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天龙八部》中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萧峰是金庸作品中最光彩照人的大英雄之一。但是,他最后自杀的结局又让人唏嘘感叹。以萧峰当时的武功,再加上两个结义兄弟虚竹和段誉的帮助。可以说当时的天下,已经没有人或是任何力量,可以杀死他。尽管如此,萧峰最后还是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如果归结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在萧峰这个人物身上,既体现着金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解,又有着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现代意识。

儒家人格的核心内容其实就是四个字,忠、孝、节、义。现在,一提起这四个字,常常会被所谓的现代精英们诬为封建和迂腐。但是,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的真正内涵与现代精神,并不冲突。忠在古代叫忠君爱民,在今天叫爱国爱民;孝的本质是个体对家庭的责任。只有在家庭中尽孝的人,才能为国尽忠,这叫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节,是四个方面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其实节并不指在女人的胯下装上一个铁裤衩,其本质上是有所不为,不贪无义之财是节,不做无义之事,也是节;义是有所必为。节和义是相反相承的两个方面,节是有些事宁死也不能做,义是有些事宁死也要做。只有忠孝节义全部做到了,人格才是完善的,才可以不朽。

萧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身世最复杂人物形象,同时,他也可以被看成是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他本身是契丹人,却由于命运的作弄,从小被大宋养育,并传授了绝顶武功。这样,萧峰的身上,就有了两种文化属性,辽国是他的生母,大宋是他的养母。做为儿子的萧峰,对生母固要尽忠尽孝,对养母也要如此。当两者产生不可调和的重大矛盾之时,前进一步,就要伤害自己的养母,后退一步,就要背叛自己的生母。在左右为难的人生困境中,怎样才能做到两全?萧峰的选择是,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暂时化解矛盾,避免冲突。在小说中,萧峰的目的实际上也已经达到了。虽然他不能以自己的死换来永久的和平。但是,当时的战争危机却是解除了。

当萧峰在雁门关外,两军阵前,面对辽国皇帝,自己的结义大哥耶律洪基慷慨尽言的时候,除了舍身之外,在儒家的道德框架之外,他已经没有其它选择了。不背叛自己的国君和大哥,他就是挂帅出征,荼毒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大宋。这是道德上的忘恩负义。如果不听耶律洪基的,就是背君叛主。只有在人生的困境中,才能见出人格的高下,宁可舍弃生命,也要不违道义。这就是儒家所谓的,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萧峰就是这样的大英雄,大丈夫。这种品格的证明,不是我的本事多大,武功多高,能杀多少人。而是我愿意为国家和人民牺牲自己。并且真的去做了。这就是萧峰自杀的意义。

除了不违道义这个原因之外,萧峰自杀,追求的结果是消除战争,追求和平。《天龙八部》的故事框架,是围绕着萧峰的身世展开的。萧峰的身世为何这样坎坷,是由于慕容氏为了复国而编造的一个谎言引起的。因为这个谎言引起了宋辽武林人氏之间的仇杀。在萧峰追查自己身世的过程中,他的师父以及养父母先后丧命。当他的身世大白于天下之时,他的人生也经历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为了报仇萧峰亲手误杀了自己的爱人阿朱。正是由于这种翻江倒海般的人生经历,让萧峰觉得,复仇和杀戮不会带个人和社会幸福和安宁。其次,生母和养母身份的纠结,又让他能够同时站在宋辽两国老百姓的立场上,观照战争对社会的破坏,以及对人民的伤害。所以,他虽然武功绝世,也可以以挂帅出征,在战争中搏了功名富贵。但是,在萧峰的眼中,这一切,都成为了不义的。于是,他宁肯舍性命,以换得和平。

金庸的人物,大都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金庸自己也是儒释道兼通的传统文化大家。在他的小说中,体现各家精神内涵的人物都有。比如萧峰和郭靖,就是体现儒家精神的大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郭靖守襄阳,本来自己可以逃得掉,但不跑,与城池共存亡。萧峰也一样。但是,体现道家精神的杨过和令狐冲就不会这样。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第一层是赎罪,第二层是明志,第三层是解脱。

为什么金庸要让萧峰死。有人会说是为了宋辽两国的和平,这个在萧峰死前已经做到了,虚竹段誉擒住耶律洪基,逼他下旨退兵,发誓有生之年不再攻宋,目的已经达到,所以并不存在。

第一层是赎罪。如萧峰自己所说,他是契丹人,是耶律洪基的臣子,却劫持君上,威迫他退兵,已成契丹大罪人,所以身犯死罪,国有国法,不得不死。虽然从更高的角度化解两国兵戈是对的,但于自己的国家,确实是犯了死罪,那就应该受到应有的罪责。况且萧峰与耶律洪基层结为兄弟,此举同样违背誓约,所以如果萧峰不死,便难以再以契丹人的身份活于天地之间,他的死,是敢作敢当的责任。

第二层是明志。耶律洪基走时留下一句讽刺,说萧峰为宋朝立下盖世奇功,从此高官厚禄享受不尽。萧峰当然不可能有贪图荣华富贵之心,但耶律洪基此言一出,悠悠众口,契丹人必定会有许多鄙视萧峰,宋朝城楼上那些人也会这么想。如果活下来,却要听这些骂名,实在是很残忍的事。

第三层,最重要的,我认为是解脱。金庸的每部小说都是有主题的,天龙八部是一部带佛理的小说,它的主题就是世事的莫测,命运的无常。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在自己命运的轮回里寻求解脱。比如段正淳是个情圣,跟一群女人难分难解,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起死。如段延庆,一生执念报仇,但最后发现段誉是自己儿子,并且成为皇位的继承人,心结已解,再无仇恨,飘然而去。比如萧远山慕容博,不共戴天之仇最终在佛法中化解。比如鸠摩智,执着于武功,在武功尽失后终成一代高僧。再比如慕容复,求皇位最终疯魔,也许只有疯了才能在精神世界中获得解脱。这种思想在新修版里更为明显。段誉最后在无量山洞里重新看到玉像,突然明白自己爱的是玉像中的幻像,而非王语嫣,对王语嫣的痴迷实属心魔作祟。而当王语嫣推倒玉像,碎了一地后,他对幻像的爱慕,对王语嫣的痴迷,都如镜花水月一般消散。这个结局有人说毁经典,但我觉得相当好,符合了天龙八部全书的思想。

言归正传,回到萧峰。萧峰的一生坎坷波折,这是他的命运,他轰轰烈烈活了一生,但命运加给他的实在太重。身为一个契丹人,从小生活在汉人中,最后不得不“背叛”自己的民族,而还会有许多汉人依然视其为契丹贼,这是无解的。唯一能给他安慰的人,阿朱却已香消玉殒。塞上牛羊空许约,当年跟阿朱的约定已再无法实现,世人依旧有许多不能理解他,如果再要他活着,去塞上放马牧羊,仿佛阿朱在身边,这不是不能这么写,但真的对萧峰太惨了。杨过等了小龙女16年,最终相会了,萧峰却永远等不到阿朱。所以死对萧峰是最好的解脱。

另外,萧峰的死也给另两个主要人物,阿紫和游坦之以解脱的方法。阿紫对萧峰的痴迷,游坦之对阿紫的痴迷,都是病态的,萧峰之死带动了他们俩也一起死,只有这样才真正能把这一团乱麻理清,只有死,才能化解这至死的纠缠。游坦之的命运可以说被萧峰毁了,他深爱的阿紫却无可救药的爱着萧峰。试问如果他们三个活着,究竟应该如何相处?所以——只有死。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老金再不写他死,估计要写不下去了,段誉和虚竹武功后面都强于他的可能了。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自己介于辽宋之间,生于辽,而长于宋,不希望二者再战,而自己虽武功超群,但对于二者交战,自己却无力阻止,最终以死争取一下吧!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萧峰是一名契丹人,但从小就在大宋长大,接受大宋的文化和教育,特别是仇恨契丹人的教育,但它身体流淌着是契丹人的血液。他介于辽宋两国之间,不希望二国再战,而自己虽武功超群,但对于二国交战,自己却无力阻止,最终以死明志!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什么要自杀?

大家好,我是司徒少雄,我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题主的问题取材于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先生代表作《天龙八部》,因为,这个问题,我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萧峰的死,只怪一个人,那就是金庸本人。

我们都知道,萧峰是金庸笔下的人物,金庸要让他生,他千军万马之中也能来去自如,金庸要让他死,他不得不死。

自从阿紫从星宿派逃出来,中国这么大,沟壑纵横,阿紫恰好就来到了小镜湖,你说怪不怪?而且阿朱和萧峰这时候也来了。天下就有这么巧的事情,你说难道不是金庸的刻意安排?

萧峰要杀段正淳的时候,面对可能是自己的杀父仇人的段正淳,求证的时候,居然问你有没有做过一件大措事。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萧峰直接质问雁门关的事情。而萧峰却很反常的在这关键时刻,问的模模糊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作者金庸要在这里处死阿朱,就这么简单。

所以,当最后在雁门关,大辽皇帝都要走了,又回头过来对萧峰说,现在你好了,为南朝立了大功,高官厚禄等等。其实大辽皇帝本来不必要说这句话的,为啥?萧峰已经是大辽的南院大王,已经是高官厚禄在身,如果萧峰追求高官厚禄,何必非要到宋国?

所以,金庸为了展现萧峰的英雄气概,让耶律洪基多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说的太老火了,因此萧峰就自杀了。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金庸这个上帝在安排,想让萧峰死的时候,他岂能不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