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按照历史看,可能性几乎没有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虽然有心却无力回天,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北方女真努尔哈赤的大军虎视眈眈。他尽心想搞好经济,抓好军事,也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集中掌控政治权利,根本在失去对整个国家的控制。那个时代,据说是中华民族少有的出现大批量人吃人的时代,男人被随意杀死,女人更是被当成肉食买卖。人间就是地狱。

逐渐坐大的外敌忧患

大概在明朝万历年间,辽东北部和西部的女真及蒙古,是明朝的最大忧患,这两大势力都是自宋元以来持续发展起来,一直多年虎视中原,尤其是元朝被蒙古人统治了一次后,尝到了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甜头,这让蛰伏北方的女真和蒙古,在明朝的整个时期都蠢蠢欲动,战事不断。直到万历年间,才逐渐分出高下,当时女真的势力发展的非常壮大,超越了漠南蒙古内喀尔喀等部,成为明朝最主要的外敌忧患。

明朝的萨尔浒一战,损失了大明的八万精锐,大部分强势战斗力都全部损失殆尽。这是一大元气之伤。这之后,女真已经开始进入最后阶段的积累军力财力,为入主中原做准备。应该说,大明没有在前朝皇帝手里彻底解决女真,是这个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压制性的打压,从汉朝以来一直是各朝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基本政策,除了五代十国南北朝宋朝被弄得很惨,其他朝代基本没有大碍。但是到了明朝,却依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努尔哈赤的壮大,应该说,完全是明朝的放任导致。

闯王的格局,他们善于破坏旧世界,但是却无力建设新世界

自从李自成起义后,朝廷本不当回事,慢慢发现这批农民军来势太猛,社会问题的剧烈撕扯,让大明根本无力抵抗农民军的进攻。回到问题上,按照历史上的情况来看,有机会代替清朝取代明朝的,最大的可能就是李自成。然而这位起义军大哥大,却极其不争气,用历史眼光看他就是格局太小。

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很多原因,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李自成根本没有所谓政治头脑,攻占北京后,没有任何措施对下一步有想法,既不会笼络明朝的士大夫权贵,也没有把钱搞到手,更没有把权利掌握住。最不好的是他的军队格局如同土匪,没有什么系统可言。战斗力似乎很强但其实是相对于明朝末年腐败透顶的军事和政府来对比的。

相对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李自成缺乏的是蛰伏和筹备,他不过是在乱世之中匆忙举事,偶然成为摧毁明朝的那个人。

做足准备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汗,建立后金,割据辽东,这位后金第一大汗,有当年成吉思汗的猛路子,他带着军队一顿操作猛如虎,拿下明朝七十多座城池。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袭承了汗位,这位大汗雄才大略,非常有野心,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化自己的集权;他先发兵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完全解除了入主中原的后顾之忧。

他对明朝采取的措施也很厉害,他用一种采纳汉族降官的方法,实行"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跟着迫使朝鲜臣服于清朝做附属国。随后,他又在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明朝大吏洪承畴,洪承畴这位也是个牛人,被俘后,估计皇太极看过水浒传,学着宋江的套路,礼贤下士许诺忽悠,他就投降了,并且被重用。

洪承畴在对付李自成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军事能力,立了很多战功,后来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蓟辽总督这个官职是非常重要的,全称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掌管的是北方从今天北京,经山海关一线到锦州直至辽河的地区的防御和管理工作,在松锦之战投降后,他深受皇太极重视,后来入主中原后,他也帮助清朝平定了江南地区。这就是皇太极死之前做的诸多筹备。当然他自己没有入关就死了。不过就算他不在了,也没有影响清军顺利入关。

松锦大战后,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 。

文化,是吸引外族入主中原的主因之一

汉族的文化,是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洗礼,具有非常灿烂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中原地区的资源丰富,文明悠久,对外族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长期在沙漠草原游牧的少数民族部落,受困于地域的限制,也崇仰着汉地的优秀文化。他们都想着入主中原,拥抱这一优势文化。

据历史记载,努尔哈赤很懂汉地的历史故事,皇太极也让人翻译了《资治通鉴》、《六韬》、《孟子》、《武经》,《辽史》、《金史》、《元史》、《宋史》。这些统治者非常精明,绝不会像李自成这样毫无章法,他们储备筹谋非常细致,野心之大难以预测。他们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非常有政治格局,非一般游牧民族可比,对汉人的统治,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这种东西一旦经过时机的成熟,得到希望,必将变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

可惜崇祯皇帝到死也不明白,为何君王死社稷是一瞬间发生的事,其实这个事早在他爸爸的爸爸那一代,就已经开始了。所以,除了李自成,旁边再也没有上的了台面的势力和国家,明朝不被满清替代,还能被谁替代呢?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不是清朝,别搞错了,还有个叫李自成的人。即使没有清朝,明已经结束了,如果不是吴三桂因为误会放开三海关,那么就没有满人统治中国的机会。满人尽管如何辉煌也不是汉人什么光彩。

如果农民英雄不倒,会有很多的另外可能性。因为农民起义军,代表的是农民,就是农民,想的就是农民生活 ,抛头颅洒热血,都是为农民——人民。

满清则不然!满清是为了江山,即便维护人民利益也是为了他的江山稳定,初衷的性质就是不一样,所以一直不重用汉人。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在回答问题前,先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关于东林党的,一个是关于反抗康熙帝和清朝的。

第一个故事

从明朝中期开始,特别是晚明时期,整个明朝出现了一股奇怪的歪风歪气,那就是凡是敢于不听从封建皇帝的指示,敢于批评抨击封建皇帝的官员,就会被世人誉之为“刚正不阿、忠言直谏、为国事不惜犯上力争”的所谓忠贤直臣。

对于这些官员,无论对错,无论真伪,只要是封建皇帝要支持的,他们就表示反对,只要你和封建皇帝作对的,那就是朝廷的忠臣贤良之辈。

甚至被罢免官职也不要紧,有事没事骂骂封建皇帝,还能博取一个刚正不阿的美名,更能青史留名。

于是,“无事生非、欲博直名”就这样成为明朝中后期很多官员甚至士大夫的为官哲学,干不干事不要紧,国家大事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多骂封建皇帝,骂的越多,名气越大。

在这股古怪的歪风之下,东林党大佬顾宪成成为最著名的幸运儿,他虽然因为得罪了万历皇帝而被罢免官职,却成为了超级巨星式的社会名流,影响力反而大为增强。

后来顾宪成利用自己的“超级巨星”身份开始到处讲学,宣讲自己的特别思想,讲学学堂就设在宋代的东林书院,以此来标榜自己。

还别说,顾宪成走仕途不怎么样,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治国理念却有一套。于是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弟子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之后,一群以顾宪成所谓弟子门人为主干的“东林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在朝廷中大肆拉帮结派、夺权揽权,排除异己,为了所谓的“天下大同”,结成党派,朝廷很多重要职位都被东林党人担任。结果硬生生将其他不想结党的官员逼的加入秦党、齐党、楚党、浙党等其他政治派系,后来小党派也顶不住压力,最终逼到了“九千岁”魏忠贤的门下,“阉党”由此诞生。

在明朝万历末年,天启年间,东林党与阉党在朝堂上进行了惨烈的政治搏杀,最终以东林党人失败告终,以左光斗、杨涟等为首的一批东林党人惨遭魏忠贤杀害。

崇祯帝登基之后,全面铲除魏忠贤,钦定阉党《逆案》。东林党一夜之间咸鱼翻身,成为朝堂第一政治势力,继续影响朝政,最终明朝灭亡。

到了南明时期,已经树大根深的东林党不仅不思考怎么拯救国家和百姓,反而变得越来越跋扈,也使南明时期的党争更为激烈。

最开始的东林党的确强调“实学”,也出现过一批人品高尚、刚正不阿的直臣君子,主张反对官员腐败贪污、进一步开放言路、反对宦官干政乱国、反对朝廷征收大量商税矿税,赞成降低农税等等。

但东林党规模越来越大,自身成员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很多成员都是江南地区的豪族地主出身,还有一些成员本身就是贪官污吏,很多人只是攀附东林党,搞个前程而已,最后东林党变成只会空谈儒家义理,在明朝晚期内忧外患的国家时局中,对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民生问题束手无策。

而反对征收商税矿税,则更是出于很多东林党人的私心。

明朝晚期江南地区是当时全国商业和矿业最为繁荣的地区,没有之一,而此时的朝廷外忧内困,东北方有后金国,西北方有农民军,国家财政异常困难,并且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东林党要是真心爱国爱民,就应该帮助皇帝制定合理的商税和矿税政策,为国家解决难题。但东林党中有很多成员都是江南地区的豪族、地主、商人出身,他们与江南地区的商业、手工业、矿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缴纳商税与矿税就是割他们的肉。

周明初教授在其著作《晚明士人心态及文学个案》中指出:东林党人就是“一群没有多少政治远见,缺乏治国才能”的士大夫团体,“在好同恶异,党同伐异方面,东林党比起其他诸党成员来,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以,“明朝的最终灭亡,晚明的那些党人们特别是东林党,都是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罪责”。

李伏明教授《伦理政治的内在矛盾与明后期的腐败:从张居正到魏忠贤》中强调:东林党人虽然“主张进行一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但他们拿不出真正有效的对症下药的政策出来”,他们只会“无所顾忌而一味排挤打击所有东林党的反对派,其悲剧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也是早已经预定了的”

另一位邱以宁教授则肯定了东林党的初衷政治思想,但也对其腐化的中后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从文化角度看晚明东林党人》一书中说道:“东林党人在时局动荡之际,能够以道自任,致力于社会道德文化秩序和政治秩序的重建,知行合一,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人格精神是值得人们为之赞扬,为之钦佩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东林党那极其狭隘的门户之见,以及……意气用事,挑起了晚明朝堂剧烈的党派斗争,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毁灭性的摧毁,同时也给国家、民族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第二个故事

公元1664年,也就是清朝康熙三年。在杭州城的刑场上。

这一天有五个身穿明朝服装、没有剃发易服,并梳着明朝发式的人出现于刑场面前。

为首的,就是南明朝廷最后一位真正的大臣——张煌言(字苍水)。

临刑前,他写下一首诗来表达此刻自己的心情:

不堪百折播孤臣,一望苍茫九死身;

独挽龙髯空间鼎,姑留螳臂强当轮。

谋同曹社非无鬼,哭向秦廷那有人!

可是红羊刚换劫,黄云白草未曾春?

他用了“螳臂当车”来形容自己,的确,张煌言就是那种“不识时务不为俊杰”的顽固老头子。但是,就是因为存在反抗民族奴役的这些张煌言们这种“姑留螳臂强当轮”的悲壮,恰恰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百死困绝中那种决然不屈、前赴后继的伟大民族精神。

他带血的身影,为南明历史画上一点都不圆满的句号。

这两个故事讲完了。

回顾那个思想畸形、社会崩溃的时代,在那个病态人格比比皆是的混乱荒唐社会中,甚至是慷慨成仁的自我牺牲,都会被认作是一种消极的反抗行为。随波逐流呢,又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

无论是朱子理学还是阳明心学,在喊杀声面前,在铁蹄面前,它们都是那样苍白和无力。

思想,在火与铁面前,就是那样的苍白。

明末清初的诗人阎尔梅叹息过:“嗟夫!士大夫居恒得志,人人以不朽自命。一旦霜飞水脱,为疾风劲草几人乎?”

这位曾经追随史可法,准备为大明朝死节的诗人,这位自诩爱国的汉人,早在张煌言十三年,便带着一家人投入清朝巡抚赵福星手下做幕僚。他为了养家糊口,早早地死心塌地为清朝这个异族新政权服务。

这样的“聪明人”,在明末清初,不计其数。

但是,前有史可法,后有张煌言,皆可成为阎尔梅这种卑微生命里程中“疾风劲草”的榜样。

随着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冯铨、孙之獬之流,这些病态的“清醒者",最终成为晚明士人所谓的“表率”。

文人士大夫所谓“成仁取义”的精神意识,最终匍匐于异族外力的刀锋利刃之下。

自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至1664年(康熙三年)的46年间,有名有姓叛明降清的“贰臣”,有136人之多。但是,死于抗清殉明的忠臣孝子,却多达3787人

这个数字,不是明末遗民杜撰,而是乾隆帝《胜朝殉节诸臣录》的官方统计数字(胜朝,是指被灭亡的明朝,人数是按照社会名流和官员来进行统计的)。

中华忠烈,一直都是不绝如缕。

所有这些人,或为封疆大臣,或为布衣文士,或为社会名流,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折不挠,杀身成仁。

史可法、高杰、夏完淳、陈子龙、张名振、瞿式、张同敞、张煌言等等,这些历史人物,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驱动力。

英雄们个人的牺牲精神和笑对死亡的大无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最宝贵的财富。

这种冒死不顾、为义殉身的宏大景象,证明了中华民族的确是个伟大的民族,使其定格为统一的大一统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核心。

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无法逃遁的。大无畏的牺牲和求死渴望,成为永恒者光荣的涅槃。而眷恋贪生的依顺者,则变成变节者和贰臣,永远被世人唾骂。

明末清初那些反抗民族奴役的烈士,会永远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荣光。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中华国家短暂的四分五裂,或者因为西方入侵而遍体鳞伤,甚至有的政权一时间分崩离析,都能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下得以愈合创伤。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信念。

而这种信念所依凭的英雄个体,势必成为真正的不朽者和中华文明永恒的旗帜。

正因为仁人志士的示范,我们古老的帝国才没有成为帝皇们宏图霸业的基石,也没有沦落为如同其他三个古老文明一样的中空历史残骸。一个王朝土崩瓦解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抛入了历史的深渊,但鲜活沸腾的灵魂,却永远会从死亡的古老躯体上腾然而起,引导我们进入更加光明的涅槃。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崇祯死后,吴三桂降清己既成事实,所以后金入关是挡也挡不住的。

现在看那段满清入主华夏的历史,其实什么天灾人祸,都不怪,要怪只能怪崇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丧失了最后能够挽救国家的机会一一迁都未能成行,最终导致国灭身死。

其实崇祯在危难之际,也动过迁都的念头。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就因为身为天子,好面子,不愿意背由于无能而被迫为之的名声,所以想让大臣们替自已说出来了,然而他们各怀心腹事,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而刚愎自用的崇祯临死发出这样的感慨: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至死,还怪文臣误他,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悲哀。

要说按他有限的政治格局,我们看他死则死矣,然而其后太子及诸皇子皆为李自成所获,惨遭所害。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事儿。太子是社稷的希望,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更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来凝聚民心,一致对外,挽狂澜于既倒。

不防假设一番,太子已提前出行,必定在众人拥立下在南京上位。

南京对于从北京而来的朝臣并非生疏之地,它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留守之都,称为行在。六部衙门一应俱全,系统完备,开张就能营业。

这个皇帝当然是越英明越好,假使水平一般,不至于如天启帝那样,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采用皇帝、秉笔太监、内阁三个机构统治国家,这是一种精英治国的战略。权力虽然在皇帝手中,但依程序还须将治理国家的权力放给内阁。

内阁的大臣具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在奏折上写明建议的处理方法。而后皇帝完全可以照着方法直接下令处理,等于是内阁大臣在处理政务。

内阁大臣可是从全国官僚中精选出来的政治精英,在治国理政上都是行家。所以说制度的先进性可以避免一个无能皇帝胡乱领导国家的局面。

从现有的历史经验看,太子建立的南明是能够长久的存在。一,江南是渔米之乡,经济发达,国家赋税相对有保证;二,有文化底蕴,民众母族情结重;三,南京作为都城,城高墙厚,防御功能完备,粮草充沛。有此优势,加上得力的文臣武将终有一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并非奢望。

因此,对于当时南明来说,应当在此优势的基础上,快速整合南方各类资源,广招兵勇、发展火器,短期之内就能组织起一批生力军。在加上左良玉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政权自然稳固。

而当时的李自成在占据北京后,吴三桂降清,山海外一战,李自成虽败,但仍然数万之众,足以扛住后金一段时间,这时,应当封官许愿招安李自成,不管他提什么要求,只要他枪口对外,如无原则上问题,都全盘接受。如此一来,流寇归一,大局稳定,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历史不能重来,但以今人对当时时势的判断,很难说有什么是绝对的答案。

首先应看清朝是如何取代明朝的!稍识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军的入关是取代明朝的标志性事件。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此中细析,清军是如何入关的?如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是否能顺利入关?清军入关后的是否足以应付国内的形势?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标志着明王朝的灭亡!紧接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成立,是年亦为永昌元年。此时的中国正是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之际,各路势力风云际会!

大清的铁骑列阵于山海关外,大顺的义军挟胜利之威也扑面而来。夹在多尔衮和李自成之间的吴三桂作为第三方力量进退维艰。他的力量无论与哪一方相比都难以抗衡。所以他只能投靠于某一方,以改变军事力量的对比。面双方都清楚形势,均向其送来招降书信!

(吴三桂画像)

历史上吴三桂是投靠的满清政府!但细细读史,其实还是有可能出现变数的! 细节一:崇祯帝死后二十余日,吴三桂率五万将士在山海关前,尽白旗白幡、白盔白甲,整齐肃穆面向西南方向;吴三桂摆案焚香致祭,与众军士悲声大作、恸哭不已。这表明吴三桂内心并非是想降清的;

细节二:《明史·流寇》称:"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给留在京中的父亲写信一封"接二十日谕,知已破城。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大丈夫"。吴三桂此时为保家人已有降大顺之意。而后发兵至滦州时,有消息传来,称陈圆圆此刻已被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所劫掠,但得知圆圆遭劫后,吴三桂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愤而降清。

(李自成画像)

结语:据以上我以为如果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攻陷北京后。能整顿军纪,约束属下;宽以待民;对前朝臣工能尽安抚之责,而非抄家搜刮;致京城社会稳定。优待吴家一门,或可争取吴三桂的兵力来投,再结合大顺军四十余万部众,坚守山海关。那么多尔衮想入关,绝非易事!而后新朝成立,新君图治,安养生息二十年!大清朝如何能取明而代之呢?

以上是个人之见解,未必正确!但历史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发生着转折!

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很高兴来回答你的提问,我个人认为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

从清朝的奠基者大金努尔哈赤开始统一了女真各部开始,努尔哈赤可能没有想过跟大明会有什么。但是倒了后期后金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上蒙古一些草原部落也都归顺了后金。在皇太极时期改国号为大清,当时大清占据了整个辽东和蒙古大半地盘。大明朝内有李自成,外有八旗,崇祯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更是毫不犹豫的提出了“必安内方可攘外”。但是他低估了农民起义军,也高估了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李自成攻陷大同及真定,以凶猛之势逼近朝廷中央,崇祯皇帝只得将赌注全盘押在吴三桂身上,临危飞檄封其为平西伯。可短短时日,正率兵前往玉田的吴三桂便得知京城被攻陷以及崇祯帝自缢的噩耗。明朝的轰然倒塌让平西伯吴三桂措手不及,面临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难抉择。他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衡量利弊,曾多次投降李自成的念想。最终却引清兵入关。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吴三桂投降李自成满清肯定是不会取代明朝,我认为这都是时间的问题。李自成当了几十天的皇帝大家都知道他干了些什么,作为农民起义如果清朝不入关李自成的江山也长不了,因为农民起义代表不了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广大士绅和大家族的支持是很难维持的,那么中原大地就会面临大规模的军阀割据进入真正的乱世。

在说满清当时不入关还会干什么呢?当然还会发展地盘,因为女真人已经尝到征战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甜头,怎么可能放弃。凭借满清八旗和蒙古军队大清可以轻易的统一长城以北和西域。那么满清出那里入关还不是女真人自己说了算吗?为什么非要从山海关入关?对面军阀割据的中原大地一路不管是南下也好西出也罢还不是势如破竹。

所以满清取代明朝是必然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弱小就要挨打是历史的必然,任何朝代如果人民日子过不下去就一定会有人出来反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