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刘表不愿用诸葛亮,诸葛亮也不愿意服侍刘表。

事件回顾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刘表的存在好像一直是似有似无可有可无的状态,并不是刘表的知名度不够高,也不是刘表的权力不够大,实际上是因为刘表没有野心罢了。

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没有野心往往就意味着只能被别人欺负,意味着自己的土地只能被别人一片一片的割取,而刘表就属于这个状态。

我们没有办法详细介绍刘表究竟窝囊到什么地步了,可是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当中也能够看得出来,哪怕当时的其他军阀冲着刘表吐一口吐沫,刘表也可以笑呵呵的拿着毛巾把它擦掉,仅此而已。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诸葛亮不愿意服侍刘表呢?因为两个人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

尽管诸葛亮一而再的表明自己不希望出将入相,自己只希望当一个村野农夫罢了,可是当刘备去找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眨眼之间就已经把天下的势力分析得明明白白。

如果一个人只是希望在那个环境当中安安稳稳的做一个老百姓的话,绝对不可能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如此透彻清晰。

于是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诸葛亮其实早就有了问鼎天下的雄心和壮志,只不过一直没有遇到适合自己的主公罢了。

而以诸葛亮的脾气秉性来看,他绝对不愿意随随便便的帮助一个人,帮助自己的姨夫刘表,短时间之内必然能够德高望重甚至掌握兵权,只不过长久来看实在是没啥用处。

刘表家大业大,可是家里面的事儿也多,在加上刘表年龄大了没有野心,只希望安图享受,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追随和效忠的。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波澜壮阔的三国,人才辈出。诸葛亮,早年随叔父投奔刘表,为何刘表不重用这个聪明才智的青年呢?

刘表看不起诸葛亮

唐朝时期,人们非常重视门第、血统, “王侯将相真有种” 。刘表更甚, 对待人才,多重门第,少重才德。这种重视有名份的人,往往会忽视有能力的青年人,从而导致有才不用。

代表人物蔡瑁。蔡瑁,既无才,亦无德。刘表却说其“称美于内,诵德于外” ,只因为蔡瑁是荆州四大家族的人。刘表之用人,意思明白:名门望族,来者不拒,若是还有本事,更好。太注重有名望的人,以至于他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才。

这就导致了人才就在他眼皮子之下,他却视而不见的情况。代表人物王粲,王璨少年出名,客居襄阳十余年,刘表却以王粲相貌不佳而不重用。

除王粲外,当时在襄阳的,有一大批杰出青年:诸葛亮、庞统、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这些人当时都年青,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根本就不在刘表视野。

诸葛亮从小死了双亲,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拖家带口来到荆州这陌生的地方,混得自然很不好。有史书说,诸葛亮又并非诸葛丰之后,无父无母,靠种田谋生的小小诸葛亮,一个没背景、没人脉,躬耕乡野的穷书生,如何入得了刘表的眼呢?

刘表不需要用诸葛亮

刘表,出身于大汉宗室,自幼学习儒学,一腔忠君报国的思想,所以,他似乎不敢有丝毫称帝、称王的野心。

自公元190年,刘备表为荆州刺史、荆州牧,他统治荆州18年之久。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沃野千里,据说他爱民如子,致力于农事,从而使荆襄成为了肥沃、文明、和谐的一方净土。

刘表作为一方诸侯,当时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但是,刘表内心深处,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刘表也就一直没有寻找谋士的欲望。

当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刘表遣使奉贡, 又北与袁绍相结。有人说刘表“两面三刀”,刘回答道:“对内,我没有对朝贡之事上失责;对外,我亦没有违背盟主,这才是当今天下的达义之道。”

刘表拥地自保,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心争霸天下的心态,决定了他有才而不能用,也无须用诸葛亮。

其实,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拥地自保是极不现实的。你不吃他,他就吃你,是那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刘表不敢用诸葛亮

刘表,是名义上荆州的领导人,实际上荆州的权力,是在当地蔡、蒯、向、黄四大家族手里。蔡氏家族当时最有权势,为此,刘表娶了四大家族中蔡瑁的姐姐为继室,并让次子刘琮娶了蔡瑁的侄女进行政治联姻。

刘表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依赖当地大族豪强,但是又不能让他们势力过大。而是分而治之,让他们互相牵制,让各大家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了,就会给荆州造成乱内乱。

诸葛亮,是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女婿,假如他也进入荆州政治中心,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所以,刘表不是不想用诸葛亮,而是不敢!他不敢打破四大家族所带来的平静,不敢打破他在荆州经营多年的政绩,平和的荆州古城。

刘表心胸狭窄,容不下诸葛亮

荆州,方圆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刘表称雄荆江,是汉末三国一股重要的地方割据势力。刘表刚到任之时,荆州是一盘散沙,他又没有实权,想募兵又怕无人响应。

当时的刘表政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荆楚的蔡、蒯、向、黄四大家族,荆州政权的核心力量,是刘表的主要依靠;

二是荆楚名士,如韩嵩、宋忠、刘先、邓羲等,他们是刘表争取团结的对象;

三为外来流移人士,如傅巽、王粲、弥衡等,点缀而已,量少而不受重用。

三股力量下的荆州,在刘表仁爱的治理下,荆州进入一种安居乐业的氛围。

但刘表手下几乎没有特别优秀的人才,主要是多有疑忌。像黄忠、魏延、甘宁等名将一直得不到重用,诸葛亮、庞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只能赋闲在家或者外出谋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刘表心胸狭窄有很大关系。

《三国志·刘表传》中说:“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刘备当时虽为丧家之犬,但刘备是何等人物,刘表未必不知,连曹操也不得谓叹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是,刘表对刘备猜过多,甚至不敢让刘备住在襄阳城中,把他派驻在前线新野,当做一般将领使用。后来事实证明,刘备并没有对荆州政权有什么野心。

诸葛亮无意事刘表

三国时期,不缺能人奇才,缺的是英明的君主。

诸葛亮幼年丧失双亲,随叔父投靠刘表,17岁时叔父去世。此时的刘表已经60多岁,这个年纪的刘表,早已经丧失了博取天下的锐意,居安自保,充其量是个据守一方的军阀而已。

于是,诸葛亮离去。

良木择禽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诸葛亮一生谨慎,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聪明的诸葛亮深知,他所需要的明主,要胸怀天下,仁德爱民,德才兼备、胆识过人,能够治理天下匡扶汉室,而并非俯首称臣的人!

于是,诸葛亮在隆中种菜。但很明显他种的不是菜,而是寂寞,他在等待买主,果然他等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从此不再寂寞。

他在《隆中对》里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里的”其主”就是指刘表,蕴含着诸葛亮对刘表的评价,是他多年观察刘表的总结。诸葛亮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给这样一个人的身上呢?

历史注定刘表不会用诸葛亮,诸葛亮也无意刘表!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昨天刚回答了一个问题是关于诸葛亮的舅舅蔡瑁被曹操杀了之后,诸葛亮不但不伤心,还很的高兴。今天就出了一个诸葛亮的姨父刘表为啥不重用诸葛亮这个问题?

1.我们先捋一捋刘表和诸葛亮怎么沾亲带故的。

诸葛亮的老家在山东,他和荆州湖北这片儿的人沾亲带故,基本上都是因为他老婆黄月英的关系。

就比如说蔡瑁是诸葛亮的舅舅,实际上是黄月英的舅舅。而同样的这个刘表说是诸葛亮的姨夫,实际上是人家黄月英的姨夫,因为黄月英的亲爹黄成彦与刘表是同一个老丈人。

所以刘表这个便宜的姨夫是这么来的。话说诸葛亮认还是不认还是个问题。

2.不管这门亲戚掺了多少水,他们毕竟是亲戚,刘表作为荆州的老大,为什么死活不用他这个外甥女婿?

个人分析有可能有两个原因:

1.刘表想用诸葛亮,但诸葛亮不想跟刘表一起玩儿。

刘表还是有能力的,要不然的话他不可能在荆州做了20年老大。诸葛亮作为他的外甥女婿,以卧龙自称,名声也是在外的。

所以就不要很可能去邀请过诸葛亮出山。但同样的诸葛亮是自比管仲,乐毅的。对于他这个老姨夫,他不一定看得上眼。

所以这就是说诸葛亮不想和刘表一起玩儿。

2.为了政治平衡刘表不能用诸葛亮。

刘表不能用诸葛亮,原因是当时的荆州有五大家族:庞氏,刘氏,蔡氏,习氏,蒯(kuai)氏。

诸葛亮是黄承彦的女婿,还是庞德公的徒弟,更是蔡茂的侄女婿,同时还是刘表的外甥女婿。

所以诸葛亮他就像一个平衡器,这样的平衡器只能看不能用。谁用了诸葛亮,谁就打破了荆州的平衡。

所以当诸葛亮在襄阳能够一呆好几年,出不了山的时候,只能隐居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他是大才,但谁也都不敢用的。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高人的眼中观天下,自不同于俗人。俗人有奶就是妈,谁给的奉禄高就往谁那里跑。

常言道,良禽相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诸葛自知刘表虽割居一方,而无展足之志,又何况内中实权皆被蔡氏兄弟把持,他怎么会投靠刘表呢?

曹操有天下之志,但携天子以令诸侯,其心不规。诸葛自不会保他!

孙权雄居江南,人才济济,势可立国,此时汉帝尚在,孙家之行为亦属不臣之心,诸葛亦不会投之。

至于其他小军阀,更不在话下。

而刘备身为汉室之胄,胸怀天下,以复兴汉室、救民于水火,又曾演出了“携民渡江“的大戏,搞得轰轰烈烈,天下皆知。此仁义之君,正是诸葛所向往的,又加之三顾茅庐之恩,足现出刘备仁义、谦恭、胸怀大志。常言说“士为知已者死”,这一些奠定了诸葛保刘备的决心。

虽然当时刘备势单力孤,而以诸葛怀经天纬地之才,加之刘备“救民于水火”的政治理念,三分天下是能做到的。小人谋衣食,君子谋天下,正此谓也。

谢邀!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着经天纬地之才。连曹操手下的谋士刘晔都评价他说,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但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和诸葛亮近在咫尺的刘表竟然没有任用诸葛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表和诸葛亮相互错过呢?

一、人脉深厚的诸葛亮。

诸葛亮在荆州并不是籍籍无名之人,相反他的名声很高,这得益于他自身的素质和人脉。史书记载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伟。作为一位相貌堂堂,身材高大的美男子,自然成为大家倾慕的对象。正是因为如此,才因为诸葛亮的妻子黄氏容貌欠佳,引起了荆州人的嘲笑,并编成了家喻户晓的童谣四处传唱。

诸葛亮的祖上诸葛丰曾经担任过汉朝的司隶校尉,这是一种有着重要军权的高级武官。正是因为家学渊源,使得诸葛亮拥有其他人无法具备的学问。他在出外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不以为意。在他人拼命用功苦学的时候,诸葛亮早就把学问融会贯通了。这就如同现在的学霸和学渣一样,学霸每每随意学习,就早把学渣甩在了身后。

这样才貌双全的人才,身边自然也有崔州平、徐庶这样的人才为伴。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荆州有着自己的人脉,并渗透在荆州的上层社会。首先,他的叔叔诸葛玄与刘表有旧情,因为这层关系,诸葛玄才带着诸葛亮兄弟到荆州投奔刘表,并得到了刘表的优待。

其次是他的大姐嫁给了当地的世家大族蒯家的蒯祺。蒯家在荆州拥有举足轻重的势力,当年刘表单骑赴荆州,就是依靠蒯家平定了荆州。汪家的蒯越一直是刘表最倚重的人才,在投降曹操后,得到了曹操的重用。为了拉拢国家,曹操甚至说出了“我不喜得荆州,喜得蒯越也”的话。

第三是诸葛亮的小姐姐嫁给了当地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庞德公是荆州士族的领袖,他在士族中的威望很高,往往因为他的一句评价,就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声誉。正是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一直流传后世。

第四是诸葛亮妻子黄氏的娘家势力深厚。黄氏的父亲黄承彦,娶妻蔡氏。蔡氏与刘表的妻子是姐妹关系,与掌握荆州军权的蔡瑁是姐弟关系。这样,刘表就是黄氏的姨夫,蔡瑁则是黄氏的舅舅。

我们从诸葛亮的自身条件和人脉关系,可以看出诸葛亮完全具备出仕刘表的条件。但是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一直在南阳躬耕陇亩。那么,诸葛亮真的是想要“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二、保守无能的刘表集团。

刘表集团是三国期间实力雄厚的军事集团,也是唯一一个不战而降的集团。这个集团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守顽固,没有进取心。当外来的势力不如自己的时候,这个集团可以抵抗击退对方。而当外来势力比自己强大的时候,就屈膝投降了。

这是刘表集团的组成所决定的。刘表当年单骑来荆州上任,他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完全是依靠团结当地的世家大族,依靠他们的力量才占据了荆州。在平定荆州之后,自然双方达成了协议,刘表和世家大族一起共同统治荆州。

这使得荆州的实权都落到了世家大族的手中。刘表想要达成任何目的,都要得到世家大族的拥护才能实施,否则的话就寸步难行。这些世家大族鼠目寸光,只关心自己领地内的利益,根本不理会天下的兴衰。刘表虽然也有代替汉朝的野心,可面对集团内部的情况也无可奈何。

这使得刘表在最关键的时期,困守在荆州无所作为。在曹操和袁绍争夺北方的时候,就对刘表的行为做出过预判。曹操和他的手下认为,刘表“不见事变,多疑无决”,只想“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事后历史的发展,验证了曹操对君臣的判断是正确的。

正是因为缺乏进取精神,只想保守的刘表集团对人才有着天生的畏惧。他们唯恐出现比他们强的人才,会颠覆他们的统治。当刘备来到荆州的时候,刘表也是予以优待。但是他只是想依靠刘备的武力,来抵抗北方的军事威胁。

至于其他的人才就更不要说了。黄忠一直被埋没在长沙,直到老年也没有出头之日。甘宁遭到黄祖的歧视,一气之下投奔东吴。曹操都没有杀的祢衡,死在了荆州。可想而知,才貌双全的诸葛亮,怎么可能被刘表集团所容。

最让他们感到害怕的是,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还和刘表的长子刘琦交好。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自然是以管仲乐毅一样,成就一番事业。那就要执掌和管仲乐毅一样的权力,这是刘表集团不能容忍的。而诸葛亮与被世家大族排挤的刘琦交好,更是触碰了他们的逆鳞。

由于诸葛亮的人脉深厚,这些人无法对诸葛亮进行人身迫害,就对诸葛亮造谣中伤,百般攻击。连诸葛亮娶个妻子,也成为他们挖苦打击的笑话。他们把这件事变成童谣四处传唱,抹黑诸葛亮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完全没有可能去出仕刘表,干脆携家去隆中耕读,避开这些是非。

三、看不起刘表集团的诸葛亮。

诸葛亮没有出仕刘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就看不起刘表集团,更不要说去为他们效力了。当年张良在出仕刘邦的时候曾经说过,世间不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在乱世之中,臣子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君主。刘表集团的所作所为,和诸葛亮的理念不合,诸葛亮是无法强迫自己去选择他们的。

与被动保守的刘表集团不同,诸葛亮的一生都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来迎接世上的各种挑战。刘表集团能够坐困江河之间,眼睁睁看着袁绍和曹操争雄,眼睁睁看着孙氏占领江东,向自己进攻。这是诸葛亮所不齿的行为,根本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诸葛亮在出仕之后,就积极投入到刘备的事业中去。他主管政务的时候,做到政通人和,足食足兵。在他主管军政事务后,不避艰险,整军备战,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连续向曹魏发动五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和刘表集团的理念完全不同,怎么可能会去选择刘表出仕?

再加上诸葛亮的品行高洁,根本做不来蝇营狗苟之事,他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重整汉室江山。那些刘表集团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在诸葛亮的心中,对刘表集团的能力感到鄙夷。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分析荆州形势时说,荆州是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在诸葛亮的眼中,那些只想保守下去的刘表集团的未来,连守住荆州的可能都没有,只是苟延残喘,坐等灭亡而已。诸葛亮岂能以自己的才能,来挽救这些无能之辈的灭亡。同时诸葛亮还要接受他们的猜忌,和这些人同流合污,这更是不可能的。

这对诸葛亮来说,只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因此诸葛亮选择了离开刘表集团,去选择耕读度日,以待天时。如果真的遇不到自己心中的主公,诸葛亮就会选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皇天不负有心人,终究诸葛亮遇到了刘备。双方志同道合,一起开创了蜀汉的江山。

结语:

诸葛亮家学渊博,才貌双全。在荆州他的人脉甚广,得到众多人的青睐。可是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却不去出仕刘表,甘心在隆中躬耕陇亩。这种情况是由于双方的原因造成的。刘表集团方面是由于世家大族对诸葛亮的才能十分疑忌,对他采取排挤打压的政策。

而诸葛亮的心中对刘表集团十分鄙夷。他看透了刘表集团的腐朽无能,看清了刘表集团苟延残喘,必将灭亡的命运。诸葛亮不会去加入一个与自己理念不合的集团,也不会用自己的才能挽救它,更不会去遭受它的迫害。因此诸葛亮采取了离开刘表集团,等待天时的态度,终于等来了刘备,共同开创了蜀汉江山。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表是诸葛亮的姨父,两人沾亲带故,刘表为何不用诸葛亮?

前提:“刘表与诸葛亮老丈人是连襟,诸葛亮叔父与刘表是好朋友。诸葛亮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诸葛亮又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个时代人才竞争十分激烈。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一、刘表看在友人侄子的份上,很早就会给诸葛亮安排一个职位,使诸葛亮不受农耕之苦;

二、黄承彦是刘表连襟,诸葛亮是刘表的外甥女婿,这关系够近的,于情于理刘表都应该给诸葛亮安排一差事,而且是肥差、美差!

三、诸葛亮即便有天大的本事,其才超过子牙子房,这些都应该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而到达,不可能刚刚结婚(古人可能是十四、五岁)其智慧就达到顶峰。此时的诸葛亮有妻、子、年幼的弟弟妹妹,生活所困可想而知,亟需解决工作问题,必然千方百计的去刘表处谋职。

四、三国时代,是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各路军阀都在网络人才。曹操、江东孙氏集团谋士如云,袁绍、刘章等都是人才济济,刘表要与之争雄或在夹缝中求生存,必然不放过眼皮底下的诸葛亮这个人才。

而最终刘表毫不关照诸葛亮、毫不欣赏诸葛亮,诸葛亮也不去刘表处求情,最终等到二十六岁才被刘备发现,并且三请而见,只说明了:要么襄阳没有刘表,要么诸葛亮不在襄阳。

结论:前提是假的。

(特别声明:欢迎就事而是讨论批评,不赞成无关话题来一句就走,骂人说脏话的返还他本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