄,开始攻击诸葛亮了。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个成年人一天吃得这么少,干活又干得这么多,肯定活不长久了!你瞧瞧司马懿这话,真的是个人才,这种理由都想得出。一方面打击了诸葛亮,动摇蜀汉军心,一方面又安抚了自己这里的将领,你看看,诸葛亮都快死了,咱就别跟他计较送女人衣服的事了,何必去和一个将死之人争斗?不得不说,司马懿的这个算牌打得是真好!由于诸葛亮确实不久后就去世了,所以很多人认同了司马懿的这段话,实际上,本文认为,司马懿的这番话纯粹是瞎说的!
仅凭诸葛亮一天吃不过数升的米,就能断定诸葛亮活不久了?很多人说,这种说法没错啊,吃得少,那不就是说身体不行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诸葛亮是丞相!主食这玩意,主要作用就是填饱肚子,人体所需要的很多营养,其实并不是来源于主食的。比如我们现在吃得大米,即便你一个月不吃米饭,你多吃点其他肉啊、菜啊,身体都不会出现问题,甚至有可能更加强壮!你看看那些游牧民族的汉子,不就是因为吃肉吃得多,长得多么强壮!诸葛亮身为丞相,除了主食,还有许多其他的辅食,这些辅食才是营养的关键,多吃点辅食,他的身体根本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所以说,司马懿仅凭诸葛亮吃得少,就说人家活不长了,完全就是在瞎说,目的就是为了在属下面前绷面子,缓解被诸葛亮羞辱的尴尬。你信不信,如果使者说诸葛亮吃得多,没有那么忙,司马懿又会有另一番说辞,说诸葛亮暴饮暴食,年纪这么大,还吃这么多,很可能命不久矣了。说白了,司马懿根本就是为了安抚军心,缓解尴尬才故意说出的这么一番话。不过他的这一番话,倒确实给诸葛亮带来了一点麻烦。
使者回营后,诸葛亮向他询问情况,当得知司马懿没有生气,反而询问自己的饮食情况后,诸葛亮不觉神思不宁,这倒是出乎众人意料,估计司马懿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一番话会给诸葛亮造成如此困扰,影响蜀汉军心。事实上,诸葛亮身体真正开始出现问题,是在得知东吴被魏军打退之后。
原文: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当时诸葛亮原本和东吴约定,双方一起进攻曹魏,结果东吴这一路被打退,这就意味着将会有很多的魏军前来支援司马懿,单凭诸葛亮一方,很难再彻底击败魏军了,所以说诸葛亮才会怒火攻心,昏倒于地,这个时候诸葛亮的身体才开始出现问题!
结语
综合来看,司马懿凭借诸葛亮每天只吃数升大米,就说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了,完全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没有任何依据的,当时诸葛亮的身体好好的,直到听闻吴军败退,诸葛亮才怒火攻心,出现问题。事实上,司马懿之所以这样瞎说,完全就是为了掩饰自己被诸葛亮嘲讽的尴尬、安抚魏军众将,顺便打击一下蜀汉军心。就算诸葛亮每天吃得和正常人一样,估计司马懿也能想出其他说辞。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诸葛亮“病危通知书”的绝密情报,司马懿是在款待蜀汉使者的饭局上,捕捉到的。
饭桌前,司马懿热情询问诸葛亮的近况,丞相他老人家忙不忙啊?胃口怎么样啊?没啥斗争经验的使者,老老实实回答了,于是司马懿飚出一句: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说这话的背景,是诸葛亮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北伐。
234年二月,经过三年的修养生息,诸葛亮再次率10万大军兵出斜谷,进军至今天陕西岐山县南边的五丈原一带。
经过前面的四次蜀军北伐,曹魏这边,应对起来的套路已经十分熟练了,就一个字,拖!拖得你几万人没吃的、没喝的,肚皮空了熬不住,自然也就回去了。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当然晓得当中的诀窍,于是在渭河南岸,借助有利地形,与诸葛亮长期对耗了起来。
诸葛亮呢?也见惯了司马懿的老把戏,早就做好了应对的策略。这回北伐,蜀军这边是带了农具、耕牛和种子来的,打算就近在渭南地区种地打粮,搞块“殖民地”,与魏军对峙玩持久战。
期间,诸葛亮也在试图创造与魏军决战的机会,有枣没枣打一杆。
于是派出使者,向魏军下战书的同时,还搞了套最新款的女装送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但没上套,还下令大鱼大肉地招待使者,使者一个不留神,就泄露了机密:
“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这下,司马懿可是兜到了诸葛亮的底!转头下令继续坚守不出。
为啥司马懿听到诸葛亮“日不过数升”的饭量,就会做出他将不久于人世的判断呢?
要搞清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一掰东汉末年时的这个“数升”,是今天的几斤几两。
汉代一升,根据出土的汉代量具文物考证,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随便到个街边的超市,2块钱一瓶的娃哈哈矿泉水,标签上的容量是596毫升,汉代一升的粮食搁在里面,也就三分之一瓶。
诸葛亮这“数升”饭量,肯定是没到两位数,否则使者会说是十数升,咱取个中间值,就算诸葛亮每天吃五六升,顶多是2瓶娃哈哈的体积。
诸葛亮每天吃的五六升,也就是1000到1200毫升,折算成粮食的大致重量,也得在1斤4两到1斤7两之间。
按照今天普通人的饭量,不少了啊,诸葛亮妥妥一个大胃王嘛!
但咱们讲历史,就得将环境,放在诸葛亮所处的古代的背景上。摆在那个时间段,诸葛亮一天1斤7两的食用量,是个啥概念呢?
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廉颇,曾经当着赵王使者的面,一口气干了1斗米和10斤肉。战国的一斗米,大致等于1500—1700克,一斤是十六两,相当于今天的250克。
也就是说,廉颇光一顿饭,填进胃里的食物就有8斤!
还有,文史君小时候常听上了年纪的老人说,一天吃三斤米。怎么这么能吃呢?
没油水啊!那时候副食品匮乏,猪肉、鸡蛋、牛奶啥的都没有,顿顿配饭的都是梅干菜、萝卜干啥的,可不就使劲干饭了嘛,一天三斤米还真算不上多。
所以,对比一下诸葛亮每天1斤7两的饭量,的确是很少了。
咱们再来顺着司马懿的那句“食少事烦”,看看诸葛亮的工作量,繁重到了怎样的程度。
诸葛亮的身体素质,起初应当是不错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身高八尺,犹如松柏”。1米8的大高个,颜值也不错,老婆家还跟荆州的一把手刘表沾亲带故,算得上是标准的高富帅。
但自打刘备三顾茅庐以来,赤壁之战、经营荆南四郡、入蜀取川、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南征孟获、六出祁山,诸葛亮要么周旋外交,要么筹备后勤,要么管理政务,要么亲临战场,几乎20多年都是在连轴转。
而且,诸葛亮的性格十分得谨小慎微,凡事亲力亲为,连军队中20棍以上的判决,都要亲自审核一遍。
11万的蜀军,每天内部要处理的事务该有多少,诸葛亮这样搞法,再加上川蜀加汉中两块地区的民政,不累趴才怪。
丞相府的秘书杨颙,曾劝他凡事都有分工,不必越俎代庖,让当领导自己的受累。对此,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有过解释: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这话,说好听了是鞠躬尽瘁,为刘备的托孤事业负责任到底。
说不好听,就是诸葛亮太把这权力不放手,凡事都要揽权,掏空了自己的身体不说,还打乱了蜀汉的干部培养制度,让手底下人得不到锻炼,搞个人英雄主义。
身体的心力交瘁,或许还是其次,更让诸葛亮放心不下的,是兴复汉室的黯淡前景。
原本,根据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战略,刘备集团是要“跨有荆益”两地,待“天下有变”,形势偏向于刘备这边的时候,再由湖北和陕西两个方向,发动夹击曹魏的钳形攻势,将魏军拖入两线作战的泥潭。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使《隆中对》的设想,立马归于破产。
更要命的是,随后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夷陵之战,几乎败光了家底。
尽管后来,诸葛亮通过回复吴蜀联盟,对双线夹击战略,勉强算是做了修补,双方后续也联合过一起攻打曹魏。但毕竟是吴和蜀两个国家,诸葛亮能指望孙吴,像期待荆州的关羽一样,在军事行动上协调一致吗?
显然,单就北伐曹魏来说,诸葛亮是有些孤立无援的。
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断地对外用兵呢?
说到这,就又要提到诸葛亮的另外一层担忧了,那就是蜀汉内部,愈演愈烈的权力斗争。
蜀汉政权,共有三股势力构成,按照权力大小,排列顺序是:刘备荆州集团>刘璋东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
刘备在时,搞的是联合东州集团,压制益州集团。诸葛亮执政期间,也基本延续了刘备的权力蛋糕分配。
但这样的鸡尾酒结构,东州和益州集团,是不服气的。最直接的矛盾爆发,有两个事件:
一个是李严的被废。李严原本是刘璋的部下,属于东州集团,刘备托孤定下诸葛亮和李严两人辅佐刘禅,出牌的套路,就是荆州联合东州压制益州。而他的被废,深层因素,说到底即是荆州、东州两个集团的矛盾搁在了桌面上。
另一个是谯周的投降主张。这个是诸葛亮死后的事,彼时司马昭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逼成都,蜀汉内部争议应对策略,其中大唱投降论调的,就是益州本土出身的谯周。
这就是诸葛亮面临的局面。
所以他要搞北伐,要给全体蜀汉臣民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目的就是将蜀汉拖入战争轨道,让三股势力都围绕着北伐出力,转嫁国内的矛盾,到曹魏这个“冤大头”上去。
但持续性的外战,诸葛亮六出祁山,包括姜维的九伐中原,都未能从曹魏那里获得土地、人口等收益,倒是蜀汉这边,国民财富不断流失。
以至于东吴使者,看到川蜀的老百姓“民皆菜色”,当即就断言,蜀汉快亡国了!
打,损耗国力,且前景黯淡;不打,内斗积蓄,矛盾总要爆发。
这是诸葛亮的困局,也是蜀汉政权的宿命。
顶着这样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诸葛亮身体健康,几乎不太可能。
拿今天的网络热词来说,诸葛亮是典型的“996过劳死”。划不划得来呢,只有当事人自己去体会了。
伟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需保持乐观的革命精神。这句话,对正在努力奋斗的小年轻,尤其有借鉴意义,得注意劳逸结合,有钱,有闲,才是当下流行的养生状态。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诸葛亮北伐在五丈原安营扎寨,派出魏延率领一支军队挑战司马懿,司马懿是不出战,后来蜀军的军兵辱骂司马懿,司马懿部下要出战,被司马懿呵斥。
于是,诸葛亮派士兵买了套女人穿的衣服和头巾放在一个盒子里,还有一封信,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使者到了魏营把诸葛亮的礼物送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命人打开盒子,见里面放的是女人的衣服和头巾,司马懿的部下将军们都被羞辱脸都变红了,司马懿打开书信一看,*大意是你司马懿即为魏国大将军,统领中原的精锐大军,你的军队都装备精良,却不思进取,却龟缩在巢穴里,害怕刀枪箭戟,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还有廉耻心和男子汉的气概,就如约迎战?*司马懿看完心中大怒,却脸上装笑说:*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司马懿对部下诸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司马懿通过诸葛亮派来的使者,了解到诸葛亮事必躬亲,呕心沥血,吃的少,睡的少,而且大事小情特别的多,都得自己亲自处理,恐怕劳累过度,不能活的长久了。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题主所言此事,史书是有记载的,在这里,豹眼不去引经据典证明此事不假,也不去论证司马懿是如何断定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仅仅说一下诸葛亮这个“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是个啥概念吧。
只要友友们清楚了数升究竟是多少,也就明白诸葛亮活不久的原因了。
数升到底是几升?有人直接把数升理解为三升,这也没啥大错。
如果说士兵甲每饭食数升,意思就是他饭量很大,数升就是大几升;如果说诸葛亮“日食不过数升”,其意就是饭量很小,数升就是小几升。
可见,数升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是一个大体数。
当然,“数”可以是具体指“三”,但“三”也是一个模糊的数,不是确指。
这也就是古人说话不太靠谱的地方。
具体到诸葛亮的饭量,不会超过三升,这还是一天的食量。
豹眼之所以这么啰嗦,絮絮叨叨,是因为最近总是看到一些评论,实在是无言以对,借此发泄一下而已。
历史是很复杂的问题,许多人基本的概念都不懂,既不去认真阅读你的文章,又不去查阅史料,就大发感慨,这不是讨论历史问题的态度。
没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就来谈论历史问题,只能是呵呵了哈。
按照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魏晋一升约合今天0.2023公升。
每公升大米约合1.7市斤,三国时三升相当于0.6公升,约现在一市斤稍多一点。
诸葛亮每天就吃一斤米,如果是面食的话,就是四个不大不小的馒头。
早上鸡蛋、牛奶,中午晚上每顿两个馒头,再配点鸡汤、火腿,各种蔬菜,也就可以了哈。这个饭量就很说得过去了哦。
一个军士日定量是多少据《宋书》记载:
“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
这是说南北朝时期,军队粮食消耗的数量。
古代计量制,一斛是100升;四十八万斛就是4800万升;以此计算,每个士兵标配就是每天6-7升,大约两斤大米多一点。
《宋书》:“兵食七升,忘身赴难。”
只要每个士兵,每天保证了6-7升的定量,他们就会舍生忘死去战斗。
这么看来,诸葛亮每天三升左右的食量还是可以的,毕竟一个老同志,吃不了那么多,而且是文官不是武将。
但问题是6-7升的定量,一个士兵能吃饱吗?
豹眼认为,放开肚子吃,一顿饭差不多也需要这个数。
理由是:
第一,不当兵的老百姓,恐怕一天也没有一升的粮食可以满足;
第二,吃不饱但起码饿不着,比普通百姓的情况好多了;
第三,年均如此,不打仗的时候肯定不会是这个定量。
第四,之所以大战之前,总会让士兵饱餐一顿以提高战斗力,也就说明平时是不管饱的。
古时候的情况难以想象,就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足以说明问题。国军好一些,但不是天天吃饱饭,八路军的情况就困难多了;日本人在抗战后期,给养也是很困难。
由此推断,士兵每天6-7升的定量是吃不饱的。因为除了这点粮食,没有任何其他的副食做补充,肚子里没有油水,饭量就更大。
记得小时候,那还是生产队,秋收秋种最累的时候,改善伙食,每个整劳力都是三斤共十二个馒头配咸菜,没有人吃不完。我姑是半劳力,分给十个,剩了两个,问我叔还吃不吃。我叔说吃也行,又吃了两个,看样子再给几个也吃得下。
如果有不信的友友,就回去问问老人们,让他们给补上这一课吧。
这么看来,诸葛亮这个饭量的确是很小的。
古人的饭量有多大?《魏书·阚骃传》记载:
性能多食,一饭至三升乃饱。
阚骃,甘肃敦煌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著名地理学家、经学家。家境贫寒,时常吃不饱饭,而且特别能吃,一顿饭需要三升才饱。
这是一个文职官吏的饭量,但豹眼认为这个三升,未必就是指一个确定的数量,而是指多数,是数升之意。
有意思的是,从网上可以看到,许多文章直接说得是阚骃顿食三斗,而且核算出是二十斤左右。这就有些扯淡了哈。
现在,日本人木下佑香,号称世界第一大胃王,三分二十秒之内,吃完了八斤炒面。你给她三个小时的时间,她能吃上二十斤吗?
据说她的胃比正常人大了六十六倍,如果把她的胃填饱,她的肚子能容得下吗?
所以,有些数据也就是看看热闹罢了,不能深究。
这么看,阚骃能够吃得下二十斤米吗?这些数据还有没有真假哦?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史书,尽信书不如无书哦。
事多饭少岂能活得长久?吃得少,营养跟得上也行哦,看看诸葛亮能吃啥。
汉朝之前,除了吃点粮食,啥也没有。
与之相比,汉朝时期军队的生活上了一个档次,士兵可以配上用豆子和小麦发酵而成的酱,按照十石粮二斗酱的比例供给。
战斗之前,一般会以粟蘸酱食用,其营养可想而知。
诸葛亮贵为丞相,自然不会只有这些,但能好到哪里去呢?
汉中之战,都清楚曹操有个“鸡肋”事件的典故,这就说明曹操不仅能喝鸡汤,也能吃上鸡肉。
人家曹操家大业大,高级将领们都有爵位,待遇自然要好,后勤保障也好一些。除了能吃饱肚子,将领还可能有一些肉食、蔬菜之类的食品。
诸葛亮北伐,屡屡因粮尽而撤军。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副食补充呢?
将士们都吃不饱,丞相不会自己开小灶吧?
这就好比国共两党的情况,老蒋的部下都在胡吃海喝,老蒋自然能吃得好一些。但八路军战士饿着肚子在打仗,不必说延安没有条件,即便有条件,这让延安的领袖们咋能吃得下去呢?
如果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话,谁还会替你卖命呢?
豹眼判断,贵为丞相的诸葛亮,其生活也是非常俭朴的,不会单独给自己开小灶。也就是说,诸葛亮除了每天那些食粮之外,不会有更多的副食品享用。
一般情况,只有食粮没有副食,人的饭量是越来越大,诸葛亮吃这么一点东西的确是很少。
因此,事多食少的诸葛亮是难以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不久于人世也在预料之中。
不要说司马懿,就是一个普通人也会看出这个情况的。
司马懿断定诸葛亮不久将死,毫无神奇之处,就是一个普通的认知。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其实诸葛亮的死因不只是因为他吃的少、并且操劳过度,主要是他早就有顽疾,据现代医学研究与考证,诸葛亮死于骨结核。为什么诸葛亮总是坐在车上,因为他的腿脚不便,别的将帅都骑马,可是他一直坐在车上,证明他这个病早已有之。
如果从王霸之气来说,司马懿绝对要胜过诸葛先生,诸葛亮看似神机妙算,但是他只是战术上的一些小谋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手下无可信可用之良将。后来收了一个姜维也只是一个将才,所以司马懿说他"食少事烦,安能久乎"?当他听到此言后说"司马懿知我心也",诸葛亮是明白自己的病情的。
在书中写道、诸葛亮披衣登车,遍巡诸营只觉秋风扑面、彻骨生寒,自此一病不起,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每天食米仍然接近数升,司马懿凭何断定他即将不久人世?
感谢【晓史才能明事】史友邀请!我是安定郡小书生,下面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俗话说:不怕吃的多,就怕拉的多。廉颇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晚年受到排挤投奔魏国,后来赵国多次被秦国围困想重新启用廉颇;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前往魏国大梁去慰问廉颇,顺便摸摸底——看廉颇还是否依然可用。不料赵国使者被廉颇仇敌郭开暗中贿赂,可怜的廉颇还不知情,面对使者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被甲上马,表示自己宝刀未老。但使者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很好,就是和我坐了一会儿拉屎就拉了三回。”赵王认为廉颇老了,从此就绝了重新启用廉颇的想法。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见,能吃饭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对于此观点,书生是深为赞同,并坚决贯彻到实践之中。当初第一次上丈母娘家,在吃饭时,书生一改平时只能吃一碗饭的习惯,连续吃了两碗饭;丈母娘看见后,大为满意,从此这门亲事就一锤定音了。
古人认为身体棒不棒,就看是否还能吃的动饭。虽然司马懿从诸葛亮吃饭判断其命不久矣是出自《三国演义》小说演义,在正史中做不得准,但是也有一定科学依据。在古代“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用现在方式折合成大米大概一升约为1.25斤,一斗约为12.5斤。
老将廉颇作为武将一顿饭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姑且认为古人身体强壮标准就是每顿能吃一斗米吧,所以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每天好几顿饭才不过数升时,就认为诸葛亮饮食跟不上,加之每天大量脑力劳动(夙兴夜寐),从而断定诸葛亮迟早就会被拖垮身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