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大家都喜欢说清承明制,主要是因为大量明朝的文武官员,全都一股脑儿地投降了满清政府,所以他们带来了明朝先进的各种制度,使得清朝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称霸天下的大一统王朝。可是太监这一块也得要人传承才行,这份重任就落在了吴良辅身上。

吴良辅改革内务府,承袭明朝太监制度。

不得不说太监里面也有那种有理想,想要办大事的人。太监其实就是皇家的奴才,负责照顾皇家内部事务的人。所以吴良辅不仅要照顾皇帝,还要帮助皇帝管理好皇族内部的事务。

这就显得有些重要了,在关外的时候,清政府把皇帝的小金库称之为内务府,内务府和国库是完全分割的两个不同的财政机构。内务府里的钱,是专门供应给皇帝们自己享用的,所以对皇帝来说更加重要。

而吴良辅也就是帮助皇帝打理内务府的人,不过他是一个有理想的太监,他主动向顺治皇帝提出申请,希望顺治皇帝能够仿造明朝的制度,将内务府改为十三衙门。也就是说十三衙门可以将内务府中繁杂的事务分门别类地搞清楚。

这的确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机构,可以细化每个人的工作,所以得到了顺治皇帝的认可。从而吴良辅成为了顺治皇帝在位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名宦官。

虽然宦官集团在清朝是受到打击的一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程度,远远比那些从基层慢慢升迁上来的官员要高得多。所以吴良辅成为顺治心目中的大红人,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很显然吴良辅是有才能的,他的改革的确使得内务府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且顺治皇帝查账也十分方面。

吴良辅手里拥有权力,自然就会贪腐。

吴良辅对顺治朝做出了如此大的贡献,自然是得到了相应的权力。顺治皇帝将吴良辅当成了内务府一把手,所以有了这方面权力的吴良辅,自然是免不了贪污腐败的行为。

他又不是圣人,他知道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获利最大。吴良辅想要用手里的权力,换成利益,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种做法。

结果这就出了问题了,因为吴良辅以权谋私的事情被发现,所牵连的所有大臣们,都相继遭到了处罚。原本是都要处死的,可是顺治皇帝还是比较心善,怕惹出当年朱元璋反腐的大案,所以就把这些人给流放出去了。

那么吴良辅应该也会遭到惩罚吧?结果让您失望了,吴良辅安然自若地继续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依旧受到顺治皇帝的宠爱。

顺治皇帝压根就离不开吴良辅,都说明朝的皇帝宠幸太监,其实顺治皇帝也非常宠幸太监,尤其是吴良辅,更是太监里的魁首。

虽然这件事顺治皇帝给他压住了,但是其他人还都惦记着,早晚是要找吴良辅清算的。毕竟顺治皇帝不可能永远做皇帝。

顺治皇帝去世,吴良辅立刻遭到清算。

吴良辅对顺治皇帝来说十分重要,几乎就是最贴心的人。在顺治皇帝最爱的女人董鄂妃因为天花去世以后,顺治皇帝吩咐吴良辅代替自己去寺庙剃度出家。

顺治这么做其实也可以看得出他对吴良辅的宠爱,甚至已经达到代替自己的地步。而且吴良辅剃度的时候,顺治皇帝居然还亲自前往观摩。

不久之后顺治皇帝去世,其实只是过了仅仅5天时间,吴良辅失去了这么一位大靠山,他心里也是七上八下。果不其然,康熙皇帝刚上台,立刻就把吴良辅给宰了。

而且将内务府十三衙门的建制全部废除,依旧恢复了关外时期的内务府形式。吴良辅总算是遭到了清算,那么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快呢?吴良辅到底触碰到了哪些人的利益?

吴良辅的改革,其实触碰到了那些满清贵族们的利益,试想一下,原先内务府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是满清皇族内部成员在管理。他们是皇家子嗣,自然是有资格帮助皇帝管理小金库的。

只要职责分不清楚,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贪腐的现象。他们从内务府中捞钱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了。就算只是从内务府拿点钱到民间去放贷,那也就够他们花的了,所以说这是非常大的一块肥肉。

而吴良辅的改革,彻底将这块肥肉给瓦解了。所有事情都细化以后,贪腐的情况就很难查清楚。得罪这么一帮满大爷,吴良辅还想全身而退?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接二连三的打击便随之而来,不过有顺治皇帝为吴良辅撑腰,这帮人一时半会儿还伤不到吴良辅。等到顺治死了以后,他们立刻清算吴良辅,恢复内务府制度。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要让步。

总结:孝庄处死吴良辅的说法,丝毫没有立足点。

由此可见吴良辅的死,其实是因为他动了别人的奶酪。不过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孝庄处死吴良辅。因为康熙元年的时候,康熙才不过是一个8岁的孩子,所以真正掌权的是孝庄太后。

孝庄责怪吴良辅没有看好顺治皇帝,作为顺治皇帝的内监,居然让顺治皇帝肆无忌惮地跟得了天花的董鄂妃在一起。

最终导致了顺治皇帝也感染了天花,从而病逝。所以孝庄认为吴良辅没有管好顺治,才导致了这场悲剧。所以孝庄将吴良辅处死,是为了给顺治皇帝报仇,也是为了自己泄愤。

这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顺治要去董鄂妃那里,是一个太监能拦得住的?压根就不可能,所以孝庄处死吴良辅以后,为什么要废除明显要先进的十三衙门?难道她要彻底毁掉吴良辅所有的功绩吗?太后何必要跟一个太监过不去呢?难不成十三衙门存在,吴良辅就能名垂千古?

所以说孝庄处死吴良辅,一定是那帮满大爷们出的主意,目的自然是为了恢复内务府制度,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牟利。

而这些人的名字,是不会记载在历史上的。记住一点就好了,这个社会上,真正获利的人,永远躲在暗处。至于说吴良辅和康熙的母亲佟佳氏搞在一起,简直就是导演上演的一场闹剧,丝毫没有辩驳的意义,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1661年,8岁的玄烨登基称帝。次月,他就下令处死了太监吴良辅。很多人怀疑,他这么做,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的事实。

玄烨还是皇子时,太监吴良辅经常溜进佟妃寝宫:“让奴才来疼您。”儿子玄烨看在眼中,却不敢声张。

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但做皇子时,他和母亲都不受宠。

他的父亲是顺治皇帝,但顺治皇帝6岁登基,14岁大婚,24岁去世,10年间生了14个孩子,可他一心扑在董鄂妃身上,别的皇子、妃嫔,他一概不管。

玄烨的生母佟妃,出身低微,也不是科尔沁草原的女人,因此,孝庄太后也不怎么庇护她。

一个不受宠的后宫女人,在后宫生存,一定要找靠山。

傍不上君王、太后,佟妃就只能另谋出路。而她选择的出路,就是太监吴良辅。

吴良辅是顺治非常看重的人,而他恰好垂涎佟妃的美貌。

郎有情,妾有意,很快,两人就抱在了一起。

他们支开了所有宫女,以为无人知晓,却不知玄烨被他们吵醒,恰好目睹了全程。

他不敢声张,韬光养晦,一直倒1661年,24岁顺治病重去世,8岁的玄烨在孝庄太后的扶持下成了康熙皇帝。

他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以“变祖宗久定之典章”为理由,处死了吴良辅。

他处死吴良辅太着急,着急到让很多人怀疑,他是否是在为生母报仇。

当年,他亲眼目睹吴良辅对母亲的染指,可一个不得宠的皇子又能做什么呢?如今,他成了一国之君,手握天下大权,终于可以一雪前耻。

乍一看,这种怀疑有理有据,为母报仇、为母遮丑,似乎情有可原。

想当初,秦始皇也是处死的嫪毐,摔死了赵姬与嫪毐的两个孩子。

但是,细想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康熙没有能力杀了吴良辅。

1661年,康熙的确当上了皇帝,可他只有8岁。

一个8岁的孩子,虽有皇帝之名,却无皇帝之实。

而真正把控朝政的,是孝庄太后。

的确,当上了皇帝的玄烨,想要处死1名太监,的确没什么难度。可问题是,吴良辅可不是个普通的太监。

吴良辅是顺治身边的红人,有自己的势力;他曾经提倡要将内务府改成十三衙门,效仿明朝,被顺治采纳;他结交外官,受贿作弊……

这一桩又一桩的事,充分说明吴良辅是个有势力、有地位的太监。

而且,在顺治的纵容下,他已经干涉朝政,结交了不少有实力的大臣。

此时,康熙压根没亲政,想要处死吴良辅,恐怕很难办到。

第二,佟妃不会被吴良辅染指。

佟妃是个不简单的女子。

她非常懂得算计和权谋。

当年,她刚怀孕,就对孝庄太后说,自己梦见身边有龙在环绕,引起婆婆的注意。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后妃》: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

平时,她也对玄烨严格。在她的教导下,玄烨5岁时就能在顺治的问话中,回答出“原效法父皇”这样的句子。

懂得权衡利弊的女子,自然不会轻易选择傍太监。

毕竟,讨好太监,不如努力巴结婆婆孝庄。

当时的孝庄太后,看好两个科尔沁后妃,可她们一个孩子都没有生下来。

如今,她怀孕了,只需要像《甄嬛传》中的沈眉庄一样努力,就能在后宫好好生存,甚至还能为儿子谋取一个不错的前程。

她是聪明人,肯定明白,这样做要比和吴良辅做交易要划算。

因此,我认为康熙即位之初,吴良辅的死,名义上虽然是当朝皇帝康熙的手笔,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孝庄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

孝庄为什么要处死吴良辅呢?

1661年的正月,顺治才刚刚去世,二月份,孝庄就将顺治百般信任和袒护的吴良辅杀了。

有句话说得好,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很明显,孝庄根本不打算给儿子顺治一点面子。

当然,还有一句古话,一朝天子一朝臣。

我想,孝庄处死吴良辅,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是一个母亲在泄愤,也是一个政治家在布局。其一,吴良辅间接造成了顺治的死,杀他,是一个孝庄作为母亲在泄愤。

24岁、正值壮年的顺治,之所以会匆匆离世,是因为感染了天花。而他的天花,是在一场出家仪式上感染的。

董鄂妃死后,顺治一心向佛,想要出家。但碍于自己皇帝的身份,实在走不开,于是他安排了自己信任的吴良辅出代替他出家。

1661年正月初二,正好是吴良辅的出家仪式。

顺治亲自出宫,前往悯忠寺观看。当天晚上,顺治一回宫就发起了高烧,后来被确诊为天花。

“悯忠寺观内珰(即宦官)吴良辅祝发(即剃发为僧)。”(取自《故宫志》)

当时,满清入关不久,天花堪称“无药可治”,只要得了,就一切看命。不到一个星期,年轻力壮的顺治就撒手人寰。

这不仅是大清朝的打击,更是孝庄的打击。

突如其来的儿子去世,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更让她立刻担心起朝政来。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那场出家仪式。

很自然地,身为母亲的她,一定会把账算到吴良辅头上,即便这样看起来有些不太公平。

但母爱,从来不是一个会讲究公平的东西。

其二,吴良辅干政,杀他是杀鸡儆猴,也是在宣告一朝天子一朝臣。

吴良辅,是顺治非常信任的太监,经常在顺治身边出谋划策,很多朝政大事,都离不开他的建议。

而顺治亲政后,和母亲孝庄一直不太相合。

孝庄是个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的人,习惯性为儿子多操心,总想为顺治打理好朝政。但顺治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他享受的是绝对的权威。

下人为了照顾他,想要和他同坐辇,他都会直接拒绝:“此非汝所宜乘!”到了母亲这里,他就更容不得孝庄干政了。

可是孝庄不明白这一点,与顺治在婚事、朝政中冲突很多。

而很多时候,吴良辅就会为顺治出谋划策,变着法对付孝庄。

顺治十五年时,吴良辅以权谋私、结交外官的事情暴露,孝庄想要借此机会好好惩治他,最好是要了他的性命。可是顺治却表示:

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

表面上,这是顺治仁慈,但实际上,这是顺治想要保下吴良辅。

毕竟,当顺治恨毒了一个人的时候,鞭尸都不一定解恨,多尔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可是,顺治越是袒护吴良辅,孝庄越是恨吴良辅。

没准在孝庄心中,吴良辅是导致他们母子失和的罪魁祸首,是反对孝庄政见的“带头大哥”。

而康熙登基之后,对孝庄虎视眈眈的势力依然存在。

孝庄拿吴良辅开刀,就是杀鸡儆猴。她在告诉其他蠢蠢欲动的人,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康熙登基,以前顺治跟前的红人要看好前路,不要生出不该有的心思。

其三,处死吴良辅最重要的目的是,废掉十三衙门。

吴良辅在历史上的一大重要事件,就是设置十三衙门

顺治在位时,吴良辅建议,将管理关外事务的内务府变更,参照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改为十三衙门。

这一建议,被顺治采纳。

顺治十年时,顺治就设置了乾清宫执事、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等一系列的“衙门”。

从建制上看,这种衙门可以加强中央集团,加强皇帝专制,但是从实权落地上看,这些权力最终都会由太监们来实际操作,无异于增加了太监手中的权柄。

而到明朝后期,民间百姓人人都在喊“宦官干政误国”。顺治愿意建立十三衙门,愿意继续启用太监,孝庄和一众宗亲大臣并不愿意。

因为一旦十三衙门一直延续,皇帝只要羽翼丰满,其他大臣也好,孝庄也好,基本回对皇宫内院完全失去制衡力。

第二年,顺治感觉十三衙门不够,又增加一个,设置了十四衙门:

“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乃只设十三衙门,其原设之尚方司,未曾议及,著仍旧设立,共为十四衙门,尔部即行通知。”

到顺治去世的时候,十四衙门依然在运转,已经整整八年。

顺治一死,孝庄就想把这对衙门撤掉。

但是,要怎么撤掉呢?难道直接说,顺治之前的旨意不对,如今要更正么?

不行,这无异于是在打顺治的脸,孝庄做不到。

又或者,孝庄直接说,如今情势有变,衙门的设置已经不合适了?

这也不行。

之前的8年,都运转地好好的,如今顺治一死,就说不行,这还是在打顺治的脸。

唯一的办法,只能让吴良辅背锅。

算起来,一开始,强烈建议建立十三衙门的人是吴良辅。

因此,在吴良辅的罪名中,有这样几句话:

“巧售其奸。荧惑欺蒙。变易祖宗旧制。倡立十三衙门名色。广招党类……坏本朝淳朴之风俗。变祖宗久定之典章。”

这几句话的深层含义,就是说,吴良辅借着十三衙门,招来了自己的同党,祸乱朝纲。

而最后的处置方案自然是:

“吴良辅已经处斩。佟义若存、法亦难贷。已服冥诛。著削其世职。十三衙门、尽行革去。”

这基本上算是一个非常令人满意的结局。

在吴良辅之后,清朝基本没有了干政的太监。

太监这群人,要么就老老实实巴结皇帝,得到恩宠,要么就傍着某位娘娘,求个平安。

因此我认为,康熙即位后怒斩吴良辅,并不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而是孝庄以孙儿之名,处理“毒瘤”。

这场雷霆大怒的背后,藏着的不止是皇室丑闻,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拳拳苦心。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顺治驾崩之后,康熙正月即位,二月就把顺治头号宠臣吴良辅给杀了,在《清史稿》记载康熙朝处置的一件大事,吴良辅是个太监,有何德何能可以获得此“殊荣”?

在影视剧中,吴良辅和佟佳氏搞关系,上演一段清宫太监和嫔妃的戏码,以至康熙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当然,仅是影视剧为了突出吴良辅的权势,杜撰的情节,真实历史并非如此。

吴良辅上位之路

吴良辅是晚明宦官曹化淳的泛泛之辈,在清军入关后,吴良辅因行为仔细,深得顺治欢心,被顺治提拔为自己贴身的太监。在清朝史书记载宦官不多,吴良辅特立独行,和明朝王振、汪直、魏忠贤等人有一拼,皆因权势熏天而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1641年,皇太极在海兰珠去世后,精神颓废,猝死于盛京后宫中,还没来得及立储位,这期间,皇太极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为了争夺大位,几乎兵戎相见,最后二人打了平手,双方妥协后,拥立6岁得福临继位。

顺治登基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手里独揽大权,顺治根本没有实权,作为皇帝,从小就被束缚,所以顺治是孤独的,除了母亲孝庄的陪伴,能常伴顺治身边的,还有一个吴良辅。

顺治七年,多尔衮因打猎坠马身亡,政权归还顺治,顺治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推翻了多尔衮摄政时的决策,开始实施自己的想法和决策,而吴良辅作为顺治的亲信宠臣,也因此鸡犬升天。

而吴良辅做最大的政治事情,就是力劝顺治将内务府改组为十三衙门。十三衙门是仿照明朝内廷二十四衙门,明朝时期,为了更好侍奉皇帝家族的衣食住行等事务,就是伺候主子,在后宫内设置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为“二十四衙门”。

十三衙门和内务府的不同就是宦官掌权,而内务府由八旗勋贵掌权,十三衙门就是在二十四衙门的基础上简化而设置的司礼监、尚膳监、御用监等13衙门,都是由宦官管理。

顺治改组内务府,是因为怀疑内务府的忠诚度,毕竟在此之前,清朝实权掌握在多尔衮手里,俨然如同皇帝,多尔衮党羽遍布都是,掌管内务府的自然也是听命多尔衮的,顺治认为权力掌控自己手里,总比掌控多尔衮党羽的手里好,所以,对其内人员进行清洗,同意设置十三衙门。

而吴良辅这么做,原本就是包揽更大的权力,可不曾想,他这么做的后果,直接损害到八旗勋贵掌管们的利益,八旗勋贵对吴良辅的态度可想而知了。

所以内务府改组为十三衙门,引起轩然大波,朝中大臣极力劝阻顺治吸取明朝宦官干政的教训,最后顺治做了一些妥协,命十三衙门立一块铁牌,兵在铁牌上面刻下了“十三衙门”的法度,意思是若有宦官受贿,越权谋事,结交外臣,立即惩罚处死。

可以说,顺治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用了一块铁牌,便直接堵住了八旗勋贵和朝中大臣们的嘴了。 这也就意味着吴良辅开始掌权,在皇宫内务府拥有势力最大的权监。

结交外臣,铁牌奏效

十三衙门的设置,顺治帝以为用一块铁牌立规就没问题了,可不曾想,没过多久,这铁牌却狠狠地打了顺治帝一个耳光,而打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贴身太监吴良辅。

自古以来,外臣和宦官结交则是一条最好的捷径,因为可以提前获取皇帝的心思,毕竟他们伺候皇帝的时间最多,吴良辅作为顺治头号宠臣,顺治的一举一动,吴良辅一清二楚,这些外官自然想法设法巴结了。

所以吴良辅在朝内朝外结交,收受贿赂,把持各大衙门。顺治对吴良辅的作为没有当回事,充耳不闻,放纵自由,以至大臣敢怒不敢言,对吴良辅极为愤恨。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第一个把吴良辅拉下水的是,清朝永不叙用的陈之遴。陈之遴本就是官场上的一个墙头草,在崇祯末年入的榜眼,清朝入关后,巴结多尔衮,多尔衮倒台后,他怕其牵连,就向顺治举报多尔衮的罪责,所以举报有功,顺治破格提拔他为吏部尚书,授弘文院大学士兼太子太保。但不久后,陈之遴受贿,结党私营,被顺治雪藏。陈之遴想通过用重金贿赂吴良辅帮他东山再起。

最终,吴良辅经不住重诱惑,答应了跟陈之遴结交。只是吴良辅忘了,当初他提倡“十三衙门”,已经得罪了八旗勋贵了,所以吴良辅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眼里,就在等吴良辅犯错,拿到他的证据。

这下,吴良辅受贿一事抖出来,满朝哗然,立铁牌是顺治的主意,偏偏又是自己人起的头,而且不光结交陈之遴,还拿了王之纲和御史王秉乾的不少好处。所以,吴良辅的所作所为,让顺治帝的颜面尽失。

按理说,这些人都要被砍头以儆效尤,顺治觉得牵连自己人,搞从宽处理,把他们抄家流放了,唯独对吴良辅的罪责只是从轻发落,进行给予警告处分,免于处罚。

但在庄妃(孝庄太后)看来,别人都被流放了,就你吴良辅没事,皇帝这么庇护你一个太监,会葬送了大清江山,无法容忍。

吴良辅被杀的原因

当年顺治眼里只有董鄂妃,在后宫,别说佟佳氏了,几乎都没有其他嫔妃的什么事。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心花怒放,特意昭告天下皇四子是他的第一子,瞧那意思是要皇四子为太子的心思。

然而,皇四子福浅,三个月就早夭了,本来董鄂妃就体弱多病,经爱子早夭的打击,一病不起,于1660年八月去世了。

董鄂妃离开后,顺治撑不住了,一蹶不振,就要剃发为憎,庄妃(孝庄)极力劝阻,所以,顺治便让吴良辅替他出家为憎,吴良辅出家时,顺治还亲自瞧热闹,但回来五天的时间,得了天花,一命呜呼了。

还有一个版本,说顺治其实没有死,一心想出家当和尚,于是放弃皇位跑五台山做了真和尚,满清觉得这事,有损皇家脸面,所以统一口径说顺治是得了天花死的,顺治帝也就此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了。

顺治驾崩后,顺治的第三子玄烨即位,根据史料来看,吴良辅受贿额度不大,而且顺治活时,已削发出家了,按理说,这时候没有吴良辅什么事了,但二月初六这天,出家当和尚的吴良辅脑袋掉地了。

有人会说吴良辅只是一个太监,又是出家人,能蹦跶多高啊,康熙杀他有何意义呢?

当然,这个时候康熙尚且年幼,肯定不具备杀吴良辅的理由,可真正要杀吴良辅的,是孝庄皇太后,可孝庄这么急着杀吴良辅,有两种可能:

第一,吴良辅身上隐藏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顺治之死,你吴良辅出家仅五天时间,顺治就没了,这事不怪你吴良辅怪谁?或者顺治送吴良辅出家之前,曾对吴良辅交代些什么,孝庄不想被流传,因此杀了他以绝后患。

第二,吴良辅罪大恶极,杀之而后快。满清的规矩是宦官不能干政,你还提倡顺治搞了十三衙门,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不是你吴良辅教唆顺治的还有谁。你吴良辅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照样抓回来砍脑袋,撤销十三衙门,重新设立内务府,向宗室勋贵示好。

因为十三衙门从设立到废止,也有八年的时间,康熙要废掉十三衙门,得给大家一个合理说法吧,总不能说先帝只是一时脑热设置的吧,所以,必须把吴良辅拎出来为这事买单,因为吴良辅本身就是罪魁祸首。

所以康熙杀吴良辅,前前后后和佟佳氏没有一丁点的关系,更不像电视上那样演绎,说是因为佟佳氏和吴良辅搞关系,康熙杀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根本就没这事。

吴良辅的所作所为,孝庄早怒了,只是碍于顺治的庇护,没有对他下手,而顺治又因瞧他吴良辅出家当和尚,回来五天就没了,为了平息气愤,孝庄不杀他吴良辅才怪。所以吴良辅之死,佟佳氏可不背这个锅。

结语

由此可见,吴良辅之死,肯定是和十三衙门得设立有很大关系,在《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乙未,诛有罪内监吴良辅,罢内官”,意思杀了吴良辅,还罢内官,所以这事要说跟佟佳氏扯不上一丁点关系。当然,能够在史书上留名的人,其实都不是什么小人物,像吴良辅这样的人,能在康熙刚除服就被杀掉,必然不简单。

—End—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贴身太监,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太监吴良辅竟然爱上了三阿哥玄烨的生母佟氏,上演了一出太监与妃嫔之间的狗血剧情,以致于康熙在即位后不久便处死了吴良辅,以泄心头之恨。不过这毕竟只是电视剧中的情节,真实历史却并非如此。吴良辅是前明宦官,清朝入关后,他被顺治帝提拔为总管太监。此外,他还是顺治朝重臣鳌拜的干儿子。顺治帝驾崩后,吴良辅便成为了辅政大臣鳌拜用于监视内廷的耳报神。

吴良辅是六宫副都太监,仗着有权有势,肆意责罚其它太监和宫女,甚至当着康熙帝的面训斥奶娘孙阿姆。更可恨的是,吴良辅未经请示,奉鳌拜的钧令擅自带人捉拿御前侍卫倭赫等四人。为此,年仅8岁的康熙帝大为不满,第一次与鳌拜等人公开对峙,却最终胳膊拧不过大腿,败下阵来。康熙窝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泄,回宫途恰好遇到吴良辅偷运宫中家私孝敬干爹鳌拜。这回总算找到出气筒了,找来敬事房总管太监赵秉正,以盗窃宫中财物的罪名对吴良辅施以廷仗之刑(大板子打屁股)。没曾想,挨了板子的吴良辅痛得哭天喊地,却不向康熙求饶,反而高呼干爹鳌拜前来救他,火冒三丈的康熙下令往死里打。眼见小皇帝发怒,行刑的太监也不敢再打马虎眼,没过多久,吴良辅便死在了廷仗之下。

鳌拜获悉干儿子被活活打死,顿时怒上心头。可吴良辅是宫中太监,宫内事务本就不是辅政大臣的管辖范围,更何况吴良辅盗窃财物证据确凿,无可辩驳,只能强忍下心头怒火。康熙元年二月,朝廷颁发诏旨,称吴良辅广招党类、恣意妄行、变易祖宗旧制;广兴营造、糜冒钱粮、坏本朝淳朴之风俗,着即处斩。

一代阉宦,就此殒命!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一个问题扯了三人出来,康熙,吴良辅外加一个多事的生母——佟佳氏,这三人的关系可够乱的。俺就问一句吴良辅和佟佳氏有关系,这谁造的谣,您这是把扶持了三代帝王的孝庄搁那去了。话说回来,这要是真的,要剁了吴良辅的人,这头一个一准是这孝庄,哪能轮到康熙出手。

大家伙千万别听那电视剧里说的事,那都是捕风捉影闹的。针尖大个窟窿,到了电视剧里他能给你吹出拳头大的风来,按照人家的说法这叫艺术来源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这么一高他就和本来的事就脱了节。

所以您要是当了真,这就要闹笑话喽。

好吧,老梁今天就借着这题目来把这事掰扯清楚一点。

吴良辅和顺治

这问题咱从吴良辅下手,而要说吴良辅的话,咱就不得不提顺治和他的关系,下边咱就讲讲这俩人的关系。

吴良辅这人其实是明朝崇祯帝留在宫里的太监,满清入关把这紫禁城一占,得,这宫里的大大小小的太监就被满清给收了,当自己人的使唤。

而这吴良辅这人鸡贼的很,这兜兜转转的就转到了顺治的眼跟前。你还别说俩人确认过眼神之后,这就成了一对好搭档。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问了,那为啥这俩人能凑一起呢?

其实也简单,当年顺治之所以能继承那龙窝,全凭运气。皇太极的儿子一共十一个,能长到成年定型的有八个,其中长子豪格你别管是论资历还是论实力,那是这八个里头首屈一指的。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皇太极走了之后,应该是这豪格上位。结果他架不住老天爷和他们爱新觉罗家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正值壮年的皇太极没有啥征兆,呱唧一下就走了,连个遗诏都没有留下来。

这躲在一边原本还老实巴交的多尔衮瞅了瞅自己的胳膊腿就跳了出来,想要挑战一下这皇位。

结果就是多尔衮和这豪格俩人就掰扯不清楚了,最后俩人各退一步推了幸运星顺治出来。

说穿了顺治就是个傀儡,这后边多尔衮把豪格给掐死了,捎带着和孝庄玩暧昧,这顺治就成了说话没人听的皇帝。

所以顺治和谁呆的时间久,这就不用猜了吧,那当然是太监了,而这些个太监中能守着顺治寸步不离的就是这吴良辅。

所以两人关系好,那是有原因的。

两人的关系到了啥程度

那么他俩的关系好到啥程度了呢?当年满清入关之后,满清皇帝家里那一窝子事都由一个衙门口统一管理,这衙门口叫内务府。

而这内务府都是那些个皇亲国戚来管理,这是满清的规矩。

这吴良辅瞅着内务府糟心的很,这就向顺治提出,仿照大明朝的二十四衙门整个十三衙门出来,这顿整改下来,太监一个个的都蹲到了这些衙门口里当上了主管。

说实话这事整下来,太监这没茶壶嘴的家伙们,这插手的地方可就多了。就这么一档子事,您就说吧,恨他的人多不多。

俺再说一件事,1653年的时候,这吴良辅靠着顺治的信任和恩宠,这就开始往宫墙外边溜达,这一溜达就和朝堂上的官员勾搭上了。

您就说把,这太监和官员勾搭上了,还能有个好吗?

满清对这事防范的还是比较严厉的,没多久这事可就发了。这一家伙下去牵连了不老少的人,大学士陈之遴、都督同知王之纲、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等等,这要是按规矩办,这帮人都得剁了脑袋以儆效尤。

可顺治感觉这事株连的人着实多了一点,搞了从宽处理。撑死了搞了个流放就完事了。而这吴良辅被顺治压到屁股后头,没事了,没多久又蹦跶出来瞎溜达。

所以这吴良辅和顺治那绝对是一对好哥们。

那么吴良辅是咋被干掉的呢?

当年顺治宠幸董鄂妃大家伙都知道吧!董鄂妃为顺治生下第四个皇子,把个顺治高兴的屁颠屁颠的,还昭告天下“这娃是俺第一子”,瞧那意思这就有封为太子的心思。

可这孩子福薄,三个月不到这就走了,这一家伙把个本来就体弱多病的董鄂妃给整趴下了,时间到了1660年八月的时候,这就自己个走了。

董鄂妃这么一走顺治撑不住了,要死要活的要当和尚,这那成啊!孝庄怒了,这好说歹说的,把个吴良辅给踢了出来,让这货代替顺治出家。

好吧,就这么一个没有茶壶嘴的家伙,一脚丫子就跨进了寺院当和尚去了。

剃发的时候,顺治还窜过去瞧热闹,这回来没多久,也就是五天的时间,据说就得了天花,一命呜呼了。

这事闹的,不过这事的结局还有另一个版本,说这顺治其实没有死,是人家看了吴良辅当和尚的过程,这心就搁不下了,就是想当和尚,于是抛家舍业的跑五台山做了个真和尚,满清觉得这事,说出去太丢人了,所以官方统一口径说是得了天花死的。

但不管咋说,这顺治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这到是真的。

这事过去没多久,康熙也登基,朝堂上还算安静,满清算是缓过气了,回手就把这蹲在寺院里当和尚的吴良辅抓了起来,转手就被刽子手给剁了脑袋,还有在他那十三衙门一并给丢到了垃圾堆里,内务府又开始在满清的地头上运作。

所以这事的前前后后和这佟佳氏没一丁点关系,您别听电视剧里瞎说,佟佳氏和吴良辅搞关系,着了康熙的恨,被康熙给剁了,根本就没这事。

而且电视剧还有一个版本,手这吴良辅认了鳌拜当干爹,康熙身边大大小小的事都要禀报给鳌拜,这就进了康熙的眼睛里,让康熙逮住机会,一顿大板子活活打死了,这也是艺术升华得到的产物,千万别信。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吴良辅都当和尚了,咋还要杀他,这是为啥呀?”

首先大家伙要确定一点,要杀这吴良辅的人是谁?孝庄!

这源头找到了,咱就不难理解了。孝庄最恨的是啥事?顺治死或者当和尚,当然不管这过程是咋样,但顺治是瞅了你五天之后就没了。那么孝庄不恨你吴良辅,那叫见了鬼了。

还有顺治想当和尚,如果不是身边人的放纵,顺治能想到这茬?就算是想不到,这锅也得你吴良辅背,毕竟是你和顺治走的最近不是。顺治干点啥事,你吴良辅不知道,孝庄第一个就不信。

这还有,满清的规矩是太监不能参政,你到好督促顺治搞了十三衙门,这啥意思,这是要蹦出五指山搅和朝堂?事实上你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作为这事的最大祸端,其他人都流放了,哦!就你没事,这那说的过去,为了平息一下气愤,那么吴良辅的脑壳他也不会好好的呆在脖子上。

所以题主问题中提到的三个人,康熙和佟佳氏根本就和这问题没啥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康熙即位后,为何怒斩吴良辅,真是为了遮掩生母被其染指吗?

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廷发生两件震惊全国的新闻:

大清顺治皇帝驾崩,顺治帝福临的第三子玄烨即位。

顺治帝驾崩之后,太监吴良辅被处斩。

吴良辅是顺治皇帝的头号宠臣,有魏忠贤第二之称;他的死引起的轰动一点也不亚于顺治驾崩。

如果是网络时代,肯定会上热搜。

吴良辅被处死太突然了,他为什么被处死,人们不得而知。

太监是被阉割了的宦官,理论上说已经不是正常男人,不具备谈情说爱资格。

可是凡事都有例外,秦朝的时候就有个嫪毐,做手术的时候贿赂了主刀医生,成为一个假太监。

混进宫里跟秦始皇母亲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还生了两个娃娃,事情败露后,被秦始皇杀掉。

作为儿子的,最忌讳母亲身上发生这样的事,他们不能为难母亲,只能对当事的男人恨之入骨,零容忍。

那么,吴良辅之死真相到底如何?

野史中,佟佳氏跟太监吴良辅有染,被康熙多次撞见。

佟佳氏,满镶黄旗人,都统佟图赖女,生于崇德五年,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康熙即位后尊为慈和皇太后、

康熙二年二月崩,年仅二十四。

既然顺治将其子玄烨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佟佳氏年纪轻轻,应该百般受宠,怎么还会跟一个太监有什么瓜葛?

熟悉清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顺治对感情很执着,一生只爱一个人,那就是董鄂妃,对其他妃子都不感兴趣,包括康熙母亲佟佳氏。

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入宫。

一般人到了皇宫,没有个三年五载的,难以升到这个位置。

都是从答应开始做起,然后常在、贵人、再到嫔、到妃子,再到贵妃。

慈禧备受像咸丰宠爱,从贵人到贵妃也用了5年的时间,而且还是生了皇子的情况下。

不仅如此,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按祖制,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

董鄂妃享受到的殊荣无以复加,这表明在顺治眼里,别的女人都黯然失色了。

顺治十年(1653年),董鄂妃生下一个儿子,顺治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封太子是板上钉钉的事。

有人哭,就有人笑。在此情况下,其她妃嫔的日子就难过了,天天形单影只,夜夜独守空房。

这时候,佟佳氏刚刚进宫,才13岁。

对她来说,是非常残酷的。

皇帝不是不去,而是去了,也是例行公事。

如此一来,妃嫔们一定妒火中烧,做出什么样的事也不过分了。

董鄂妃生了皇子之后,顺治帝欣喜若狂;可是乐极生悲,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

皇子夭折的第二年,玄烨(康熙)呱呱坠地,但是佟佳氏并没有像董鄂妃那样受宠。她生前一直是佟妃,皇后是死后追封的。

换了谁处在佟佳氏这个位置,心理都会严重不平衡。在此情况下,跟吴良辅走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是佟佳氏这样做,只是因为这个太监是顺治跟前的红人,跟他搞好关系,能为自己在顺治跟前加分,跟他暧昧的话,划不来。

因为自己的儿子是事实上的大阿哥,很有可能接班。跟太监好的话,一旦事情败露就会身首异处,也会连累自己的儿子。

宫里整天上演宫心计,都在瞪大眼睛抓对方把柄,要将敌人置于死地。

佟佳氏这样做就是给对方送炮弹,是自取灭亡。

对吴良辅来说,这也是玩火,顺治再重用自己,也不会让他给自己戴绿帽子,一旦事发,必死无疑。

所以,有关佟佳氏和吴良辅之间的绯闻,八成是杜撰,以讹传讹,可信度极低。

既然如此,康熙登基之后,处死吴良辅,是为了掩盖丑闻的说法也不攻自破。

其实,康熙登基的时候,虚岁才8岁,朝中大事是孝庄太后说了算。

即使真有那样的事,康熙一个小屁孩也没有权力杀一个太监。

真正想要吴良辅小命的,是孝庄太后(太皇太后)。

康熙元年二月,由孝庄皇太后下旨,依"变易祖宗制度"之罪被处死刑。

众所周知,明朝多个朝代出现宦官干政,毫不夸张地说,明朝就是被一帮太监给搞垮的。

所以大清统治者接受教训,对宦官充满警惕 。

清军入关之前,皇宫是没有太监的;那个时候,管理皇室事务的叫作内务府。

入关以后,也向汉人学习,选了宦官入宫。不过,管理机构名称不变,还是内务府。

因此,吴良辅给顺治皇帝提出一个建议,那就是学习明朝好榜样,把内务府改成十三衙门。这个建议被顺治皇帝欣然接受,因此对内务府进行了机构改革。

虽然顺治皇帝当时也作出了规定,严禁宦官干政,不许宦官交结外官。当在孝庄太后看来,这样做会葬送大清江山,无法容忍。

而且顺治采纳这个建议的本身,就是赤裸裸的太监干政,无法容忍,但是碍于顺治的情面,孝庄太后没有下手。

顺治死后,没有了保护伞,所以这个吴良辅死定了。

吴良辅被杀,还有一个罪名,那就是收受贿赂,交结外官。

因为在顺治皇帝跟前得宠,说话有分量,官员想要升迁,走吴良辅这条路子事半功倍,非常给力。

所以那些官员都会争先恐后,给吴良辅送银子送礼。

吴良辅受贿多了,就会有人告发,因为他不可能让每个送礼的人都如愿以偿。

于是,就会有人告发吴良辅,他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

陈之遴一被调查,牵连了不少官员,比如巡视中城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纲等人,也都曾向吴良辅行贿。

按照清朝的律法,这些人都该被处以极刑的。

不过,顺治皇帝因为跟吴良辅关系密切,就从轻发落,只对陈之遴等人处以流放之刑罚。

而吴良辅则被顺治帝保护了下来,进给予警告处分,免于处罚。

孝庄太后就是以这两条大罪为名,用康熙皇帝的名义,处死了吴良辅。同时,废除了吴良辅建议的十三衙门,又重新改为内务府。

根据史料来看,吴良辅受贿额度不大,而且顺治活着的时候,已经让他剃发出家了,没有必要再追究。

孝庄之所以不放过他,就是显示朝廷严禁宦官干政的决心,不让宦官干政的一幕在清朝上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