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在三国时期,东吴和蜀汉各自有各自的战略方案。东吴的战略方案是鲁肃的《榻上问对》,而蜀汉的战略方案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双方按照自己的战略方案进行着奋斗,最终因为双方的战略方案在荆州的归属上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爆发了战争。这使得双方都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

后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推崇备至,但是,一般没有人非常关注鲁肃的《榻上问对》。这是因为大家对诸葛亮的品德、才干、意志感动的结果,同时对东吴背信弃义,撕毁盟约偷袭荆州的举动不齿的结果。

其实,要按照实际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和鲁肃的战略方针基本上是不相上下的。甚至,鲁肃的见解比诸葛亮还要一针见血,这使得《榻上问对》更加方便易行。在现实中,《榻上问对》的战略方案最后是实现了的,而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失败的,这就是证明。

《隆中对》被大家推崇的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便料定天下三分。其实,在当时,刘备这一分是诸葛亮硬加进去的。当时曹操、孙权都已经有了根据地,而刘备还是个孤穷客军。这之间的差距可想而知。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先夺取荆益为业的方案,也是让人细思极恐的。刘表、刘璋都是汉室宗亲,而刘备正受着刘表的庇护,这已经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

接下来的两路北伐更是离谱。这个战略在战术上难以实现。将主力分割几处,各自用兵,没有直接的配合,这是难以取胜的。而且对于东吴只是一句结好东吴,至于说如何结好孙权,就根本没有具体的说法。孙权要求占有荆州,这个矛盾如何解决,这是诸葛亮没有给出的答案。

如果严格的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个半成品,它的变数太大,可操作性也不强。这主要是跟当时的刘备的实力有关。当时刘备在北方无法立足,只得来到南方,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够走一步算一步。《隆中对》只是对将来战略的粗略规划。

而鲁肃的《榻上问对》则明确的多。他为孙权规划了全据长江,建号帝王,争夺天下的战略,给东吴定下了规模。后来孙权按照鲁肃的规划,建立了帝业。

鲁肃和诸葛亮最根本的不同,就是鲁肃是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在当时很多人还心怀汉室,以恢复汉室为目标的时候,鲁肃就已经做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的论断。这个论断,历史已经证明是正确的。

而诸葛亮依然死抱着正统的思想,他依然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受他的影响,蜀汉的人员,尤其是关羽,对待东吴就如同下属一般。这让东吴忍无可忍,联盟的破裂也源自于此。

从两者的战略来看,如果加入刘备和孙权当时的具体情况,诸葛亮和鲁肃的方案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如果从实施效果上来看,《榻上问对》简单易行,《隆中对》过于繁琐,而且比较粗略,这样一比较,鲁肃的《榻上问对》相对要好一些。

不过,除了战略方案以外,我们更看重的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由于他的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耿耿,为恢复汉室的奋斗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赞誉。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说起这个问题,其实是几个方面促成的。

一是陈寿的《三国志》突出诸葛亮,压制别人

陈寿著《三国志》时,遵从西晋王朝的懿旨,突出了诸葛亮的光辉形象,故意压制了三国别的人物,比如曹操、孙权手下的那些谋士的能力和智谋。其中也包括东吴的杰出战略家鲁肃。

那么,陈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1,大家都知道,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王朝,是从曹家篡夺来的;曹家的魏国,是从东汉王朝篡夺来的。因此,西晋王朝一立国,司马炎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现实问题,他非常担心别人也效法曹家、司马家的做法,便急需要树立一个既忠诚、又有治国能力的高智商人才作为典型,说愚弄人民也行,说教育人民也罢。反正这时候司马家族最害怕的,就是像曹家和他司马家族这样的不忠者、反叛者。

2,个人猜测,司马炎还有一个原因,他心里非常感谢诸葛亮。我们知道,在曹魏时期,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一直接触不到军权,即使司马懿偶尔带兵出征,回来后马上就被解除了兵权。可见,曹魏对于兵权管理还是很严格谨慎的。诸葛亮六次北伐,前三次都是大将曹真在带兵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曹真病逝,西线郭淮抵挡不了,曹家无奈,只好派出司马懿常驻西线。这就给司马家族掌握曹魏军权创造了绝佳条件。这也是后来司马家族得以篡夺曹魏天下最有力的基础。

3,诸葛亮在司马炎的头脑里,是最合适的人选。诸葛亮一生忠诚于刘家,刘备去世,又受托孤之重辅佐刘禅;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又毫无野心。这是司马炎最看重的忠臣形象。司马炎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是有诸葛亮那样的人辅佐,我就不用每天这么辛苦了。”

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把许多人的智慧、能力都加在了诸葛亮的身上,也就不奇怪了。

二,宋元话本,是从半真半假的传说里吸取营养

宋朝开始的那些话本,大多都是按照陈寿《三国志》的精髓创作、改编的,因此,《三国志.鲁肃传》尽管叙述上比较接近于鲁肃的事迹,但又写的平淡无味,不适合跌宕起伏、生动有趣的话本人物形象,不容易引发听众共鸣。这也是鲁肃没有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原因。

三,《三国演义》小说的推波助澜

1,《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先生在撰写小说时,依据《三国志》原意、宋元以来的话本,以及人们头脑里已经形成的固有思维,大家都喜爱诸葛亮这个形象,在小说中也只能故意夸大诸葛亮的能力,约束了鲁肃的历史功绩和能力。甚至把孙刘联军联合抗曹时鲁肃的谋划作用,强加在了诸葛亮身上。

2,《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西蜀是延续了东汉王朝正统,诸葛亮是西蜀军师、丞相,自然会大书特书。而鲁肃服务的对象是东吴,既不属于篡汉,又不是正统。因此在《三国演义》里,把鲁肃描绘成了一个忠厚老实、唯唯诺诺的长者形象,作一个边缘化处理,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在整个三国演义历史的进程中,真正促成并一生维护孙刘联盟的人,正是这位东吴的战略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鲁肃。

四,鲁肃简历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豪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可见,鲁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能文能武,武术里最擅长的是骑马射箭,还能带兵打仗。在文的方面,鲁肃擅长的是战略方面的构想。

五,豪侠仗义的鲁肃

鲁肃一生生活富裕,又豪侠仗义。在东汉末年乱世之中,他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他深受乡民拥戴。

周瑜因缺少军粮,听说鲁肃的名望后,来跟鲁肃借粮。鲁肃家里有两个圆形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说出借粮二字,鲁肃毫不犹豫,用手一指其中一个圆仓:“这个仓里的粮食,给你了。”从此以后,周瑜和鲁肃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六,投奔孙权,提出“榻上对”和孙刘战略联盟

公元200年,周瑜把鲁肃推荐给孙权,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到孙权麾下。孙权见了鲁肃,十分欣赏,和鲁肃“和榻对饮”,这就是历史上具有战略意义、著名的“榻上对”

鲁肃向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使孙权对鲁肃顿时肃然起敬、刮目相看。可见,三国鼎立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鲁肃。这也就是后世称鲁肃为杰出战略家的依据。

直到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至少比鲁肃提出“鼎足江东”的构想晚了七年。

当时,面对曹操大军即将赶到,东吴所有文官武将都认为应该学刘表儿子刘琮,投降曹操。

孙权不悦,问计于鲁肃。鲁肃回答:“我可以投降曹操,你不能。我投降了曹操,一无性命之忧,二可以封官。但你不能投降。你投降,连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没有了。”

孙权非常赞同鲁肃的意见,感动鲁肃的直率,认为鲁肃是上天给他孙权送来的大才子。

鲁肃乘机提出,曹操乃虎狼之师,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北方大部领土,兵多将广,如果仅凭东吴一家之力,无法应付,只能联合刘备,形成战略同盟,共抗曹操。并主动要求去荆州联络刘备。刘备派诸葛亮跟鲁肃去东吴见孙权。这就是孙刘联盟的经过。

七,赤壁大战前后

赤壁之战时,鲁肃担任参赞校尉,帮助周瑜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鲁肃又提出把荆州借给刘备驻扎,以充分表达东吴对孙刘战略联盟的诚意。

周瑜去世前,鲁肃接替了周瑜的位置。

八,周旋在荆州

这时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鲁肃为顾全大局,减少摩擦,总是以友好的姿态安抚双方,避免了事态进一步扩大。

后来,鲁肃为了彻底解决问题,主动邀请关羽见面,并提出各自将兵马布置在百步以外,只有将军们带着单刀参加会谈。鲁肃做出决定后,部下将领怕出变故,劝鲁肃不要轻蹈险地,担心关羽不讲信用,杀害鲁肃。鲁肃毫无畏惧地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说清。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论定。关羽又能怎么样呢?”毅然赴会。这就是《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原型。但主角不是关羽,而是鲁肃。

后来,在鲁肃的促成下,吴蜀两家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孙、刘休兵罢战,史称“湘水划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他筹办丧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

这就是鲁肃的一生。即使是鲁肃去世以后,东吴的许多战略决策,都是按照鲁肃生前意愿执行的。

综上所述,鲁肃在后世人们的眼里,名望和战略眼光不如诸葛亮,是历史诸多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历史的真实。历史上真实的鲁肃,不仅是东吴一位杰出的战略家、外交家,还是一位统兵作战的大将军,这可是三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位人物,不管是从哪一方面说,鲁肃都不输于诸葛亮。以我个人愚见,鲁肃的文治武功,只可能在诸葛亮之上,不可能在诸葛亮之下。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鲁肃的榻上策要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但由于孙吴集团在整个历史上,从没有掌握话语权,舆论导向并不在孙吴一面。

因而,不仅世人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要高于鲁肃,而且许多人几乎不了解鲁肃,更不了解鲁肃的榻上策。

究其原因,是舆论宣传的问题。事实上,鲁肃的榻上策一点也不比隆中对差,豹眼甚至认为,榻上策要比隆中对更为高明,更符合现实。

但由于鲁肃是个实在人,说了实在话,失去了道义的高度,也就失去了舆论宣导的阵地,最终归于平淡。

隆中对与榻上策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得以见到了诸葛亮,君臣有了隆中对。

其主要核心战略就是,曹操在北方、孙权在东面都已经站稳了脚跟,想办他们不容易,也就只剩下老年政治统治下的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这个菜鸟,可以图谋。如果占据了荆、益,然后等待时机,就可以图谋天下。

这就是三分天下的战略,许多人习惯上把之后的三国鼎立看作是诸葛亮的功劳,也就把诸葛亮当做神一样看待。

而鲁肃的榻上策早在隆中对出世之前就已经有了。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去世,孙权接替掌握了江东孙氏集团。

当时的鲁肃听从刘晔刘子扬的建议,准备去投靠扬州豪强郑宝。此时的郑宝占据了巢湖,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势力。

周瑜力劝鲁肃留下来,效力于孙权,并向孙权举荐了鲁肃。

孙权立马召见鲁肃,并隆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向群臣介绍了鲁肃。等到见面会结束,孙权把鲁肃单独留下来,君臣就有了榻上策。

《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孙权对鲁肃说:“现在汉室倾危,四方不安定,我想凭借父兄的基业,匡扶汉室,成就一番像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霸业,您有啥好主意教给我呢?”

鲁肃毫不客气、直截了当地说:

“您可拉倒吧。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忠心耿耿要尊崇义帝,最终一事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在捣乱哦。现在的曹操就像项羽一样,您怎能会成为齐桓公、晋文公呢?

以我的愚见,汉朝廷已经完球了,不可能再复兴,曹操实力强劲也不可能一时半会把他干掉。

为将军您考虑,只有鼎足江东,站稳脚跟,慢慢观察天下局势再说。

现在天下局势混乱,就算占据了江东搞割据,也不会有大碍。

为么呢?因为北方是多事之秋,那么多毛猴子够曹操喝一壶的。

趁着这个空,您正好先把黄祖弄掉,再对付刘表。尽力把长江以南的地方全部搞到手,然后就称帝建立国号,进而争夺天下,这样就可以建立汉高祖一样的大业。

您为何要费心费力的替别人打工呢?”

豹眼以为鲁肃曰的对,但话说得太直白,也就留下了把柄。

鲁肃说了实话,不仅害了自己,而且害了孙权。幸好有老曹这个更大的奸贼给撑着,孙权、鲁肃的目标小一点,否则,鲁肃还不清楚被老罗等人骂成个啥样子呢?

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孙权人小鬼大心眼多,听了鲁肃的话,心里贼拉高兴,但嘴上却说:“岂敢岂敢,现在我也就是尽力占据一方,做个小诸侯,希望能够辅佐汉室也就罢了,您所言要建国称帝,实在不是我的能力所做到的事哦!”

都清楚孙权压根就没说实话,这也是由于当时的情势所迫。

当时首席大臣张昭就责怪鲁肃不够谦虚,太不低调,对他颇有诋毁,说鲁肃年少轻狂、毛毛糙糙不懂事,不可以重用。

作为孙权的师傅,张昭这个态度,孙权不得不顾及,也就不好太明确的表达支持鲁肃的战略。

但不管张昭说啥,孙权更加看重鲁肃,而且赏赐颇丰。这就足以说明,孙权在偷着乐呢!

榻上策的高明之处

从史实结果来看,鲁肃更高明。

牢牢占据江东,图谋荆州,经营江南,然后称帝,划江而治,这不是很高明、很务实的战略吗?

这是很清楚的战略途径,整个孙吴的历史,就是这个路径。

按照这个战略,孙权先干掉了黄祖,就在准备与刘表开战的时候,曹操下手了。想不到刘表病逝,刘琮投降了曹操。

鲁肃审时度势,立马建议孙权以吊唁刘表之名,前往襄阳探听消息。

孙权杀了黄祖,与刘表是死敌,刘表死了,整个江东高兴才是。但鲁肃却建议前往吊唁刘表,不得不说,鲁肃不愧是杰出的战略家及外交家。

正是鲁肃的这次出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并极力主张与曹操决战,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豹眼认为,赤壁之战是汉末三国的关键之战,这几乎是鲁肃一人操纵而完成的,居功至伟,应该是第一人。

或许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胜得有些侥幸。但如果不能取胜的话,哪里还有三国,哪里还能听说有个隆中对。

再看一下刘备取得荆、益吧,几乎与隆中对没啥关系。隆中对就是一种设想,甚至是幻想,没有预定的实施方案。没有具体的路径图,就没有操作性。

比如今天常常看到的把雅鲁藏布江的水引入新疆的说法,如果没有具体的可行性实施方案,那就是一种想法而已。

没有赤壁之战,哪来的刘备借荆州?没有刘璋犯浑,引狼入室,刘备岂能得到益州?

历史没有如果,但平心而论,鲁肃的榻上策要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操作性要强,而且具有可行性。

与曹操对抗是榻上策既定的策略,这就必然有一战,不在赤壁发生,也会在黑壁对决,这不可避免。

借给刘备荆州,也是榻上策鼎足江东的既定策略。依靠刘璋这不争气的孩子与曹操形成鼎足之势,不如利用刘备来对付曹操。

就算刘备再厉害,就他那几杆枪,还吃不掉江东。

刘备就是足足的搅屎棍,成事不足,但败事绰绰有余。

建安十五年(210年),赤壁之战彻底结束后,驻守江陵的曹仁被周瑜赶走,孙权腾出手来,就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占据了交州。

这一切,也是鲁肃经营江南的既定战略之一。

建安二十年(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孙权经过一系列的骚操作,趁机占据了荆州。这岂不也是鲁肃早就制定的战略吗?

从这个过程来看,孙权是坚定的在执行鲁肃的榻上策,不管鲁肃是否还在人世。就此而言,榻上策难道比隆中对差吗?

刘琮投降后,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没有采纳。如果刘备真取襄阳的话,能占据吗?占据之后,岂不被曹操包了饺子?

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说明刘备比诸葛亮高明很多。

刘备走投无路,准备投靠交州苍梧太守吴巨,诸葛亮居然没有一言片语的建议,当时的局势,诸葛亮也没辙了。

演义就听个热闹,孙刘联盟的结成,没诸葛亮多大关系,最多就是刘备的使者,替刘备传个话而已

而且隆中对最大的错误就是死抱着荆州不放,致使襄樊战败、夷陵战败,导致了蜀汉再无争夺天下的机会。

既然守不住,为啥不干脆主动放弃呢?

适时作出战略转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如果主动放弃荆州,也就不会有湘水划界,不会有襄樊之败,刘备的日子会好过很多。

借的东西必将要还,否则很难堪。

榻上策不足之处,或者说最终默默无闻的原因

榻上策提到了鼎足江东,但另一足没有具体说明长在哪里,是在益州刘璋,还是北方的乌桓、公孙氏,还是西北的马腾、韩遂。

不过,这不是问题的核心。最要命的是划江而治,自立国号称帝。

这在封建社会那还了得?

曹操十分天下有其八,几乎所有人都劝曹操上位,也包括孙权极力劝曹操称帝。当然,孙权是别有所图,而且劝阻曹操称帝的人也早就被曹操干掉了,只剩下听话的了。

但不得不说,曹操如果想称帝,谁也阻拦不了。但曹操还是有所顾忌,只想做一个周文王。

反观鲁肃,不仅八字没一撇,小小的江东还没有绝对掌控,就惦记着要建国称帝。

这事不是不可以,但只能做不能说哦?

看看诸葛亮的隆中对,就宣导刘备是帝王贵胄,汉室宗亲,要以匡扶汉室、剪除汉贼为己任,这就高大上了哈。

其实,曹操、孙权、刘备都一个德性,就那点猫腻,地球人都清楚,但现在还有一些外星人替刘备辩护。

这也是萝卜白菜,各有所好,谁愿想说啥就是啥。

但是,鲁肃直接建议孙权称帝的战略,的确不合时宜。这就是榻上策在当时及后世评价不高的根本原因。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孙权能够一统天下的话,鲁肃也就混出来了。

豹眼认为,今天去看这段历史,不能不去考虑传统的忠君理念,但也不能就凭这一点,就把榻上策一棍子打死。

起码豹眼认为,抛开忠君这个窠臼,榻上策还是很高明的,只不过在策略上、特别是舆论宣传上,是有欠缺的。

这一点,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及刘备“匡扶汉室、剪除汉贼”的口号相比,的确是有差距。这不仅在当时失去了许多势力的拥护,而且在后世留下了诟病。

如果孙权坚定的打出匡扶汉室、协助曹操平定天下的号召,舍上几个儿子做人质,或许平定江南的道路更顺畅一些。

当然,自己的儿子自己可以随便杀,但在别人手上就不舒服。老牛舔犊,人之常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总之,榻上策并不次于隆中对,就是因为失去了忠君的道义,因而不能像隆中对那样流芳后世。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俗话说“人微言轻”,成名了放个屁都是香的,未成名满嘴金句也没人听,这就是现实。鲁肃的综合成就比诸葛亮差的太远,给人一副老实巴交的模样,虽然也很有才,但存在感和影响力着实比不过诸葛亮,给人最大的印象也就是替东吴讨要荆州,还碰了一鼻子灰。所以他的《榻上对》几乎很少被人提及,而且这个《榻上对》也没起什么作用。对于没有用的废文,即便写的再好,也没有谈论的意义。就好像你拿着一篇没人要的情书,即使写的再有文采,有保存的价值吗?留着只会增加自己的伤感。

诸葛亮的《隆中对》当然是靠诸葛亮的名气出名的,假如是我写的估计会一文不值,即使发到头条上顶多一千的阅读量。诸葛亮的名气太大了,在当代中国,如果谁不知道诸葛亮,要么是婴幼儿,要么就是傻子。当然,《隆中对》出名的原因还跟刘备集团三分天下有关。假如没了这点“成绩”,别说《隆中对》,连诸葛亮估计也没脸呆在历史课本里,还是回隆重老老实实去躬耕好些。不过《隆中对》写的很有文采,这是事实。但三国时期文章写的比诸葛亮好的多了去了。不是有个人写了篇檄文把曹操惊出了一身大汗吗?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因为“隆中对”确实比“榻上策”更高明。

鲁肃的“踏上策”提出于公元200年。当时孙策遇刺,十八岁的孙权刚刚继位,出于对江东前途的焦虑,孙权在一次宴会后,单独留下鲁肃密谈。两人促膝长谈一夜。

于是这就有了“塌上策”。

▼鲁肃提出“塌上策”时的天下局势

当时孙权问鲁肃:当今汉室不幸,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希望建成昔日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功业。请问你对此是个什么看法?

齐桓公、晋文公建立的成就是什么,想必大家都知道,不用多解释。

孙权说他想做齐桓公和晋文公,这很意思很明白,就是他想仿效曹操那样,搞“挟天子以令诸侯。

或者说,他想搞“尊王攘夷”。

鲁肃听了孙权的话,直接回复——不可行。

他的理由就是一条。

皇帝在曹操手里,你想行桓文之事,你问过曹操吗?皇帝都不在你手里,你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曹操是什么实力,你又是什么实力?你有实力“尊王攘夷”?(说白了就是你孙权也配?)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三国志·鲁肃传》

否定了孙权不切实际的想法后,鲁肃给他指明了出路:你想仿效曹操那样控制中央,是不可取的。你想寄希望于袁绍打败曹操,你浑水摸鱼,也是不可取的。要我看,曹操必然能打败袁绍,一统北方。而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趁曹操与袁绍交战之际,先灭荆州刘表,再灭益州刘璋,割据江南。然后自立门户,称帝建国,跟曹操南北对峙。

你别嫌南北对峙不够宏大,因为以目前你的实力而言,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了。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以上就是“塌上策”的内容。

从鲁肃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眼光确实很高,当大家都还在做白日梦(也就是指望袁绍和曹操打得两败俱伤)时,鲁肃已经清醒的意识到曹操将来必会统一北方。当孙权还想跟曹操一较高下时,是鲁肃一盆水滋醒了他,劝他不要招惹曹操,不要做一统天下的白日梦。你能打出一个南北朝就不错了。

很显然,从后来的走势来看。鲁肃的话属于一锤定音性质。他帮助孙权确立了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免得他日后走弯路。

当年刘备就是因为没有智囊替他筹划正确的发展方向,一直在北方瞎混,自不量力与曹操正面硬扛,才浪费了大好青春。

不过,有一说一,虽然鲁肃“塌上策”从战略角度来说,是非常高明的。

但是从战略规划来说,“塌上策”的内容是不细致的。甚至于说,还有些粗糙。

因为“榻上策”里面除了大政方略外,涉及战略的内容,其实只有一句话:拿下荆州。

而这句话,属于很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江东的东面是大海,南面是交州,北面是曹操的地盘。

往东是大海,没有发展空间。

往南不用动手,只要拿下荆州、益州,交州自然拱手投降。如果过早的拿下交州,反而会分散兵江东力,影响后续的战略部署。

往北就不提了。鲁肃已经说了,不要跟曹操正面硬钢。

东、北、南,都没有发展空间。那么,唯一能扩张的方向,自然就只有西面的荆州了。

所以说,鲁肃建议孙权打荆州,这属于很典型的“正确的废话”。

孙权难道不懂荆州的价值吗?他当然懂。

对于他而言,他的困扰并不是要不要拿下荆州,而是怎么拿。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点。

可惜,对于这个关键点,鲁肃并没有说。而鲁肃没说,也就相当于,他说了一段说了跟没说的废话。

总体来讲。“榻上策”高明之处,在于对时局的正确分析,对孙权指明了发展方向。即不要指望汉室能复兴,不要招惹曹操,只做南方的皇帝就好了。避免了孙权走弯路。

但是,“塌上策”战略规划很潦草,缺乏具体的战略规划。这是它的不足。而这个不足其实也就是为什么鲁肃提出建议后,孙权一直没有落实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塌上策”,诸葛亮的“隆中对”就要高明很多了。因为诸葛亮给刘备的,是一份详细的三分天下规划书。

这份规划书具体来说,分为七步:

一,明确告诉刘备,你搞不过曹操。不要去跟曹操死磕。

二:孙权是我们的盟友,不要打他的主意。

三:荆州是好地方,适合建立基业。你要先拿下荆州七郡。

四:益州也是个好地方,并且益州之主刘璋暗弱,益州土著有不少人都在朝外看,你要趁机拿下益州。

五:你刘备的名声很好,只要拿下益州,人心必然尽附你。

六:拥有荆、益二州后,你刘备还是要跟孙权搞好关系,不能穷显摆。

七:等待机会,派一上将从荆州攻宛洛,您亲自出秦川,两面夹击曹操。

这七步,环环相扣,逻辑清晰。

把“隆中对”的这七步规划对比“塌上策”,是不是就高下立见了。

不夸张的说,“隆中对”是从外交目标,到战略方向,到未来大局,全部都有考虑,并且也立时证明有相当可行性的一份计划书。

当然,“隆中对”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如刘备的性格问题,诸葛亮显然就没考虑到。

关于刘备的性格,曹魏阵营的谋士刘晔评价的最准确。他说刘备“有度而迟”。

意思是说,刘备格局极大,百折不挠,续航能力很强,打不死。但是每到关键时刻,都会犯反应迟钝的毛病。

也就是——关键时刻,他总是不够狠。

诸葛亮出山后,为了帮刘备拿下荆州,他已经提前铺路了。即:提前站队刘琦,为刘备干掉刘琮以及支持刘琮的蔡瑁等人做准备。

PS:诸葛亮为刘备谋划拿下荆州,并不是直接鲸吞荆州,而是奉刘琦为荆州新主,先过渡一段时间,然后再想办法挤掉刘琦,再推举刘备入主荆州。

而我们知道,诸葛亮的姐姐嫁给了荆州大族蒯氏的蒯祺(蒯氏支持刘琮),岳母还是蔡夫人和蔡瑁的亲姐姐。

如果不是为了刘备,诸葛亮显然不可能搭刘琦那条线,挖自己阵营的墙角。

然而可惜的是,诸葛亮做了这么多,却因为刘备的一句“吾不忍也”,全泡汤了。

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三国志·先主传》

虽说后来刘备集团凭借实力,又拿下了荆州部分地盘,但荆州的战略要地襄阳,却落入了曹操之手。

而且最要命的是,由于刘备的不够狠,使得战略先机丧失,荆州被一分为三,东吴的势力插足进了荆州。后来,刘备说荆州是自己的,孙权也说荆州是自己,这搞成了一笔烂账,使得孙刘联盟一路走来,坎坎坷坷。

最后刘备的失败,可以说就是因为当初他没有第一时间狠下心来拿下刘琮,让孙权的势力渗透进了荆州导致的。

还有一点,从荆州、汉中两面夹击曹操,是很理想化的。诸葛亮想复制刘邦的奇迹,可他忽视了变量。

即,当刘备拿下益州时,天下诸侯基本已被曹操平定。形势已然稳定。而刘邦当年,天下四分五裂,有大把偷鸡的机遇。

刘备想复制刘邦的奇迹,可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刘邦兵出汉中时的局势

相比于老祖宗,刘备明显已经没有可偷鸡的可能性了。他唯一的一个盟友孙权,还因为荆州问题与自己闹得很僵。

▼刘备拿下汉中后的局势

另外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不细说。这些因素夹杂在一起,使得“隆中对”也没有成功。

不过,尽管“隆中对”最后也没有成功,但是诸葛亮让刘备这个流窜军阀只用了七年时间就鼎足三分,十四年后登基为天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小的成就了。

只要是人拟定的计划,当然就会有漏洞。

只要“容错率”不高,就不失为一个好计划。

所以总的来说。从战略思路角度看,诸葛亮与鲁肃没有高低之分,他们都是有自知之明的明白人。

但从战略规划角度看,“隆中对”因为是一份相当完整的战略规划,而“榻上策”仅仅只讨论了发展方向,没有详细的战略规划,只属于构思范畴。

因此“榻上策”对比与“隆中对”,明显不是一个档次。高明程度逊于后者。

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大家好首先我们先分析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核心就是为什么世人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眼光要高于鲁肃。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名气比鲁肃的名气大,所以他比鲁肃的战略眼光要高,我觉得完全是扯淡,名气只对当时人有影响,而世人评判是后人评判自然不会夹杂任何感情。所以本问题的核心就是隆中对与榻上对之间的对比分析。所以我就隆中对跟塌上对进行分析。

一、隆中对与榻上对的设计思想的对比

隆中对与塌上对分别是给蜀国跟吴国的创业计划书,都是根据当时国情进行设计的,隆中对讲究均衡,其中的思想是天下三分,曹操的权势太大不可争锋,而东吴底蕴雄厚也不好惹,刘备要想生存就要制衡两家,这样才能够在生存,其中的思想就是联吴抗曹。这样蜀国才是最安全的,为什么是说蜀国最安全的呢,咱们举个例子,曹操攻打刘备最简单,胜率在80%,而攻打东吴胜率在60%,东吴攻打蜀国的概率是55%。所以说只要联合东吴曹操就谁也灭不了,东吴也肯定不会攻打蜀国因为他俩实力差不太多。赤壁之战也就是证实了天下三分的思想是正确的。所以说三家制衡,蜀国才是最安全的。

塌上对讲究的是天下两分,坐看天下纷争。虽有实施的思想,没有考虑到自己的真实实力,东吴利用地形有事才战胜曹操,如果单独与曹操纷争基本上没啥希望,也就是最后蜀国灭亡后,吴国很快就灭了。所以我认为塌上对的策略,守土有余,争雄不足。

二、隆中对与塌上对的蓝图规划对比

史料记载隆中对的内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首先分析天下格局,在这种格局下蜀国应该交好孙权抗击曹操。一有机会就占领荆州,以益州为根据地,进行发展以便日后就霸业。隆中对的思想长远思想和中其目标和前期目标都已经确立。长远目标是争夺天下,中期目标是拿下荆州占领益州。前期目标是交好孙权,好好发展。

塌上对的内容:“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塌上对只对曹操进行分析,为考虑刘备的不利因素,他的目的还是守土以不变应万变,等天下有变也是直取荆州,我认为塌上对应变能力不强,对曹操与孙权的实力没有正确的认知。前期的思想只是守土,不求发展。

二、隆中对与塌上对的实践对比分析

其实隆中对与塌上对再后来都成了蜀国跟吴国的发展方向,赤壁之战,完全打破了塌上对的进程,从而达到了诸葛亮的目的天下三分,隆中对的蓝图基本上实现,让刘备一个卖草鞋的,坐拥益州三百里,成为了第三大势力,而塌上对因为赤壁之战不得不搁浅,只能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形成天下三分的局面,后来因为关羽大意失去荆州,斩杀关羽协助灭掉蜀国,虽然塌上对基本实现,天下二分,单独面对曹操之时也是无力回天。从实践对比上隆中对要比塌上对更有眼光,塌上对虽然不错,但是缺乏对自己以及曹操实力的认知。

综上我认为隆中对,塌上对的对比同时也是英雄造时势与时势造英雄的对比,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英雄造时势更有主动权,战略目光更长远。而时势造英雄只就时势而发展,缺乏进取。所以我认为能造时势者方为真英雄。隆中对的战略眼光远远高于塌上对。历史就是最好的证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