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崇祯皇帝的确是个很勤奋的皇帝,自身也很努力。但是他被魏忠贤给害惨了,年少的时候为了自保疑神疑鬼,到了皇宫害怕被魏忠贤毒死,啥东西都不敢吃,所以十多岁的时候就有了很深的疑心病。

疑心病在普通人这儿不算什么,大不了自己跟自己过,谁也不搭理。可是作为皇帝,你每天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奏折,要跟上百号大臣打交道,你能有疑心病吗?

袁崇焕之死,其实主要就是死在了崇祯的疑心病上。他虽然想要重用一部分人,但是他谁也不相信。他在位17年,居然换了50个大学士,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斩杀总督级别的大员7人,巡抚级别的大员12人,堪称历史之最。

跟着这样的领导后面混饭吃,那小日子是真不好过啊!所以说袁崇焕遇到这样的君主,算是倒了八辈子血霉了。那么袁崇焕自身有没有问题呢?当然是有的。

一、皇太极入关,兵部尚书必然要背锅。

这在明朝是有先例的,早年万历时期,兵部尚书石星正在和丰臣秀吉议和,结果丰臣秀吉再犯半岛,万历一怒之下就把石星给宰了。

这事儿本来不赖石星,因为议和还在进行中,而且派去的使者夸大议和的顺利程度(这是“优良”传统),结果导致明朝错误判断了丰臣秀吉的动向。

所以说石星有罪吗?当然是有罪,不过只能算是连带责任,咋能作为主犯呢?万历偏偏不吃这一套,只要军事上出问题,那第一个要杀的就是兵部尚书。

因此明朝后期的兵部尚书,简直就是一份高危工作有没有?被崇祯弄死的兵部尚书,足足有7人之多,由此可见兵部尚书不好当啊!

第一位崔呈秀,他是阉党余孽,被逼自尽还说得过去。

第二位阎鸣泰,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但是曾经给魏忠贤歌功颂德,所以在言官的弹劾下,被崇祯发配边疆而亡。

第三位王洽,曾经跟后金打仗,吃了不少败仗,所以被崇祯下令斩首,结果在斩首前被活活吓死了。

第四位梁廷栋,清军从喜峰口入关后,到了梁廷栋的辖区,这哥们畏惧不敢出战,崇祯自然要收拾他。不等崇祯收拾他,这哥们就吞药自尽了。

第五位张凤翼,同样是清军入侵昌平,作为兵部尚书,这哥们必然要负责。所以在崇祯要宰了他之前,这哥们也选择吞药自尽了。

第六位陈新甲,这人是真的冤枉啊,崇祯本来打算跟后金议和,所以给了个草案让陈新甲去研究一下。结果这份草案被陈新甲的书童下发出去了。这可闯祸了,那帮愤青大臣们一个个打算死谏,不准皇帝议和。结果崇祯为了面子,把所有事情都推给了陈新甲,陈新甲就这么莫名其妙被宰了。

第七位自然就是袁崇焕了,他为啥被杀?直接原因很简单,作为蓟辽督师,居然没有防着点皇太极,反而让他绕过自己的防区,直奔京城而来,这本身就是死罪。此外,作为兵部尚书,让敌人打到了家门口,就算没罪,按照明朝皇帝的尿性,也必须要杀你的头。

二、袁崇焕有自取灭亡的成分。

袁崇焕的确是抗清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些说他是卖国贼的人,简直是被蒙蔽了双眼,没见过哪个卖国贼这么卖力给明朝干活的。

在袁崇焕出山以前,明朝从来没打赢过后金集团,这简直就是耻辱,以至于让努尔哈赤占了东北绝大多数地盘。

可是袁崇焕出山以后,在宁远之战中,大败后金,这是明朝对后金的第一次胜利,意义非常重要。甚至连努尔哈赤都疑似被袁崇焕的大炮给炸伤了,半年后伤重不治而亡。

皇太极继位以后,来攻打宁锦防线,打了24天时间,连块砖头都没带走,后金集团再次被袁崇焕重创。

这样的人咋可能是卖国贼呢?可以说,明朝末年还有勇气跟清军耗下去,都是因为袁崇焕曾经打赢过这两场仗。崇祯重新启用袁崇焕,也因为他是明朝唯一曾经击败后金的主帅。

但是为啥说他是自取灭亡呢?主要就是因为袁崇焕在做蓟辽督师的时候,一再犯错,即使有功劳,也掩盖不了他的过失。

第一,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虽说有夸大军功之嫌,也有虚报兵力的问题,他只有2.8万人,却谎报有20万大军,吃了多达17万多人的空饷。他甚至有吞并半岛,自立为王的嫌疑。

但是他好歹也是明朝的左都督平辽总兵官,袁崇焕不经过崇祯的同意,就擅自杀掉了他,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可以说袁崇焕在给自己找麻烦。

因为他杀了毛文龙以后,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皮岛上的官兵。你想啊,过去2.8万人吃着20万的俸禄,现在你让他们突然恢复普通的工资,换你你愿意吗?人家自然不肯听你的,结果导致皮岛内乱,这帮人都跑后金做马仔了。

第二,市米资盗。

这个理由虽然很扯,但是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当时关外闹灾荒,很多人都吃不上饭。不光后金日子不好过,蒙古那边日子也不好过。

这个时候皇太极为了拉拢察哈尔蒙古,所以向他们招手,只要你们来投降,什么吃的都有。而察哈尔蒙古是明朝的盟友,总是会偷袭后金大后方的那种。

那么崇祯是什么态度呢?坚决不给察哈尔一粒粮食。甚至要堵住他们南下求援的通道。这事儿算是犯糊涂了,把盟友推给对手,这事儿真不是人干的。

袁崇焕在这种情况下,依旧选择卖米卖布给蒙古人,这事儿就说不过去了。崇祯毕竟是领导,就算他的远见再差,你也不能忤逆他的想法去做事吧?

所以我说袁崇焕这是自己作死,自认为自己看得远,可以通过卖米给蒙古人,以此获得蒙古人的支援,共同对付后金。结果却得罪了上头的领导,因为领导查出来,蒙古人极有可能把米和布转卖给后金,这么一来就等于是袁崇焕支援了后金。

总结:袁崇焕死于崇祯的不信任。

说好的五年平辽,结果一年半时间就把袁崇焕给杀了,这事儿真够蠢的。袁崇焕吹牛要五年平辽,压力自然不小,因为五年后平不了辽,他就要被杀头了。因此他在这过程中做事激进了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这些事情堆积起来,却触碰到了崇祯的敏感神经。再加上袁崇焕的确有失职的地方,所以崇祯杀掉他似乎合情合理。

多年以后,京城大改造的时候,不少人上书要求保护袁崇焕的墓,毛爷爷给的批复是:袁崇焕是明末爱国领袖。

参考资料:《明史》、《清史稿》、《明实录》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当然不是因为离间计,袁崇焕可是经过了长达八个月的三司会审,而这三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如果说崇祯是中了离间计,难道这些部门的主审官员也全部中了离间计不成?根本就说不通啊。

至于说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想,那就是:袁崇焕为什么被杀。

袁崇焕靠着宁远大捷一战成名,直接被封为了一代名将,只不过由于没搞好关系,袁崇焕后来辞职不干了,一直到崇祯登基才重新启用袁崇焕。并且由于袁崇焕能“五年平辽”,所以崇祯帝对袁崇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真的是要钱给钱,要兵给兵,整个辽东的人事权都交给袁崇焕,连个监军都不派,哪怕袁崇焕矫诏把毛文龙杀了,崇祯也没说过要治袁崇焕的罪。可以说,崇祯帝对袁崇焕的信任真的是无以复加了,深信袁崇焕可以“五年平辽”。

可袁崇焕是怎么回报崇祯帝的这份信任呢?袁崇焕连个招呼都没打,自行跑到东江镇的地盘,然后矫诏杀了毛文龙,结果东江镇从此分崩离析,后金再无后顾之忧。袁崇焕不但杀了毛文龙,还私自把粮食卖给了蒙古人,而这些蒙古人又把粮食卖给后金,结果后金就连粮食问题也解决了,并且当朝廷下令袁崇焕停止给蒙古人卖粮食后,袁崇焕依然以要争取蒙古部落中立继续卖粮食。结果就是这两件事构成了袁崇焕被判死刑的两大罪状:擅杀边帅和市米资敌,而无论是哪一条罪名,那都够袁崇焕死好几回了。

也就是说,如果单论罪名,袁崇焕早就该死了,但崇祯一直没有杀或者是撤换袁崇焕,原因就是崇祯相信袁崇焕可以五年平辽,只有能够平定辽东,那再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偏偏在平辽这事上出了问题,袁崇焕不但没有成功将后金消灭,反而让后金打到了北京城下,这问题就大了啊。要知道,以前无论后金的攻势有多猛,无论明朝在辽东败得有多惨,后金仅仅只是辽东一隅的叛贼,然而现在这伙叛贼长驱直入打到了明朝的首都,那作为蓟辽总督的袁崇焕该不该担责任?要知道,袁崇焕的辖区可不仅仅是宁远、锦州一线啊,他是蓟辽总督啊,蓟镇、辽镇两地的防务都归袁崇焕负责啊。现在皇太极突破袁崇焕负责的防区打到了北京城下,那袁崇焕的罪大了,砍头也不为过啊。

所以当皇太极带着后金大军出现在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就已经注定了结局,毕竟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没有人出来顶锅,那根本就不合理,既然袁崇焕能擅自跑到东江镇杀毛文龙,那袁崇焕自然就得为蓟镇防区被攻破而背责任。别说皇太极用了离间计,即使没有用,那袁崇焕也得死啊。

还有一点,袁崇焕是经过刑部、大理寺、督察御史这三司进行8个月的会审,然后定的罪,罪名就是前面所说的“擅杀边帅”和“市米资敌”,而这两条罪是铁打的罪名,哪怕是袁崇焕自己也无法反驳。说个不好听的,从古自今,因为离间计而被杀的人很多,但是经过长期审判并且罪名明确的真不多,如果说袁崇焕是因为离间计被杀,这真的有些牵强,不太符合逻辑。

所以啊,崇祯之所以要杀袁崇焕,实际上是袁崇焕真的太让崇祯失望了,与离间计真没什么关系。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袁崇焕作为明末的抗清将领,最后遭到了崇祯皇帝的凌迟处分。凌迟,就是千刀万刮的意思,崇祯皇帝怎么这么狠他呢?

我是三少,为你答疑。

袁崇焕有带兵打仗之才,几乎是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

就像读书一样,有的人天生就是做学问的料。不用上学习班,不用培优,一路本科,硕士,博士等等。

袁崇焕,天生就是军事型人才。

他在福建任知县的时候,特意钻研了很多兵书。总闲的时候,总喜欢和人谈论兵法。有时候遇见退伍的老兵,袁崇焕会主动上前询问,并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

时间久了,袁崇焕对边塞的状况也比较了解,他甚至认为自己具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1622年,袁崇焕到京城拜见明熹宗。

庙堂之上,他的军事理论知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袁崇焕被破格提拔在兵部任职。

不久,广宁陷入危机。袁崇焕,只身一个人前往关外,考察地形与战况。

回来之后,袁崇焕说: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这是多大的责任与勇气啊!于是,袁崇焕又被破格拔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袁崇焕果然不负所望,他安抚军民,又整备边防,功劳十分显著!

1626年的宁远保卫战胜利,1627年的宁锦大捷,都充分说明了袁崇焕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崇祯皇帝理政期间,无能是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还是对付北方的后金皇太极,像袁崇焕如此优秀的军事人才,都是非常难得的!怎么就得到了凌迟的处分呢?

三少以为,这个与袁崇焕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袁崇焕内心的民族大义,并不深厚

民族大义,四个字说出来好像显得很空洞。我们在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得很明显。

毛文龙,是明朝末期的将领,经历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其官至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曾开创了军事重镇东江镇,并且在与后金的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功绩!

天启6年,毛文龙为平辽总兵官,负责管理皮岛。这个皮岛在今天的朝鲜椴岛一带,离大明的京城北京很远。

古人云: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何况毛文龙还有皇上亲赐的尚方剑!慢慢地,毛文龙开始恃功自傲。浪费军饷、滥杀俘虏。在没有军事的时候,他倒卖卖人参、布匹等等等。

在皮岛,毛文龙似乎成了个土皇帝。他的种种行为,引发了朝廷大臣的不满。

崇祯2年,袁崇焕管理辽东,设计杀害了毛文龙!

毛文龙该不该杀?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

但是,有两点是毋庸置疑的。

第1 :毛文龙死后,岛上的兵失去了主心骨,人心都散了,甚至有背叛投敌的。袁崇焕根本就指挥不了这只队伍,哪怕袁崇焕增加了军饷也不行。

袁崇焕给皇帝上书说:“东江一镇,想牵制敌人还必须借助它”。现在,东江都是散沙一盘,如何防御敌人?

第2:毛文龙被杀之后,东江镇这个重要的军事基地,因为是一盘散沙,这个直接为后金长驱南下,解除了后顾之忧。3个月后,10万后金精兵绕道内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直迫明都北京。

袁崇焕如果把民族大义摆在最前面,暂缓杀害毛文龙,或者用别的方式管理毛文龙,历史会是什么样子呢?

袁崇焕过于自信,高估了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也给崇祯皇帝挖了个坑

天启年间,袁崇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最后在封功轮赏的时候,明熹宗却以别的理由,没有给袁崇焕应得到的奖赏。袁崇焕感到自己没有受到重用,一下之下,辞官回家。

崇祯皇帝即位之后,袁崇焕重新被重用。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等职务。

天啦,这个多的荣誉砸向袁崇焕,他一下子如同在梦中。相比起上一届皇帝的薄情,这崇祯皇帝简直就是袁崇焕的知遇之人。

于是,激动之中的袁崇焕向崇祯皇帝承诺:给我5年的时间,我誓必复辽。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高兴坏了!

北方边疆的不安,一直是皇帝的一块心病。如今有人轻而易主地,就可以解决这件事,你说皇帝是不是很欣慰呢?

于是,按照袁崇焕的吩咐,户部、工部、吏部、兵部等重要部门都全力配合他,连朝廷也给袁崇焕的事情开辟了绿道。

崇祯竟然顶住了万难,全力支持袁崇焕!真的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各种各样的资源向袁崇焕倾斜,连镇压农民军都排在了后面。这个也是农民起义军,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得到了皇帝如此高规格的支持,袁崇焕又担心自己在边关后,不受同僚的信任,被排挤或陷害。于是,崇祯皇帝又赐他尚方宝剑、蟒袍玉带、银币等等。

就像一对谈恋爱的情侣一样,一方付出了那么多,到后来却看不到结果。付出的一方是什么心情呢?

失望!

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抱很大的期望,却难以实现的时候,会是什么心情呢?

非常失望!

崇祯皇帝在心底,对袁崇焕就是这种心情。

己巳之变,清兵入关,直逼京城

1629年10月,历史上的崇祯2年,皇太极率领精兵 10余万人,绕道内蒙古,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大明政权的核心——北京,这就是历史上的己巳之变。

虽然,最后袁崇焕率军及时赶来救驾,浴血奋战,也解了京城之围。但是,这次事件的影响实在是太坏了!

京东等地区遭到后金军的大肆掳掠,到处生民涂炭。后金贝勒阿敏在撤退时,对所占领的永平地区,进行了屠城。这一切都加速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崇祯皇帝来看,这是他登基后遇到的第一次大的危机,差点丢失了京城。

这个曾经夸下海口说“5年复辽”的袁崇焕,自己对他付出了那么多,给予了那么多的希望,结果呢?!

事实证明,“5年复辽”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失望至深的崇祯皇帝,深深感到受到了袁崇焕的愚弄,极为愤怒!由于自己全心支持袁崇焕,从而又错失了镇压起义军最好的时机!这大约是崇祯皇帝,凌迟处死袁崇焕最主要的原因。

当时,朝中很多大臣认为,清军能入关是袁崇焕的失职。而皇太极见机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说袁崇焕和他有过秘密约定。

崇祯3年8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三少说:

袁崇焕该不该死呢?就像毛文龙该不该死一样。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崇祯皇帝自断臂膀杀了袁崇焕,为后来明朝的彻底灭亡,也创造了条件!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一首《临刑口占》完美诠释了袁崇焕壮志未酬的无奈。作为抗金名将的他,最终却被凌迟处死,着实令人扼腕叹息。都说崇祯帝是因为皇太极设下的离间计而将袁崇焕赐死,然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众所周知,崇祯乃明朝末代皇帝,十七岁登基,当时的大明王朝可谓是内乱不止、外患不绝,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边缘。尽管如此,崇祯帝朱由检依旧尽心匡扶明室,执政期间,一直兢兢业业。但随着后金对大明屡次进攻,崇祯便召回了已辞官回乡的袁崇焕,重新见用。本以为可以再次尽忠报国,却不想含冤而死。且看袁崇焕恢复官职后所做之事:

一、轻诺于崇祯帝,夸下五年平辽东的海口,以致失信

辽东问题一直是崇祯的心头之患,恰巧这时袁崇焕向其许下诺言称五年之内必定复辽,只要在此期间能够给予其足够的权利及解决所有的军资劳务,崇祯听后无不应允。当然结果不如人意,非但没有平复辽东,反而令后金大军直逼皇宫,这在崇祯帝心里对袁崇焕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二、假借圣意,私杀大将毛文龙

毛文龙乃是明朝左都督,可他利用职务之便浪费粮饷,袁崇焕得知后便以邀其观看将士射箭为由,并假借皇帝名义将其擒获且杀之,当中还列举了他十二大罪状。虽说毛文龙罪有应得,但袁崇焕擅自将其杀害,分明没把崇祯帝放眼里。这让朱由检心里对其又多了几分恨意。

三、解京城之围,却被怀疑通金

史上著名的己巳之变,皇太极率领精兵直逼京城,尽管袁崇焕及时赶来救驾,解了京城之围,然朝中大臣却怀疑是他与后金勾结,致使金军入关。后来皇太极趁机又使了离间计。如此一来,崇祯也算抓住了袁崇焕的把柄,之前的怨气一股脑的全都发泄了出来,他将袁崇焕抓捕,并将其凌迟处死,可见他积怨多深。

结论:

崇祯虽有复兴明室之愿,可他生性多疑且又刚愎自用,错杀忠臣名将,最终导致国破自缢。对于袁崇焕之死,皇太极的离间计只是一个引子,真正想杀害他的还是崇祯帝本人。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袁崇焕之所以被处死,擅杀毛文龙、被皇太极离间、崇祯的多疑等都不是最关键的因素,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他自己身上:

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爱国热忱毋容置疑,但作为处在大明王朝风口浪尖的关键人物,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却极为任性,最终将曾经对自己无条件信任的崇祯皇帝推向了无比尴尬的境地,也让自己含冤而死。

其实在天启年间,袁崇焕已经展现出了自己立体的性格特征。

当初还在福建当知县期间,袁崇焕就喜欢讨论兵法,并且从一些退伍老兵老兵那里了解了不少边塞的状况。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进京觐见朱由校,被欣赏自己的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进兵部,从此算是弃文从武了。

不久后,后金势头渐盛,朝廷正讨论镇守山海关的人选。袁崇焕听说后,则孤身一人跑到关外勘察地形,随后回京向朝廷上奏:“只要给够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袁崇焕的一大特征:往好了说,是有勇气、有胆色,敢于给自己压担子;但如果刻薄点来讲,则是不知天高地厚、说话不计后果。

敢于勇挑重担的袁崇焕再次得到了大家的赞赏,被破格提拔为兵备佥事,还获得了国库调拨的二十万金用来招兵买马。

接下来的数年里,袁崇焕镇守宁远,把自己的卓越勇气与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极致,先后率军赢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建了一度被毁的宁锦防线,迅速成长为一名战功赫赫、深受朝廷倚重的大将。

不过,袁崇焕也暴露出了自己的诸多缺点:

第一,跟同僚处不好关系。经略王在晋非常欣赏袁崇焕,向朝廷争取将其提拔为宁前兵备佥事。然而,由于不认可这位上级的一些思路,袁崇焕不仅不感激其知遇之恩,甚至还经常不听指挥;

不久后,取得宁远大捷的袁崇焕更是逐渐骄横,先后跟大将满桂、经略王之臣闹矛盾,但朝廷需要他的才华,对其百般迁就;

第二,治军手段急躁,擅杀部将。主管宁远期间,袁崇焕曾因核查兵员时发现了虚报情况,不经上报就私自斩杀一名校尉;上级孙承宗得知后非常愤怒,训斥他“专杀”。(后来他处死毛文龙,不过是这一作风的延续)

第三,不事先请示朝廷、擅自议和。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以吊唁的名义派人与皇太极议和;皇太极答应了这一提议,其后趁机攻打朝鲜,以解除后顾之忧。

对于后金的这一行动,袁崇焕并非不知晓,但他却没有出兵救援,而是趁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朝廷在收到朝鲜的求救信后才命令袁崇焕前往救援,但此时已鞭长莫及,朝鲜已被降服。随后,后金胁迫朝鲜后一同进攻皮岛,毛文龙绝地血战才击退了对方。

当初袁崇焕向后金议和时,并没有先行征求朝廷的同意;后来已成定局才上报,朝廷无可奈何,只是告诫他下不为例。但随后朝廷在复盘朝鲜、毛文龙被攻打事件时,言官们纷纷把责任归咎于议和举动,袁崇焕愤然上书,解释自己休整三城的重大战略意义。既然事已至此,朝廷也,没什么好说的,天启帝甚至下旨安抚。

而袁崇焕这一考虑不周全的议和举动,也为他后来被朝臣们扣上“私通后金”的帽子提供了口实。

客观来说,此时的袁崇焕被针对,虽然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因素,但他一贯我行我素、不注重沟通方式的特点也难辞其咎。

庙堂中的关系没理顺,战功再突出也会被大打折扣。天启七年,在率军取得宁锦大战后,一众将领都被论功欣赏,主将袁崇焕却被魏忠贤安上了“不救锦州”的罪名,只是增加了区区一级官阶。

为了扭转与当权者的关系,心高气傲的袁崇焕不得不低身下气,甚至为魏忠贤修建了生祠。不过,但情况仍未改观,无奈之下,他只好辞官回乡。

俗话说得好,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崇焕被魏忠贤排挤的伤心往事,反而成了他再度崛起的有力资本。崇祯皇帝登基后,大刀阔斧、拨乱反正,首先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随后召回袁崇焕,任命其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这就意味着袁崇焕至此青云直上、变成了东北战线的一号人物,他终于获得了大展拳脚、一展所长的机会,既能为皇帝、为国家力挽狂澜,也能让自己建功立业、名留青史。

然而,身居高位,却使袁崇焕身上的缺点空前放大,也让他走向了完全相反的悲剧结局。最关键的一点:他处理君臣关系不成熟,把信任自己的崇祯推向了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被崇祯第一次召见时,袁崇焕夸下海口,声称只要给自己五年时间,就能恢复整个辽东。这正投崇祯的下怀,由此对袁崇焕越发赏识。

但是,随后面对给事中许誉私下的质疑,自知失言的袁崇焕竟然承认自己是安慰崇祯而已。为了自圆其说,他随之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比如要求户部、工部、吏部、兵部全力配合自己,让赵率教、何可刚、祖大寿都听自己的指挥等等。

面对如此的狮子大开口,崇祯竟然全部答应,他甚至还赐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准许他便宜行事。由此可见,当时崇祯挽救国家危亡的心情有多急切,而他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袁崇焕身上。

但崇祯不顾一众文臣反对,赋予袁崇焕如此大的权力,等于是把自己的威望、尊严跟袁崇焕捆绑了起来。袁崇焕若表现好,自然万事大吉,人们还会歌颂皇帝慧眼识珠;反之,那些文官们的口水都能把崇祯淹死。

但就在下一年,袁崇焕就给了崇祯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一年,皇太极率兵数十万越过蓟州、进逼京城;袁崇焕获悉,立即组织人马追击、阻拦。

起初崇祯听闻袁崇焕积极勤王,心里非常高兴,还下令奖赏将士、让袁崇焕统领各路援军;然而,随着战局陷入不利,赵率教、王元雅、朱国彦纷纷战死,金军势如破竹逼近北京,情急之下,袁崇焕亲自带兵保卫京师,驻扎在广渠门外。

边将带兵驻扎在京城周围,首先会给人以造反嫌疑,袁崇焕已经犯了大忌。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那些不满袁崇焕专权的文官们更是纷纷进谗言。

不过起初的崇祯还是很有担当,他毫不忌讳他人的微词,召见袁崇焕,“深加慰劳,咨以战守策,赐御馔及貂裘”,体现出对其一如既往的信任。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体会到皇帝正为自己承担着巨大压力,随后他提出了一个愚蠢透顶、堪称灾难性的要求:“以士马疲敝,请入休城中”,即军队太累了,先京城休整休整。

仗还没打,就想带兵进京,这不是造反是什么?崇祯断然拒绝。朝廷里更是议论四起,一众朝臣们纷纷指责袁崇焕纵敌拥兵、心怀不轨;皇太极也趁机行使离间之计,此时的崇祯如果继续坚持自己对袁崇焕的信任,那等于是自绝于朝廷、自绝于天下了。

因此,虽然袁崇焕本人并没有造反的心思,虽然他浴血奋战、击退了皇太极,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死罪。

下一年八月,崇祯痛下圣旨,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兄弟妻子流放三千里。一位赤胆为国的英雄,竟然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让人不禁心情凄然;政坛比战场更为凶险,袁崇焕的军事才华无与伦比,然而他性格上的缺点、政治上的短板,却在茫然不知的情况下把自己推向了绝路,可悲可叹。

崇祯为什么要杀袁崇焕?真的是因为皇太极拙劣的离间计吗?

皇太极的离间计确实是非常拙劣的,稍微有点判断的人,都能够明白皇太极和袁崇焕联合起来,杀掉崇祯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别的不说,就只说一点。皇太极和袁崇焕如果真的联合起来杀掉了崇祯皇帝,接下来该怎么收场呢?皇太极好不容易杀到了北京城,他肯定不会允许袁崇焕在北京当皇帝,一定会顺势收复北京城。那样的话,袁崇焕不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吗?如果说,袁崇焕已经投降了皇太极,两人里应外合灭掉明朝,但对于袁崇焕来说,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崇祯皇帝一直对袁崇焕都表现得很信任的样子,袁崇焕有什么必要背弃崇祯皇帝,投奔皇太极呢?要知道,这可是要顶一个“汉奸”恶名的。除非当皇帝,否则的话,袁崇焕绝对不会轻易做出叛国的事情。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崇祯皇帝不可能连常识都不明白。

既然崇祯皇帝是懂这一点的,那么,为什么他要以此为借口杀掉袁崇焕呢?

(崇祯皇帝剧照)

显然,崇祯皇帝杀掉袁崇焕是故意的。崇祯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杀袁崇焕,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崇祯皇帝想要建立一种绝对的独裁统治。

崇祯皇帝还在当王爷的时候,对魏忠贤执掌朝政,挟制他的哥哥朱由校这件事情,就深有感触。所以他一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魏忠贤扳倒。只有扳倒了魏忠贤,他才能够自己做主。

崇祯这样做,其实并不错。在皇权社会里,一个具有绝对权力的君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出现这样的人,才能够把各方都团结起来。尤其是在国破家难的时候,更需要这样的人出现。如果皇帝不具有绝对的权力,皇帝的威信不高,朝中必然出现取代皇帝的大臣。当朝中出现这种大臣的时候,权力斗争就开始了。也就无法实现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做事情。所以说,崇祯皇帝在当了皇帝以后,想要保持绝对的权威,这种想法,确实不错。

对于崇祯来说,就算杀掉袁崇焕,他也不可惜。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袁崇焕不够认可。虽然袁崇焕给他做了“五年平辽”的保证。同时,他还给了袁崇焕尚方宝剑,但是他并不觉得袁崇焕能够实现这个目标。从皇太极能够突破关口杀到北京城下,崇祯皇帝也就以此判断出,袁崇焕不具有那样的能力。

(袁崇焕剧照 )

不但不可惜,崇祯皇帝还认为袁崇焕非杀不可。

崇祯有这样的感觉,是从袁崇焕没有经过他的同意,就杀了毛文龙这件事开始的。

事实上,毛文龙并不是杀不得,并不是杀掉毛文龙这件事不对。毛文龙在边关不断地和清军眉来眼去,这样的人本身就是非常危险的。虽然他也阻挡了清军的进攻,但他很有可能迅速就会投奔清军。另外一点,毛文龙不听主帅的命令,袁崇焕把他指挥不动,这也是军队里的大忌。如果一个主帅把军队指挥不动,这一支军队是根本不可能打胜仗的。任何一个有见识的将军,都非常重视部队的纪律性,非常重视统一指挥的问题。所以杀掉毛文龙,袁崇焕也就是在整顿纪律。整顿纪律有什么错呢?

但是崇祯却看出了不对,因为袁崇焕并没有向他做过报告就杀掉了毛文龙。崇祯皇帝觉得,这是袁崇焕想要当又一个魏忠贤的表现。他刚杀掉魏忠贤,独掌了朝政,现在又出现一个这样的人物,崇祯皇帝是接受不了的。

(魏忠贤剧照)

不过很显然,崇祯皇帝把事情搞错了。因为袁崇焕和魏忠贤是不一样的,袁崇焕是为了确保军队的纪律性,确保军队的统一指挥。魏忠贤是在朝廷中搞一言堂,是排斥异己。两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崇祯为了自己的所谓的权威,就不分青红皂白,把袁崇焕当成新的魏忠贤,这一点是相当糟糕的。

崇祯以为他杀掉袁崇焕是树立权威。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这样做,极大地伤害了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士的心。因为他们知道,袁崇焕其实并没有什么错。没有什么错,崇祯还要误解他,这军队还怎么打仗?所以从此后,明朝的军队,将士都不敢拼死打仗了,于是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也就越来越差,最终明朝也就灭亡了。

(参考资料:《明史》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