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我被一位喝咖啡的道长说道和德,说的我晕头转向。

上次我提到过在一个咖啡馆遇到一位道长神清气闲,于是和他攀谈很久,问了他很多问题。他都耐心回答我。

我问他:《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说:这两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却又不简单,说起来不简单,但其实又很简单。

道是本源是本体。德是演化是运行

道德两个字就是宇宙世界万物的本体和它的运行演化。

《道德经》这本书就是讲这些内容。所以他一开始就说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体是道,运行演化是德。这个概念非常大,大到我们无法想象。

我们有些人会觉得。只有所谓符合自然规律的才是道,只有道德高尚了才是道。只有真善美的才是德。只有道法自然的才是德。

这样的理解还是不够大,不够彻底。西方哲学有句话有道理叫存在即合理,存在,是个很客观的表述。

应该说道是一切 德也是一切。道德二字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

我们一般觉得道是形而上,好像跟形而下没什么关系。实际上道德二字把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囊括了。

试想想,怎么可能有东西是不属于道德的?能看见的、五官感官可以接触的,和不能接触的,无形无相的,都属于它、

难道说好人属于道德,坏人就不属于道德吗?真善美的好事情属于道德,邪恶的坏事就不属于道德吗?

当然不是,不管他好坏是非,通通都属于道德的范畴。

道德是个一揽子买卖。一网打尽。不垢不净,不生不灭。

道德也可以勉强说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本源和轨迹。

所以这个万事万物就很重要,什么是万事万物。大到宇宙星辰,天地日月,江河湖海,小到皮肤毛发蚂蚁蚊子微尘细胞。无一不属于道德二字。

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啊。

可以说这个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都是道衍生出来的。这个衍生的过程和状态,就叫做

如果在这个上面去做一个是非的判断,那就跟道德不相关了,比如说认为道法自然,做善事很多,这样做得好的才叫做道德。合乎天道的才是道德,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

因为不管你任何东西任何事情,无论你怎么去判定他,他都来自于道德合乎道德。

道德是一个极其客观,极其纯粹的概念。只有不给他做人为的判定。不用自我意识,给他下定义。就不会把他带偏带跑。

我们可以做的是把万事万物都归于它。

我问:那我们今天通俗说的道德,有关系吗和这个?

他说:当然有关系。为什么我们会把品德高尚叫做有道德呢?因为圣贤们发现,宇宙万物的本源,虽然是纯粹的、客观的,没有是非好坏的偏向的,

但是真善美,是靠近它的一个方法之一,这个真善美,不是说做善事的真善美,而是说心地清净诚挚、返璞归真,从而接近了道,而呈现出的真善美。

从这里演化下来,到了俗世社会,就变成了品格道德的真善美了。就变成具体的善恶标准了。

在这个层面,善恶是有作用有效应有因果的,是不能忽略的,不能说,道是无是非善恶的我们也就不管善恶了,那是谬论,我们在行为和心念上,还是要尽量从善弃恶,向善向真才对。

只是你要懂得从本体本质上来说无善无恶无形无相无生无灭的是那个本质。

但在体用上讲,如果一个人,总在作恶,当然会牵连因果果报,同样的行善也会有善报,然而回归到本质,这些都归于无善无恶的大道了。

所以凡是宗教,都劝人向善,佛门里说诸恶莫作,四个字很重要。道家也一样,要人一心向善修善道。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善,是最接近清净的品德。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谢邀应答!

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道生一”的“道”,也就是《关尹子•八筹》所云“一中示多,多中示一”的“中”。而“中”实乃十字坐标的原点、源点、中点。

结合孔子“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谆谆告诫,可以说“道”与“德”的所指,应该已经昭然若揭!

是不是可以认为,所谓“道”即作为形而上、虚在(阴)、精神(彰显)的中用;“德”则指作为形而下、实在(阳)、物质(实践)的用中。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汉字“中”的“丨左为阳,丨右为阴”组成结构,我们一个中国的“中”就是“道”(“中”用)与“德”(用“中”)合为一体而须臾不可分离的总成。(如同日光与日影一体的关系)

切盼与广大网友进一步深入探讨!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的概念都来自老子的《道德经》,或者说后来重新发现排序的《德道经》。但是经过两千年的文人注释演绎,这两个字,包括《道德经》本身的句子,因为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而演变出来无数种解释。

我们要讨论“道”与“德”,最好是自己去《道德经》中找答案。而我们能得到的大多也是根据我们自己的知识水平理解而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里大概说一下本人的理解,尽量简单明了。

老子的道家思想就充满了哲学思考,而五千言的《道德经》半部关于“道”的是哲学,而半部关于“德”的是思考。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道德经》阐叙了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老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就是“道”。

其实我们要解答“何为道?”,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没有办法得到明确答案的。因为老子自己也不清楚,他只是想通了,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

《道德经》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这么个东西,“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也不知道该叫它什么,就叫它“道”吧,再冠上“大”之名。所以我们就称为“大道”,或称“道大”。

不但强为之冠名,老子还给所有妄图阐叙“道”是什么的人加上一道无解之锁:“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就厉害了,你说吧,你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这样,就没有任何人能给“道”来下定义了。就算老子自己,也只是形容出“道”的状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因为一旦定义了道,那就不是“道”了。

那么我们也不要强行去定义解释,我们试着用其他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

咱们打比方。就像老子说“上善若水”,其实也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告诉我们“道”大概的状态。

“道”不是实体,也不是可以言说的属性,也并非常人理解的规律。我们假设“道”是一种状态,一种最原始、最本初的状态。而处于这种状态下,就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但是仅仅是有可能,并没有任何可能真正发生。

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理解这种状态。

我们作个简单的比喻。假如我们站在原地,要向某一个方向出发,但是并没有迈步,那么是不是有着朝任何方向走的可能性呢?这种充满所有可能却没有选择的状态,就是“道”。因为没有选择而拥有所有选择,这也就是“无”。

如果我们现在向某个方向移动一步,就打破了这种状态,我们在“道”的基础上做出了选择,抛弃了其它方向,得到了前进的方向,这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有”了,也就是“得”了。“道”的状态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而“得”其实就是“德”的本意。

《道德经》其实就是讲选和不选的问题。道是不选,德是选了。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当然,这只是一个比方,来形容老子所说的这种无法描叙、无法陈述的“道”和“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而《道德经》的“德”经就是从哲学思想沉入思考进入世俗的部分。讲“德”其实就已经背离了“道”,但是世人只有通过修身立德,才能尽可能地接近“道”,顺应“道”,成为“得道之人”。

诸子百家,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研究怎么治理国家、怎么管理社会的学说。儒法道兵墨都是一样,庄子不还有《应帝王》嘛。而老子通过《道德经》透露出来的圣人“无为”的“小国寡民”的治理方法,其实只是在那个时代的一种治国理想。

因为“道”的哲学思维太高妙,所以后来的儒家、法家实际上都是发展了他“德”的部分,形成各自的理论,包括后来道家、法家携手的“黄老之学”,道家、儒家共通的“玄学”、“理学”,直到王阳明糅杂儒道法的“心学”,都是从《道德经》开枝散叶而来。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源头。

“道”为世界本源,“德”为世界之路。

而今天世俗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的,中国社会所有的精神文明都来自于《道德经》的“道”与“德”,但是如果只讲定义的话,中间隔了太多的演变和衍生。

就好像王阳明的“心学”,我们虽然称之为儒学,其实和孔子的先秦儒学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道德”和“道”与“德”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大自然运动的规律。(即宇宙)

德,是大自然的本性。

有关系,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其理相通。

通俗的道德,是指人类生话的规律。

道,比喻人生活运动的规律。

德,即人之本性。

以道为术,以德为辅,两者互补。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应当是关系不大:首先是《道德经》中的道,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总源头与归宿。用现代科技语言来说,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道德经》中的德,指顺应道的演化规律而行的行为。

其次是现代通俗讲的道德,仍然是没有摆脱儒家的思想。孔子眼中的德就是仁。展开讲就是修齐治平的思路=道;坚持并践行修齐治平思想行为=德。

最后是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四个:一是从根本来源来说,《道德经》的道与德来自客观自然;而社会上的道德来自主观行为。

二是从位阶的角度来看,前者的道德,属于自然一一天然之道的纬度;后者的道德属于人道纬度。

三是从功能角度来看,前者是总根源,总归宿与总规律;后者是人们追求社会生活秩序与利益的指向。

四是从作用范围、结构联系角度来看,《道德经》中的道德与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前者包括后者的关系。

就像太阳与万物(如椰树)之间的差别一样,椰树的成长全程都归结于太阳。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到底是什么?与今天通俗的“道德”有关系吗?

《道德经》全书五千言,主要就是在阐述“道”和“德”两个概念。

“道”的本义为路,引伸为规律、原理、原则等。但在老子看来,“道”无形无象、无偏无私,是宇宙之源、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比如《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独一无二、混沌为一,从中产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产生三,此后就有了世间万物。

那么什么又是“德”呢?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的性能,是万事万物表现出的自身属性。宇宙间万事万物何以各具形态、各具功能?都是“德”之所致。“道”因“德”而现,“德”因“道”而存。比如《道德经》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是说:道催生万物,德养育万物,物性使万物具有形态,环境使万物得以长成。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重德的。

《道德经》重在论“道”,同时论“德”,互为表里。老子正是以“道”为体,以“德”为用,构建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最高智慧。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否有关系,我没有根据说“是”还是说“否”。但我又觉得《道德经》中提出的“尊道”、“贵德”的概念,对以后“道德”思想的发展,对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概念的沿用,是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道德”,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时代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和要求,与《道德经》中“道”与“德”的内涵和要求完全不是一回事。

(我一知半解,斗胆说了以上的话,望各位方家和网友直言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