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他军事生涯的绝唱。在这一战中,关羽发挥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在关羽风头最盛的时候,连曹操都想迁都躲避他的锋芒。但是,由于孙权的偷袭和曹军援军的夹击,关羽终究功亏一篑,未竟全功。在最后一刻,关羽都舍不得从襄樊撤军。那么,关羽为什么这么重视襄樊,如果他攻下襄樊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一、襄樊之战的经过。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随后在群臣的拥戴下,进位汉中王。在刘备封赏功臣的时候,专门封镇守荆州的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样,关羽就成为刘备集团中唯一拥有先斩后奏权力的武将。在接受封赏后,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

关羽率领三万多水陆军,向曹仁镇守的襄樊地区发动了进攻。曹仁只有七八千将士,还要分守襄阳和樊城两城,他不得不向曹操求援。由于夏侯渊阵亡,夏侯惇病重,曹操自己又带病滞留在关中,曹操只得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曹军,共计三万人前往救援襄樊。

关羽率领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水军,在步军的数量上远少于曹军。关羽便用水军封锁汉江,割断襄阳和樊城的联系,然后集中兵力攻打樊城。因为樊城位于汉水北岸,是襄阳的后援,而且素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之称。如果关羽夺取樊城,襄阳不攻自破。

于是双方在樊城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关羽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曹军打成了相持状态。为了占有掎角之势,曹仁命令于禁将军队驻扎在樊城以北十里的地方。于禁将军队驻扎在低洼之处,铸成了大错。当时秋雨连绵,汉水暴溢,洪水高达数丈,于禁的军营全部被淹。关羽出动水军,将七军曹军全部擒获,俘虏了于禁,斩杀了庞德。

面临如此的危急情况,曹仁准备放弃樊城逃走,但是被满宠劝住。于是曹仁激励士气,和部下盟誓死守樊城。在曹仁的坚守下,关羽没能立刻攻下樊城,只得将樊城包围起来。曹操面对襄樊地区的复杂形势束手无策,想要迁都躲避关羽的锋芒。他的手下司马懿等人劝住他的行动,并建议联络孙权夹击关羽。

曹操一面派出以徐晃为主帅的援军救援襄樊,一面联络孙权。早有武力夺回荆州之心的孙权,自然对曹操的联络一拍即合。他派出吕蒙白衣渡江,一举袭取了荆州。关羽在得知后方被袭,只得从襄樊撤军。在回师途中,他的军心动摇,大军离散,只得走保麦城。后来在逃亡西川的途中被吴军擒获,随即被杀。

二、襄樊在军事地理上的意义。

孙权给曹操写去密信,表示自己要出动军队袭取荆州。在信中,孙权专门向曹操请求,不要对外泄露军机。但是曹操为了坐山观虎斗,并且缓解襄樊前线的紧张形势,特意将此信一式两份,分别用箭射入樊城和关羽的军营。可是即便如此,关羽依然在樊城城下流连不去。那么,襄樊对关羽究竟有什么特殊意义,让他如此念念不忘,非要得之而后快呢?

这首先要从襄樊的地理位置说起。司马懿曾经向曹丕评价襄樊的地理价值说,“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这是因为在地理上,连接中国南北交通的三条重要通道中,襄樊是位居中间那条通道的枢纽。因此,曹魏才会将长安、襄樊、合肥定为防御的战略据点,防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夺取了荆州的南半部地区,曹操被迫退往北方,在襄樊留下重兵。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想要对曹魏发动北伐,就必须要先夺取襄樊。尤其是刘备借得南郡后,与襄樊的曹军控制区犬牙交错,更是对襄樊志在必得。

关羽的主要军事基地江陵是孤悬长江以北的重镇,它和襄阳有陆上交通相连。古人评价说,“江陵去襄阳步道五百里,势向唇齿,无襄阳,则江陵受敌不立。”在实际情况中也是如此,关羽在镇守江陵的时期,多次遭到曹军的进攻。虽然关羽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能力,打退了曹军的侵袭,但是总的军事形势还是对关羽不利的。

因此,关羽一直把襄樊当作眼中钉肉中刺。在他得到假节钺的权力后,便抓住战机对襄樊发动了进攻。如果关羽能够夺取襄樊,他就可以获得五百里的战略纵深。这样,有了长江和汉水环抱防御,他的处境将得到很大的改善。

尤其此时的上庸已经落在刘封、孟达的手中,关羽夺取襄樊,将会增加汉水这条交通线与蜀中联系。拥有长江、汉水两条交通线的关羽,就不会害怕曹魏和东吴的侵袭,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拥有这样一块稳固的军事基地,会为将来的军事行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关羽不但可以选择出击的方向,还能够震慑孙权,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东吴袭取荆州的那幕悲剧也就可能避免了。

三、如果关羽破城会带来的后果。

关羽攻打襄樊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他选择的战机十分精妙,正中曹操的软肋。当时曹操和他的军队主力滞留在关中,整个关东都兵力空虚。关羽出兵襄樊,在兵力、兵种上占据优势。此时的上庸也落入刘备手中,可以出兵顺汉水而下策应。

由于关羽拥有优势的水军,他可以控制汉水,分割包围襄阳和樊城。即便是一时拿不下樊城,关羽也可以依靠围困夺取襄阳。在夺取襄阳后,位于汉水北岸的樊城,就会如同当年的江陵一样,经过长期的对峙,最后被关羽所得。这样,控制襄樊的关羽,就可以实现他的战役设想。

如果关羽只是为了实现有限的目标,对襄樊进行一次突袭,那么结局不会成为后来的悲剧。但是水淹七军这场意外的胜利,将关羽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场胜利,让曹操的战略形势急剧恶化,襄樊的得失可能会决定曹魏的命运。

在战后,曹操曾经夸奖解围成功的徐晃说,“且樊、襄阳之在围,过於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曹操将襄樊的重要性与当年乐毅伐齐时的莒、即墨相提并论。当年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如果这两城丢失,齐国就灭亡了。曹操认为如果襄樊丢失,曹魏就可能如同当年的齐国一样陷入灭顶之灾。

满宠在劝阻想要撤退的曹仁时,也说出了类似的理由。他说“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襄樊的得失,关系到曹魏的生死存亡。曹仁就是认清了这个形势,才咬着牙在樊城死撑。

这是因为襄樊是曹魏防御蜀汉北伐的战略据点,水淹七军的失利,打破了曹魏防线的稳固性。在二线防线只有徐晃的一万新兵防守,根本不是关羽精锐的对手。正是由于襄樊的坚守,束缚住了关羽的手脚,将他的主力牵制在了襄樊城下。如果襄樊失守,关羽的这些精锐就可以腾出来继续北伐。

而在这个时候,整个曹魏的统治区正爆发着反抗曹操的动乱。如同满宠所说的,从许都以南,大批反对曹操统治的百姓,都在进行着叛乱。关羽虽然不能派主力北进,他的小部队依然和各地的反曹军联合,在四处制造声势。在曹操的统治区的腹地也发生了魏讽叛乱,让曹操感到焦头烂额。

如果关羽能够在此时夺取襄樊,他就不但能够实现自己的战役目标,还可能提前推动北伐的进行。曹操正是畏惧这一点,才决定迁都来躲避关羽的锋芒。可惜的是,关羽的实力不足,上庸的刘封、孟达又不听从关羽的调遣,使得他顿兵于襄樊城下,不能解脱手脚。最终,关羽在徐晃和孙权的夹击下失败,一片大好形势也付之东流了。

结语: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并没有想到要取得过大的战果。他只是利用有利的战机,对襄樊发动一次突袭。但是当取得了水淹七军的辉煌战果后,关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自己实力不足,一心想要夺取襄樊,进而获得更大的胜利。

如果关羽能够在此时夺取襄樊,他将给曹操以沉重的打击。当时整个曹魏的统治区叛乱四起,打着关羽旗号的反曹军队一直活动到了许都以南。曹操在这种形势下,甚至想要迁都躲避锋芒。可以想象,关羽会乘胜夺取更加广阔的土地,并得到更多百姓的支持。

这样一来,关羽不但能够获得大片的领土,还可以推动北伐时机的早日成熟。那么,《隆中对》的战略就会更早地实现,东吴也不会袭击荆州,反而会配合关羽攻打曹魏。曹魏很可能会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之中,整个三国的形势会为之一变。可惜关羽实力不足,不但不能夺取襄樊,还引来了东吴的背后袭击,招致了败亡。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即使樊城被攻破战役上的胜利并不能弥补战略上的失误!关键关羽破坏的是国策。

为什么这样说:

①天下三分曹魏强而蜀吴弱,两家联合才能对抗曹魏。东吴高层和蜀国的智囊团都有这样的意愿。所以诸葛亮定下的国策是东和孙权北抗曹魏,所以天下三分的局势相对稳定。关羽怎么执行的呢?东边得罪东吴,北边攻击曹魏,破坏了国策。

②为什么说战略上也是错误的!关羽镇守的荆州乃天下之腹,只要在蜀国手中就可以为蜀国源源不断地提供钱粮兵员。关羽要做的事守好这片土地,也就是防御为重。蜀汉的进攻点应该是从汉中出击,有两个选择可以做:第一种汉中出上庸再攻取宛城,直逼长安、洛阳、许昌,这种做法类似于黑虎掏心。第二种从汉中出阳平关攻取甘州凉州陇上,采取蚕食的方式步步为营徐徐图长安,再图洛阳。只有攻取了宛城或者洛阳,等到襄阳曹仁回救的时候才是关羽进攻襄阳的最好时机。关羽要做的事,曹仁不退自己不进攻。最重要的是安抚好东吴。

③战术上也是错误的,既然荆州属于你关羽的大本营,那就应该让可靠的人带重兵把守。结果几乎荆州兵全军出动,留守的人几乎都不靠谱。被吕蒙白衣过江攻破荆州大本营。自己也败走麦城,同自己自己的儿子一起身首异处。就算攻下了樊城,樊城只是一个交通要塞,四通八达很快也会被曹操军反攻进行反包围。关羽一出荆州必然空虚,孙权早已垂涎这块肥肉,也是必然来攻的。但无论如何樊城的价值远远低于荆州。

关羽的死亡几乎就是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标志!

淦珩读历史读的是一种情怀。欢迎好友指正,点赞评论。

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这个得看樊城什么时候被关羽攻破了。如果在水淹七军之后不久攻破,曹操会有大麻烦,如果太晚就没什么意义了,和历史上不会有什么区别。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北伐襄樊。曹仁被击败。此时还在长安的曹操命于禁率军赶来增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了于禁所率部队。曹仁只能带数千残军驻守樊城,而吕常则被困襄阳。如果此时关羽就攻克樊城,或者是曹仁弃城而走,那么曹操麻烦就大了。

曹操在命于禁率军救援樊城时,还命徐晃率军前往宛城,接应于禁,自己则继续留驻长安。由于于禁败得突然,在关羽水淹七军以后,曹操还在长安没有启程。因此关羽所需要面对的只有驻守襄樊的曹仁、吕常和驻守宛城的徐晃。

徐晃所部在汉中之战损失惨重,手下此时多以新兵为主,战斗力很差。没有襄樊曹军牵制关羽,那么徐晃很难坚持到曹操赶回。而从宛城出发到许昌、洛阳距离都不远,关羽不管向哪个方向进攻,对于在回军途中的曹操来说都是一个大麻烦。

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反对曹魏的力量还不小。如果关羽进展如此顺利,各地反叛时间必然此起彼伏,曹操将疲于奔命。孙权面对如此有利的局势,是否还会和曹操联合就不好说了。

但是如果关羽不是马上拿下樊城,曹仁坚守了一段时间才被攻克。那么曹操很可能已经返回,至少徐晃可以得到援军增援。这时候关羽即使攻打宛城,一时间也难以攻克。一旦曹操主力赶到,关羽兵力有限,无法和曹军主力决战,只能退回襄樊。

而且关羽没有重创曹军的话,那么孙权还是会和历史上一样,和曹操联合对付关羽。荆州还是会被孙权夺占,关羽难逃失败的命运。

所以关羽什么时候攻克樊城,其后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 ——朱德《谈几个战术的基本原则》”

这个战略指导是刘备集团需要学习却一直没有好好学的。尤其是关羽,自从当了荆州一把手,基本上就不再学习,结果丢了荆州败走麦城,连性命也不何。所以,各位亲,有事没事都要挤时间好好学习。而打败关羽的,正是当年的吴下阿蒙和没有名气的陆逊,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事实真是如此。

1.“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管子·七法》”

如果樊城被关羽破了,后来会怎么样?会提出这个问题的,应该是个大汉情节者、刘备集团的铁粉、关羽的忠实追随者,非常不愿意看到关羽不但没有攻下樊城,还丢了荆州,紧接着连命也搭上了,西蜀从此转衰,无缘统一全国,刘备终究还是无法接续当汉朝的皇帝,名义上的正统无法成为现实中的正统。

这个问题要分为两个问题来分析:一个是破樊城后的形势变化,一个是破樊城的前提条件。

先说第一个问题:破樊城后的形势变化

不妨先顺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如果关羽打下樊城,则北上取南阳、洛阳、许都等重镇再无障碍,同时,刘备的率左路大军出汉中,占陈仓,取咸阳,攻长安(此时的曹操仍在长安),这样一个局面,就是朝着有利于刘备集团统一全国的方向发展。

并且,如果此时东吴再烧一把火,从东部进攻合肥——三路大军必须齐头并进,不能让曹操有时间抽调援军往任何一个方向,这是取胜的关键所在。三路大军协同,在现代化条件下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及东吴和西蜀的利益纠结限制难度太大了。

再谈第二个问题:破樊城的前提条件。

襄樊,是通往中原的咽喉重镇,其战略重要性远胜于荆州。如果关羽能够将襄樊攻下,整个三国的态势将会彻底改变。

关羽应该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顾一切去攻打襄樊的,但遗憾的是,关羽一是太不自量力,他在荆州的兵力约4万左右,这点兵力守荆州有余,但攻襄樊不足;二是未能“安内”,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把握稳住荆州,相当于打一场没有后方的战役。

管子说:故凡攻伐之为道也,计必先定于内,然后兵出乎境。计未定于内而兵出乎境,是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也。

这段话,估计关羽上课的时候打瞌睡了,没有认真听讲。伟大的胜利必须要有伟大的牺牲。既然知道襄樊重要,就得放弃一点所谓的尊严,让女儿与孙权儿子结个亲又如何呢?再怎么也不能得罪孙权啊,别忘了,你占着的荆州原本就是孙权的地盘。显然,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亲却又决定去攻打襄樊的时候,肯定忘记了荆州到底是谁的。没有把荆州这块根据地安顿好。

后来,毛主席也说过:读三国不能只看战争,要看组织,看外交。关羽显然只注重战争,并没有注重组织和外交。

攻破樊城的前提条件有三个:

一是兵力足,这是战争问题。关羽在荆州约4万兵力,留1万守荆州,率3万攻樊城,这个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能速胜,造成的结果是首尾难顾——樊城攻不下来,荆州又丢了,历史正是这个结果;至于水淹七军只是战术运用上的灵光一现,弥补不了战略上的不足;要进攻襄樊,关羽手上的兵力应有10万左右,2万保后方——守荆州,5万围点——攻襄樊,3万打援——阻击南阳方向的援军,否则就不能发起攻击;

二是后方稳,这是组织问题。关羽让糜芳傅士仁等留守荆州,提供后方保障,这是组织上的重大失误,因为关羽、糜芳之间的矛盾,注定糜芳不会尽心尽力保障关羽,这个位置应该放一位关羽自己的亲信,实在不行,请刘备调一名大将比如赵云来都可以;

三是关系顺,这是外交问题。即要攻打襄樊,必须与东吴孙权理顺关系,联亲是必须的,这样可以保持面上的和气,然后用襄樊换荆州——这个观点是海宸独创,不知道可不可以申请专利,从战略地位上来说,襄樊肯定重要过荆州,这是北上南下的咽喉通道,如果东吴能够协助西蜀拿下襄樊,西蜀将荆州还给东吴有何不可呢?得襄樊后,荆州暂时就不重要了,只有等到统一中原之后再打江南时,荆州才显得重要,到时再打回来就是了。否则,西蜀迟早要为荆州的问题与东吴撕破脸,与其那样,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当然,这是有前提的顺水人情。

那么,这时候如果同东吴达成协议的话,东吴要么出兵一并攻击襄樊,只要增加2万兵马,迅速拿下襄樊并不是什么难事;要么在另一个方向进攻北魏,这就回到了前面说的三路大军并列攻击的态势,这里不再重复。

2.“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德国]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的话说得太晚了,关羽肯定看不到。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三国时期的战略。

西蜀最大的战略错误就是分兵。

关羽要在守住荆州的同时进攻襄樊。守住荆州是根本,这么一来,按照前面的分析,必须要有10万兵马。而实际上关羽只有4万兵马,剩下的6万兵马只能从西川调。刘备手中的兵马也不多,应该在8万左右,倘若调6万给关羽,自己只留2万,那么他就没有实力去攻打汉中。

这样一分析,按照当时刘备的实力,他只能从一个方向发动进攻。遗憾的是,刘备偏偏听信诸葛亮的分兵策略,执行了错误的战略指导。同时,执行这一战略的偏偏又是个非常自负的关羽,倘若是位不怎么自信的将领,一个人带那么点兵马攻打襄樊,怎么的也会拖延一段时日,或者要点援兵再说。

刘备没能集中优势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所以说,真正导致丢荆州、关羽亡的,是刘备的战略指导出了问题。

3. “在战略上是打强的,在战役、战术上是打弱的。 —— 刘伯承”

这和朱德元帅的话异曲同工。这两位新中国开国元帅的课,刘备、关羽等根本就没有机会听,没办法,他们死得太早了。

战略上打强的、找敌人的主力,这点诸葛亮非常明白,战略对手就是曹操率领下的北魏集团,按照当时的形势,联吴抗魏的战略指导是绝对正确的。

但是战役、战术上打弱的呢?诸葛亮没有搞明白,刘备、关羽更是欲望膨胀,根本就不想搞明白。

汉中,西线北伐后东进的战略要地;襄樊,中线北伐战略重镇。两座城市的战略地位都很重要,都是西蜀北伐统一中原绕不过去的。但是,按照当时西蜀的实力,汉中、襄樊只能二取其一,根本没有能力同时拿下两座重镇。

按照顺序,刘备储团先拿下汉中,刘备也自称为汉中王。那么此时执行的战略是以汉中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不等曹操喘气,果断出兵攻祁山、陈仓,下咸阳、长安。而荆州方向的兵力不能动,最多佯动——即做出进攻襄樊的态势,明攻襄樊(北魏),实防荆州(东吴)。包括守荆州的将领,都可以考虑叫赵云和魏延任主副帅,赵云执行佯动时,魏延守好荆州大本营。兵力分配是,赵云领5000兵马佯攻襄樊,魏延领1万兵马守荆州,甚至可以派出部分兵马——5000左右,延长江北岸顺流东下,只打北边魏国属地,不打南边吴地。关羽带2万兵马回援汉中。事实证明,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在一起才能干成大事,主要原因是关羽、张飞只服刘备,不适合单干,所以干脆把他们合在一起,反而能发挥最大威力。

当然,还有一个方案,就是赵云、魏延守汉中、益州,太子刘禅坐镇;刘备集中所有力量进驻荆州,然后全力攻打襄樊,从襄樊打开北上的突破口,这个方案比汉中方案更为有利,一旦拿下襄樊,北上中原将没有任何障碍。这里同样还涉及到兵力问题,即刘备集团具不具备打持久战的能力,他们打汉中用了两年时间,虽说最终拿下了汉中,可因原本兵马就不多,造成的态势是元气大伤。而打襄樊,按照刘备现有的兵力,恐怕两年时间是打不下来的,恐怕要打3—5年时间,前提还要他的后院不起火,既川西南的少数民族稳定,孙权对于荆州有想法没有办法——不会采取实际战争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刘备手上的兵力至少还要增加5万,即总兵力在20万左右(刘备实际兵力应该在15万左右,分在汉中、荆州、益州3地,捉襟见肘)。

所以,海宸一直认为刘备集团是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的对象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攻打汉中或者襄樊前,他应该一不破坏联吴抗魏策略,甚至要在沿长江北岸再扩大点地盘;二要先稳定川西南。结果这两个大后方,刘备都没有好好稳固,就急于进攻汉中。名得汉中,实丢全国。这两点就是两位元帅所说的打弱点——这样才能壮大实力。曹操强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实力太弱。

想当初,曹操在北方发展,战略目标先是董卓后是袁绍,但战役战术目标一直在找弱方打,以壮大自己的实力。照搬照抄的事情,刘备就是学不会,诸葛亮也自以为聪明,非得另搞一套,名为创新,实为瞎折腾,结果成了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怎么搞得跟川普一样,现成的答案不抄,非得独立特行,米国新冠肺炎感染者越搞越多,结果成了世界第一,还遥遥领先于第二名。历史就是那么有趣。

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三国时期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从一开始,就显得扑朔迷离,史书没有记载襄樊之战是谁命令发动的,也没有记载襄樊之战的目的,但从逻辑上来分析,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争,不是关羽这个军区司令有权力发动的,更像是刘备的命令。

关羽有假节钺也不代表他有决策权,假节钺只是代理君王行使权力,行使的不是决策权,而是上战场打仗的权力,代表君主处罚不听从命令的将士的权力,发动战争的决策权永远都掌握在君主手中,除非君王是傀儡,权臣才有可能有决策权,这是基本的逻辑。

关羽

再回过头来看襄樊之战,这场战争一定是刘备命令发动的,尽管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从相关记载能看出,关羽发动的这场襄樊之战早在汉中之战还在进行之中,就已经开始沿着汉水水陆并进了,直到汉中之战结束的两个月后,关羽的军队才推进到襄樊前线。

刘备命令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有两个原因:

一、策应汉中之战,减轻汉中之战的压力。

由刘备在217年发动的汉中之战,持续了2年之久,并且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整个益州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已经精疲力尽了,需要关羽在荆州方向牵制曹魏,以策应汉中之战,同时减轻汉中之战的压力。

只要关羽在襄樊发动战争,那么曹魏就得分兵迎战,对曹魏来说,襄樊的地位比汉中重要多了,如果二选一的话,曹魏一定弃汉中选襄樊,那刘备就能达到政治目的。

看地图就知道襄樊之战可以策应汉中之战

二、打通汉水流域,形成蜀汉前线的战略大通道

汉中之战刘备打赢了,占领了汉水的上游,紧随其后,刘备命令刘封与孟达攻占上庸三郡,同样胜利占领了,看地图就会发现,上庸三郡位于汉水中游,然后关羽就开始攻打襄樊了,再看地图就会发现,襄阳与樊城在汉水流域的中下游。

也就是说刘备只要拿下襄樊之后,整个汉水流域就归属刘备集团,汉水能做什么?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便捷、最经济的运输方式,刘备拿下襄樊的政治目的就是为了打通汉水,只要打通了汉水,将来刘备北伐中原时,就可以利用汉水运兵运粮,就能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统一天下也未尝不可。

所以,不要小看刘备及其政权,打通汉水在当时来看,是配合隆中对战略最好的辅助战略,也是刘备为了发动北伐中原的大战略所做的准备,虽然益州经历了2年战争完全失去进攻能力,但只要关羽拿下襄樊,对于刘备集团来说,仍然是战略上巨大的胜利。

汉中、上庸、襄樊都是汉水沿岸城池

尽管这么做有风险,但刘备还是决定发动战争,虽然发动战争的决策是刘备下的,但是在战争中如何打仗却是关羽的权力,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起初进展神速,仅仅一个月时间,关羽就打出了威震华夏的战绩。

关羽首先击败了襄阳太守吕常与征南将军曹仁的军队,襄阳太守吕常是地方郡县兵,因为靠近边境,所以成为关羽的攻击对象,征南将军曹仁相当于曹魏的边防军,曹仁相当于是襄樊军区的司令,同样被关羽击败,只能与汝南太守满宠一起龟缩在樊城内。

正因为曹魏的郡县兵与边防兵都被关羽打败了,所以曹操命令于禁率领七军三万余人前来救援,关羽利用暴雨汉水猛涨的机会,生擒了左将军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以及立义将军庞德及其部下,于禁、庞德可是曹魏两大名将。

刘备命令关羽北伐襄樊

于禁是五子良将中官职最高的,还跟关羽一样有假节钺的权力,他所率领的七军三万余人可是曹魏精锐的中央军,是首都地区的卫戌部队,于禁一败,就动摇了曹魏在中原地区的根基,这个时候曹操率领中央军的主力还在从长安到洛阳的路上,等于是曹魏中原门户大开,于禁及七军三万余人被俘虏后送到了南郡江陵城关押。

庞德所率领的军队应该是一支在城外策应曹仁的军队,因为他不属于于禁的七军,庞德是一员猛将,曾经在战场上亲手杀死郭援,并在襄樊之战中用箭射中了关羽的前额,但还是败在关羽手中,因为不愿意投降而被关羽所杀。

战争进行到这一步,关羽占据了大好的局面,为何仍然攻不下襄阳城与樊城呢?

襄樊之战地图

有三个原因:

1、地理原因。

襄阳城在汉水南岸,樊城在汉水北岸,两城互为犄角,关羽想要攻打城池,首先得有水军,这个没有问题,其实得有攻城武器,这个关羽肯定也有准备,但是襄阳与樊城靠近汉水,两城的护城河非常宽,尤其是襄阳城,三面环水,攻城武器无法依靠水军运输并攻城。

再一个襄阳与樊城非常近,互为犄角,攻襄阳,樊城会有反击,攻樊城,襄阳会有反击,同时攻襄阳与樊城,关羽要严重分兵,事实上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分兵非常严重,一部分包围襄阳城,一部分包围樊城,还有一部分要面对樊城以前曹魏的援军,兵力分散,攻击力就不强。

襄阳城三面环水

2、攻城难度比较大

攻城战是战争中难度最大,后来的蒙古攻宋之战光打襄阳城就打了六年,当时的蒙古军战斗力正值巅峰,但是攻襄阳城依然花了六年,关羽攻打襄阳与樊城总共才打了几个月时间,没有这么容易打的。

三国时期的攻城战,很少有成功的,比如南郡之战周瑜攻江陵城,打了一年多,还是曹仁主动撤退的,再比如诸葛亮北伐时,数万大军攻打一个郝昭数千兵力镇守的陈仓城,20多天没有攻下,都显示出攻城的难度。

3、关羽兵力不够,也缺乏支援

关羽直到襄樊之战结束,也没能攻下襄阳城或者樊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魏方面援军源源不断地涌到前线,而关羽却没有一兵一卒的支援,关羽的数万荆州军已经战斗几个月了,没有休整,没有支援,有句话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差不多就是关羽当前军队的状态了。

关羽兵力不足

整个襄樊之战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中,益州的刘备没有给予关羽任何支援,事实也没有能力支援了,益州正处于休养生息当中,打仗打的就是人、钱、粮,刘备的这些东西都消耗在了汉中战场,拿不出来,所以只能任凭关羽发挥了。

那么关羽有没有办法拿下樊城?如果拿下樊城,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关羽能迅速击败于禁和庞德已经是一个奇迹,都让曹操产生迁都的念头了,说明曹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威胁,这绝不是说说而已,关羽差一点就打开了进入中原的大门,只要拿下樊城,襄阳同样守不住,也一样会被关羽攻下。

如果关羽拿下了襄阳与樊城,这等于在中原地区插入了一个钉子,获取了隆中对战略中绝佳的进攻点,同时还打通了整个汉水流域,刘备一旦控制了整个汉水流域,就具备了进攻中原的能力与实力。

曹操准备迁都

接下来等到天下有变时,关羽就能进军许都与洛阳,襄樊可是华北平原的南部边缘地区,再往北就是一马平川,蜀军占据襄樊后,曹魏的中原地区永无宁日,关羽只要骑上马,率领一支骑兵,只需要几天的时间就冲到许都抢掠汉献帝,或者冲到洛阳,占领曹魏的核心区域,这对曹魏来说将是极大的威胁。

对于曹魏来说,肯定要做两件事:

1、迁都,避免襄樊对许都的威胁

关羽还没占领襄樊的时候,曹操就想迁都了,他一定是想迁都到邺城,洛阳都不安全,只能迁到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邺城了,这样就能建立防线,阻止关羽北上袭扰许都。

关羽威震华夏

2、倾国之力夺取襄樊

曹操是不能容忍关羽在自己的家门口打下根据地的,一定会倾全国之力攻打关羽的,从襄樊之战的经历也能看出来,于禁和庞德失败后,徐晃被曹操派出来攻打关羽,除此之外,张辽也从合肥前线调往襄樊,同时曹操本人也率领的魏军中央军精锐守在了洛阳与许都之间的摩陂,默默注视前线的战况,以随时调整战略战术。

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其实已经注定了关羽的失败,关羽俘虏了于禁七军三万人已经是奇迹了,曹魏还没有遇到过如此严重的失败,关羽以荆州三郡的兵力对抗曹操北方八州的实力,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了,连续作战几个月的关羽已经不具备夺取樊城的实力了,因为曹魏不断派援军参与作战,而关羽只能依靠已经疲惫不堪连续作战几个月的荆州军。

三国鼎立地图

所以,以当前的情况来看,关羽无法攻下樊城,没有办法了,当前关羽最好的办法就是集中兵力攻下襄阳,占据汉水南岸的襄阳城,然后放弃北岸的樊城,以水军阻隔汉水北岸的魏军,双方以汉水为界南北分治,这样就能保留威震华夏的部分战果,同时也能防备孙权在后方的偷袭。

但是关羽明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仍然想要攻取樊城,所以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如果关羽放弃樊城,占据襄阳,这样至少关羽不会失去荆州和自己的生命。

如果樊城被关羽攻破了,后来会怎么样?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给了当时雄踞北方的曹操以沉重地打击。

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在刘备的授意之下做出的军事行动,还是关羽擅自发动的军事行动,目前史学界还存在着争议。

不管是刘备的授意还是关羽擅自行动,不从整个襄樊之战来看,蜀汉对于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缺乏相应的配合举动,更像是关羽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关羽在围攻襄阳樊城的时候,曾经命令孟达刘封发兵相助,却遭到了二人的拒绝。在没有任何人在配合关羽的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就注定了关羽不会取得太大的军事成果。

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里就指出:

“胜利者不是在每次战争中都能彻底打垮敌人的。胜利常常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一个顶点。”

即便关羽快速地占领了襄阳和樊城,关羽依然还是不能摆脱他当时的先天不足。关羽的军事力量还不足以彻底打垮曹操。所以关羽很快就会到达他在襄樊之战中的顶点。

“当发现进攻力量已大为削弱,却又无法弥补,余下的力量还足以进行有力的防御,而敌人反攻力量还未形成时,就应当机立断,立即转入防御。否则,若错过这个时机,就必然会超过进攻的顶点,陷入难以挽回的不利境地,招致重大损失甚至失败”。——《战争论》

如果关羽趁着攻克了襄樊的余威继续进攻曹操,此时关羽就要冒着战线拉得过长、 遭到狙击和被击败等风险。

不管曹操是选择迁都以避其锋芒,还是顽强地进行防御,最终的结果必然还是和历史上的情况一样。

那么关羽在攻克了襄阳和樊城之后,就避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了吗?其实也不是。

如果进攻者能够把自己日益减弱的优势一直坚持到媾和为止,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有的战略进攻能直接导致媾和,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战争论》

关羽在攻克了襄阳樊城之后,应该利用取得的军事胜利,及时地向曹操施压让其与自己媾和。只有这样关羽才不会越过这个“进攻的顶点”。

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战争论》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那个“进攻的顶点”。从而遭到了彻底地惨败!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