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是南京人,这里就是太平天国的首都。
我从小听老人说太平军的一些事情,然而反面占百分之九十九。
总体来说,至少苏南一带的人,对太平军没有任何好感,通常蔑称为长毛。
总结起来,主要是几点。
主要的在于,太平军杀人太多。
中后期太平军杀人相对少了一些,但初期是很多的。
苏南到处都有太平军乱杀人的故事。
浙江也差不多,连鲁迅都写过:
她(长妈妈)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多是广西、湖南、湖北人)。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
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以上的话,其实并不是胡说。
人民最怕的,其实就是鲁迅保姆长妈妈说的: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事实上,太平军占领南京以后,强行将几十万市民分为男营和女营。
男营都是男人,平时主要做工,一旦前线吃紧就强迫从军。
这些人,说通俗就是炮灰。
很多人惊奇,太平军起家时候才二三千战士,能够从广西一直杀到南京,无人能敌。
然而,后期经常数倍兵力去打湘军、淮军,却总是赢不了。
其实,这个数倍兵力就是这些炮灰,拼凑起来的民夫。这些人根本不想为太平天国送死,怎么可能打的赢。
另外,就是长妈妈说的: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确实也是这样。
太平天国的高级官员和军官们,都会从女营中挑选漂亮的少女,强行作为自己的妻妾。
仅仅洪秀全一个人,妻子就有88人之多,其他王爷也是不少。
其实,太平军的故事还有很多,但鲁迅这短短几句话,就已经说得不错了。
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既然问到了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老百姓的印象和评价,那么,就是谁最有发言权的问题!
我仔细翻阅了相关资料,艾米认为,最有发言权的非《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不可!
而能接触到这本书,更是艾米研究太平天国以来最大的收获,细节是那样真实,人物栩栩如生,此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还能这么真实地看到那群义无反顾的战士能在我的眼前“复活”。
但这本书实现了我的这个基本的愿望。
我如同看到了一部为反抗列强、为推翻满清,那些英勇战斗的普通人,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伟大的鸿篇巨制的电影一样既享受又感动!
(原版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存世数量极少,屈指可数,史料价值不可估量。)
为英雄立传,凭借“一手资料(文献档案)”,呤唎为我们呈现出了太平天国人们的真实面貌。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这个坚强的外国战士,亲临百姓中走访,了解人们对太平天国管理者的真实评价。所以,在书中你可以看到,这本书对太平天国占领区和满清统治区的百姓面貌进行了全面对比的分析。
对比结果简单地说,前者是,欣欣向荣的,充满生机的,充满热情的;而后者是一片颓废的,萎靡不振的,麻木的,冷漠的,死气沉沉的!
原来是两重天的差别!天壤之别,何以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说起来,《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这本书是非常非常可信的,靠谱!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呤唎。他是少有的同情中国革命的外国人,并始终以此为荣的一个外国正义的进步人士。
在整个太平天国运动中,先后有三百多个外国人参加太平军。他们英勇顽强地打击清军和外国洋枪队,如同一个普通的中国战士一样在战斗。除了少数人幸存外,多数人都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这里面也包括了呤唎的妻子。
为什么他们这么热衷于中国的“革命”运动呢?把太平天国运动称为革命,最早的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反而是外国人!当呤唎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太平天国的revolutionary(革命的)著作后,他的亲身经历迅速把太平天国山呼海啸般地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当太平天国的敌对方——满清政权忙于绞杀和全面封锁、丑化太平天国的时候,世界上很多人已经开始逐渐被呤唎那热情洋溢地介绍所感染,当他们略有所知的时候,当此时,太平天国却已经失败了!
那么,呤唎究竟是如何介绍太平天国的?为什么会有如此异乎寻常般的、强烈的感染力呢?众所周知,由于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天国刊印的史书典籍被付之一炬,其本身的史书几乎被毁灭殆尽,少数流传下的也多经过大量篡改,这本书已成为现存的唯一一份未经他人篡改的亲历者见闻录,书内详细记载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宗旨、政策、婚姻、税收、法庭、战斗历程、作战阵法”等实况,以及太平天国的“人物群像”等,另外“还援引了包括英国官方等政府媒体的大量文件”,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第一手史料”。
艾米之所以如此青睐于本书,不仅仅是书中所载“太平军之守纪律己”,更重要的是“太平天国治下,百姓之安居乐业”,为正史所少见。
很多人从网上相信那些刻意的篡改抹黑,尤其是满清政权的敌对宣传——以讹传讹的谣言,但是当我们看到战争亲历者的讲述后,当我们获得事件的真相后,不能不对那些污蔑太平天国的言论,嗤之以鼻!也更增加了我们对太平天国运动先行者们充满极高的敬意!
事实上,呤唎加入太平军后,受到了忠王李秀成的赏识和重用。他先是帮助太平军训练炮手和枪手,并帮助太平军和英国人做军火生意,采购了大量的洋枪洋炮。当他最后一次受派遣回国采购武器之际,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告于失败。
远在英国的呤唎得知英国政府对太平军的疯狂镇压行为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他多次劝说政府放弃对满清政权的倾斜,但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是什么原因,让呤唎对太平天国一往情深、如此热爱有加呢?
用了很多时间,艾米试图从他的著作中寻求答案!
下面,我们来看看呤里是怎么样看待太平天国和满清统治区的人存在“显著差异”的!
首先,艾米惊讶于呤唎上校在152年前,就已经能够告诉我们,太平天国的英雄们为什么“不怕死”。他们的英雄气概从哪里来?
成书于1866年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在书中,呤唎对太平军的印象概括地总结评价为一句话就是,“太平军是聪敏的、直率的、英武的,尤其是他们的自由风度特别具有吸引力。你可以看见被鞑靼人所征服的中国人的奴颜婢膝;但是太平军纵使面对死亡,也都无不表现出了自由人的庄严不屈的风度。”
“自由人”,是呤唎一再强调的!这说明,只有从长期被奴役状态下获得解放的人,才能表现出这么英勇无谓的气概!事实上,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讴歌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林凤祥、李开芳等那些致力于推翻满清而披肝沥胆的英雄豪杰们,总是苦于没有一手资料,去剖析探究他们内心的坚强来自于哪里?而呤唎的亲历记用鲜活而生动的事实表明,太平天国的正义性,对人性的解放,才是团结劳苦大众的致胜利器;这也证明,内讧前,他们的政策是多么深入人心的!
呤唎调查了哪些城市?他们对满清是什么态度?呤唎调查的城市包括江浙广东福建等省,“汕头、厦门、福州、上海等地”。他说,“每到一地,我总是尽量跟本地人相处在一起。我发现他们都深深痛恶清朝的统治者。一般人都把残酷、凶狠、口是心非归之于中国人的天性,其实这多半是由于邪恶的清廷政府所造成的。”
网上总有人说,长毛把江浙祸害了,如何如何,真相呢?当呤唎为我们揭开那段尘封的历史,你还敢说,你爷爷老一辈说的就是真的?
太平天国治理区的人们,究竟有多美好呢?对于太平天国区域和清朝统治区域,人们的精神面貌差异有多大?同样,呤唎为我们做了详尽而细致的描述。
呤唎最深的感受,莫过于服饰变化对人的精神面貌的改变,服饰必然能改变人的精神面貌:“中国最俊美的男人和女人只能在太平军行列中看到,这是奇怪的事实。这也许是由于他们不同的服装和发式。”
他同时还对妇女缠足的解放、男子去辫的做法,赞叹不已。“妇女摆脱了缠足的恶习,男子摆脱了剃发垂辫的奴隶标记,这是太平天国最显著、最富有特色的两大改革,使他们在外貌上大为改善,和在鞑靼统治下的中国人显出了巨大区别。”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他们(农民)都乐于留发,这是太平和自由的标记,跟满洲人及其强加在汉人身上的剃头蓄辫的奴隶标记恰成对照。”
“在农村,村民们同样蓄了长发,在新政体下生活的非常愉快。”
这些描述,让我们对太平天国区域内人们的状态有了真实的印象。
面对太平天国的失败,呤唎曾经在他的书中预言,“太平军虽遭打倒而未被消灭,“将会像‘不死之鸟’一样从他们以前的光荣的灰烬中复活起来”。
他又断定:“尽管有些国家会为它们政策的表面胜利而欣喜,为高贵的太平天国的领袖的殉道而无动于衷,但是星火燎原的时刻终会来临。那时候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
今天,一切都印证了一个外国“洋兄弟”的预言!
“正义从来不会缺席,我们专注于它何时到来”,太平天国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动摇了满清的根基,促成了辛亥革命的成功,让民主与进步的思想光芒照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公正与否,关乎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对满清必须灭亡的深刻总结,这是不容质疑的根本原则。大家好,我是艾米,如果喜欢我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关注+点赞”我!你的“关注+点赞”,是我前进的助推动力,你的“转发+评论”是我进步的坚实后盾!
“感恩有你,有你更精彩!”2019让我们超越梦想,向着朝阳,一起飞!
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虽然太平天国起义被定性为农民起义,但是,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明百姓,对太平天国的印象都非常恶劣。在民间,百姓对太平军的称呼是“长毛”,因为太平军没有剃发,这明显是一个贬义的称呼。
民间百姓对太平军的印象,从鲁迅写的《朝花夕拾》中就可以略见一斑,下面摘抄一段原文:
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她常常对我讲“长毛”。她之所谓“长毛” 者,不但洪秀全军,似乎连后来一切土匪强盗都在内,但除却革命党,因为那时还没有。她说得长毛非常可怕,他们的话就听不懂。她说先前长毛进城的时候,我家全都逃到海边去 了,只留一个门房和年老的煮饭老妈子看家。后来长毛果然进门来了,那老妈子便叫他们 “大王”,——据说对长毛就应该这样叫,——诉说自己的饥饿。长毛笑道:“那么,这东西就给你吃了罢!”将一个圆圆的东西掷了过来,还带着一条小辫子,正是那门房的头。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轻轻地拍着胸脯道:“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 也即觉到了,说道:“象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 也要掳。”咸丰三年(1851),洪秀全领导上万拜上帝教教徒在广西紫荆山区的金田村发动起义,正式吹响了天平天国起义的号角。随后,太平军从紫荆山区出发,一路向江南水乡开进,先后进入湖南、湖北、江苏等南方数省,战火延绵至江西、安徽、福建等各省,对这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口损失近半。
在太平军挺近江南的过程中,江南的人民实际上是非常恐慌的,他们无不将太平天国视为洪水猛兽。有钱的出逃到北方去,老百姓则大多逃入深山老林避难,更有自杀殉难者不计其数,据传教士艾约瑟等人观察,在太平天国占领区,
“自杀的事情远比屠杀多得多”。
太平军破金陵后:
“士民自尽者,或全家或数口,不下十数万人”
与其说是民众对战争的恐慌,不如说是民众对太平军恐怖形象的恐慌。民众对太平军的恐惧,在太平军未到之时就已蔓延,如嘉兴、常熟、吴江、海宁、绍兴等地均见有百姓称太平军为“瘟毛”的记载。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或者说为什么太平军会造成如此大的社会恐慌呢?原因有以下:
一 对异端宗教的先天恐惧明清时期的江南是繁华富庶之地,文化昌盛,儒家思想根基牢固。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和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忠贞观念、宗族意识,使民众对起身穷乡僻壤,以异端宗教武装起来的叛乱者,具有先天的优越感和排斥、抵制乃至敌视心态。特别是对拜上帝教这种脱胎于洋人的异端宗教,更是恐惧加排斥。事实上,在太平军占领江南的十几年间,所拜上帝教在与传统的儒家正统文化的交锋中就一直处于弱势,毕竟儒家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的深厚基础,正统地位不是随便搞一个不伦不类的教义就能颠覆的。
二 舆论宣传的影响江南民众对太平军巨大的恐惧,很大程度源于清政府的宣传。在清朝的宣传中,太平军是妖魔鬼怪,无恶不作,不明真相的百姓,往往很容易就相信了这种宣传。而反观太平天国这边的宣传,则是处于劣势。因为,太平军的宣传口号是顺从天父的意愿,消灭满清,但是,你很难向普通老百姓解释天父到底是谁,是上帝?对不起,老百姓只知道玉皇大帝,至于上帝是谁,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为什么要听他的?所以百姓对太平天国多是抱有一种对“洋教”、“异端”的恐惧心理。在加上,以士绅基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也加入了对太平天国的丑化,是太平军的形象更加黑化。
三 大量盗匪乔装为太平军太平军兴起后,各地的土匪强盗纷纷冒称自己是太平军,利用老百姓对太平军恐惧的心理,拦路抢劫,欺男霸女,杀人放火,使得老百姓真假不明,更加畏太平军如虎。
四 太平天国自身问题不可否认,太平军初期军纪还是比较严明的,但是,像上文讲到,民众对太平军的恐惧已经先入为主了,导致军民关系逐渐失控,杀人夺粮等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咸丰十一年六月太平军追杀常熟抗粮之民,劫掠市村五处,时人称“乡人从此心死”。而且,太平天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比如,废除儒教,禁止祭祖,设立男营、女营,即使是夫妻也不得见面,等等。这些举措严重违背了中国的国情,远远超过了民众心理的承受能力,民众难以接受,更增加了对立情绪。
但是,还是不可否认太平天国同时也具有进步意义的,特别是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是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带有很浓厚的资本主义色彩,随后最后也因为种种原因没实行开来。此外,太平军没有像满清那样惧怕洋人,还痛打了洋人的洋枪队,打死洋枪队队长华尔,这些都是值得赞扬的。
我是一卷青史,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欢迎留言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历史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说它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另一种说是彻头彻尾的一场匪乱。如果撇下政治不谈,不同的时期,当地的百姓也有不同的看法。一、太平天国的起义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首先,太平天国确实是在清朝后期,由于社会矛盾激化而引发的一场农民起义。他摆脱不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的社会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洪秀全最终也是想做和封建皇帝没有两样的天王,也要设后宫三千佳丽,也要给功臣封王。要不是因为没有掌握阉割技术,阉死了一批人才停下来,他也能制造几千名太监出来。这么看和北京紫禁城内的统治者没什么两样。
和满清统治者不同的是,太平天国建立成起来的政权是汉族人建立的。因为这个因素也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让满清统治者十分被动。
此外,和历史上历朝历代农民起义最大的不同,他打着外来宗教的旗号,欺骗百姓扮演救世主。就连在南京的宫廷内斗,洪秀全和杨秀青还是拿着“天父”在做文章。
二、百姓拥护的是《天朝田亩制度》那张空头支票。洪秀全这个团队非常清楚,他们能够一路凯歌打到南京去,是由于清朝后期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的日子无法过活,他们才有机会煽动穷人革了富人的命。要想得到百姓的拥护,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施政方针。于是《天朝田亩制度》便应运而生。封建社会土地是最根本的资源,对百姓吸引力最大的也是获得土地。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无论男女老幼,统一分配土地的基本政策。这个政策得到了基层老百姓的大力的支持和拥护,听起来还真有一些超前的社会主义思维。但是他执行起来可真没那么容易。
在封建社会,交粮纳税主要的直接来源是地主。你也可以说是地主从百姓身上盘剥的。但是农民永远都成不了主力,因为他们不占有大部分的土地,没在国家税收主要渠道上。试想,你找10万个老百姓所能收到的税,只相当于十个地方豪绅就能解决,你说你更重视谁?是指《天朝田亩制度》实施了个开头,南京就开始缺粮了,太平天国只好颁布了照旧例纳粮交税的法令。这实际上就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夭折,事实承认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租赁。
所以才太平天国前期的时候,洪秀全这帮人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基层百姓这他闹革命。把未来的饼画得很大,把蓝图描绘的很美好。基层老百姓当然拥护,反正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天王能给一个美好的未来,那就跟着干吧。所以在早期的时候,很多百姓都认为新的救世主诞生了。但到了后期,百姓没那么好骗,利益都便宜了上层的几个统治者,土地没拿到,生活仍疾苦。故而,老百姓已经把他和清朝统治着划了等号,没有政令的强压,百姓已经没有参与的积极性。
三、老百姓对太平军的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差。早期的时候,太平军从广西出发,一路北上。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控制管理大片的国土。以致于每攻下一座城池抢了东西就跑,没有给当地百姓带来任何实惠,而是只带来的战火,带走了部分造反的穷人。他们走后,当地的百姓就认为是一场匪乱。
后来太平天国的力量越来越大,当他们已经控制了东南地区的大片领土的时候,国家政权就开始发挥了他的作用。惠民政策、改革制度、舆论导向、国家建设等等,起初也确实给了百姓不少实惠,确实也对部分资源进行了重新分配。得到了百姓不错的评价。
事实上,到了后期,老百姓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得到更多的实惠,也没有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的意见也就越来越大。太平军被打败之后,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统治的旧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算,太平天国没有了,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再加上后期的舆论导向,老百姓普遍将太平天国运动定义为一场涂炭生灵的大规模匪乱。这个观点直到民国时期还是普遍观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运动做出了重新评价,充分肯定了它的积极意义。也开始影响了老百姓对于太平天国的看法。
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太平军就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起义,只不过打了一顶中西合璧的帽子而已。数十年来,对于这场运动,有人无限抬高,有人则无限贬低,抬高的人,因为它是一场农民运动;贬低的人,则指之为鞋窖。
我们且不去论这些,就讲老百姓对这场运动的感受。这绝对是一场劫难。
且不讲发生多次大战的南京周边地区,就说浙江缙云,这么一个少有人知的地方。太平天国没来以前有12万人,过后只剩下4万,整整8万人没了。江浙农村有一种坟墓叫“生骨会”,是专门由农村里的乡绅与地主出钱凑会,为这些被掳杀至绝户的人家收尸骨。某年公路动工时,一处“生骨会”需要搬迁,挖开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堆后,在场的人全吓呆,因为坟下大约埋有近百尸骨,死亡时间集中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是谁杀害了这些生灵?就是太平天国。
有这样的数据和事实基础,你再来看同治三年左宗棠对战后浙江的一段话,就不会觉得太唐突:“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壮丁被掳而老稚仅存, 或夫男惨亡而妇女靡托。臣师行所至,灾黎环吁马前,泣诉痛苦情形,幽咽莫办,亦惟有挥泪谢之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江南很多地方民众是自发起来与太平军殊死抵抗的,也因为这个缘故,从湖南(曾国藩)到安徽(李鸿章)、浙江(胡雪岩)、上海这一线,基本上从士绅到民众,对太平天国的态度都是完全抵抗的,只有一些地痞流氓,才会加入太平军,获取富贵。
从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看,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这些人是怎么没的?
当然,杀人放火的绝不止太平一家。杭州被攻陷之际,城中出现了一群头戴红巾的军人,他们闯进城中富户家中搜刮财宝,随意杀人取乐。老百姓开始以为他们就是太平军,纷纷躲避。结果这些人其实是本该护卫杭州的团勇,眼看城破在即,他们就换了头巾,冒充太平军四处打劫了。
杭州一战,“尸积水面,上城被难男女二十余万,此城中大乱,始知乃浙省一大劫。”实际上,时局一乱,什么鸟都会出来现身。清兵、土匪、流氓、洋枪队,包括太平军自己,在当时的百姓看来,都是极可怕的东西。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组织乡勇,护卫一方平安——这,便是乱世中无奈的选择。因为不论是太平天国还是清朝,都只会在牢固统治之后才会出来安民,在此之前,都是一样的屠杀掳掠,没有例外。
历史上太平军控制过的区域里,百姓对他们的印象和评价是怎样的?
在江浙以外地区还不错!早期的太平天国纪律十分严明,在对待占领区的老百姓上面还不错,尤其是当时建立的是汉族政权,这使得他们在当时占领区很受拥戴,很多老百姓自愿加入太平军,然后他们的家属也就成了军属。太平天国打下一个地方后就会抢占衙门,攻占粮仓,然后给每个士兵分派战利品,因此那些军属们还是可以分得一些福利的。
但是呢,太平军攻城却不守城,一路攻一路丢,而丢掉的那些城池重新落入清军手里,这时候就比较哀父叫母了,因为太平军抢走了所有的库府物资使得整座城池都成了空城,连种子都被抢走,清军本来就已经财政困难,更加没钱来填补这些亏空,这使得往后几年的生活都是极度困难的。所以曾国藩向慈禧请旨的时候就要求一个,拨款安置百姓。
而太平军进入江苏以后则又是另外一个场景。这时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早期的建国目标已经达成了,洪秀全便开始大封功臣,一下子就封了两千多个诸侯王,这时候乱来事件就出来了,这两千多诸侯王里面大多是草莽出身,给点阳光就灿烂,他们开始给自己选王后王妃,大肆抢夺老百姓的妻女,而强抢的理由就是男人通敌当奸细,直接抓起来毙掉。
除了太平军上层开始腐败,下面的部队也开始乱来。由于筹集不到粮草他们便开始抢老百姓,连老百姓留种用的种子都抢,这使得整个太平天国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大量出走,逃离太平天国控制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