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就算孙权不杀关羽,刘备事后大概率还是会打孙权,因为孙权占领的这块地方,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要想说明白这事,还得从先前关羽怎么丢的这块地方说起。
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在经过几十年的漂泊之后,刘皇叔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实际地盘。但是,这块地盘,实在是太小了。荆州只是东汉十三州当中的一个,刘备又只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赤壁之战曹操虽然败了,但未来肯定还会卷土重来。想要凭这块地盘,挡住曹操的大军,无疑是难如登天。
所以,摆在刘备面前的,就只剩下了一条路。
扩张!
于是,刘皇叔将目光,投向了荆州以西的益州。当时管辖这块地方的人名叫刘璋,也是刘氏宗亲。恰好当时刘璋和汉中的张鲁交恶,刘璋来请刘备帮忙。刘备本来正愁没有入蜀的机会,这下真的是天赐良机。刘备当即率领麾下精锐入蜀,留下关羽、诸葛亮、赵云等一众大将守家,驻守荆州。
入蜀之后,刘备很快就和刘璋翻脸,开始和刘璋争夺益州。刘璋虽然本事一般,但好歹是本土作战,也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所以开战之后,刘备不得不从荆州这边火速调人,将诸葛亮、赵云等谋臣武将,都调到了益州那边去。至于荆州老巢,则是完全由关羽来镇守。
在连续打了两年之后,刘璋终于被打服,开城投降。
但是,在刘备接手了刘璋地盘的同时,原本和刘璋交战的张鲁,也投降了曹操。如此一来,汉中之地,就全都归于曹魏之手。汉中之地是益州的门户,如果任由曹操掌握汉中,以后蜀地就等于是大门全开。所以,刘备不得不硬着头皮,和曹操来一场汉中大战。
汉中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了。
当年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刘皇叔,如今终于可以在汉中,和曹孟德来一场旗鼓相当的大战了!
汉中之战,一共打了两年的时间。最终,在刘备几乎压上全部家底之后,终于艰难地打赢了这场战争。拿下了汉中,就等于是封死了蜀地的大门。以后曹操再想从这个方向进攻蜀地,就真的是难如登天了。
但同时,这一仗打下来,刘备自身亦是损失不小。兵员、粮草、物资……这些东西,都几乎都被打光了。而且,因为之前刘备主攻的方向,就是蜀地,所以刘备不得不持续从荆州那边抽血。这就导致汉中之战打完以后,关羽镇守的荆州地盘,已经无比空虚。
就在这个时候,关羽在荆州那边,发动了襄樊之战。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从战略上来看,倒也没有任何毛病。因为当年诸葛亮定下的隆中对,帮刘备定下的发展方向,就是这样的。先取荆州,再取蜀地,然后从蜀地和荆州双面出击,让曹魏收尾不能兼顾。从荆州的方向进攻,北上五百里就能直接打到洛阳。而从汉中方向进攻,到长安的直线距离,更是不到四百里!
占据了这两个方向,又有东吴做盟友,只要曹魏那边出半点疏漏,刘备马上就可以打过去,到时候就真的是大事可定了。
但问题是,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天下得先有变化,我们再随之而动。简单来说,就是敌先动,我后动。
但是,汉中之战以后,一方面,刘备因为连续几场大胜,对蜀汉的实力明显高估;另一方面,刘备也确实需要荆州那边打一场策应战斗,分散一下曹魏的注意力,减轻一下汉中这边的压力。所以,当关羽提出要北上打襄樊的时候,刘备同意了。
同时占据蜀地和荆州,形成了钳形攻势,又经历了连续的几场大胜,士气高昂。这些,都是蜀国此时的优势。但同时,兵员粮草相对匮乏,刘备主力远在汉中,荆州空虚,这些都是劣势。
而且最关键的是,刘备和关羽,高估了东吴对蜀国的依赖程度。他们认为,就算自己背后露出破绽,东吴也绝对不敢从背后偷袭!
但这次,刘皇叔犯了此生最大的一个判断错误。正是这个判断失误,将关羽,将他自己,乃至将整个蜀国,都推向了一个深渊。
在确定可以打之后,关二爷立马集中所有力量,向襄樊方向推进。当然,关二爷也不是没想过,东吴可能会从身后偷袭,所以还是派傅士仁、糜芳等人,带着一部分力量,在身后镇守,以防不测。
再之后,襄樊之战开始。开战之后,关二爷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打法,先围了樊城,然后等曹魏大将于禁率三万精锐来援后,水淹七军,生擒了于禁。
襄樊之战,对于蜀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樊城到洛阳,直线距离只有五百多里,到许昌也只有六百多里。打垮了曹魏的援军后,关二爷对曹魏那边的各路豪杰许以官位,从樊城到洛阳、许昌一线,很多当地的豪强,都纷纷响应,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这一下,曹操是真的怕了。
自起兵起来,曹操还从未经历过自家都城受到威胁的情况。已经年过六十的曹孟德,早已不复当年的雄心壮志。面对关羽的步步紧逼,曹操当时甚至都已经开始考虑迁都,以此来躲避关羽的锋芒了。
可以说,襄樊之战时的蜀汉,是整个蜀汉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时刻。如果孙权当时没有偷袭的话,关羽说不定还真有可能打到洛阳城下。刘备在汉中那边配合,直接攻击长安。三国的最终结局,就会彻底不同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孙权决定偷袭了。
孙权也不傻,自然看得出来,一旦让蜀国继续这么发展下去,蜀国接下来会越来越强,这不符合东吴的根本利益。
于是,孙权下令,让东吴大将吕蒙,率军进攻关羽的后方。
面对东吴的突然偷袭,本就已经空虚到极致的荆州后方,根本谈不上什么抵抗,就陷入东吴之手。而关二爷之前委派的傅士仁、糜芳,更是直接投降了。
这一下,原本由蜀汉控制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全都被东吴拿下了。最后,在经过麦城之战后,东吴更是生擒了关羽。关羽被抓之后,拒不投降,吕蒙最终下令,处死了关羽。
一代英雄,自此陨落。蜀国原本控制的荆州地盘,也瞬间全部落入东吴之手。
在收到这个消息后,刘备自然是伤心欲绝。在短暂的伤心之后,刘备当即下令,集合蜀国全部力量,进攻东吴。
夷陵之战,就此爆发。
客观来说,刘备不是不知道当时蜀国的空虚。刘皇叔很清楚,在经过连续数年的大战之后,蜀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但同时也消耗了过多的力量。但是,就算再怎么困难,刘备仍然必须得打这一战,他没有选择。
一方面,关羽是他麾下最得力的大将,更是他的兄弟。如果不帮关羽报仇,刘备的属下就会不服,刘备自身在情感上也无法接受。另一方面,荆州对于蜀国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战略意义。如果没有荆州这块地盘的话,那也就意味着,以后蜀汉再想进攻魏国,就只能从汉中那一线进攻了。如此一来,原本很稳妥的钳形攻势,就变成了单打独斗。曹魏想要挡住蜀国,只要放一支大军在汉中那边,和刘备对峙,就能把整个蜀国,彻底堵在蜀地以内了。
不管于公于私,刘备都必须打这一仗。
既然经过连年的战斗,已经损失很大,这一仗又不得不打。所以接下来,刘备唯一的选择,就是压上全部的老底,倾尽整个蜀国的力量,来和东吴打一仗了。
所以,从整个过程来看,刘备选择打夷陵之战,其实一点毛病都没有。但可惜的是,这场国运之战,刘备输了。
夷陵之战当中,刘备虽然压上了全部的家底,但因为种种原因,刘备最后还是输了,而且是惨败。东吴的新任大将陆逊,玩了一手火烧连营,将刘备打得全军覆没。最后,刘备仅以身逃。
夷陵一战,蜀国几乎打光了全部的精锐。经此一役后,一直都蜀国灭亡,都没能再恢复元气。而勉强逃出生天的刘备,同样命不久矣。仅仅数月之后,就病逝于白帝城。临死之前,托孤于诸葛亮。
后来诸葛亮几次北伐,都只能走汉中那个方向,其实就是因为夷陵之战的失败。而且夷陵之战的失败,也让蜀国国力大损。诸葛亮就算几次苦心北伐,也不过是在以攻代守,为蜀国勉强延命而已。但是在失去荆州、而且国力大损的情况下,只要曹魏那边不出现大的纰漏,不管诸葛亮如何大才,都注定最后不可能成功。
所以,就算孙权不杀关羽,刘备其实同样会和他翻脸,坚持和东吴开战。因为荆州这块地盘,对于蜀国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关系到整个蜀国未来的命运。有这块地盘,蜀国就有希望统一天下。没有这块地盘,蜀国就注定必败无疑。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荆州之战是三国历史走向的分界点。在此之前,刘备阵营的事业突飞猛进,不但占有了荆州大部,还夺取了益州和汉中。曹操在刘备的攻势面前节节败退,一筹莫展。但是,就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孙权撕毁盟约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此举让刘备在登基后,决定发动伐吴之战,为关羽报仇。那么,如果孙权当时没有杀关羽,刘备是否还会讨伐东吴吗?
一、关羽之死。在刘备发动伐吴之战后,孙权派诸葛瑾以私人的名义劝阻,派使者以官方的名义求和,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后人评价孙权的行为就是,一个强盗占了别人的房宅,杀了别人的亲人,当别人来报仇的时候,却要和受害者握手言和。这种纯粹的赖皮行为,是任何人都不会容忍的。
孙权要夺取荆州,是因为他的战略目标决定的。孙权的战略目标是全据长江,建号帝王,争夺天下。这样,他就要占有长江上游的荆州。即便是不实现他争夺天下的目标,出于自身的战略安全,他也要占有荆州。如果没有控制上游的荆州,就好像孙权的后院没有了院墙,时刻提心吊胆。
因此,孙权一方面和刘备联盟,共抗曹操。一方面对荆州虎视眈眈,时刻想收入囊中。正是这种患得患失的思想,使得他不能下定决心,在淮南方向上与曹军决一死战。他对淮南的攻势大多是虎头蛇尾,是一种骚扰性质的战斗。在对刘备的主战派吕蒙接任都督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以武力夺回荆州。
从军事角度来看,吕蒙袭取荆州的战役是十分成功的。东吴趁关羽的主力被牵制在襄樊前线,后方空虚的机会,吕蒙率领军队白衣渡江,逼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和江陵守将糜芳。这样,吴军几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荆州。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东吴采取攻心政策,对俘获的关羽军队的家属进行优待。这使得关羽的将士失去战心,大军离散。关羽空有一身韬略,也只能败走麦城,不久在突围的过程中被擒杀。吕蒙的这场荆州之战,也成为古代的经典袭击战的战例之一。
二、关羽的死因。在这场战役中,孙权和吕蒙早就达成了共识,一定要置关羽于死地。在包围关羽于麦城的时候,孙权害怕关羽逃走,还专门让虞翻算了一卦。虞翻得到的结果是,关羽不久就会断头。在关羽被擒获后,几乎立刻被东吴就地杀害。孙权得到关羽被杀的消息后,还高兴地夸赞虞翻算的卦准确。
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孙权君臣必然要杀关羽的心情。那么,孙权已经夺取了荆州,又为何要对关羽斩尽杀绝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对关羽的惧怕。这主要是因为关羽的出众的军事能力造成的。
关羽是当时军事能力最强的将领之一,这一点得到了当时所有人的共识。关羽出身北方,他擅长步战。他的武艺出众,既能够指挥千军万马,又能够冲锋陷阵。到了荆州后,他又负责组建训练了刘备的水军,成为擅长水战的将领。而且他还熟读《春秋》,有一定的文化,曾经担任过刘备的徐州太守。在刘备阵营中,关羽是一员难得的文武双全将领。
由于关羽的人品才能,他也得到了曹操的器重。在徐州之战中,曹操千方百计收降关羽,想让他为己所用。但是不管曹操如何拉拢,关羽不为所动。他为了报答曹操的恩义,在白马之战中阵斩颜良。然后关羽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麾下,继续为刘备效力。
由于关羽的能力和忠心,他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在《隆中对》里,他是预备率领荆州军队北伐宛洛的主将。在刘备率领部下入川后,关羽成为独当一面,镇守荆州的大将。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更是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他成为刘备阵营中当之无愧的首席武将。
关羽在镇守荆州期间,遭到了曹军的多次进攻。在关羽的防御下,荆州的防务无懈可击。关羽的军事能力让大家有目共睹,东吴君臣更是看在眼里。东吴想要夺取荆州,关羽就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坚持孙刘联盟的鲁肃掌握军权的时候,虽然鲁肃多方调和,冲突依然在所难免。
这主要是由于孙权的态度决定的。他对于关羽镇守荆州,感到如同芒刺在背。他不但将刘备当成自己的盟友,还把他当成自己潜在的对手。他让鲁肃去听取吕蒙的意见,在鲁肃和吕蒙见面后,吕蒙就向鲁肃进献了几条夺取荆州的密计。虽然鲁肃没有采纳,可是一旦鲁肃去世,吕蒙掌握了军权,关羽和荆州就成为东吴觊觎的对象。
吕蒙早早就对荆州做了武力夺取的准备,因此在湘水之争中,他轻易的就夺取了荆州的三郡。在此后,他与孙权决定武力夺取荆州后,又再次准备袭击荆州。他向孙权建议夺取荆州的理由里有一条,就是自己的身体有病,如果自己一死,东吴就没有人是关羽的对手,那样就再也难拿下荆州。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东吴君臣对关羽的忌惮。因此,在决定夺取荆州的时候,他们就决定了一定要杀死关羽,斩草除根。在他们的眼中,关羽擅长水战,对东吴的威胁最大。如果除去了关羽,蜀汉对东吴的威胁就会大大减轻。即便是蜀汉前来报复,也可以设法抵御。可以说,关羽的超强军事才能是他被东吴杀害的根本原因。
三、关羽不死,刘备是否伐吴。其实,从刘备阵营来看,关羽的死完全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包括刘备、关羽在内,都没有想到孙权能够这样无情。我们从荆州之战的过程来看,关羽在回师荆州的时候,对和平解决荆州问题,还抱有一丝幻想。他认为还会跟上回湘水之争那样,双方坐在谈判桌前,重新达成和议。因此,他才会在回师途中,多次派出使者去东吴那里接洽。
如果东吴有意为将来的议和留有余地,他们当然能够放关羽一条生路,可是东吴君臣并没有这么做。这个原因就是怕关羽逃回蜀汉后,率领军队卷土重来。那么,东吴君臣就感觉难以对付了。这是因为,杀害关羽后,东吴怕蜀汉报复,就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想要嫁祸给曹操。没有关羽的蜀汉就这么让东吴惧怕,更不用说有一位威震华夏的关羽存在了。
如果关羽逃回蜀汉,那么是否伐吴的主动权就完全操控在刘备的手中了。如果他决定伐吴,拥有关羽、张飞、法正等人的蜀军,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这是东吴无法阻挡的。刘备能够轻易的夺回荆州。如果曹操和刘备配合夹攻孙权,东吴将陷入灭顶之灾。
如果刘备想要与东吴议和,有了关羽坐镇的蜀军做后盾,东吴不得不做出让步。至少东吴要在上游的荆州分给蜀汉一部分土地,作为蜀汉完成《隆中对》的北伐基地。这样一来,东吴发动荆州之战的行动就毫无意义。
从上面这一点来看,东吴既然要占有荆州,就只能和刘备兵戎相见,那么他们就必须先下手为强,杀死关羽。这样,东吴才不会受制于人。而这样一来,刘备就只有伐吴一条路了。当时曹魏的谋士刘晔就分析说,“且关羽与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始终之分不足矣。”因此,关羽之死,是刘备伐吴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如果关羽脱险回到蜀中,是否伐吴就在刘备的一念之间了。昔日刘备在北方时,多次丢失根据地,只要关羽、张飞平安归来,他也没有对当事人过多苛责。如果关羽回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他对东吴的仇怨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同时,从战役难度上来说,伐魏只需要守住长江入川的天险,就能够集中主力北伐秦川。而伐吴不但要突破夷陵天险,还需要防备侧背的曹魏袭击。从战役难度上来说,伐魏的难度要远低于伐吴,更容易取得胜利。这样,在蜀汉建立初期,刘备在伐吴和伐魏的选择上,就会更加偏向伐魏。
关羽是熟读《春秋》的人,他一生忠于汉室,深明君臣大义。在曹魏篡夺汉室江山的情况下,他自然会以国家为重。关羽的意见应该与赵云一致,先搁置与东吴的争端,先行伐魏。诸葛亮的意见自然也是支持伐魏的。这样一来,在蜀汉朝廷中,文武的重臣大部分都会支持伐魏。
刘备在伐吴前,经过长期的考虑,就是徘徊权衡两者的利弊。没有了为关羽报仇的思想包袱,他自然会遵从大家的一致意见,采取伐魏的行动。而且当时北出秦川,伐魏的准备基本上已经就绪,再加上关羽的加入,取胜的把握会更大。这样,蜀汉抓住曹魏刚刚建立,民心不稳的机会,进攻关陇,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很大。蜀汉失去荆州,获得雍凉,并占据潼关,威胁关东,会获得更好的战略态势,为下一步行动奠定基础。
可是,东吴君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了免除后患,杀害了关羽。这样,蜀汉的报复就在所难免了。在经过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后,蜀吴两国与曹魏的国力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一起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
结语:如果关羽不死,刘备很可能不会伐吴。荆州之战对蜀汉而言,不只是丢失了土地、民众,最大的损失是关羽的死。这使得蜀汉失去了唯一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也迫使刘备不能不对东吴进行报复。东吴之所以要杀害关羽,恰恰也是害怕关羽率领的蜀军前来报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极端的讽刺。
由于关羽的死,使得刘备没有选择,他如果不为关羽报仇,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手下的信任。为了自己的集团的团结和稳定,刘备选择了伐吴。如关羽不死,逃回了蜀中,刘备反倒很可能不会伐吴。这是因为曹魏篡夺了汉室江山,以汉室继承人自居的蜀汉君臣,当然要先伐魏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这样,伐吴反倒不是当务之急了。可是东吴君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杀害了关羽,招致了蜀汉的讨伐。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即使关羽不死,刘备依然会发动夷陵之战,刘备此时攻打孙权更多的是无奈的选择。
1公元220年10月,曹丕篡汉后,蜀汉中流传汉献帝已经被乱臣贼子曹丕害死了的消息。
刘备怒斥曹丕狼子野心,誓与曹贼不共戴天。
然而,汉献帝并没有死,反而还有了封国,在封国土地内依然可以以汉自居。
刘备为何要散布假消息呢?
因为汉献帝是禅让,属于“自愿”的 这就代表,曹丕称帝是顺天承命,是合法合理合规的。
从此以后,刘备匡扶大汉,兴兵讨贼的口号不能喊了,而且刘备还成为了匪首了,属于乱臣贼子行列了。
刘备必须要宣称是曹丕害死了汉献帝,把曹丕说成篡汉弑君的贼子,而不是顺应天命的帝王。
这样,刘备的大旗还能继续用,在谎言拆穿之前,刘备只要称帝了,那么大汉的旗帜依然可以用。
刘备继位后,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刘备没有兴兵讨伐“害死”汉献帝的凶手曹丕,反而要给“恩若兄弟”的关羽报仇。
曹丕篡汉,按道理说,曹丕才是刘备的头号大敌,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形势上,刘备都应该联合孙权打曹丕。
刘备为什么会出此昏招呢?真的只是因为给关羽报仇吗?实际上刘备选择伐吴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2关羽刚刚战死不久,曹操也离世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第一次向曹魏传递了好感。
刘备派使者韩冉带着国书前来吊唁曹操,并以厚礼相送。
备闻曹公薨(hōng),遣赠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
刘备的目的是安抚住曹魏,缓和两国矛盾,联合曹丕一起攻打东吴,给关羽报仇。
可这时候的曹丕已经准备篡汉了,所以直接杀了使者韩冉,并且曹丕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攻打刘备。
因为曹丕篡汉,刘备又以汉室宗亲自居,天天嚷着要灭贼兴汉,刘备是曹丕的头号政治大敌。
因此,从曹丕方面来说,无论刘备对东吴是什么举措,都会兴兵伐蜀。
曹丕命夏侯尚为正南将军,领荆州刺史,然后带着徐晃、孟达一路打回了上庸,夺了蜀汉的东三郡。
刘备和曹丕彻底断绝了缓和关系的可能性。
而孙权自从夺了荆州之后,也根本没想着和解,他是奔着弄死蜀汉去的。
孙权攻下荆州之后,封了刘璋为益州牧,并且把刘璋安排在了秭归。刘璋本来就是益州牧,后来被刘备攻下益州,刘璋就让位了。
现在孙权封刘璋做益州牧,这摆明是把刘璋作为招降纳判的政治符号的。
不仅如此,孙权封周泰为汉中太守,完全一副把刘备的地盘瓜分的架势,这是要攻打蜀国的节奏。
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拜泰汉中太守。
这时候蜀汉的国际形势非常紧张,一边是和刘备争夺正统的曹魏,一边是要一条路走到黑,打算弄死蜀汉的东吴。
刘备极有可能陷入双线作战的尴尬局面。
3如果刘备举全国之兵北伐曹魏,那么照孙权的架势,极有可能背后捅刀子。
孙权现在占据了主动权,他本就向曹魏称臣,和曹魏之间没有政治矛盾,刘备现在局面尴尬,很需要东吴这位盟友。
可孙权偏偏就是不给刘备台阶下,还一直嚷嚷要打到成都。
刘备这辈子真的从来就没怕过谁,你越是吓唬刘备,刘备越是敢跟你死磕。
孙权好景不长,公元211年,曹仁把孙权的襄阳打下来了。
襄阳是阻挡北军南下的关键所在,襄阳在手,会大大降低荆州北部的压力,反之,襄阳易主,荆州门户洞开,荆州地区随时可能面临曹魏大军压境的局面。
孙权的扬州本来已经非常紧张了,只剩下长江这最后一道天险了,如今荆州地区也要随时面临大军压境。
这时候,刘备选择了伐吴。
因为对于刘备来说,刘备的北伐有一条天然屏障——秦岭。
这也是诸葛亮北伐要走的地方,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运粮的噩梦。
曹丕一旦进攻刘备,成本高,还很可能陷入僵局,从利益角度来说,曹魏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不会选择攻汉中。
而刘备打孙权,就给了曹魏另外一个选择。
此时东吴的荆州门户洞开,扬州战区的国防线也已经被压到了长江边上,只要刘备出兵牵制住了孙权荆州的力量,曹丕见到有机可乘,便会南下伐吴。
那时候,面临双线作战的就是东吴孙权了。
一旦刘备不攻打东吴,曹丕看不到机会,那么曹丕肯定先和刘备死磕,毕竟俩人是政治敌人,都要争夺天命,争夺正统的。
曹丕攻打汉中,孙权肯定背后捅刀子,所以要在曹丕攻打汉中之前,先攻打孙权。
这样就能祸水东引。
而且东吴本身就像曹魏称臣,如今东吴襄阳被夺,荆州门口已开,东吴危险了,孙权肯定会再次向曹魏服软,联合曹丕伐蜀。
本来东吴和蜀汉联合是最正确的决定,如今东吴一心想弄死蜀汉,两者关系不能缓和,刘备只能选择把压力转移给孙权。
而且刘备攻打孙权,因为秦岭的存在,不用担心曹丕,粮食不好运加上蜀汉的天险,双重保险。
曹丕打东吴就相对容易多了,最起码运粮不是大难题,而且如今东吴扬州地区国防线已经被曹丕推到了长江边,加上刘备牵制东吴的荆州军,只要曹丕不傻肯定不会选错。
4对于刘备来说,此时进攻东吴,不仅可以避免蜀汉出现双线作战的可能性,还能获得一定的利益:
即使攻不下荆州,面临双线作战的孙权必然会再次来到谈判桌上,蜀汉便能瓜分荆州部分地区。
到时候孙权无法和曹丕谈判,已经打到家门口了,谈判就只能将东吴划入曹魏版图。这时候只能和刘备谈判,和刘备谈判,只会损失荆州部分地区。
虽然从政治角度来说,刘备伐吴错误,单从军事角度来说,是最正确的决定。
这次机会曹丕没有把握住,否则三国很可能提前结束了。
总结曹丕篡汉称帝,首要目标必然是打掉刘备这个大汉残留的政治符号。
孙权偷袭荆州,即使不杀关羽,也已经等于和蜀汉决裂。施暴者往往最仇视的就是被害人,孙权一心要消灭蜀汉。
此时的蜀汉面临双线作战的危险局面。
与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主动发兵,牵制住孙权的荆州军。襄阳的丢失,让孙权也陷入危险的境地,曹丕见到有机可乘,必然南下进攻东吴。
孙权一旦面临双线作战,很可能回到刘备的谈判桌前,刘备便可以趁机夺回荆州部分地盘。
综合来说,即使东吴不杀关羽,刘备也会发动夷陵之战,这是刘备无奈下的选择,不伐吴,蜀汉就危险了。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二爷,刘备还会打孙权吗?关二爷对于刘备来说,并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将领,而是从刘备起家时就追随自己三十多年,并为实现誓共死的诺言,而弃荣华富贵而不顾的好哥们。还有,孙权不是以敌人的身份明面攻击关二爷的,而是以盟友的身份阴袭关二爷的。所以,刘备是很难咽下这两囗气的。但是,这两口气,或多或少的仅是面子问题,所以,刘备东征孙权还有其它的原因。第一个是,丢失了荆州完全打乱了刘备集团两路北伐的战略。在“隆中对”中,在有利条件岀现的前提下,刘备统军出益州进攻关中,一员大将率军由荆州进攻中原(至少这一路的进攻为佯攻,起牵制作用)。为此,刘备要夺回荆州。第二个是,当时在刘备集团中文臣武将,有不少是荆州籍人士,刘备东征孙权,肯定也符合他们的心理,甚至他们对刘备的东征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个是,刘备已在荆州经营了近二十年(包括寄居荆州阶段),所以荆州虽丢,但民心尚存,这应该也使刘备有信心重夺荆州。最后,刘备的东佂孙权,不一定是非要夺回荆州,而仅是为了夺回部分地区,尽量将孙权的势力范围向东推,和教训孙权,并找回点面子。因此,孙权阴袭荆州后,杀不杀关二爷,刘备都会东征的。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发动这场战役的起因,就是关羽被杀,刘备要给关羽报仇。难道孙权不杀关羽,刘备就不会打孙权了?
其实说到底,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报仇只是其中原因之一。主要的原因还是东吴偷袭荆州,致使荆州丢失。在诸葛亮等人看来,失去荆州的蜀汉,可谓丢失了半壁江山。因此刘备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荆州。
就算是关羽未被杀,以关羽孤傲的性格,事后肯定会帅兵马,来打东吴,以雪丢失荆州的耻辱。所以不管怎么说,只要是孙权夺了荆州,不管杀不杀关羽,刘备都会攻打东吴。
假如孙权只夺荆州,不杀关羽,刘备还会打孙权吗?
对于一个有志天下的枭雄来说,自己的生死是至高的利益。地盘是他的根本利益!妻子,兄弟,子女,臣子,子民统统都是可以牺牲的。
你看看刘备的做法:
一是一失徐州。刘备得徐州后,又收容吕布屯小沛。然后以征淮南袁术的名义带关羽和丹阳兵主薄许耽出去。留张飞和丹阳兵司马章逛留守徐州,丹阳兵首领下邳相曹豹守下邳(刘备明显是要分割丹阳兵三统领)。刘备关羽许耽一走,张飞立即设酒诱杀曹豹,章逛见曹豹被杀,当即起丹阳兵与张飞大战徐州市内,徐州从事陈群别驾陈登见徐州大乱,出城去小沛邀请吕布入城平乱,徐州被吕布占据。刘备关羽张飞回徐州争夺时,许耽章逛带丹阳兵离开了徐州,刘备新收的徐州兵见刘关张如此不道义,一哄而散回归徐州投降吕布。此时刘关张只剩下二百亲随,然后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发生了:刘备居然向吕布请降!尔后屯小沛!在这件事情上看,刘备只要保命,脸都可以不要!
二是二失徐州。刘备杀车胄二得徐州后,曹操东征徐州,刘备出战失败,然后刘备老婆不要了,关羽张飞不顾了,统统都抛弃,一个人跑路去投袁绍。从这件事情上看,刘备哪有夫妻之情,兄弟之义?
三是长坂坡之战。刘备带十多万军民宿营长坂坡,曹纯文聘带五千铁骑突然长坂坡,一举击溃十多万军民。然后刘备诸葛亮在张飞等几十个人保护下,撒腿就跑,一直跑到油江口(后改名公安)才停下来。从这件事情来看:刘备两个老婆不管,周岁儿子两个女儿不要,十多万军民不顾,只要自己逃脱就行!哪顾夫妻情份,君臣大义,抚育之责?
四是分南四郡。216年,孙权夺长沙桂阳长沙零陵。刘备立即令关羽屯兵三万于公安,自领大军六万屯秭归,准备争夺南四郡。从之件事情看,刘备没有盟友道义。
因此:。刘备没有夫妻之情,兄弟之义,抚育之责,军民大义。他只要地盘,只要别人为他负出,不要脸面道义的枭雄。只要孙权袭取荆州,不论是否杀关羽,都是必征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