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薛宝琴是不是名列九天薄命司,书中没有明确交代。题目说明中置疑,“薛宝琴这个人物这么完美,为什么却没有被选进薄命司?”。能否入选九天薄命司,考察的不是谁更完美,反倒是谁的缺陷更多,结局更为悲剧。第五回书中所有的判词、曲,无一例外是悲剧式的,即便是《留余庆》,巧姐的命运与在荣国府时比,那也是天差地别了。
所以,薛小妹是不是九天薄命司中之一钗,或者说这个人物是不是警幻仙境中的三十六天罡之一,那得从故事中找出她的悲剧元素出来。假如宝琴的结局与点到的金陵十五钗命运相似,结局一样,那她一定入选了薄命司,名列副册或者又副册。那么,薛宝琴究竟来自何方,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薛宝琴出场,预警群芳悲剧说薛宝琴完美,其中的一条理由大概是贾母非常喜欢她,喜欢程度甚至超过了林黛玉、薛宝钗。那么,贾母为何喜欢薛小妹呢?是选中她做贾宝玉的老婆吗?
薛宝琴出场,是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而且,她的出场背景十分特别,是在香菱学诗做完最后一首,即将加入大观园诗社之时。这个时间节点为何特别,请看下文分解。
因父亲在京时,将她许配给了梅翰林家,薛蝌便带着小妹前来完婚而暂居在大观园中。宝琴与一同到来的李纹、李绮、邢岫烟见过贾母,贾母高兴地说:“怪道昨日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贾母这话,在咱们这点煤油灯时还经常说,灯花爆了,那就预示着家中有大喜事,爆了又爆,那就不是什么好兆头了。
贾母这番话,至少对应了两个细节。其一,就是书中的“吴新登”。这个人物出现在贾宝玉与薛宝钗比通灵的故事中,脂砚斋说吴新登是“无星戥也”,把这个人说成了没有星戥子的秤杆子。其实,吴新登就是“无芯灯”、“无星灯”,天上没有了星星,明月如灯,甚至是没了芯的灯,哪里还有“光明”呢?所以,贾母说“灯花爆了”,爆了还又“结了”。结了,岂不就是“完结”了吗?
其二,贾元春元宵节灯谜谜底就是“爆竹”,“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不就“爆”了吗?“回首相看已化灰”,又是薛宝琴《怀古十绝·赤壁怀古》的伏笔,“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真真国一场大火,“回首相看已化灰”。“英魂”之“英”,不就是红楼群芳吗?所以,薛小妹写完《怀古十绝》,胡庸医就来到了大观园,虎狼“胡乱”之祸悄然而至。
薛小妹出场的这回书中写了“割腥啖膻”,其寓意当出自“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别看那些脂粉香娃吃得热闹,其实就是暗喻了红楼群芳即将面临的背景命运。所以,自薛小妹进入大观园,贾家便开始笼罩了更为稠密的阴云。
贾母为何放弃了薛宝琴贾母因薛宝琴等人的到来而十分欢喜,大观园的姐妹更是称羡不已,纷纷赞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这样一笔,薛宝琴那就力压红楼群芳了,岂能不完美?
老太太更是格外喜欢宝琴,逼着王夫人认作干女儿,还特别送一领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金碧辉煌的斗篷,名叫“凫靥裘”。史湘云说:“可见老太太疼你了,这样疼宝玉,也没给他穿。”贾母是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老太君,对薛宝琴格外高看一眼,这样的人物难道不完美?
红楼群芳在芦雪广“逐鹿”,割腥啖膻,喝酒猜谜,赋诗联句,好不惬意。薛宝琴却带着丫鬟踏雪寻梅,一副仇十洲《双艳图》跃然纸上,美得贾母赞叹不已:“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出了园子,吃罢饭,薛姨妈又来了,“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见贾母打听宝琴的生辰八字,便猜想贾母要给宝玉求配。薛姨妈当然愿意作成这桩婚事,只是薛宝琴已经许配给了梅翰林之子,便半吐半露地说宝琴已经许配人家了。王熙凤没等姑妈说完,便急得直跺脚,惋惜地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贾母笑着问王熙凤:“你要给谁说媒?”王熙凤答道:“老祖宗别管,我心里看准了他们两个是一对。如今已许了人,说也无益,不如不说罢了。”贾母知道王熙凤所说的那一对是谁,因为宝琴已经许配人家,也就作罢了。
贾母为何看上薛宝琴,是因为她“完美”吗?书中貌似有这个意思,但未必真是这样的寓意。贾母之所以起了以宝琴配宝玉的念头,原因并不是宝琴有多完美,而是为整个家族着想。因为,薛宝琴在《怀古十绝·梅花观怀古》中写了这样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宝琴是“柳边”的人,这是贾母想以薛宝琴配贾宝玉的动机所在。
同时,又是“不在梅边在柳边”这句诗,交代了贾母最终放弃了薛宝琴。也是因为这句诗,以及王熙凤的跺足抱憾,证明薛宝琴必定是九天薄命司的一员。
为什么呢?
“不在梅边在柳边”究竟指的是谁梅花观,在《红楼梦》中指的是栊翠庵和宁国府,栊翠庵中有不僧不道的妙玉,宁国府则是修道的贾敬。贾敬就是“嘉靖”,妙玉则是“庙宇”,薛宝琴踏雪寻梅,就是在朱家庙宇“怀古”。
朱元璋葬于金陵独龙阜,其陵寝案山就是孙权墓,孙权葬在梅花山——这就是所谓的“梅花观怀古”,与第一首《怀古》照应,赤壁之战就是孙刘联手火烧战船,导致了“无限英魂在内游”。这只战船在《红楼梦》中,就是秦可卿的棺材板樯木,以及探春远嫁的大船,樯,舟具也。
因而,此时的荣国府已经不在“梅边”,薛宝琴入了都中,也不在金陵“梅边”。虽然不在梅边,但他们依然在“柳边”,柳,指的是南方朱雀七宿之一的柳宿。南方朱雀,便是指的燕雀湖上的朱家皇城,象征了明朝。“柳”声部是“卯”,就是贾元春判词中的“虎兔相逢大梦归”中的“兔”,卯兔是月的象征,书中的明月肯定指的是大明王朝,绝对不可能是清朝的“月派”。
“不在梅边在柳边”,寓意为大明虽然如无芯之灯,虽然已经是“万里腥膻如许”的年月,但南明皇统还在,贾家依然生活在“红楼”之中。然而,末世劫难已经来临。
贾惜春与水月庵的智能儿有很深的交集,也是因为智能儿,惜春便怀着强烈的出家愿望。贾惜春出家之地,就是水月庵,这一钗也是在“柳边”。“水月”,就是明清之交的意思,“水”便是薛宝琴所说的真真国,水国。水国究竟在哪里,请看下文解读。
简单举这几个例子,薛宝琴等人都是“不在梅边在柳边”。而在元春省亲点戏时,以《离魂》暗藏了林黛玉才是“不在梅边在柳边”的真正主角。这出戏,说的就是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生死恋情,“梅柳”便隐含其中。
梅,谐音“煤”,也就是“颦颦”这个妙字的出处:“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黛石”,其实就是“煤”,乃崇祯自缢之煤山。大明灭亡,南明皇统继续抗清复明。所以,自秦可卿死后,《红楼梦》的主体故事写的是南明时期朱家皇统在大火并中灭亡的末世劫难,绝不是什么“康雍乾”三朝,这三朝是清朝的盛世,哪里是什么“末世”?
“不在梅边在柳边”暗藏了金陵群钗的结局命运,书中以薛宝琴许配梅翰林之子为文本线索,暗伏了这样的终局故事。那么,宝琴必定就是九天薄命司中三十六“天罡”之一。
历来,都以这句诗猜想,薛宝琴后来嫁给了柳湘莲。其实,“柳湘莲”也是金陵群钗结局的一种暗喻,或者说是诸多结局中的一种,好比秦可卿、林黛玉有几种死法一样。柳,就是上面所说的大明王朝的象征。湘,至少对应了“潇湘妃子”,“湘江水逝楚云飞”,隐藏了林黛玉、史湘云出家全州湘山寺这样的结局。
莲,是甄英莲的“莲”,其判词云:“根并荷花一茎香”。“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这其中便有“不在梅边在柳边”之意,荷花便是和尚之谐音,也是金陵群钗中有人出家为僧的隐喻。
王熙凤判词与“真真国”王熙凤是来自“末世”的凡鸟,其判词中有一句“一从二令三人木”被认为是“红楼死结”。我曾经解读过这句判词,说的是朱休、秦休、春休、琹休、众休、冷休,其中的“琹休”指的就是薛宝琴休。宝琴,是《红楼梦》中的一道重要符码,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她有多完美,而是她的出现,暗喻了南明时期两大藩王的终极命运。
第一大藩王,就是桂林靖江王。靖江王朱亨嘉因为取代大明皇统,涉嫌谋逆而被隆武帝朱聿键活捉。朱聿键缢杀了朱亨嘉,却宣称其得暴病身亡。朱亨嘉的儿子朱若极被一个太监藏在雪洞之中逃过一劫,此后,朱若极到全州湘江边上的湘山寺出家,他就是后来的大画家石涛。
朱亨嘉死后,朱聿键以其堂弟朱亨歅袭爵。三春之后,朱亨歅又被大明叛将孔有德缢杀于民房之中。孔有德则被永历大将李定国所迫,走投无路之际纵火焚烧王城,然后自刎身亡。桂林王城被烧成“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靖江王就此灭亡。
荣国府就是桂林靖江王府,荣禧堂中所隐藏的“荣穆王”,是朱亨嘉父亲朱履祜的谥号。靖江王城是朱元璋敕建,以石头筑城,是缩小版的金陵皇城。所以,书中所说的都中金陵,实际上是这座小金陵城。
第二家藩王,就是桂王朱由榔。靖江王灭亡前,桂王朱由榔被推举为大明皇统登基称帝,即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明节,朱由榔为吴三桂所迫,乘坐缅甸大船,顺大金沙江而下,逃到“真真国”避难。永历十六年正月,吴三桂逼迫缅甸王交出朱由榔。同年六月,吴三桂以弓弦将永历皇帝勒死于昆明篦子坡。然后,下令焚烧其棺木。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贾元春、贾母、薛宝琴三人的“预言”组合起来,就是这段南明的隐喻。
这些历史,又都隐藏在《红楼梦》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以及探春远嫁、元妃之死都与朱由榔有关。而“玉带林中挂”、“自从两地生孤木”、“从今分两地”既说的是桂林靖江王,也隐藏了桂王(永历帝)、吴三桂等符码,是明朝彻底灭亡的“大预言”。
薛宝琴说,她八岁时随父亲到西海沿子真真国,遇见一个十五岁的女子,这个女子会写汉诗。这段故事有两重寓意:其一,西海沿子真真国就是缅甸,因为“泼水节”、“咒水之难”又被隐写为“水国”——“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说的是朱由榔在缅甸的苦难经历。
其二,真真国女子,就是“女真”。水国,就是鼠国,暗指的大清。永历十六年,是康熙元年,康熙这年八岁。吴三桂进入缅甸追杀南明最后一家皇统,时在顺治十八年,所奉诏令是顺治留下的。顺治十八年即永历十五年,真真国女子当年十五岁。
南明灭亡出自薛宝琴口中,这个女孩就是继秦可卿、贾元春之后,预见贾家之败的代言人。王熙凤判词中的“琹休”,说的就是薛宝琴。既然如此,宝琴为何不能入薄命司呢?
贾母最终放弃薛宝琴,恐怕也是她预见了贾家这样的结局吧。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不请自来。薄命司正如它的名字,被选中的女孩子都是薄命的红颜,薛宝琴的命运却不同于大观园里那些最终走向悲剧的女孩子,却是命运独好。具体理由如下:
1、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薛宝琴早就许配给梅翰林之子,在第五十回时薛宝琴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可是“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这里运用了谐音,薛宝琴的“薛”指白雪的“雪”,梅翰林的“梅”正是红梅的“梅”,“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也是一种引文,暗指薛宝琴的命运独好,将来面对“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场景,“白雪红梅”也依然存在。
2、风筝:大红蝙蝠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宝琴的风筝是“大红蝙蝠”,“蝙蝠”是吉祥的象征,有着“偏福”之意,正是在暗喻宝琴嫁给梅翰林之子,并非薄命。
3、角度:旁观者在暖香坞的春灯谜时,宝琴作十首怀古诗暗喻十二钗的命运并不涉及到她自己,她在讲述真真国少女五言律诗关系探春结局时也不涉及到自己。前八十回中,宝琴的地位几乎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对于大观园的种种,宝琴至始至终都是站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在曹雪芹的预想中,宝琴可能只是四大家族败落后的见证者。
之前有人认为薛宝琴才是曹雪芹最完美的人物(我当时认为是妙玉),但其实薛宝琴的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陪客”的完美,一种不深入的完美,而这种不深入恰恰是最不完美的地方,她没有进入薄命司,注定了曹雪芹不可能把完美的目光放在她身上。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红楼梦》中的薛宝琴,是作者描写最灿烂的一个女孩。
在薛宝琴的身上,没有宝钗的清冷;没有黛玉的自苦;没有迎春的退缩;没有探春的锋芒;没有惜春的孤介。
在薛宝琴的身上,读者看到的始终是明艳与大气。
这样的一个姑娘,读者总会有美好的期冀,希望她能收获人生的幸福。
毕竟在薄命司上没有她的名字,那么宝琴有机会收获幸福吗?
答案是难呀……
一.危机重重的宝琴一家
《红楼梦》的主旨,就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所以作者在描写女子的时候,必然会让她们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如果全都是荣国府的血缘亲,那么就只是贾府的悲剧,这份悲剧并不厚重。
薛宝琴,就是一个同贾府毫无血缘关系的姑娘。
其实,宝琴这姑娘,一岀场就带着悲剧的气息。只是这种气息,掩盖在表面的欢乐场景下:
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这就是大观园中群芳对薛宝琴的公开评价,那时宝琴已经胜过了“艳冠群芳”的薛宝钗。
这个评价真是高!
可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到荣国府来做什么?
薛蝌、薛宝琴兄妹,只是薛姨妈的侄子侄女,他们同荣国府,并没有丝毫的血缘关系。
如果算亲戚的话,实在是太远了。
此时薛宝琴的身上已经透着悲剧的意味,如果刘姥姥是来荣国府普通地打秋风的话,那么薛蝌带着薛宝琴,就是高级地来打秋风。
原因嘛很简单,就在《红楼梦》的行文中:
后有薛蟠之从弟薛蝌,因当年他父亲在京时已将胞妹薛宝琴许配都中梅翰林之子为婚,正欲进京发嫁,闻得王仁进京,他也带了妹子随后赶来
①读者细读这一段时,一定会觉得发嫁是一个奇怪的用词。
男方求娶女方聘嫁,才是古时婚姻的正常用词。
那么发嫁是什么意思?
就是在男方准备求娶之前,女方就主动把女儿送了过来。
女家上赶着打发女儿嫁人,在《红楼梦》的时代是丢人现眼的行为。
②而小说之后的行文,也印证了这一点。
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
就只这几句话,便信息量巨大。
梅家与薛家可是已经订亲,两家已经有多久没联系,才能生疏成这样?
当薛蝌带着薛宝琴匆匆进京时,居然都不知道梅家在任上,而不在京都。
那么所谓的发嫁,就只是薛家单方面的行为,梅家甚至可以说毫不知情。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梅家与薛家的关系早已经不对等;
意味着,梅家早已经有了悔婚的意图。
那么此时作者把薛宝琴描写的越优秀,她身上所蕴含着悲剧意味就越重。
宝琴身上的才华和优秀品质,封建家庭根本不愿意去欣赏和发掘。
封建家庭原因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是门第,要门当户对!
而当时的薛家呢?
千万别被作者文字所迷惑,当时的薛家门第实在是太差了,差到无人家愿意求娶他家的女儿……
二.金陵十二钗副册
薛蝌不会无缘无故地带着妹妹进荣国府,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梅翰林一家不与薛家联系,这其中已经隐隐地透着了退婚的信息。
薛家不会看不懂。
后来,才有了薛蝌急匆匆地带着宝琴进京 都。
然而进京都之后,宝琴的亲事就仿佛被所有人撂下了一般,没有人再提及。
那个时候作者给读者展示的是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众人对宝琴的惊鸿一瞥。
而这个时候薛家的男人呢?
薛蟠挨打之后,才开始学着做买卖;
薛蝌在到京都后,帮着薛姨妈在铺子里打杂。
当时薛家的男子,已经无能到根本无法应酬贵族圈复杂的人情往来的程度。
薛家能在贵族圈立足的资本,只剩下了出生豪门王家的薛姨妈。
这对于宝琴来说,已经是个大悲剧。
宝琴的婚事将由谁来掌握?
必然是她的大伯母薛姨妈。
而薛姨妈,有资本同梅家去谈条件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梅翰林能成为翰林,必然有着赐进士出身的辉煌身份。
这样的清贵人物,薛姨妈可能都无法找到接触他的圈子。
为了宝琴的婚事,薛姨妈只能求助荣国府。
而世家大族的生存法则,一向都是利益要相互交换。
为了宝琴的婚事,薛姨妈同贾母之间的太极要打很久……
梅翰林看不上薛家,但他不能无视荣国府。后来的梅翰林,已经开始同荣国府有了接触。
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
而荣国府这个靠山真的靠谱吗?
读者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知道荣国府很快就会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荣国府被抄家,无论如何不会牵连到梅家。
而那时,失了靠山的薛宝琴又该怎么办?
不在梅边在柳边,各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也许薛宝琴只能像失宠的班婕妤一般,重复秋扇这个被抛弃的梦魇;
也许薛宝琴也只能等着她的丈夫,等着梅翰林儿子的回归,等了一年又一年……
薛宝琴没有幸福的可能性。
表面上看上去,薄命司中,并没有记载薛宝琴的名字。
但这并不能说明,薛宝琴就没被记录在其中。
金陵十二钗不只有正册,还有副册和又副册。
因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的前两位是晴雯和袭人,指向性明确,说的都是丫鬟,那么身为小姐的薛宝琴必然不在其中。
而金陵十二钗副册呢?
金陵十二钗副册上,明确写明的只有一个人,那个人是香菱。
千万不要认为香菱是薛蟠的小妾,整个副册人物就都会是丫鬟。
香菱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甄英莲,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而甄士隐的家世,曾经也是颇有家资的望族。
甄英莲的家世奠定了,金陵十二钗副册,记录的会是家境普通些的小姐。
甄英莲的家世,同薛宝琴不分上下。
除了甄英莲之外,副册上还有十一个空白呢,她们会是谁?
第十八回脂批:
雪芹题曰“金陵十二钗”是本宗《红楼梦》十二曲之意。后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皆陪客也,《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
脂批中已经写明,一同进入荣国府的水葱一样娇嫩的四个姑娘,全都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人物。
而金陵十二钗归于何处?
全都入薄命司。
薄命司中的人物,作者已经奠定了这些人物的人设,那就是全部没有幸福的可能。
作为读者,也只能一声长叹。
那薛宝琴,也必然是千红一哭的姑娘,纵然是她再优秀,也躲不开这个命运。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这个问题是有问题的。因为薛宝琴未必没有入薄命司。
一,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入薄命司的女子,主要是指金陵的女子,她们主要是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其中只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包括的十二个女子是交代清楚了,他们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李纨,秦可卿,贾巧姐。但是,金陵十二钗副册只交代了冠首的香菱,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只交代了第一名的晴雯,和第二名的袭人。所以,红楼梦中的薄命司里,未必就没有薛宝琴的名字。
二,作者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巧妙地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如书中人物“甄士隐”“贾雨村",暗喻“真事隐”去,“假语存"下的意思,如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如“甄英莲"寓言为“真应怜",“冯渊"寓意为“逢冤"等,而在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为“千红一窟”,寓意是“千红一哭”,让他饮的酒为“万艳同杯”,寓意是“万艳同悲”,而“红"和“艳”一般是女子的代称,从警幻仙姑所端出的茶和酒的名字,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书中的女子,结局都是“哭”和“悲",薛宝亭作为红楼梦中一个超凡脱俗的优秀的女子,岂能脱离红楼梦所预定的悲剧人生!
三,红楼梦是带有一点神秘色彩的悲剧小说,其中带有一点剧透意味的总纲是第五回警幻仙子为贾宝玉准备的乐曲,这些乐曲有写金陵薄命司女子个人命运的,也有写整部书的人物最终结局的,写整部书最终结局的曲子叫“飞鸟各投林",曲中有这么一句:“好一似石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句话告诉我们红楼梦这一部书是一个悲剧的结尾,所以书中美好的女子大都不会生活的美满。薛宝琴也不能例外。
当然,薛宝琴也可能没有在薄命司里,如果薛宝琴真的没有在薄命司,那么也可能会是以下原因:
一,薛宝琴与贾宝玉有任何瓜葛。
《红楼梦》中所提到的薄命司里的人物,都是与贾宝玉有着瓜葛的,有的是贾宝玉的家里人,有的是与他有情感上的缠绕。贾府的人不用说了,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和妙玉也不用说了,晴雯和袭人更不用说,单说香菱,就曾接受过宝玉的怜惜,并在贾宝玉的建议下与袭人换了裙子。但是书中薛宝琴却与贾宝玉一点联系也没有,所以薛宝琴不曾在薄命司。
二,薛宝琴有着超凡的智慧,摆脱了悲剧的命运
薛宝琴从小跟随着父亲,走南闯北,见识颇多,眼界颇高,心胸颇广,因此,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摆脱了当时社会给女子身上所加上的枷锁,闯出了不同当时女子悲惨命运的新天地。
不管薛宝琴在不在薄命司,读者们都不会改变薛宝琴给我们所带来的美丽,博学,见多识广等美的认知。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宝琴的容貌令人惊艳,才华令人赞叹,性情单纯率真十分讨喜,的确是个完美的女孩。薄命司,顾名思义,所收录者,皆是薄命人。宝琴没入薄命司,只因她不薄命。
宝琴有逃出生天的机会第十八回脂批透露,宝琴、岫烟、李纹、李绮,乃《红楼梦》中所谓副十二钗是也。此言不可信。
宝玉在薄命司看到“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金陵十二钗副册”和“金陵十二钗正册”三中类别的册子。又副册里收录的晴雯和袭人;副册里收录的是香菱;正册里收录的是黛玉、湘云、探春等人。
晴雯和袭人是丫鬟,香菱是半奴半主的姨娘,黛玉、元春、凤姐等人则是贵族出身的小姐和少奶奶。很显然,又副、副、正,是由身份等级区分开来的。
宝琴和正册里的黛玉、宝钗同属一个身份级别,没有任何理由将她降低一等,屈居副册。既然金陵十二钗正册已满员,她便不会再入薄命司。
宝玉在薄命司里见到的十五个女性,除了晴雯死于驱逐、香菱死于夏金桂的毒手、迎春死于孙绍祖的欺凌、秦可卿悬梁自尽,其余的人都很有可能受到贾府坍塌带来的不幸。
金陵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贾府倒了,慢慢的,那三家也会跟着倒霉。只要在这期间,命运和四大家族紧绑的人,都会遭逢磨难。
宝琴是四大家族之一薛家的女孩儿,薛家毁灭,自然也会波及到她。不过,若她在厄运来临之前就嫁出去了,则可以躲过一劫。
宝琴的父亲早就将她许配给梅翰林之子,薛蝌在四十九回带她入京,就是为了把她嫁入梅家。只因梅翰林一家出外就职,婚期暂时搁浅。
第七十八回,宝玉随贾政出外参加寻秋赏桂,遇见了梅翰林。可见梅翰林此时已经回京,宝琴便应该很快就嫁过去了。
宝琴已经嫁入梅家,当四大家族接连覆灭时,她已经处于安全的位置。
宝琴有望经营出美好未来嫁人并不等于斩获幸福,女孩子婚后是否幸福,还要凭借五分的运气另加五分的经营。
是否能抓住五分的运气,得看在夫家遇上什么人。如果同时遇见薄情郎和恶婆婆,这五分就从手指尖滑走了。
梅翰林是读书人,他家应该也有读书之风。这样的家庭相对来说,人都比较温和,通情达理。宝琴在婆家不一定遭遇恶人。只要不是无药可救的恶人,夫妻、婆媳之间便有好好相处的可能。
宝琴貌美,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里,尚能拔得头筹,连她那绝色美女堂姐宝钗也不如她。容貌养眼,便容易讨人喜欢。宝琴能在第一时间就博得夫家人的好感。
宝琴写作诗词的能力虽比不得黛玉、宝钗、湘云,但可力压岫烟、李纹、李绮等人。可见其足有令人侧目的才学。
梅家是读书人家,想必也提倡写诗作文,懂得欣赏有才学敏捷的人。清代才女汪端,就因颖慧博学,深的婆家人的赞赏。宝琴也有望在这方面博取婆家人的喜爱。
宝琴自幼随父四处经商,见识广博,这也是她与婆家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资本。有空的时候,和家里人聊一聊各地的所见所闻,打开见识,增进情感。
宝琴如此聪慧,她应该和宝钗、黛玉、探春一样,具备理家才能。较强的生存能力,也可以助其在婆家活的顺遂。
宝琴综合各方面,都不比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女性差。她完全有魅力与她们抗衡。只是,薄命司是薄命女儿的去处,这并不是什么好地方。完美的宝琴不入薄命司,对她而言是天大的好事。我们无需因此为她叹息。
为什么《红楼梦》中的薛宝琴不入薄命司?
你好,我是国风
这位朋友是在哪里看到薛宝琴没有入薄命司呢?是古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每一个进入红楼梦小说中的女子,都是出于薄命司的。所以薛宝琴也跑不了!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的时候,眼见着眼前两旁的配殿,各有房门,门上悬匾。各书:“痴情司”、“结怨司”、“朝啼司”、“夜哭司”、“春感司”、“秋悲司”等等!宝玉既请求:“敢烦仙姑引我到那各司中游玩游玩,不知可使得?”但警幻仙子显然没答应,只是后来被宝玉缠不过,才答应他进入一司参观。即〈薄命司〉。而且宝玉仅参观了这一处,且只着家乡浏览了金陵十二钗。而且又副册看了两首,副册看了一首,都扔下了。只把主册看完了。后面警幻仙子介绍宝玉也说了,是受其祖之托,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故发慈心,引彼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然尚未觉悟……
再前面,红楼梦开篇,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说以原由时道: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可见但凡于木石金玉身边出现的,都是应历劫,了结这段公案的人物。薛宝琴也定然在其中,应属于金陵十二钗副册中的人。若非然,又副册中的:晴雯,袭人,平儿,紫娟,鸳鸯,司棋等人,如何不僭越了宝琴的位置?再怎么薛宝琴在红楼梦中的地位也比这些人占先吧?
所以薛宝琴定然是三册金陵十二钗其中之一的人物。也定然归属于薄命司之中。题主所以然的推断是毫无根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