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1922年4月,曾在直皖战争之中短暂联合的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由于分赃不均,矛盾迅速激化,这两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势力,爆发了纷争的终极形态——战争。这就是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的全面胜利而宣告告终。在吴佩孚的率领之下,直军不但彻底击败了张作霖入关的两路大军,同时也获取了张作霖在关内的所有地盘。与此同时,直系军阀也完全控制了位于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
不过,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遭遇惨败,但是,张作霖依然安然退回关内,仍然统治着他的老巢——东北三省。为什么吴佩孚在大败张作霖之后不趁机斩草除根,反而让张作霖退回关外,继续给直系找麻烦呢?
吴佩孚
首先,北洋军阀虽然混战不断,但彼此之间极少有过斩草除根的例子。北洋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十分有意思,颇有些类似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混战,虽然下层打生打死,导致民不聊生,但对于统治阶层而言,却共同遵守着互不伤害的“君子协定”。
混战之中,即使一方战败,胜利的一方也很少对于对手下死手。即使输成光杆司令,也只需要通电下野,便可以安稳的带着财产过起富家翁的生活。因此,对于曹锟、吴佩孚而言,这个潜规则自然也是适用的,虽然击败了张作霖,他们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打算。
奉系首领张作霖
其次,即使吴佩孚真的有孙传芳杀掉施从滨狠辣,他也没有斩草除根的机会。第一次直奉战争,主要战场位于天津、直隶一带。也就是说,战场其实是位于直系军阀的地盘儿。
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中张作霖遭遇惨败,奉系军队也损失惨重,但是,张作霖的主力并没有全军覆没。主力仍在的张作霖,在退回关外老巢之后,占据地利和人和的奉军,完全具备抵御直系大军进攻的能力。
而此时,虽然取得了第1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但是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大军并非完好无损,因此,此时的直军并不具备攻入关外,彻底消灭张作霖的能力。退一万步讲,即使吴佩孚勉强做到这一点,其代价也不是直系能够承受的。
吴佩孚
最后,则是由于列强的干涉。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大败之后,根据直系的要求,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并要求其听候查办的命令。但是,张作霖显然没有将北京政府当一回事儿。
在日寇的支持之下,张作霖于5月12日宣布东北三省独立,并出任了自封的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东三省整军备战。与此同时,在中国实力最强的英国也开始出面干涉,最终,直系和奉系两大军阀签订了停战协定。
奉军
而这个停战协定,还是在停泊在秦皇岛海面上的英国军舰克尔笛号上签订的。从停战协定的签订地点也可以看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之强,对于当时中国的干涉之深。对于当时的直系而言,他们显然并不具备抵抗着众多列强的压力,进攻张作霖的可能。
因此,第1次直奉大战取得胜利之后,吴佩孚及其直系大军,既不可能,也不具备继续进攻张作霖,并彻底将其覆灭,斩草除根的可能。自然,取得优势的直系还继续面临着张作霖奉系大军的威胁,直至第二次直奉战争的爆发。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吴佩孚没能斩草除根一是因为他自己的失误,错失了良机,二是张作霖背后毕竟有日本人,吴佩孚也不得不考虑出兵关外的后果。
吴佩孚误判形式,给了奉系喘息之机在直系和奉系联手击败皖系,把段祺瑞赶下台以后,两个昔日的盟友立刻就因为利益之争而关系恶化,并最终兵戎相见。1922年4月29日张作霖下总攻令,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看似实力雄厚的奉系原形毕露,奉军很多出身草莽,面对直军时不堪一击,到5月5日就全线崩溃,关内奉军死伤2万多人,1万多人逃散,还有4万人被俘,只有少数部队溃败回山海关。
应该说此时对直系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溃败到山海关的奉军不过2万多人,而且很多部队建制混乱,只有张学良、郭松龄指挥的第2梯队的第3、第4、第8混成旅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如果吴佩孚此时指挥部队发起进攻,那么奉军是难以抵挡的。
然而此时吴佩孚和直系无疑有些松懈,吴佩孚说奉系将会有内乱,于是将前线交给王承斌负责,自己回保定去了。前线的一些部队也被撤走,像张锡元被任命为察哈尔都统,于是带第4混成旅去张家口上任,冯玉祥的第21旅返回河南回归建制,48旅返回湖南岳州。
而王承斌资历太浅,前线其他的几个旅长像孙岳等人和他相当,因此指挥不动部队。加上王承斌是奉天兴城人,担心战火蔓延到家乡,所以也对进攻山海关敷衍了事。这就给了张作霖重整部队的机会,最后双方在山海关打了几次,直军没占到便宜,王承斌于是主动提出停战,双方以山海关为界,各自撤兵。
所以说吴佩孚自己没抓住战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东北是日本的势力范围,也不会允许直系出兵当然,军阀混战时期有些事情是要看洋人脸色行事的。自日俄战争以后,东北就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日本借着南满铁路,把势力渗透到了东北各处,
而张作霖能控制东北,很大因素是因为他一直向日本示好,得到了日本的认可。而直系更亲近英国。日本为了维持自己在东北的利益,也不会随便让直系进军东北,
虽然日本不大可能直接出兵,但是完全可以以维护南满铁路为由,限制直军的军事行动。大大延缓直军的行动速度,同时给奉军武器援助,使其能恢复实力。这套手段在郭松龄反奉时就使用过,并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
所以即使吴佩孚攻克了山海关,日本也肯定会加以干涉,以曹锟的胆气,未必敢和日本人翻脸,一样得和谈。
所以说吴佩孚一是自己错过了战机,二来有日本人在,他想消灭张作霖也办不到。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军阀混战中,谁都想斩草除根,但许多时候由不得自己。形势逼人变,诸如直奉战争后吴佩孚对张作霖,南口战役后张作霖对冯玉祥,李宗仁对唐生智,蒋介石二次北伐对张学良都是如此。1、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的吴佩孚与张作霖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军大败,直军追到山海关一带,准备出关,一举荡平东北,实现武力统一。
但除了在山海关遭到3、8旅的阻击外,更多的是受到日本的干涉。自然难以出关。使得张作霖有在东北自治,整军经武的机会。
2、南口战役后张作霖对冯玉祥在南口战役第二阶段,张作霖的奉军击败了南口的直军;阎锡山的晋军也击败了在雁北的国民军。
国民军向绥远西部撤退,当时张作霖想一举荡平。但阎锡山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自然不同意。国民军就在绥西保存了下来。
3、李宗仁对唐生智1927年9月宁汉合流后,唐生智大兵东下,但迅速被李宗仁的桂系军队干暴,一路从湖北向湖南跑,最后也就是自己宣布下野,余部被桂系收编。
(李宗仁)
4、二次北伐没有出关二次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四个集团军100万部队北上,先后夺下河南、山东,在北直隶节节胜利,奉军决定退出关内,退往关外。
(二次北伐)
之后晋绥军进驻平津,桂军在滦东击败直鲁联军。因国际影响,后小诸葛与杨督办会面,确定和平统一问题,难以武力统一。
总结: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子,生不由己。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因为当时张作霖的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实质性的损害,并且张作霖还有日本人做后盾,另外直系军阀内部矛盾重重,吴佩孚曹锟二人之间的“保洛之战”,以及吴佩孚对冯玉祥等人的排挤,都使得当时的吴佩孚无暇他顾。
【吴佩孚】
1922年五月,张作霖率兵退往关外,直系军阀掌握了北京的政权,十日,在吴佩孚的逼迫下,徐世昌接触了张作霖的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奉天督军及省长等职务,只是张作霖虽然是战败了,但是主力部队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创伤(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共伤亡三万多人),加上当时日本人愿意给他撑腰,他根本就没把中央的命令当回事。
【张作霖】
就在徐世昌解除他职务之后的第三天,也就是五月十二号,张作霖就宣布独立,十九号东三省宣布联省自治,张作霖兼任东三省的保安总司令和奉天省长,并在失败的第一天起,就准备复仇,1922年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将奉军命名为东三省陆军,在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下设立航警处,次年又设立东三省航空筹备处,到处买飞机,派人出去学习驾驶飞机的技术,扩建兵工厂等等。
除此之外,他还联系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孙中山,组成了“反直三角同盟”。还拉拢被吴佩孚排挤的直系军阀冯玉祥等。
【段祺瑞】
那么,战胜了的吴佩孚在做什么呢?
为了争取权力,吴佩孚和曹锟之间斗争不断。吴佩孚并不想让曹锟当总统,反而提议让黎元洪恢复总统职务,曹锟虽然不满,但由于打败奉系的头号功臣是吴佩孚,他又碍于面子,不得不同意了吴佩孚的建议。
后来,黎元洪复职出任大总统,让颜惠庆署理国务总理,在颜惠庆内阁中,吴佩孚安插了多名亲信,曹锟只有一名亲信在内,并且还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职务,这遭到了曹锟极大的不满,后来吴佩孚离开保定回到洛阳,在直系军阀的内部,就形成了保定和洛阳两个中心,分裂了直系。
【曹锟】
之后又发生了种种事件让曹锟越来越不满吴佩孚,尤其是罗文干受贿事件,曹锟见吴佩孚操纵军费,不给自己,决定以罗文干受贿案为契机吴推倒佩孚,斥责罗文干五条大罪的公文一出,直系其他将领纷纷支持曹锟,吴佩孚的亲信见了这样一边倒的局势,也不敢为吴佩孚说话,吴佩孚这才领教到曹锟的厉害,连忙对曹锟表示屈服,曹锟也考虑到对付张作霖和孙中山还要靠吴佩孚,两人才重归于好。
这场争斗结束之后,曹锟贿选成功,论功行赏,本来直系将领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没有什么矛盾,但是吴佩孚大权独揽,对其他人很不尊重,弄得其他人对他也十分不满,像冯玉祥、王承斌、齐燮元三人就是受到了吴佩孚的排挤,还组了一个“反吴三角同盟”,想要伺机报复。
【冯玉祥】
就在直系军阀内部分裂的时候,吴佩孚又提出来要把全国的军权统一到中央,这又让其他各省的军阀对他更加心怀不满——当然吴佩孚知道张作霖不会善罢甘休,所以一直也没有放松练兵备战。
可以说,本来直系的战斗力是让张作霖惊叹的,可吴佩孚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失败竟然是由冯玉祥的倒戈造成——1924年10月,吴佩孚发电报让冯玉祥分散奉军主力,可冯玉祥居然趁北京空虚,回到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
可见,吴佩孚并非不想斩草除根,实在是分身乏术,也除不掉啊。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到底应该是“穷寇勿追”还是“穷寇务追”呢?其实“玉帅”吴佩孚本来选择了后者,在奉军张景惠第16师倒戈后,张作霖的12万大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主力向山海关外撤退,吴佩孚的第一反应是督率直军追击,可惜,由于种种因素牵制,吴佩孚错过了一次消灭奉系军队主力的大好机会。
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大战”,是直奉两系共同打垮段祺瑞“皖系”军阀后由于分脏不匀引发的,北京政权基本为曹锟和吴佩孚所控制,曾经出力的张作霖自然不爽,于是大打出手,这场军阀混战也是张作霖第一次试图问鼎北洋中央政权。
不过此时的直军都是北洋精锐,战斗力很强,尤以吴佩孚亲训的第3师最为强悍,而张作霖的奉军还是绿林作风,虽然人马不少装备亦可,仍然被打得大败而逃。不到一周时间,奉军连降带散损失50000余人,还耗去军费3000余万元,难怪《少帅》剧中的张作霖破口大骂:“有这么贵的猪吗”?
直系确实想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一方面部队跟踪追击,一方面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免除张作霖本兼各职,而以吴俊升代之,以便造成奉系内部的混乱,所以才有了《少帅》中吴大舌头给张大帅下跪一节,直系这招挺毒。
吴佩孚未能一鼓作气斩草除根的原因有三:
第一,张学良和郭松龄率领的奉军一部,在山海关一线力战不退,奉军第3和第8两个旅是由郭松龄直接指挥的,是当时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也是败军中建制最为完整的部队。此时,奉军是保卫家乡,直军是挂角一将,心气不太一样了,所以奉军顶住了直军的追歼,达到了以战促和的目的。
第二,众所周知,直系的后台是英美两国,而奉系的后台是日本人,双方的在华利益是有矛盾和冲突的。之前,英美曾监督日本不得出兵关外助战,同样,当直军就要威胁日本具有“特殊权益”的东北时,日本人也不会坐视不理,吴佩孚面临关东军直接武装干涉的危险,屡遭警告,也确实不太敢扩大战事。
第三,直奉战争属于军阀利益之战,双方并无信仰或主义之争,所以打的虽然轰轰烈烈,伤亡却不是很大,山海关外炮声连天,双方战死不足200人,互相也留有余地,这也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的特点。因此在外国传教士(幕后列强的代言人)的调停下,吴佩孚也是“见好就收”,1928年5月5日,双方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军舰上签署停战协议。
其实在电视剧《少帅》里特别交代了这一事件的伏笔,在张作霖决定对直系用兵前,杨宇霆奉命约见了那个“菊池”武官,把奉军大胜、战和、大败等几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全部摆出来,要求日本表态,日本的态度已经大致清楚:如果大败,也绝不会容许直系势力进入东北。
吴佩孚终究还是养虎为患,张作霖随后宣布东北三省自治,整军经武,卧薪尝胆,两年后卷土重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终于获胜,吴佩孚败走两湖,奉系终于掌控了北洋政权。
直奉大战中,吴佩孚大败了张作霖,为何不乘机斩草除根?
1920年,直奉联合击败皖系后,应该是由直系和奉系共同控制中央,但是张作霖推荐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时,遭到直系的反对,梁士诒本身就是亲日派政客,跟张作霖是一样的,但是直系并不是日本的在华利益代理人,根本不买张作霖这个账。
吴佩孚当时还在电报里骂梁士诒是媚日卖国总理,导致梁士诒组阁只有一个月就破产了,这就导致张作霖的不满,双方在1922年爆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
按理来说,直系内部派系不合,吴佩孚和冯玉祥有间隙,与曹锟的关系也逐渐闹掰,不如奉系根基稳,而且在武器先进程度上,奉系有日本人撑腰,自然也比直系要强一点。
但是,直系在吴佩孚的率领下,打法更现代化,还有海上军舰的炮火支援,把欧洲战场刚淘汰那一套用到了中国战场,而张作霖还是原来那一套人多欺负人少的打法,结果就是毫无章法。
从1922年4月10日,双方开始拉锯战,4月29日奉军发起总攻,短短几天时间,奉系就不行了,4月29日吴佩孚让主力绕到奉军侧后,使得奉军腹背受敌,奉系第16师率先倒戈,导致西线崩溃,奉系只能开始后撤,吴佩孚取得了击毙两万,俘虏四万奉军的战绩,取得了第一次直奉大战的胜利。
很多人认为吴佩孚为何在打败张作霖后,没有趁机斩草除根,一举打垮奉系,其实吴佩孚并非没有这样做。
吴佩孚当时撵着奉系主力开始追,但是到山海关后,遭到奉系第二梯队张学良和郭松龄部的强力阻击,使得吴佩孚没能打出海山关,消灭奉系主力,等到奉系主力在山海关外站稳阵脚后,吴佩孚再想出关也就难了。
可以说,吴佩孚未能追击出山海关,很大程度上是郭松龄立功了,当然,郭松龄能够立功,主要原因就是这支部队是奉系最精锐的部队,在大战中受损程度较轻。
正因为奉军第三旅和第八旅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吴佩孚追击出关的意图。
当然,如果吴佩孚真想要突破山海关,只不过多点伤亡也能突破山海关,但是吴佩孚没有鱼死网破的原因,就是他害怕日本插手。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从来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事,而是跟外国列强有着扯不清的关系,前面已经说到,张作霖是日本在华利益代理人,是受日本人支持的,这也是他为何要推举梁士诒的原因。
现在很多网友不了解历史,一直把张作霖看作是爱国抗日军阀,这一点没有错,但是张作霖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早先更是在日本的扶持下,才逐渐坐稳东北王的位置的。
在直奉大战期间,吴佩孚打到山海关时,日本已经多次警告吴佩孚,不要扩大战事,几年后郭松龄反奉时就不考虑日本的干扰因素,结果在出关后遭到日本的横加阻拦,不让郭军通过南满铁路,就差直接出动关东军跟郭松龄干了。
虽然吴佩孚是军阀中,比较有骨气,也不怕列强的人物,但是也没有必要冒险,最重要的是,吴佩孚的老巢在河南,湖北,你在直隶地盘打,有地利,一旦开入东北,那必然是客场作战,难度是相当大的,即使吴佩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出山海关,也统治不了,最终还得退出来。
当然,要说一点动作不搞,也不是吴佩孚的风格,当时北洋政府采取了分化瓦解奉系的策略,北洋政府在解除张作霖的职务后,让奉系二号人物吴俊升取而代之,就是要制造奉系的内部混乱。
吴俊升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也与直系军阀没有啥深交,知道这时候不过是给人当枪使,积极与张作霖投诚,没有让张作霖猜忌,吴佩孚的计策也就瓦解了。
在外国列强的调停下,直奉宣布停战,张作霖在东北重新整合资源,吴佩孚腾出手来把老巢的地盘再巩固一下。
1924年,奉系卷土重来,这一次吴佩孚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一方面奉系经过整军经武实力大为增强,另一方面直系将领冯玉祥阵前倒戈,直接促成直系大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