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曹操是个黑白两道通吃的顶尖高手,他本身文治武略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即可以爱才如命,又可以滥杀无辜,都是从顺不顺从自己的意志决定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已暴露出要取代汉朝的野心。在许多清流名士看待曹操就是: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孔融丶弥衡丶杨修等都是忠于汉皇而鄙视曹操的,甚至早期为其出谋划策的大谋士荀彧等,也是忠于汉室。这些人最后都被曹操逼死。
曹操发布《求贤令》,招募天下人才,招降纳叛,充实曹家势力。同时对反对者施以杀手。都是以站队丶忠不忠于曹操来划分。
曹操既是不拘一格丶唯才是举。又是排斥异己丶残害忠良。舞台上都将曹操刻画成大花脸丶奸相,是有依据的。
但历史不能脱离当时社会背景,还是看到东汉末年已是大厦将倾,正如曹操讲的:假设没有曹操,天下有多少人想取而代之。曹操能统一北方和安定辽东,能铲除群雄,显然是很有才能的一代枭雄。他要学周文王,让儿子一代取代汉朝。在三国鼎足而立之前,曹操是傲视群雄丶独领风骚!
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这主要要从曹操的出身和经历找原因。
1.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虽然家势显赫,可是在当时却很受世家子弟的排挤,都说他是阉宦遗丑,可以说这在曹操心中埋下了很深的阴影,也是他有时觉得自己不如四世三公的袁氏兄弟的原因,所以他内心深处是讨厌那些清流名士的,从他后期的一些行为,比如用人的不拘一格,不在只用世家子弟,而是唯才是用,像放荡不羁的郭嘉深受曹操的信用,曹操自己也娶了歌妓出身的卞氏为妻,就是他内心深处有些打破那些清流名士的言论束缚的愿望。
2.清流名士在曹操逐步掌握汉朝实际权力中起到了很大的阻碍的作用。像孔融就多次揭露曹操谋夺权力的企图使得曹操名誉受损,且孔融名望很高,使得曹操一时陷入被动,让曹操很是难堪嫉妒,最终孔融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而后曹操在一步步扩大自己是势力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清流名士的反对,就连自己的心腹谋士荀彧都反对自己称魏公,所以曹操内心深处不信任这些清流名士,进而变得反感。
3.清流名士的一些言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自身狂备不堪。
像祢衡见曹操完全就是在卖弄,最后引起曹操的反感,将他送给刘表,最后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像杨修之流弄出的鸡肋之说,完全就是买弄聪明,扰乱军心,这也使得曹操反感一些清流名士。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到曹操在用人上为什么讨厌用这些清流名士的原因。
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曹操能在群雄纷争的三国“挟天子而令诸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操是个实干家,一句话:干就完了。
分开来说:
1. 曹操有号令群雄的背景实力和野心。出身于宦官世家,家势显赫,这一点保证了曹操能在群雄纷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不断招揽人才,发展壮大。
2. 曹操有识人善任的用人能力。三国时期的英雄人才多,老板也多,老板可以选择人才,人才也可以选择老板。千里马寻伯乐,伯乐在找千里马。曹操绝对是伯乐,善于发现人才,让人才为我所用,招贤令就是搜罗人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3. 曹操对人性深刻的了解。曹操用做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知道自己最想要啥,不弄虚的,实权在手,当不当皇帝无所谓。用人不拘一格,不在乎世家子弟,而是唯才是用,自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清流名士。清流名士固执死板,有没有才能暂且不论,一根筋,桀骜不驯难以控制,是不是还假清高。一点不实干。
所以曹操虽然唯才是举,但是却反感清流。
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汉末乱世之起,曹操得天时之利、世家拱卫,率先一步在中原地区崛起。建安十三年(208年),袁氏余党基本被曹操扫清,这也意味着曹魏政权已经基本成立。北方既定,曹操无不感慨道:“今天下虽未悉定,晋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
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间,曹操连下五道诏令,分别是《论吏士行能令》(203年)、《求贤令》(210年)、《效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214年)、《选军中典狱令》(214年)和《举贤勿拘品行令》(217年)。从这些诏令来看,曹操言辞愈发恳切,充分体现出了他“唯才是举”的执政心理。曹魏本就坐拥中原地区,有着极为雄厚的人才储备;再加上曹操对人才破格提拔,导致大批人才有了晋升之机,于是曹魏政权的实力愈发强大,已经远超吴蜀两国。
正因如此,沈约在会在《宋书》中感慨:“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基于这个论调,不少读者便难免认为:曹操颁布唯才是举令,直接促进了曹魏政权的兴盛。
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评价过分拔高了“唯才是举令”的政治作用。
一、地域上的局限性
在汉末三国之际,有一个政治派系始终活跃,这便是以荀彧为首的颍川籍士族集团。乱世来临之际,荀彧认为颍川是“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故而带领家族之人来到冀州。时冀州易主,袁绍取韩馥而代之,眼光高明的荀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遂转投于曹操麾下。
不久之后,曹操自领兖州牧,同时采取毛玠“奉天下以令不臣”的政策,将汉献帝迎至许都,由此走上争霸之路。值得注意的是,许都便是颍川属下的一个县城。借此之便,荀彧向曹操举荐了不少颍川籍谋士。裴松之注引《彧别传》记载:“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在这里,荀彧向曹操推举了13位贤才,他们日后都成了举重若轻的曹魏重臣。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赵俨、钟繇、陈群等共计9人,皆是出自颍川。不难发现,曹操虽然唯才是举,但依旧没能脱离地域上的限制。这也难怪颍川士族集团,能隐隐压过谯沛武将集团,成为曹魏政权中的主导力量。
二、政治上的妥协性
不仅如此,曹操通过唯才是举,并非世人想象中的不看出身。恰恰与之相反,曹魏政权选拔人才入仕,也极其注重门第和家世。显然,这是曹操对门阀士族的妥协。究其根源,源自于当时特
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首先要明确一点,曹操那个时代的清流名士不是圣人,有的时候甚至专门与儒家的正统思想对着干,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就是这帮清流名士搞出来的。
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些清流名士正好反着来,他们虽然在个人品德上很自律,却仗着这一点肆意的对朝政以及他人品德肆意点评。
因为清流名士们的嘴上功夫太强大,人们又都尊重他们的品德,结果朝廷上自公卿以下的官员,都很惧怕他们的批评,很多官员为了与他们交好,都特意去拜访他们。
这就造成了一件事:清流名士的嘴巴可以影响朝政。
迄今为止,很多专家学者还会为汉末的清流名士们辩解,说他们主要攻击的是宦官。可正因如此,他们触怒了当时最大的权贵集团。更可怕的是宦官可以左右皇帝。
当时也有清醒的士人看到了危机,清流名士们没有权力,却肆意评论朝政,攻击宦官,即便他们说的再对,也得罪了当时权力最大的人:皇帝。
于是党锢之祸开始,汉桓帝和汉灵帝两个皇帝不断捕杀清流名士,很多人被灭族。连清流名士们的亲戚都失去了做官的机会。
曹操看不上没有能力,空有理想的清流名士,靠嘴去征服天下,结果惹来灭族之祸,无辜连累家人,这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呢。
曹操的身份也很敏感,他是宦官之后,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这个身份自然不太招清流名士们待见。
曹操与清流名士们的做事风格也不一样,他不喜欢当喷子,做事就动真格的。当时首都洛阳皇亲国戚扎堆,很多人欺男霸女胡作非为,官吏不敢管,清流们只能用嘴巴喷啊喷。恰巧曹操负责洛阳治安,刚一到任,就发布禁令,还制作了十多根五色大棒,放言有敢犯禁者,直接棒杀。有个叫蹇图的,仗着侄子是皇帝宠信的宦官,公然违反夜禁。曹操二话不说,以五色棒将他打死。一时间,洛阳城的人没有人再敢违法乱纪的。
当然,曹操的后台是他爷爷曹腾,都是宦官集团的,那些人也拿曹操没辙。
曹操自己也做过清流,他厌恶朝廷的卖官政策,曾经托病在老家隐居。
其实,曹操并不讨厌真正的清流,他认为要么有才能出来为国家做事,要么没才能,老实在家呆着。不能没本事,仗着自己有点道德素养就出来指点江山。哎,我眼前依稀出现了网络喷子的形象。
最后,曹操的个人品德不是抬高,做事狠了些,他的军队也干过杀降屠城的事。与他相反,刘备这个人品德很高,仁义名满天下,个人能力也不错(不要被《三国演义》误导哦)。
除去刘备的枭雄身份,刘备也算得上清流名士,曹操与他青梅煮酒论英雄(参见《三国志》),很欣赏刘备。
可见曹操并不讨厌清流名士。
从唯才是举令看曹操的用人原则,他为何反感清流名士?
东汉末年,很多清流名士蜕变成刻意以道德来哗众取宠或吸人眼球,以达到博得名声的目的。使得清流变味了。
很多清流名士如同现在的网红,一心想成名却无实际才华士人本来地位很好,他们对自己也有严格的道德要求,由此才成为全社会尊重的榜样。
但是到了汉末时期,士风日下,有些士人刻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标新立异,沽名钓誉,以求得名声和高位,实际上却是道德扭曲者,甚至是伪君子。
这样的人以为追求名声,缺乏自实际才能,身处汉末的曹操自然是深知这些清流名士是什么样的货色的。
曹操唯才是举是对清流名士追求“道德”的否定和反动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的求贤令,可以概括为道德无用,唯才是举。
他不看你的道德,这是对汉代以来一贯强调道德的否定,甚至可以成为是反动的。
在德与才之间,曹操选择才,因为大多是名士空谈道德,对乱世平乱毫无实际才能。
曹操本人的出身低微也是一方面这个毫无疑问,但并非最重要的。
现在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这也是最完美的状态,然而事实是真正达到德才兼备的人很少。
“有德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德”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空谈误国,靠道德君子是无法让一个国家强大的。那种真正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在道德标准上都并非得一百分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