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是不是不好消化?
单单从做粽子的糯米来说,糯米其实是挺好消化的,比起普通大米,糯米中的淀粉多为直链淀粉(淀粉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支链淀粉消化起来需要更复杂的程序,所以直链淀粉更容易被消化吸收),相对于大米中较多的支链淀粉来说更容易被分解,所以其实糯米的分解和吸收比起普通大米还要快一些,所以吃了糯米后血糖的上升速度会更快。
粽子一般将糯米捏得比较紧凑,量也多,而且很多粽子会在其中加入肉、板栗、蛋黄、豆类等等物质,还会刷很多油,紧密良多而油水多的糯米进入胃之后,消化的量大,而且难度大,消化起来就会稍微变得困难一些,所以显得没那么容易被消化;
糯米本身较粘软,吞咽后会容易附着在消化道上缓慢流入胃里,所以相对来说,消化的速度也会稍微减慢。
粽子不宜多吃,不光糯米本身升血糖速度快,加上其中油脂较多,更不利热量的控制,特别是一些白粽子蘸糖的吃法,还有豆沙内陷粽子,这些粽子升糖速度都很快,虽然口味好,但一定不能多吃;肉粽里相对油水更多,虽然有肉带来了一些营养,不过一般所设计的调味料会更多,盐含量也更多,所以也不宜多吃。
粽子可口,但也要适量食用。
粽子是不是不好消化?
在端午节看到关于粽子的问题,一定要来回答一下。今天可能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有粽子,那么是不是粽子吃了真的不好消化呢?答案是并不一定。
我们吃的粽子,主要的原料就是糯米,然后加上各种配料,比如蜜枣,豆沙,腊肉,水果等等。对于糯米来说,主要成分是支链淀粉,相对于直链淀粉来说,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升高血糖,所以糖尿病病人吃粽子一定要控制好量。
如果你吃的少,只是吃一个两个,那么对于正常人来说,应该是不会有太大的消化负担的。但是如果你吃得太多,一下子吃了五六七八个,就算是健康人,这么一下子吃了一肚子糯米和各种配料,估计也会觉得有点难以消化。
同样的粽子,对于消化能力正常的健康人,可能就是不难消化的,但是如果是本来就有胃肠道疾病,消化能力非常弱的人来说,这么一个粽子,的确可能会导致消化负担。
而且不同的粽子,相对来说消化的强度也不一样,比如单纯的糯米粽子,要比加上了馅料的粽子更容易消化一些。而腊肉粽子,或者加了肉,虾仁,糙米等馅料的粽子,又要比加了蜜枣,或者豆沙的粽子难消化一些。
粽子是不是不好消化?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每逢端午必食粽子。
说到粽子,软糯可口、香甜诱人,正因为如此,粽子受到了大多数人的喜爱。
但是,颇受喜爱的粽子可以“肆意”的食用吗?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吗?健康食粽,有些细节问题需要您了解。
粽子,粽叶挤压糯米包以馅料制作而成,本身属于一种热量较高的食物,吃一个普通大小的肉粽就相当于您吃了3碗米饭。
粽子,真的可以“肆意”食用吗?粽子,无疑是一种美食,多数人对于美食没有抵抗力,所以有的人一旦吃起来总是停不下来。
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本身不易消化,吃的太多很容易导致腹胀情况的发生。
另外粽子含有较多的糖类和脂肪物质,食用过多容易造成身体能量过剩,增加肥胖的患病几率。
更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是粽子属于“营养较为单一”的食物,缺乏膳食纤维,缺乏各种维生素,增加食用量没有实质意义,反而还会增加身体负担。
也就是说,粽子,可以适量吃,但并不能肆意食之。
糖尿病,真的一点粽子都不能吃吗?江湖传言,糖尿病患者不可以吃粽子。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二区宋卫红主任提醒:
其实,糖尿患者群也并不是一点也吃不了。
粽子的主要成分为糯米,糯米的血糖生成指数较高(糯米饭GI:87.0),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糖尿病一点粽子都不能吃的言论。
糯米也不易消化,若有慢性胃炎、肠胃病的糖友,因本身消化功能较差,食用过量可导致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等的情况,除了细嚼慢咽外,也必须适当摄取。
但是任何食物产生的作用都要考虑“食用量”,少量食用(尝味)和选对食用时间对于血糖并没有太大影响。
此外,对于糖尿患者群要合理选择馅料,避免食用以枣泥、红枣为馅料的粽子。
重油、重盐或重糖的内馅可能造成血糖升高,所以食材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
而现在也出现很多健康粽或养生粽,会以五谷杂粮(薏仁、荞麦、小米等)来取代部分糯米,不仅能增加纤维素,更可以改善糯米高血糖生成指数和不好消化的缺点。
此案告破,对于糖尿病,粽子可以吃但要限量。
哪些人不建议吃(总吃)粽子?1、消化功能较弱和存在胃肠疾病的人群:
粽子本身难以消化,食用后容易导致胃酸增多,甚至引起腹胀、腹泻等问题。
对于儿童、老人和存在肠胃疾病的人群,肠胃能力本身脆弱,建议不吃或者少量品尝。
2、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粽子好吃,是因为它“四高”(高糖高油高盐高能量),特别是有一些“荤粽”,其中还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物质,大量食用无异于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所以要谨慎食用。
3、对于粽子或原材料本身存在过敏的人群:
如果对粽子存在过敏状况,请避免食用,以免出现较为严重的过敏症状。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二区宋卫红主任再次嘱咐:(1)吃粽子,请偏向“健康型”粽子:
市面上的粽子五花八门,建议各位选择要谨慎。
偏向选择少油低热量的粽子,选择“甜粽”请关注营养标签中的信息(能量、配料),选择能量物质较低并且无添加的。
如果你喜欢吃“肉粽”,那请偏向瘦肉、鱼虾肉等健康肉类制作的粽子。
另外,相比于传统的糯米粽子来说,“五谷粽子”更为优秀,其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物质,相对而言可以促进消化,减少肠胃的运行负担,建议您选择。
(2)吃粽子,要限量,最好和正餐一起食用:
粽子,能量偏高,建议少吃,正常人每天食用不超过3个,特殊人群更要减量,避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另外最好在正餐中吃粽子,代替主食,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另外同餐当中要增加蔬菜的摄入,从而促进肠道代谢。
(3)粽子,一定加热熟透再食用:
粽子本身难以消化,变凉之后更是如此,建议吃粽子要“趁热”,还原粽子的“鲜美软糯”。
(4)空腹、睡觉前请拒绝食用粽子:
空腹和睡前3小时内不要食用粽子,避免给肠胃增加负担,出现反酸、烧心等肠胃不适的症状,晚间食用还会影响睡眠。
端午食粽,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情怀。粽子可以吃,但要理性吃。
拒绝过量、小心染色、减少负担,用软糯剔透的粽子为您的端午节增添色彩。
最后,愿您端午安康幸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问答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黄程程粽子是不是不好消化?
说到粽子,很多老话儿又重新出笼。
比如,
粽子不好消化,胃肠病人别吃啊!
粽子餐后血糖高,糖尿病人别吃啊!
……
那么这是真的吗?
一起来和小加君了解一下吧~
先说说粽子是否好消化的事情。
但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问题:既然粽子那么难消化,那血糖反应为什么会高呢?难消化不是说明葡萄糖释放得慢么?
还有人问,古人说糯米健脾补虚,“健脾”不是有利消化吸收吗?“补虚”不是适合身体虚弱的人吃吗?为什么胃肠不好的人反而倒不能吃呢?
这些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还是要用证据说话,慢慢解释,或许能理出个头绪来。
粽子和糯米是一回事吗?
粽子是糯米做的,但其中大多会加入馅料。小枣、豆沙倒是不油腻,但南方粽子主要是加肥瘦咸肉、肥瘦叉烧肉、蛋黄、蟹黄之类,饱和脂肪比较多。所以,肉粽子和蒸糯米,还不完全是一回事。
按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刚出锅的热糯米饭,血糖反应的确是非常高的,超过白糖,更高于普通粳米。酶解实验也证明,与粳米相比,糯米中所含的支链淀粉比例更大,容易与淀粉酶作用,葡萄糖分子释放的速度更快。
这就验证了古人的话:糯米饭、糯米粥,都是相当容易消化的食品,所以传统认为糯米粥适合给消化能力特别虚弱的老年人和病弱者喝,也很适合那些稍喝凉水就拉肚子的消化不良者和腹泻康复期病人。
为什么说粽子难消化呢?
既然虚弱的人都能吃,腹泻的人都能吃,怎能说它难消化呢?
新鲜煮制的,加了小枣、豆沙、蜜枣的糯米粽子,因为米粒尚未软烂,和糯米粥相比虽然有所不及,但也不能算难消化的食物。
但是,粽子很少做一次当时趁热吃完。我们的测定表明,糯米饭已经放冷之后,硬度、粘性和咀嚼性都会显著上升,的确会给消化带来难度。
所以,凉粽子的确不太适合消化能力差的人。不过,再次加热之后,糯米食品的硬度又会下降。所以,没有油的粽子,加热透再吃的话,还不算很难消化。但是,因为糯米会刺激胃酸的分泌,对胃酸过多者不宜。
那么,肉粽子又怎样呢?
它们不仅仅是糯米,还加了大量的饱和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来说,大量的荤油,显然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我们的测定表明,糯米(粳糯米,短粒糯米)加猪油煮饭后,和没有油的饭相比,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慢速消化淀粉含量显著上升。这说明,加入猪油延缓了消化速度,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可能会给胃肠带来略大的负担。
如果趁热吃的话,糯米质地柔软,猪油在体温下是液态,容易与胆汁混合,胃肠功能正常健康人消化起来仍不算很困难。但是,一旦变冷,猪油凝固,吸入猪油的糯米硬度也上升。粘而韧的东西本来很难嚼烂揉碎,再与遇冷凝固的饱和脂肪互相包裹,在胃肠里更是很难和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系统的负担就会更重。所以,肉粽更宜热食。
还有另一个因素要考虑,那就是制作粽子的时候,还可能加入很多东西,比如很多地方习惯用各种草灰水来泡糯米,甚至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做粽子加硼砂的习惯。硼砂因毒性较大在我国已经禁用,但东南亚和欧盟仍然许可使用它作为食品添加剂。草灰水倒是没有禁止,只要它不含有害重金属,虽然会破坏一些B族维生素,也会增加一点钾和镁元素,利弊相抵也就平衡了。
加入这些东西,对粽子和其他淀粉食品的消化特性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我们实验室还没有做过。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由于硼砂的多价特性,促进蛋白质的交联,使口感更为弹牙,推测它会使消化速度进一步减慢。而加入草灰水,其中含有较多的碳酸钾和碳酸镁,也有利于加强粽子的粘性和弹性,同样可能降低消化速度。也就是说,这些处理会让粽子更难消化。
为什么说糖尿病人不适合多吃粽子呢?
首先,柔软温热,又没有加油的粽子,餐后血糖反应真的是很高,据我们的测定,热糯米饭血糖指数高达97(葡萄糖参比)。也就是说,从血糖上升角度来说,吃白粽子,简直就和喝浓浓的葡萄糖水没什么区别啊!
那么,加了猪油的肉粽子又怎样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的确血糖指数从97降低到了81(葡萄糖参比),但是,仍然属于高血糖指数食物。而且,因为在高精白淀粉的同时又富含脂肪,对餐后血脂的影响相当令人担心。
粽子“难消化”,因人而异!
所以,所谓粽子“难消化”的说法,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胃肠功能甚好的人,消化液分泌量大,酶活性高,胃肠蠕动能力强,即便有点难度,仍然能够正常消化。所以有人吃凉粽子也没什么不舒服。
但对于那些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就不同了,冷粽子和肥肉粽子还是敬而远之为宜。
事实上,糖尿病人没几个是老胃病。他们通常食欲旺盛,消化能力甚好。所以,对糖尿病人来说,与其考虑“难消化”的问题,不如考虑餐后血糖和血脂居高不下的危险。
其实,除了粽子,还有很多美味小吃都有类似的问题。
香港研究者测定了十几种常见小吃的血糖反应,发现很多精白米和糯米作为原料的小吃血糖指数都很高。比如说,肠粉高达90,糯米卷是89,糯米鸡是83(Chen Y J et al,2010)。咸肉粽倒是比较低,只有69,我猜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其中加入了碱水,提高了弹牙特性,延缓了消化速度;而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加入了较多的肉类和脂肪,而肉类、脂肪消化速度慢,和淀粉类食物混合之后,能够降低混合食物的消化速度。但这不意味着糖尿病人适合吃,因为太多饱和脂肪,以及腌制的肉类,对他们的健康也没什么好处。
糖尿病人选择哪种粽子比较合适?
不过,以上结果也提示我们,糖尿病人也不必在美好的端午佳节对粽子望而兴叹。一方面,选择小一点的粽子,没有油的粽子;另一方面,在吃粽子的同时,配合大量的绿叶蔬菜,再配合一些瘦肉、豆制品等,可能会延缓消化速度(我一直认为蔬菜对消化速度有延缓作用,5月在营养学大会上得到一项研究的证实)。
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选择添加杂粮豆类的粽子。现在市面上有添加豆类、杂粮、莲子、花生等食材的糯米,虽然没有进行过测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因为这些食材的消化速度慢,餐后血糖反应肯定会有所下降。
最后不要忘记,粽子是糯米做的,它是粮食,是主食。尽管糯米食品的饱腹感偏低,如果不想增肥,享用了一个大粽子,就别吃米饭馒头面条之类,饭后也不要再吃饼干面包甜点之类啦,两餐之间可以考虑加点酸奶或水果,预防提前感觉饥饿。
来源 | 北京青年报
作者 | 范志红(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编辑 | 许藐文
粽子是不是不好消化?
胃肠不好的人对于粽子望而生畏,最担心粽子不好消化,难受。其实胃肠不好也是可以吃粽子的,吃的时候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1.食材选择
常见的粽子食材是糯米,非常软糯,但稍凉就会变硬,很不好消化,所以才说胃肠不好不要吃。而只要热透的软粽子就会好消化得多。
对于糯米,有圆粒和长粒之分,相对来说,圆粒较长粒要好消化一些。
其实,除了糯米,与东北人爱吃的粘小米(小黄米)营养价值相似的大黄米也是粽子的食材。而且大黄米的营养价值很高,钾、铁、维生素B1含量都是精白大米的好几倍。它在煮软之后也有很强的黏性,与糯米比更适合胃酸过少、瘦弱、贫血、怕冷等人。
2.趁热吃——关键
黄米粽不管是单做或和白色糯米混合制作,不给胃肠增加负担的吃法关键是一定要趁热吃。冷后就不好消化了。 小黄米和大黄米名为“粗/杂粮”,煮软之后趁热吃,比葡萄糖的升血糖幅度还要高,对于血糖不高、消化不良的胃肠不好(瘦弱)者来说,如果不放油,趁质地柔软时吃,这些营养价值高又质地柔软的食物还是挺适合的。也难怪以瘦为主的古人很欣赏它们,认为它们是强壮体质、温暖身体的食物。
3.巧制作
大黄米和小黄米做粽子的时候,不要压的太实,原料提前15-20分钟浸泡一下,让原料吸满水,松软一些,糊化的更好一点。如果用带皮红小豆来自制低糖豆馅,包在黄米粽子里一起吃,还能起到蛋白质互补的效果,营养价值还更好。
4.适量取
这就是指胃肠不好的人吃粽子要适可而止,不能贪食,吃小粽子。同时,吃粽子时可以搭配蔬菜、豆浆等其他食物,能增加营养同时,也增加胃肠舒适性。注意,粽子替代其他主食,吃的时候搭配的其他食物可以先吃,并且它们属于容易消化的食物。
端午节将至,过节的时候找个理由享用一番,应应景,然后开心享用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