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熟读兵书也比不上一天战场杀敌经验,白起也看过兵书,却几乎没有按照兵书上写的打仗,赵括害了赵国,中了诱敌之计,难道就不知道秦军迂回包抄,直捣后方吗?长平之战怎样才能打赢?

普通人出糗犯错,被嘲笑个一两天,也就过去了。可是赵括不一样,他是被足足笑话了两千多年,而且将会继续被笑话下去的人。他犯的错,甚至被打造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是赵括一辈子最大的痛,因为他的失策,导致秦军坑杀了40万赵国降卒。强大的赵国也因此一蹶不振,基本上是家家没了丈夫、父亲和儿子。

作为长平之战的赵军总指挥,赵括是不是真的要承担这次失败的主要责任?他果真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小伙子吗?

01赵括的无能,秦国是一眼就瞧出来了。

长平之战胜负的关键在于主帅是谁,当初赵括的主帅是廉颇,而秦国的主帅是王龁。这两个人做主帅的时候,一直僵持在长平地区,长达三年之久。

  1. 这么消耗下去,给两国所带来的,都是非常沉重的经济压力。当年明朝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五年平辽,可是崇祯一年都没等下来,就急着把袁崇焕给杀了,因为他觉得耗不起或者说耗着没有任何意义。
  2. 同样的道理,廉颇在长平镇守三年有余,赵孝成王早就不耐烦了。他觉得这笔开销数额巨大,而且没有任何成果,感觉完全划不来。
  3. 这个问题难道秦国就没有吗?当然是有的,不过秦昭襄王却认为,那个时候他们可以熬一熬,只要熬过了赵国,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而胜利以后的收成,是相当可观的。

秦国知道赵国熬不住了,这个时候如果赵国换将,那事情就好办了。只要换的人不如廉颇,那秦国一定可以战胜赵国。

为此秦国早就看好了赵奢的儿子赵括,这小子兵法是张口就来,连名将父亲赵奢,都不是赵括的对手。但是在实战方面,赵括没有任何经验。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史记》

为此秦国就偷偷放出话去,他们告诉赵国,秦国这边谁都不怕,包括廉颇也不怕,唯独害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

赵奢当年多次击败过秦军,这是事实,现在赵奢死了,赵奢的儿子赵括又如此有才华,赵孝成王当然愿意任用赵括了。

其实这是秦国的阴谋,目的就是希望赵孝成王将善于防守的廉颇给换掉,改成赵括作为主将与秦国交战。为什么?因为他们认定了,赵括是个没什么出息的家伙。

02赵括的母亲,曾力劝赵孝成王,不要任用赵括。

除了秦国看出了赵括的无能,其实赵国这边也有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马服君赵奢。知子莫若父,当爸的当然知道儿子有几斤几两。

这就好比当年川建国的母亲曾经说过,建国如果搞政治,那一定会带来灾难一样。赵奢的妻子,赵括的母亲,也有这样的担忧。

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於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原王勿遣。”---《史记》

为什么?她的理由很直接,他告诉赵孝成王,赵奢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她面前说起过儿子赵括,认为他把战争说得如此轻松,完全不把士兵的性命放在心上,将来他要是上了战场,铁定是要给赵国带来失败的。

所以当赵王任命赵括为大将军的时候,赵括的母亲立刻表示反对。她告诉赵王,过去赵奢做将军的时候,关爱将士,朝廷的赏赐他都转送给手下人,只要有军令,就不会管家里的事情。

可是赵括就不一样了,他得到了朝廷的赏赐,却都藏到了自己家里,甚至在忙着给自己置办家产。父子俩的差别如此之大,赵括怎么可能会打胜仗呢?

由此可见,赵括的父亲母亲对赵括是非常了解的。那个出反间计把廉颇搞下台的范雎,其实对赵括也十分了解。

这么多人都清楚,赵括是个没能力的家伙,可是赵孝成王不知道,赵孝成王身边的谋士们就算知道也不敢提出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03赵括的失败,是赵国主战的呼声导致的。

记得08年奥运会的时候,看跨栏比赛,就想看看刘翔到底能不能破纪录,当时全国对他的呼声是非常高的,认为他铁定能得冠军,关键是能不能破纪录了。

因为这样的呼声实在是太高了,我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呼声到底给刘翔带来了多大的压力。最后他没跑成那一场比赛,其实不一定是身体原因,而是全国人民的呼声,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赵前後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史记》

难道主场就一定可以拿冠军吗?还说什么拿冠军是肯定的,关键是打破记录的问题。当时我就有这样的一个疑问,这个问题纯粹就是媒体胡乱带节奏导致的。其实赵括面临相同的问题。

他在出征前,赵国国内对他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廉颇守住长平3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却惹来了赵国君臣们的一致反对。

赵括这次出征,那就是奔着主动进攻去的。这一点赵括知道,秦国当然也知道!那就要命了,对方连你要干什么都知道了,长平之战你还怎么打呢?

当赵括上了战场以后,这才意识到其实廉颇是对的,对付秦国只能固守。可是他如果固守,就会遭到一系列抨击,为此赵括只能选择一战。

总结:所谓捧杀,大概就是赵括的下场。

赵括绝对是被捧杀的一个人,他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马服君赵奢过去对付秦军有一套,那么大家就都认为赵括也能有效地对付秦军。

我甚至怀疑,范雎根本就不知道赵括的能力到底如何,他知道换上来的任何将领,肯定就是主动进攻的,所以必须要让赵国换将才行。

赵括就是在这种浪潮之中,被拍打到了前线。硬着头皮想要为赵国建功立业,结果45万大军,基本全军覆没。赵括本人也在冲锋突围的时候被秦军斩杀。

参考资料:《史记》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很抱歉啊,尽管很早知道纸上谈兵,却没去深入了解,也就没自己的看法,临时抱伟脚也答不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很多人都讲赵括纸上谈兵,讲他只会说不会做,整天就知道吹NB;但是却并没有深挖出其中所隐含的另一层意思。

那就是“游戏”。

很多人都玩过枪战游戏,游戏中大家都无所畏惧,不怕死勇往直前,为什么?很简单,因为死了可以重来,这一局不行就再来一局。

可是真正的战场,对大多数人而言,却基本上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

春秋争霸之战多是驱逐战,也就是打赢了打服乐就完了,战败的那一方过几年如果觉得功力涨了,就再找对手切磋一下,如果赵括生在那个年代,或许可以历练成一代宗师。

但是他错生在了战国,战国诸侯那可是真拼命啊,都是奔着灭国来的,岂会再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是其一。其二,赵括是个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赵括的老爹赵奢打秦兵如同切瓜,赵括自由聪敏,少不了被他爹的部将朋友们夸赞有乃父之风,只可惜他爹不承认,赵括就不服气:凭什么说我不行?给我个机会证明给你看!

打心眼里,他还是把战争当成了游戏。到最后被围的水泄不通情况下他还梦想着能够冲出一条血路,结果却死于乱箭之下,可谓勇气可嘉。

第三,这就要怪赵王了。赵王的宗旨很明确,就是干!廉颇坚壁不出就是窝囊废,老了不中用了,我就找个年轻的干给你看!

赵括出征前必定得到了赵王口谕:不把秦兵干回老家就别回来见我!

赵括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完成赵王既定的目标,再加上秦兵表演的实在太像,赵括这个生瓜蛋子中计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四,史书记载,秦将王龁被廉颇已经拖得差不多了,赵国探子肯定也得到了消息,所以此时出击,赵国却有胜算;但是赵国找秦国议和的档口,秦国却暗中换了兵马给了补给,已经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可以肯定,如果赵括已经得知此时秦国主帅已经换成了白起,打死他他也不会贸然进军!

可见《孙子兵法》诚不我欺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大家觉得,赵括属于哪一种呢?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这个问题,赵括的妈妈最清楚。当年她找到秦昭王,劝告大王千万别用他的儿子当秦军主帅,如果不听劝,失败之后也别连累她。

俗话说,知子莫如母。可见赵括真的不是将才。可怜了赵国四十万冤魂。

廉颇的坚守自闭才是抵御强大的秦军的正确策略。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公元前261年,已然厉兵秣马整整两年的秦国,倾全国精锐之师五十万,向赵国长平进发。而赵国也不避其锋芒,出兵五十万布于长平一线。顷刻间,长平一线遍布兵甲,百万将士将在这里上演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著名战役。

大将王龁率秦军一路高歌猛进,连克数城,一直攻至长平城之外。而城中的老将军廉颇稳坐城池,任凭秦军如何叫阵就是不出城迎战,双方陷入胶着,相持了整整一年。

赵王希望速战速决,与秦国做个了断,以结束这旷日持久的痛苦。他接受那些已被秦国收买官员的建议,换掉廉颇,改用已故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半闲认为,赵括之所以敢孤军深入,原因在于:

一、赵括根本没想到秦国也会临阵换将,而且换来的是,打歼灭战的鼻祖,“人屠”白起。

赵国换将之后,范睢立即找到白起秘密来到长平战场替换王龁。公元前260年的夏天,长平城内外依然平静如水,决战在即。白起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将城中的赵军引出城外。

白起仅以两万秦军攻城,守城的赵括看到敌寡我众,顿时求胜心大起,随即下令派出二十万兵马出城迎敌。此前一直憋在城中的赵军一阵欢呼,立即倾巢而出。稍一接触,秦军就被击退,这正是白起诱敌深入的策略。他以小股部队不断增援败退的两万秦军,并下严令,只许败不许胜!败的要真实,以免引起赵括的疑心。

二、赵括之所以能毫无作战经验而替换掉名将廉颇,成为三军主帅,靠的是侃侃而谈,和对赵孝成王的许诺。

对于毫无作战经验赵括,出征前对于赵王的许诺,成为了他极大的心理负担。如不能如其所愿的一战而下战胜秦国,他和他父亲的一世英明将付诸东流,家族也将因永不会得到信任,而从此没落。

出于求胜心切,赵括亲率大军死死追赶。秦军且战且退,不几日就退守到秦军大本营附近。而在赵括大军出城之后,白起早派二十万大军分两支,迂回到赵军身后,只等赵军孤军深入,将其团团包围。此时的赵括也明白落入圈套,立即传令,城中剩下的二十万部队前来救援。

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分兵包围,赵括犹如瓮中之鳖,慌乱中四处冲杀却难以突围。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无粮为继之下,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走投无路的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因无主将指挥,四十多万士兵最终只得全数归降。

白起做了一个惊人而残忍的决定。“赵军反复无常,如果冒然收编,恐怕迟早会作乱反叛;可如将他们放归,无异于纵虎归山”于是长平之战最惨绝人寰的一幕就此上演,四十多万赵军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天下一片震惊。

小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自古以来,为声名所累以致身败名裂的不胜枚举。凡成就一番功业者,又有几人不是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仅凭一时意气,把自己逼到墙角,最终只换得误己误人。赵括是个悲剧人物,但更可悲的是那些惨死的赵军。

说句实在话,为什么赵括那么蠢,没上过战场还孤军深入?

这个问题需要探讨。

1、赵括是“官二代”,“官二代”在世人总体印象当中似乎存在一种看法。况且长平之战赵括挂帅自己身死,赵军四十五万被歼,留下众所周知的“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2、赵括父亲是战国末期名将赵奢,在阏与之战大败秦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名言就和赵奢的阏与之战有关,赵奢被封“马服君”,马姓始祖之一,据说马援、马腾都是赵奢后裔。赵括能挂帅,可能是赵孝成王认为有其父必有其子呢。

3、据说赵奢攻打齐国麦丘之战釆用赵括之谋获胜。这说明长平之战前赵括上过战场,参与过战事的。

4、长平之战赵奢已死,赵奢生前认为赵括不能挂帅,如挂帅会坑了赵军。赵括母亲和蔺相如也认为赵括不能挂帅。但是赵国当时很难选出挂帅之人,乐毅、田单虽在赵国,乐毅生病了,也建议赵括挂帅。田单年龄大,是客卿,不方便挂帅。李牧年轻,没有什么名气也不适合挂帅,还有可能在边境线上防御匈奴。选来选去就选赵括挂帅,这也是一个慎重复杂的过程。

5、、长平之战是秦赵两个国家举国而战,事关两国命运。长平之战开局廉颇率赵军与秦军作战不利采取了防御策略,赵孝成王派人责备廉颇畏惧胆却。

6、赵国由于缺粮等原因不能跟秦国坚持长期对峙下去。赵国选赵括为帅也是想改变廉颇防守策略,想进攻及早打败秦军。

7、赵括挂帅后率赵军全线出击进攻秦军,是事先赵国君臣统一研究,制定的策略。

8、赵括率赵军进攻秦军是赵王的意思,也是赵国国情决定的。只是秦军在赵军进攻同时切断了赵军退路,实行了反包围。

9、赵括率赵军在被秦军包围情况下组织突围,亲率敢死队突围被秦军射杀。赵军粮道被秦军切断,在被围四十六天情况下,主帅赵括战死,突围五次没有成功,最后向秦军投降,绝大多数被秦军杀害,只留下240名年纪尚小士兵放回赵国。

10、战国末期,赵国可以和秦国抗衡,但是综合国力跟秦国没法比,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富民强,士兵勇于征战,被誉为“虎狼之师”,秦国君臣都是一批精英,长平之战秦军主帅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中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长平之战赵国失败情有可源,失败的责任也让挂帅的赵括背上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