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最后赵刚怎么没有参加集训?
这事是基本符合历史的,黑锅不能完全由编剧或者导演来背,因为赵刚确实不是南京军事学院早期的培训对象。1951年1月15日在南京正式成立的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我军各大野战军的军事主官和参谋长等作战军官,提高他们的军事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以便加快我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建校时并未设置政治系。
在1950年的军事院校筹备期,原本是打算组建全军综合性的“陆军大学”,这个名称是有一定沿续性的。后来由于种种因素,为使接收学员的阶层更具广泛性,才最后命名为军事学院(一般陆军大学学员是要以军官学校为基础学历的)。地点也从计划中的北京改为南京,选定的是华东军区军政大学的校址,这是接收“国民党国防部、中央军政学院”而来的大片建筑,位于南京紫金山麓。
由于此时抗美援朝已经开始,部队用人需求紧迫,学院特别开办了学制两年的“高级指挥班”和“普通指挥班”,前者招收对象是军及其以上级别军事主官,用以培养战役级高层指挥员,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显然都是这个班的学员,身份也完全符合条件。而普通指挥班主要招收师职、少数优秀团职军官和参谋长,培养战术级指挥员和高级参谋人员。
《亮剑》里的赵刚在解放战争期间的职务,先后是华野二师政委、二纵政治部主任、纵队副政委和A军政委,是一直坚持在政工战线的重要干部而非军事干部,去南京军事学院进修不仅时机上不妥,在专业上也不对口,就算是需要赵刚同志学习深造,合适的单位也应该是“解放军政治学院”。并且在《亮剑》中赵刚很快被调任总政治部二级部的政委,更不具备离职学习的时间了,在授衔前后总政的工作几乎可以用“忙飞了”形容。
通过军事学院的学习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给李云龙这样的“泥腿子”战将补习文化知识,蔑匠出身的李云龙没有经过任何教育,当年在晋西北抗日时原本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还是赵刚逼着他一个一个的认字。戎马倥偬,估计解放初期也就能看懂简单的命令和电文,不能适应军队的现代化需求,抓紧时间“充电”是非常迫切的。而赵刚呢?那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延安抗大四期毕业学员,暂时根本没有这个必要。
南京军事学院的师资力量,是以原华东军政大学和华北军政大学的教员为主,同时吸收了一批起义、投诚和俘虏的原国民党军官为教员,当然是经过考察和选拔的,《亮剑》里暂七师原师长常乃超少将就是他们当中的代表。学院在创办期共建有四个系,在职干部1473名,以刘帅为首任院长兼政委,南京军事学院也是后来“国防大学”的前身之一。
当年南京军事学院对干部的培训,在选送人员的同时还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不能影响部队的正常战备和作战任务,作为四野的战将,丁伟和孔捷显然是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才被选派到军事学院培训的。
而李云龙所在的第三野战军在建国初期的战备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包括浙东岛屿的解放以及东南沿海的警备,轻易不会让军师级主官离开岗位,李云龙赴宁学习与其担任“代理军长”关系甚大,而实职军政委的赵刚并不合适立即调离一线。
《亮剑》剧情在这一段的时间设定,可以通过李云龙等人的学习时间来推算,他们既然能在军事学院期间赶上1955年的全军大授衔,按高级指挥班二年期的学制计算,大约是在1953年前后入学的,估算一下那会朝鲜战场和东南沿海的军事局势,还是禁得住推敲的。
《亮剑》最后赵刚怎么没有参加集训?
因为参加集训的人员,是编剧定的!
《亮剑》最后赵刚怎么没有参加集训?
挺简单的道理,在《亮剑》中去南京学习的主要是负责军事指挥员。这个也是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亟待解决的高级指挥员普遍学历比较低的问题。而赵刚?本身就是燕京大学毕业,又是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再加上,他本身又不是军事主官。而且本人还在北京总部机关里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南京接受这个学习班的培训。他应该去政治学院里接受培训,但是?那时解放军政治学院,好像并没有建立起来呢。南京只是单纯军事主官的军事高级指挥系,这个对于赵刚,这个政治委员?关系并不是很大。南京军事学院,主要是为了加强我军高级指挥员的正规化军事指挥素质而举办的。
《亮剑》最后赵刚怎么没有参加集训?
集训是学习军事理论的,参加的都是主管军事的军官,赵刚是主管政治的,他该去的地方是政治院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