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不是。迎二圣还朝并不是岳飞被害的原因。
迎还二圣只是当时主战派的一个口号,这是主战派用孝道压制赵构秦桧这些主和派的手段。在开始,赵构在金军强大,出于自身和南宋朝廷的自保需要,为了利用主战派,默认了这个口号。
当然,如果对金战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二帝是肯定能够迎还的,也必须要迎还的。
战争到了宋金的僵持阶段,大题上战线已经稳定了下来。金军已经无力渡过长江,灭亡南宋。而南宋经过长期作战,已经形成了几支包括岳家军和韩世忠等在内的强有力的军队。在几个战场上先后挫败了金军,尤其是岳家军在颖昌郾城之战中让金军尝到了厉害。
在这种情况下,金朝决定与南宋议和,巩固胜利果实。南宋以赵构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求之不得。为了打压国内的主战派,就拿岳飞下手,杀了岳飞。
岳飞在赵构眼里没有了利用价值,而且与自己势同水火,这样一支强大的打着个人旗号的军队实在是自己的心腹之患。杀岳飞,一举数得,而秦桧是正中下怀,何乐不为。于是岳飞的命运就这么决定了。
岳飞不是赵构的忠臣,他是中华民族的忠臣,这也是人民为什么一直怀念他的原因。秦桧之流,永远跪在他的坟前,遗臭万年。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岳飞是不是因为“迎二圣还朝”被害的?答案是否定的,不是!且不说徽钦一直在金国当俘虏,根本没有被迎回,单就“迎回二圣”这句口号而言,提出者就是宋高宗赵构本人!众所周知,宋高宗并不是宋徽宗赵佶嫡出的儿子,作为宋徽宗庶出之子,在嫡长子宋钦宗赵桓已经即位为帝且尚在人世时便登基称帝,宋高宗名不正言不顺。因此,宋高宗在即位之初便公开表态要“迎回二圣”,自己只是迫于形势,临时当一下皇帝。但是,实际上,这不过就是一个权宜之计。岳飞之所以遭到宋高宗猜忌并不是因为所谓“迎回二圣”,经人提点宋高宗忌讳此事之后,岳飞实际上已经不再公开提及“迎回二圣”了,转而以圣眷笼统代之。因此,说岳飞是因为“迎回二圣”被害,站不住脚。
说到底,最大的原因还是岳飞在军中的影响力!不说其他的,单就“岳家军”三个字就足以让宋高宗如芒在背、寝食难安了。虽然岳飞麾下的军队仍然是宋王朝的国防军,但因为战事需要和军队的扩编,宋高宗的手已然不太伸得进去了,除了利用后勤补给节制岳飞,宋高宗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控制所谓“岳家军”。面对这样的形势,宋高宗对岳飞,包括韩世忠等人上演了一出他老祖宗干过的“杯酒释兵权”,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将岳飞调离军中,出任枢密副使。韩世忠等人在被明升暗降之后,很快便明白了宋高宗的心思,主动交出了兵权,当起了“土财主”。但是,岳飞这个人太过于理想主义了,虽然被架空,却依然惦记着北伐。这在普通人看来,岳飞是为了国家。但是,在宋高宗眼中,这就是恋栈,放不下手中失去的权力,不是吗?“岳飞想干什么?”这必然是宋高宗心中巨大的疑问!
其次是岳飞北伐的思路与宋高宗和谈的思路相左了。在攻下汴京、俘虏徽钦之后,金人原本是打算一举并吞天下的。奈何宋朝的国防军并不是真正的软蛋,金军遭遇了激烈的抵抗。这时候,金人意识到,一举灭宋是短期内无法完成的事情。加之金国内部也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最终金人放弃了灭宋的想法,准备坐下来和宋高宗和谈,而此举正中宋高宗下怀。没有了金军的穷追不舍,宋高宗的地位自然也就暂时稳固了。于是,宋高宗选择了和谈。就在宋高宗大政方针转变之时,岳飞却依然不合时宜地主张继续北伐。很显然,岳飞对宋高宗的决断产生掣肘了,这或许就是宋高宗最终决定拿下岳飞的原因所在。并不是岳飞错了,这一点宋高宗也知道。但是岳飞在错误的节点提出的这个正确的思路不是错误也便成了错误!宋高宗为了议和能够顺利进行,也为了给金人送上“诚意”,只能牺牲岳飞。这也是为什么多年之后宋孝宗赵昚给岳飞平反时宋高宗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因为宋高宗也知道,岳飞并没有“错”,他错只错在与皇权相左了。
再便是那一剂催化剂了。岳飞具有深厚的军队背景、又位居枢密副使高位,本应极力避嫌,可是他对对皇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皇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宋高宗的噩梦,唯一的儿子曾经被权臣利用,企图取宋高宗而代之。不久之后,宋高宗这唯一呢儿子也死了!换言之,宋高宗绝嗣了。有儿子时,皇储问题尚且被权臣利用,现在儿子都没有了,皇储问题本就成了宋高宗的一块心病,更是一场曾经噩梦!岳飞忽然提出了这个问题,宋高宗会怎么想,可想而知。儿子被权臣拥立之事早已让宋高宗成了“惊弓之鸟”,对皇储问题异常敏感。岳飞在反对议和的同时对皇储问题指手画脚,宋高宗不多心就奇怪了:“岳飞想干什么?难道要再上演一出逼宫?”
在一连串事件的催化之下,宋高宗最终下定了决心,拿下岳飞,而且做得相当彻底,那就是置岳飞于死地。但岳飞毕竟有功于社稷,宋高宗又不想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臭味相投的宋高宗与秦桧一拍即合,由秦桧出面充当咬人的恶犬。最终,岳飞就这样因为“莫须有”丢掉了性命。因为是宋高宗的意思,群臣心知肚明,根本无人敢为岳飞出头。唯一替岳飞说话的韩世忠也被秦桧一句“莫须有”顶了回去。表面上,秦桧所谓的“莫须有”是大概其有的意思。但实际上,秦桧很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莫须有”,皇上要他的命,不需要理由,“莫须有”!否则,韩世忠既然已经出面了,秦桧仅仅一句“莫须有”就能轻易搪塞了?很显然,秦桧就是半明着告诉了韩世忠,这是宋高宗的意思,你最好别管!不是吗?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其实就算迎回二圣也不一定让他们当皇上,赵匡胤陈桥兵变后~皇帝都是重文轻武,再加上确实有叛将出现,所以皇帝变得异常担心和受惊吓,疑心很重还有小人谗言,再就是岳飞功劳太大,深得民心和军心,这都是很危险的,再就是岳飞都是用事实表忠心,却缺乏在言语上对皇帝的大表忠心,当然最致命的就是“岳家军”这三个字,军队只能是国家和皇帝的,用自己的姓名建立军队旗号是很危险的,后世曾国藩创立的也只敢是叫“湘军”,如果叫曾家军估计也很危险。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绝不是,这都是一些市井小人以自己市井小民的思维臆想出来的。
首先,“迎还二圣”的口号是高宗自己提出来的,当时二帝被俘,国家灭亡,高宗以皇室唯一幸存皇子之尊,以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号召天下兵马抗金勤王,收复失地,迎还二帝,此时,这个口号是符合高宗的身份的,因为他自己还不是皇帝,提出迎还皇帝的口号是符合此时的政治需要的。
其次,高宗在群臣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后,再高喊“迎还二帝”就已经不合适了,因为“大宋”朝已经有了皇帝了,此时的大宋皇帝就已经不是钦宗了,所以,自建炎元年以来,从高宗到群臣包括岳飞在内都已经改口喊“迎还天眷”了,就是说在金国当俘虏的徽钦二帝已经是皇帝的家眷了。
三,如果南宋政权能够“迎还二帝”,说明南宋政权已经打败了金国,即使没有“直捣黄龙”灭了金国,至少是夺取了重大的军事胜利,金国没有能力再跟南宋打下去了,才会送还徽宗二帝,如果南宋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胜利,那么高宗就是有宋以来最伟大的皇帝了,那么他的威望就会如日中天,要知道在宋朝最强盛的太祖,太宗时代,都没有能够收复被契丹占领的燕云十六州,还是靠着给契丹岁币的澶渊之盟才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现在碰上了比契丹更强大的金国,而宋朝则比以前更加积贫积弱,国土比以前更小,人口比以前更少,财政收入比以前更差,军队比以前更少,如果高宗真能做到这些,那就是强爷胜祖的伟大的帝王了,徽钦二帝即使是能够回来,还有什么脸面,什么资格跟高宗争夺帝位呢?而且,当时徽宗已经死了。
四,实际上高宗比任何人都希望把钦宗弄回来,把一个前任皇帝留在金国当俘虏,不仅仅是大宋朝的脸面无光,更重要的是钦宗已经成为金国手里的政治筹码,金国扶植的齐伪傀儡政权,在南宋军队面前基本上是不堪一击,让金国当局很是头疼,所以,他们已经有了废掉齐伪政权,扶植钦宗或者钦宗的儿子在开封建立傀儡政权的打算,如果这个计划一旦实施,对于南宋政权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这就等于是在原来宋朝的版土上出现了两个“宋”政权,而且还都是正牌的“赵宋”政权,南宋要北伐,就变成了两个宋政权在打仗,而且是兄弟之间在打仗,这将在所有的汉族臣民心中引起极大的混乱,大家将不知道该效忠谁,尤其是高宗没有子嗣,百年之后帝位的传承最终又会回到钦宗一系,如此一来,南宋的臣民将会无所适从,所以,高宗其实比任何人都希望把钦宗弄回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是,在废墟上草创的积贫积弱的南宋朝廷,就靠着几个半军阀性质的武将统帅的军队,就想着“直捣黄龙”,消灭金国,“迎还二帝”那岂不是痴心妄想。所以,那些说岳飞死于“迎还二帝”的人,纯粹是凭空臆想,实际上高宗根本就不担心二帝回来,南宋政权是高宗一手创立的,文武百官都是高宗一手任命的,他们不可能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去效忠,反过来帮助一个对他们没有丝毫恩惠的过气的,威风扫地的亡国之君,南宋的群臣让这样一个当过俘虏的亡国之君坐在朝堂之上,那是整个宋朝的耻辱,所以即使是南宋没有打败金国,徽钦二帝也没有能力跟高宗争夺帝位。所以,岳飞绝不是因为要“迎还二帝”这个原因而死的,他的死因在判决书上已经说的明明白白。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有传世名篇《满江红》广为世人传颂。
关于岳飞的死因,主要流行三种观点:
第一种,也是最为正统的观点。即主战派和投降派斗争的结果。后面投降派秦桧占了上风,水火不容,故杀死了岳飞;
第二种,间谍派。这种观点认为秦桧被金国收买,为了金国利益最大化,秦桧才会以莫须有罪名残害良将;
第三种,情商派。目前持此种观点的较占上风。此种观点的人认为,岳飞不懂职场潜规则,过分干涉皇家家事(指立储事宜),特别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呐喊,让宋高宗完全失去安全感,故杀而后快。
但,秋之绪风认为:以上都不是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残害致死的主因。
我们知道岳飞是少有的具有非凡文学才华的武将,天性好学,治学严谨,而在大厦将倾宋朝末期,越没有知识越会谄媚的人越能得到高层器重,所以岳飞的才华必然会招到小人忌恨,被人陷害只是时间问题。
上面主要是说岳飞才华。下面要说更可怕得,就是岳飞的廉洁。岳飞过于廉洁,而且视财富如粪土,这样就让小人无法靠近,更无法收买,而作为岳飞领导的高宗,也会自感力不从心无法掌控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军,如何消除心腹大患必成高宗每晚的梦魇。
现在说到重头戏了,前面说到手握重兵了,我们知道岳将军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宿敌金军也有对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如此良将越得军心,宋高宗必然越是害怕,想想当初连下十二道金令催其班师,宋高宗当时心中的怒火可想而知,如果换作是你,是不是要除掉而后快?至少要眼不见心不烦吧!再看看历代手握重兵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的悲惨结局,就明白岳飞有此结局一点也不意外。
至于情商派一说为何如此流行,我想主要是因为暗含了当下职场很多潜规则吧,不知道你支持哪种观点呢?
岳飞迎二圣还朝是被害的原因吗?为什么?
岳飞被害不仅仅是迎二圣回朝,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迎二圣回朝
2岳飞不爱钱、不好色、不置家产、不怕死,不贪财。在精忠报国上,岳飞表现的是淋漓尽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种太完美没有缺点的人也会让人觉得可怕!
3南宋在军事上、经济上苦于没有大举兴兵反击金国的本钱。宋高宗当时的想法是偏安一隅,好好修养生息。当时金国几乎每三年就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在内忧外患之中的高宗皇帝可以说焦头烂额,高宗一方面重用岳飞等武将四处扑火,高举北伐大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让秦桧牵头一次次对金“议和”,以便得到喘息之机。高宗为了取得武将对“议和”的支持,特别赐于刘光世、张俊、韩世忠三大武将新的封号和官爵,并提升岳飞为开府议同三司。升迁本来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然而固执的岳飞连上四折表示不接受。并指出,现今的形势不容乐观,应加紧训练士兵,以备不测。他要求皇上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节”。如此的不识抬举,这回可真是激怒了赵构。因为此时的南宋内忧外患已经让皇帝不堪重负了,而岳飞所想的只是收复领土、恢复大宋这么一件事,却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政治利益和战争的最后结局。
4绍兴十年(1139)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了金兀术的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镇大捷。他打算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对岳飞的胜利却忧心忡忡,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岳飞抗争不过,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诏岳飞赴江州救援。岳飞却迟迟不肯发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后方空虚,准备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指令文书,岳飞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抗旨行动议论纷纷。而一直被胜利的光环笼罩着的岳飞,哪里知道,因为自己率性的行为,已经种下了被罪的祸根。
5.在南宋的朝堂上,“文武之途若冰炭之合”。当时民间流传,“憾山易,憾岳家军难”,当时实力最强的岳家军只听命于岳飞,而不是朝廷,加上秦桧在旁煽风点火,高宗心里难受极了,有这么一支军队,对外御敌肯定没问题,但不听话,对自己是最大的威胁。宋金绍兴和议签定后,以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决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6.以武将的身份干涉立储,已经犯了武将干涉皇家内政,碰到皇帝的底线。
总之,高宗皇帝在岳飞死后,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表达了高宗自己的无奈,和岳飞不懂得作为武将如何保护自己。岳飞是抗金英雄,但他所要的做的是要听命于高宗皇帝,不能擅自做主,分清局势,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在后期,高宗退位病逝后,后继之君为岳飞平反,岳飞成为后世敬仰的大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