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为什么汉朝没有惩罚他?

年少有为是值得钦佩,但这事会不会过分了?为什么汉朝没有惩罚他,反而成了佳话?明明只有帝王才能封禅

霍去病当年在远征匈奴之时,的确擅自“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对于这个太过狂妄的行为,通常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交通不便,没有条件事先奏请汉武帝;第二,最大限度的宣扬了汉朝的国威,震慑了匈奴。

故而,汉武帝在当时并没有惩罚他,但是,并不代表汉武帝对此事毫无芥蒂。甚至有人推测,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或许与此事有关联。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他是西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一道被汉武帝誉为“帝国双壁”。

霍去病少年成名,极其善于进行长途奔袭作战,积极贯彻执行了汉武帝提倡的“大迂回、大穿插”思路,强有力的震慑了匈奴对于西汉的军事对抗,彻底扭转了西汉建国初期对匈奴的战略守势。

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奇才,在元狩六年时竟突然离世,年仅二十三岁。去世时,距离他人生的最巅峰漠北大捷并“封狼居胥”,只过去三年而已。

闻讯后,汉武帝表现得悲恸万分,为了彰显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刘彻下旨追封其为景桓侯。据《史记》记载:

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又据《汉书》记载: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

问题来了,对于霍去病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无论是《史记》或者《汉书》都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甚至到了欲盖弥彰的程度。一个“卒”字,一个“薨”字,这种记载是何其的简单。反而,史料却对于汉武帝如何祭奠霍去病进行了详尽的记述,为何会本末倒置?此处必定存有隐情。

后世关于霍去病的死因,争论已久。观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死于疾病、死于瘟疫、死于外戚……。但是,个人认为以上观点都能被推翻,结合史料的记载和汉武帝的性格来看,我大胆判断霍去病之死与汉武帝有直接关系。

在卫青和卫子夫崛起后,卫氏集团迅速成为最强的外戚。加之,太子刘据为皇后卫子夫所生。为了防范未来外戚干政,汉武帝开始暗暗打压卫氏。

在此背景下,霍去病在军中迅速崛起,而“封狼居胥,禅于姑衍”就是他人生的最高光之时。漠北大捷后,完全深入到匈奴的腹地,在此祭告天地,并且宣誓主权,就是为了达到震慑敌胆的目的。

但是,这种封禅和祭天的行为,绝不是谁都可以为之的。尤其是,在严格区分礼教和等级的封建社会更是如此。根据《史记·封禅书》的记载,能够有资格进行封禅祭天的人只有皇帝,而且还得像尧、舜、禹这样的帝王。

春秋时期,齐桓公已经成为了诸侯的霸主。为了宣扬国威,他希望举行祭天仪式,结果遭到了管仲的坚决反对,只得作罢。因为,只有“受命于天”的帝王才有此资格。

而霍去病事前并没有请示,就敢代表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这不仅是鲁莽,更是明显的逾越,是对皇权的蔑视。

在霍去病班师回朝后,汉武帝对此事引而不发,是因为他急需霍去病在军中制衡卫青,防止卫氏集团一家独大。

可惜,霍去病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对汉武帝的用意一无所知,依然凭借军功我行我素,固执的维系着自己与卫氏之间的亲情关系。

一、射杀李敢

在漠北之战中,名将李广因为作战不力而被卫青问责,受辱后引刀自刎。从此,李广之子李敢开始记恨大将军卫青,多次对卫青无理,甚至拔剑相向。

霍去病得知此事,竟然不顾国法军纪,一箭射死了李敢。以此,全力维护卫青在军中的绝对地位。显然,这与汉武帝在军中制衡和限制卫青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参与争储

元狩六年,极少参与政治事务的霍去病,联同当朝丞相、御史大夫、太仆、太常和太子少傅等人,联名上疏“请立三王”。据《史记》记载:

今臣去病上疏,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诸皇子封王这件事,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但对于卫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诸皇子一旦封王,就应该离开长安,前往各自藩国赴任。这样一来,太子刘据的地位就会稳固。

所以,“请立三王”表面看起来是诸皇子受益,实际却是太子刘据受益,卫氏集团受益。此刻,武帝真切的感受到了卫氏的威胁,感受到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共进退。

于是,新账旧账一起算,霍去病已经到了不得不杀的地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旁证。霍去病封狼居胥发生在公元前119年,而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又亲自到泰山进行了一次封禅大典。可见,即便已经时隔了九年,但汉武帝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非要通过自己亲自封禅来抹去当年封狼居胥的历史影响。

综上不难看出,霍去病封狼居胥的鲁莽之举,已经严重触犯到了汉武帝的逆鳞,并且成为他日后离奇死亡的重要原因。

回答完毕!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 ,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为什么汉朝没有惩罚他?

霍去病一生最闪耀的时刻就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但封禅乃是帝王祭拜天地特有的方式,由秦至清的历史长河中只有12位皇帝有过封禅的记载,而且多是秦皇汉武、唐宗光武这样拥有丰功伟绩的帝王,为何霍去病敢越制封禅,而且还没受到惩罚呢?

(霍去病剧照)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两路北伐,其中卫青带着李广等传统将领出定襄走西路;霍去病自己带轻骑出代郡走东路。两路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西路由于李广迷路,错过了围歼的时机,导致战果不能扩大,所以留下了李广难封的千古遗憾。而东路的霍去病却北进两千多里,歼灭匈奴左贤王部七万余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在此战后扩大战果,追击至狼居胥山 (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推进至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

(狼居胥山坐标)

汉朝封禅的形成

封禅其实就是祭拜天地的仪式,这种仪式据说是夏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封为祭天,禅为祭地。而封禅的集大成者就是始皇帝,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便开始了“春秋大礼”的梳理,封禅也在其中,但由于儒士们对于春秋礼仪的理解众说不一,最终由秦始皇拍板,大致以秦国旧礼,融合春秋时期的统一礼制,形成了所谓的封禅大典。

(秦始皇封禅)

公元前219年,始皇帝封泰山,禅梁父山,这便开启了帝王蹬泰山筑坛祭天,于泰山下小丘除地祭地的礼制。后来的秦二世胡亥也于公元前209年封泰山,这个举动在史学家看来,并非是传承性质的,而是帝王“受命于天”的表达方式,扫六合的秦始皇、不当立的胡亥,都是想要表达皇位的正统性。所以后世的封禅也多有这层含义,比如武则天封嵩山,算是另起炉灶,避开了封泰山的传统,就是想要表达武周为开辟性质的正统,而非传承老李家。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并没有进行封禅,一方面是因为汉初内忧外患,国家百废待兴,刘邦无心这种大型的祭祀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刘邦的礼制建设并不顺利,高祖初期,“三姓家奴”叔孙通以秦朝礼仪包装汉朝,于长乐宫建成的当年(前202),举行了大型盛典,刘邦虽然体会到了君王的尊贵,但总觉得秦朝的味道太重,加之诸侯王的叛乱,刘邦认识到礼法重于形式,而非切于实际,并不能约束诸侯,所以又尝试过陆贾等人的儒家思想来包装皇权。到文景时期,黄老思想在法家晁错、儒家贾谊的崛起之下,逐渐势衰,至武帝时,便有了“天人合一”的主流思想,所以从高祖至武帝期间,汉朝还属于思想体系的摸索阶段。

“元年,汉兴已六十馀岁矣,天下乂安,荐绅之属皆望天子封禅改正度也……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诸所兴为者皆废。”——《史记·孝武本纪》

在摸索阶段,汉文帝有过封泰山的打算,最终还是因为顾及国家财政问题而作罢。到了汉武帝登基后,汉朝已是国库丰盈,只是窦太后坚持黄老治国,武帝的封禅之意受到压制,待窦太后去世后,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加之“天人合一”思想体系的完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都已具备,所以成为汉朝第一位封禅的帝王。也正是汉武帝时期的六次封禅,使之成为后代帝王的标配。这里不再单单表达正统,由于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后世帝王也会以功绩来衡量是否蹬封泰山。而且武帝的封禅大典是礼仪完备的祭祀活动,是秦朝始皇帝之封禅的加强版,也是后世沿用的标准版本。

(窦太后与景帝剧照)

霍去病封禅有无越制

上文梳理了汉武帝时期是如何恢复封禅的,那么霍去病作为汉武帝时期的武将,为何能够在远征途中进行封禅呢?这就要从霍去病的封禅时间和地点来看了。

霍去病封狼居胥、禅于姑衍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第一次封禅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10年),也就是说霍去病封禅时,汉朝都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封禅礼制,换言之,黄老思想的主导下,封禅的意义本就不大。道法与儒家不同,没有礼仪的束缚,并反其道而行之,在皇权方面,认为刘氏政权并没有必然性,也没有固定性。这是因为汉初人们对分封的记忆过于清晰,中央集权难以推广,道法两家的思想更加务实,并不要求神化皇权,而是想法使刘氏政权稳定持久发展,等思想记忆停留在战国分封的人们逐渐死去,新生代就会顺其自然的接受新社会。

(封狼居胥)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史记· 封禅书》

所以霍去病的封禅与当时的思想并不冲突,而且当时也没有封禅制度的框架,甚至是皇帝都不清楚封禅怎么搞,正如《史记》记载的,汉武帝想要搞封禅的时候,还要派出一系列儒家官员编排礼仪、制订章程。霍去病封狼居胥的时候,封禅也非皇帝专属的祭祀活动,正如司马迁所说,当时的天子祭名山大川,诸侯也能祭其疆域内的名山大川。霍去病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就以战功封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河西之战中被拜为骠骑将军,位同三公,只要不是古人眼中离天最近的东岳泰山,他是有资格封禅其余四岳的,何况一个版图之外的狼居胥山?

再者说来,封狼居胥有强烈的政治意义,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元光北伐”时,唯一一胜就是卫青直捣龙庭,俘虏700人,这被称为汉匈之战的首次大捷。而霍去病这次封狼居胥是在匈奴腹地,当年卫青虽然捣毁龙庭,但由于其余三路北伐军中,一路被全歼、一路惨败、一路无功而返,所以卫青是见好就收,退回了中原。霍去病的封禅相当于在匈奴的地盘宣誓了主权,这个意义就有所不同了,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就是跑到狼居胥山插下界碑,刻上大汉王朝!因此这是汉武帝开疆扩土的功劳,不仅不会惩罚霍去病,反而是“以五千八百户益封票骑将军”。

(汉武帝、霍去病剧照)

另外根据《史记》记载,匈奴人也有一些祭祀的习惯,尤其是正月、五月、九月会有三次大祭,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以霍去病“稳准狠”的作风,想必此举是有杀人诛心的意图。在战胜匈奴人后,他在匈奴的地盘以汉人的形式祭拜天地,是对匈奴内心信仰的彻底打击。由此来看,霍去病的行为不仅没有越制,而且是在武力征伐之外,在匈奴人的心中揳进一枚钉子。对于汉廷来说,这种杀人诛心的做法可谓是大快人心,饱受匈奴侵扰和羞辱的汉廷,也在此刻解了一口恶气!因此朝中更无人会对封禅一事大做文章,霍去病此时就是汉家人人崇拜的偶像,是一个民族气节的杰出代表,也是从此刻起,封狼居胥成为历代武将心中的最高追求。

综上,霍去病的封狼居胥、禅于姑衍发生在汉武帝封禅之前,这个时期汉朝并没有形成帝王封禅的规制。古之封禅虽有等级限制,但霍去病并没有越古制,他的身份已同三公,享有泰山之外的封禅资格。而且霍去病的封禅是在匈奴地界,对于好大喜功的汉武帝来说,属于开疆扩土的一部分,因此是赢得武帝的赏赐,而非惩罚。就民族情感来说,霍去病的这个行为也使举国振奋,年轻的霍去病化身偶像,这就淡化了封禅的规制讨论,民心所向,帝王欣赏就将封狼居胥定义成了荣耀,而非越制!

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为什么汉朝没有惩罚他?

这不是假死遁了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