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诸葛亮和魏延的纠葛很深,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他们写成一对潜在的对手。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要杀他,说他脑生反骨,日后必反。在诸葛亮发动北伐时,魏延在诸葛亮手下冲锋陷阵,可是最后也没有逃过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被杀。那么现实中,诸葛亮真的对魏延那么苛刻吗?

一、对魏延给予重任的诸葛亮。

其实,诸葛亮在现实中对魏延是十分看重的。魏延是当时蜀军中首屈一指的将领,也是刘备时期留下的硕果仅存的大将。刘备在夺取汉中的时候,想要选拔一员大将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的北大门。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张飞,张飞也认为是自己,但是刘备却选拔了魏延。

当这个消息宣布的时候,大家都感到震惊。但是魏延对刘备的任命却充满自信。当刘备问他如何守住汉中,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亲自率领举国之兵来攻,我为大王阻挡住他。如果是其他将领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我为大王消灭他们。果然,在魏延的镇守下,汉中一直固若金汤,没有出现任何危险。

在诸葛亮发动北伐的时候,他亲自进驻汉中,把汉中作为自己北伐的基地。他将魏延调入自己手下,作为前部的主将。从此,魏延便从一位镇守一方的将领,变为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先锋。在诸葛亮的手下,魏延屡建奇功。尤其是在阳溪之战中,他大败郭淮率领的魏军,并以此战的功劳被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

如果说诸葛亮对魏延压制使用,那是不合适的。我们仅从一件事情就能够看出诸葛亮对他的器重。在魏延担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时,蜀军中还有一位将领要排名在他的前面。这个人就是行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刘琰。这位将领也是跟随刘备的老臣,他深得刘备信任,在蜀汉朝廷中地位很高。

就是这位刘琰和魏延发生了矛盾。他和魏延曾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且说出了不恰当的话。在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站在职位高的刘琰一方。诸葛亮对刘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且把他送回成都赋闲。这样,魏延便成为蜀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人物。

我们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并没有故意压制。不但如此,在各个方面对魏延还是多加回护的。即便是在诸葛亮病逝的时候,魏延还尽心尽力地担任诸葛亮的前锋,驻扎在诸葛亮大营前十里的地方,羽翼着大营的安全。

二、自身问题严重的魏延。

至于说诸葛亮压制使用魏延的说法,主要是来自魏延自己的说法。在史书中记载着魏延的言论。他每每和诸葛亮出兵的时候,就向诸葛亮要求独自率领一万人马,分兵夺取潼关,并在此地与诸葛亮会合。这条计策被诸葛亮拒绝,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子午谷奇谋”的来历。

正是因为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谋,这才让魏延对他不满。他总是说诸葛亮这个胆怯,叹恨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可是,这个观点只是魏延个人的看法,是带有一定的片面性的。且不说诸葛亮与魏延的着眼点不同,采取的战略战术不同,单说诸葛亮胆怯就未免过分了。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集团之后,跟随刘备屡经战阵,也经历过出生入死的战斗。在长坂坡之战中,他是刘备残存不多的人马中的一员。在战败后的危急时刻,诸葛亮孤身一人前往东吴,劝说东吴与刘备结盟,共抗曹操。当时东吴迎降曹操的呼声喧嚣尘上,如果迎降派得逞,诸葛亮的生死可想而知。

诸葛亮在白帝城接受托孤后,整顿内政,重整军队。为了平定南中,他亲自率领军队,五月渡泸深入不毛。面对强大的曹魏,他连续发动五次北伐,打得魏军坚守不出。如果说诸葛亮这个人胆怯,那就实在偏颇了。魏延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多次指责诸葛亮,而诸葛亮却不对他责罚,足以看到诸葛亮对魏延的宽容了。

魏延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举止,与他个人的性格缺陷有关。在史书上说他这个人“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还说当时军中之人除了杨仪之外,其他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魏延的性格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魏延作为蜀军地位最高的大将,本该和大家打成一片。可是由于他的性格高傲,让大家都无法容忍。在蜀军中,曾经有一位和魏延性格相似的大将,那就是被蜀汉君臣寄予厚望的关羽。正是因为他狂傲的性格,丢失了荆州,使得刘备的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有前车之鉴,诸葛亮对于魏延的使用自然十分慎重。

因此诸葛亮只能将魏延安置在手边,控制他的使用。魏延并不能体会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诸葛亮表示不满。他的言行连孙权都有所耳闻。在费祎出使东吴的时候,孙权乘着酒兴问费祎,说魏延和杨仪都是如同放牧的小人一样。一旦诸葛亮不在,必生祸患。陪同费祎出使的董恢解释,如今用他们是借助他们的才能。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大家对魏延的看法。魏延自认为自己的军事能力在蜀汉超群,却因为平日的飞扬跋扈,让大家忍无可忍。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庇护,他才能在蜀军立足。在诸葛亮去世后,他和杨仪争夺军权,给蜀汉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在诸葛亮去世后,他不顾诸葛亮的遗命,要求文官将诸葛亮的遗体送回,自己率领蜀军继续北伐。当大军撤退时,他又放弃阻击追兵的任务,使得司马懿的追兵追上蜀军。如果不是诸葛亮的遗计,蜀军必然处境危险。

魏延又在谷口阻击蜀军,这让蜀军都对他的举动感到不满。最终他众叛亲离,只得带领少数人逃往南郑,被杨仪派遣的追兵所杀。在刘禅的朝廷中,大家对于他和杨仪互相告状,说对方造反的判断,大多数人都认为魏延造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魏延平日里的作风,实在得不到大家的信任,他的败亡也是必然的下场。

结语: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十分谨慎小心,这主要是因为魏延是蜀军首屈一指的大将,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不想让他因为冒险而轻易损失。但是魏延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认为诸葛亮这个人胆怯,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样的看法只是魏延个人的看法,实际上诸葛亮对他已经十分宽容。诸葛亮不计较他对自己的嘲笑,还提拔重用他为自己的前锋。在魏延与比他地位高的刘琰发生冲突的时候,诸葛亮支持魏延。这一切都说明了诸葛亮并没有压制魏延,是魏延的性格缺陷让他误解诸葛亮,最后也让他众叛亲离,在和杨仪争夺军权的斗争中失败而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这是《三国演义》故事情节虚构,不是《三国志》历史记载。

魏延被蜀汉政权中奸逆襄阳人杨仪迫害而死,不是诸葛亮……魏延不死,魏国偷袭蜀汉难以得逞;故蜀汉亡于蜀汉奸逆杨仪,而不是缘由诸葛亮逝世。

魏延死后,于是便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之说。襄阳中庐人廖化虽然才能平平,但也是赤胆忠心。杨仪害魏延,启用乡党廖化,最终促使蜀汉加速灭亡。

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这是由于两人的出身门第和思想理念所决定的,诸葛亮和魏延注定是合作与竞争者,而不是领导与继承者。诸葛亮始终把魏延当成潜在的竞争者,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志向的继承者,所以处处打压。

出身门第不同

诸葛亮出身于世家大族,是山东瑯琊人,诸葛氏在山东瑯琊是望族,先祖诸葛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作过豫章太守,后来投奔刘表来到襄阳。诸葛亮8岁时父亲死了,然后和弟弟诸葛均投奔诸葛玄,诸葛玄死后诸葛亮留在了襄阳。

魏延的出身较低,只是河南桐柏县的一个小户人家,魏氏在桐柏也没啥名望。魏延在东汉未年参军,只是一个小卒,后来因为作战勇敢才提为一个普通的将军。后来曹操南下占领荊州,刘琮投降,魏延才到长沙投奔韩玄。

出身决定命运,汉代实行察举制度,也就是举孝廉,当官的都是靠有声望的人推荐的,而推荐的人也都是些朝廷大官和名门望族的人。东汉更是如此,刘秀立国的根本就是靠地方豪强的支持,当大官的都是世家大族的人,所以才有了袁绍家"五世三公”一说。

所以从出身上讲诸葛亮比魏延要高许多,诸葛亮相当于豪门出身,魏延则是寒门出身,两人压根就不是一个阶级,在讲究门第的东汉时期,诸葛亮压根就看不上魏延,就象司马懿看不起曹操一样,认为曹操出身,始终不愿与他合作。

思想理念不同

诸葛亮的思想理念是志在恢复西汉初期时的政治框架,即皇权、相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皇帝是国家的象征,丞相才是政府的首脑。皇帝只需要做好国家领袖即可,治理国家的事让丞相去做。

诸葛亮认为皇帝不需干予朝政,朝政应该完全交给丞相,相应的丞相要完全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将天下太平当作丞相治理国家的政治目标。诸葛亮信奉的完全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一套思想理念。

诸葛亮后当丞相治蜀就是执行的这一套理念,刘禅只管当你的皇帝,治国是丞相的事,丞相独揽一切朝政。

魏延则不同,魏延信奉的是战功,这一点刚当时的国家形势有关。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天下群雄尽起,全都是凭借武力夺天下。所以那时候很多家世不好的底层民众都是凭战功崛起的,举孝廉的察举制度面临崩溃。曹操的两次求贤令也是如此,重才不重德,只要有才能我就用,不得你家世如何,道德如何。

魏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着战功一步步成为独挡一面的大将军,成为镇守汉中的一方诸侯。魏延为人不好,比较孤傲,同其他朝臣搞不好关系,特别是同杨仪的关系很差,这就为他后来被杀埋下了伏笔。

魏延是相信实力的,是有可能成为权臣的,这是诸葛亮打击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诸葛亮害怕他死后没人能压制住魏延,因为他知道刘禅这个皇帝不行,根本掌控不住魏延。

魏延属于元老派,不是诸葛亮的下属

魏延在荊州时就已经受到刘备的重用,是刘备带到益州的。魏延作战勇敢,而且也很有军事才能,所以才被刘备委以重任,镇守汉中,而且魏延确实也干的不错,在他镇守汉中其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刘备在夷陵之败后原来的关羽、张飞、黄忠、马超等一干大将全部死完,只剩下了诸葛亮、赵云和魏延,因此来说魏延就是个元老派。在赵云和魏延之间,赵云是诸葛亮的铁杆盟友,可赵云没有独自领兵的经历。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在每次打仗时倚重魏延,况且汉中前线本身就由魏延镇守。

魏延与诸葛亮属同辈人,都是刘备的臣下,因此他们俩实质上是合作关系,不是下属关系。并且他们俩还存在着竞争,在汉代镇守一方的诸候权势非常大,有时候丞相也拿他没办法。在唐朝以前讲究出将入相,也就是说丞相可以出外领兵打仗,而边关的大将也可以进入朝廷中央当丞相,所以诸葛亮认为魏延是能够取代他的。

所以大家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皇帝刘禅推荐的人,都是自己的心腹下属,对镇守汉中的魏延却只字未提。这就说明诸葛亮信不过魏延,他俩不是一条线上的。

魏延杀韩玄使诸葛亮终生看不上魏延

诸葛亮是个思想道德很纯正的人,一生忠于道德传统,他认为尽忠职守是作臣子的终生职责,所以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的眼中无论皇帝对与错,都要忠,只能劝诫,不能反叛。而魏延当初则是杀了他的上级——长沙太守韩玄,来投奔刘备,所以他是一个不忠的人,因此诸葛亮当时就要杀魏延。

古人对尽忠很看中,这个尽忠不但只是对国家尽忠,对人也要尽忠。象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家奴,就是只对主子尽忠,哪怕主子是个大坏蛋。像《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就是如此,程婴只是赵盾家的客卿,而赵盾实际上已经是晋国的最有权势的卿大夫,晋景公感到了很大的危胁,这才授议屠岸贾灭了赵家的。但程婴只忠于赵家,舍死保住赵氏孤儿赵武。

因此,诸葛亮认为魏延不会死忠于刘禅,特别是刘禅懦弱无能,更控制不住魏延,在他死后极有可能成为象曹操一样的权臣,所以才不把魏延当成他之后的接班人。

诸葛亮在军事上从来都是以稳扎稳打为主,不打无准备之仗,对魏延的出兵子午谷奇计不屑一顾,认为大冒险。实际上自古军事家的经典之战都是出奇制胜,如邓艾翻越阴平小道奇袭成都,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都用的是奇兵。

所以说魏延并不是不忠,但魏延很难让诸葛亮放心,诸葛亮宁愿用忠厚平庸之才,也不愿把一个能力超强而道德不好的魏延留给平庸无能的刘禅。

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用一句比较玄幻的话来说,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就好像斗气大陆炼药师对异火的态度是一样的。

既想获得异火的霸道威力,却又不想被异火反噬。

对于诸葛亮来讲,他确实是把蜀国当做了自己要奋斗终生的事业的,从没想过要跳槽,所以他要对蜀国的安全负责。

在他看来,魏延就是一个经常跳槽的打工者,有闯劲、有想法,且思想比较激进,而且还时不时任性一下子,出的主意看似有效,但失败的后果却是相当大的。

所以诸葛亮要稳定大局,对魏延必须要能放能收,这也符合诸葛亮小心谨慎的性格。

即便不说魏延,他对哪一个人不是如此?

要说诸葛亮的对手,魏延还真排不上号,其实国内对诸葛亮威胁最大的是李严。

从李严的角度来看,诸葛亮所扮演的角色,其实跟魏延在诸葛亮眼中的位置基本是一样的。

李严是刘备托国重臣之首,他主张守,他千方百计不想让诸葛亮出兵损耗国力,其实应该是刘备临终前的想法。

只可惜诸葛亮陷入自己编写的剧本中不能自拔,非要走完隆中对最后一步 不但高估了自己,还最终拖垮了蜀国。

假如李严也能对诸葛亮收放自如,蜀国必将是另外一番景象。

只可惜,玩阴谋,诸葛亮是深谙太公之道,李严根本不是对手。

更何况魏延!?

(未知原因,无法附图片)

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诸葛亮人用魏延次数不多,只有三次。两次胜利。最后一次才是先锋官打头阵。

诸葛亮是军事家,指挥者,魏延是将军。他们的关系,永远是头和胳膊手的关系。头永远是指挥胳膊去作重要工作。那怕胳膊是再强大无比,头是无脑儿。还是头指挥胳膊和手。

诸葛亮与魏延相交,是刘备与刘璋决裂的212年,刘备派与卓膺,黄忠一起占据涪城,刘备己经长期征战消耗至不到万人。孤军无粮。而刘璋令刘璝,张任,冷苞,邓贤,吴懿率精大军说前去阻击刘备军队。刘备以少胜多,大破刘璋大军又让黄忠,魏延分领军队平定广汉郡县,两年后又合兵,围城攻破雒城后,与荆州来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相见,一起包围成都。刘备入成都称帝,建蜀汉国。魏延在汉中镇北将军,诸葛亮是丞相,录尚书事,刘备死后,更是诸葛亮主持国事,军事成为国家首脑。而魏延还是一方守将。只相当于一个指头。要其它指头配合,才能抓起东西。

228年229年两次诸葛亮北伐,都没有用魏延,而是赵云,马溭,和陈式。到230年才重用了魏延。魏军三路入侵蜀国,司马懿走西城,张郃走子午谷,曹真入斜谷。皆因大雨连天,魏军撤退。

诸葛亮才派魏延,吴懿,西去羌中那里战胜相当弱敌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次年诸葛亮攻祁山司马懿迎战,诸葛亮绕到上邽,割麦在上邽。司马懿追到至卤城,两军掘营对峙。诸葛亮无粮后,撤军张郃追击,被诸葛亮军射中病死。以后诸葛亮都是亲自领导作战,更没有让魏延发挥重要作用时候。再说诸葛亮的北伐不是自己真得想要主动北伐。只是为了配合吴权的北伐。每次出去都是装模作样,装装样子就说无粮后退。而没有真的想深入魏国,歼灭敌人,夺取关中。而是保存实力。当魏延提出真的,偷袭长安之计,让他带领五干精兵去,因长安守将夏侯楙无谋,领兵从子午谷直取长安,并以为夏候楙一定弃城逃走,诸葛亮统领大军入关中。在潼关会师。诸葛亮说是计悬不用。还是保存实力,不去冒险,真要北伐

当魏延看到诸葛亮实是保在存力,没有的想北伐。与诸葛亮矛盾也越来越大。魏延想自己领兵北伐,诸葛亮最后死后,都不能让魏延得逞还是用计,使魏延与杨仪火并。而被杀头灭族。

诸葛亮每次打头阵都派魏延冲锋陷阵,为什么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

压制?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这TM叫压制,那么我希望这样让我不断升职的领导给来一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