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在《雍正王朝》中,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四胤禛跟老十三胤祥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两个只有几次不痛快,一次是江夏镇,老四胤禛压住了老十三胤祥的火气,一次是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不肯见登门拜访的老十三胤祥,再有一次就是雍正帝登基后,一次下棋时发火。

就第二次而言,是发生在老四胤禛举荐老十三胤祥一同追缴户部欠款,康熙帝不同意之后,我们暂且抛开他们闹矛盾不说,单提康熙帝,他为什么不同意呢?

一、

没有功劳的老十三胤祥:

因为老四胤禛赈灾得力,康熙帝加封老四胤禛为雍郡王,此时观察各位皇子的表情,老八胤禩和老三胤祉对视一眼,显然他俩也是不自在的。

其实不光他们不自在,老十三胤祥心中也是酸酸的,好歹也是一起去南方赈灾,怎么只赏了老四胤禛?

这个问题老四胤禛也在疑惑,一下轿见到隆重的欢迎仪式,他就冲老十三胤祥提出了疑问:

“十三弟,我也弄不明白,皇阿玛为什么没给你加封?”

我们看老十三胤祥是怎么回答的:

“我打小就习惯了,我呀,只要干得顺心,别的也无所谓了。”

一句打小就习惯了,说出了老十三胤祥的酸楚,关于康熙帝为什么不赏老十三胤祥的问题,我们下面会讲到。

再回到大殿上,康熙帝显然也知道他们这些阿哥的心情,所以又提出了一个差事,谁能办好追缴户部欠款的事,谁加封亲王!

这个信息让其余阿哥们都好好思考一番,最终都不敢接这个差事,并一致举荐老四胤禛,那么远在南方的老四胤禛知道吗?

他已经知道了,在回京的路上就跟老十三胤祥说了:

“这不还没回来,不顺心的差使在等着了!”

二、

邬思道登场:

因为京城内的官员都知道这个差事非老四胤禛莫属,所以在他回来之前,听从老九胤禟的建议,摆下了酒席,希望通过喝酒堵住老四胤禛的嘴,追缴户部欠款之事能高抬贵手。

可惜他们连下的三道陷阱都被老四胤禛躲过去了,等大太监李德全把他俩引到御膳房时,他们才舒了一口气,好险,好险!

随后老四胤禛就回府,全家老小按照拜师礼仪,拜邬思道为师,老四胤禛还背诵了邬思道十年前写的诗。这让邬思道大为感动,随后俩人就开始商量追缴户部欠款一事。

邬思道给老四胤禛分析的很详细,欠款的分三类人:

一类是不得已而借之,一类是不安分而借之,一类是贪得无厌而借之。

而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主要方向,就是后面那两类人。

随后,邬思道提出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他们不愿意得罪人,更怕既得罪了人还追不回欠款。

看到老四胤禛面露难色,邬思道担心他误会了自己的意思,又补上一句:

“如果王爷您也不愿意接这个差事,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吗?”

这时候老四胤禛愣了几秒,随后打了个哈哈,说道夜深了,先生早点歇息吧。

这时候的邬思道其实是比较失望的,因为他摸不透老四胤禛的想法。而老四胤禛之所以打断了对话,也是因为他也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明天到底该怎么跟康熙帝讲?

三、

老四胤禛举荐老十三胤祥:

老四胤禛面见康熙帝的时候,俩人就国库空虚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次谈话其实就是“摊丁入亩”的雏形,而老四胤禛能看透这一点,甚得康熙帝意。

随后康熙帝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朕这么多儿子,就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追款的差使!”

这句话跟邬思道说的如出一辙,老四胤禛马上就打定主意了,决定接下这个追缴户部欠款的差事:

“只要对朝廷有利,对我大清的江山社稷有利,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就是了!”

大家一定要搞清楚哦,第一个提出“孤臣”概念的其实是老四胤禛!

随后老四胤禛又提出了两个请求:

一是老十三胤祥这次南方赈灾功不可没,希望康熙帝也予以嘉奖。二是这次追缴户部欠款,希望康熙帝同意他一同办理。

结果康熙帝都拒绝了,老四胤禛不明白,继续追问康熙帝为什么不行?

康熙帝说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朕想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四、

为什么康熙帝不同意呢?

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老十三胤祥在军队中有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刚才我们也提到了,他打小就没有被康熙帝表扬过。这是必然的情况,因为他不是康熙帝心中的储君人选!如果再给予他过多的褒奖,尤其是政治上有什么建树,那么他对皇位的威胁太大了,这是康熙帝所不希望看到的结局。更何况,在剧中的人设中,老十三胤祥的外公还是喀尔喀大汗!

二是保护老四胤禛,要做真正的孤臣,就在于这个“孤”,既然是“孤”,就只能有一个,再出来一个皇子协助,这就失去了孤臣的意义。如果追缴欠款成功了的话,康熙帝该奖励哪个呢?

三是保护老十三胤祥,毕竟他号称“侠王”,即使康熙帝不同意他参与,他还是替魏东亭出头,要求见老四胤禛,而老四胤禛硬是没有见他。如果让他也参与追缴户部欠款,以他的性格,还不知道会捅出什么篓子来!

而老四胤禛之所以向康熙帝连问这两个问题,就是因为他要确定康熙帝,是否真的把他放进了储君人选之中?

如果说第一个不褒奖的问题是为老十三胤祥抱不平,那第二个请求就完全是试探康熙帝了。

而康熙帝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他心中明白,一旦接下了这个差事,就等于正式成为单独的一派,参与到了竞争皇位的争斗之中。那么怎么利用追缴户部欠款这件事,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他好好思考一番。

要正是由于康熙帝不同意老十三胤祥参与追缴户部欠款一事,所以老四胤禛临时改变了策略,没有听从邬思道给他分析的三类人哪些可追,哪些可放缓。

他要利用这次追缴户部欠款的机会,好好打击一下其余皇子,关于他的计谋,我们上一期已经讲过了,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后查看。

因为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对付自己的兄弟身上了,所以忽略了三个恶意不还的官员,并被康熙帝训斥为不够精明。

而后来老四胤禛不让老十三胤祥卷进来,老十三胤祥不仅不会埋怨老四胤禛,还会从心眼里感激他,并成为他之后竞争路上的坚定拥护者!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在《雍正王朝》的开篇,黄河发大水,国库没钱(存银不够五十万),众位阿哥的表现已经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序幕。胤禛主动请缨,带着胤祥一起出色地完成康熙交代的任务,赢得了老爷子的赏识。本来还是太子小跟班,在夺嫡之争中处于边缘地位的胤禛进入了康熙的视野,成了培养和考察对象。

胤禛从盐商手里掏出的钱,只是解决了国家的燃眉之急,指标没有治本。当时朝廷的官员欠国库的钱已经成了风气,没有借条的官员反而不合时宜(有些官员为了合群,故意借了一两银子)。胤禩在主管国库时,国库在胤禩的治理下严重亏空。国库问题出来时,胤禩却金蝉脱壳,并把善后工作移花接木给胤禛。其他阿哥也纷纷点赞,表示认可。

康熙找胤禛谈话时,说起国库款问题,感叹没一个儿子愿意为他分忧。胤禛心领神会,欣然领命,主动承担追缴户部欠款的责任,并保举田文镜为帮办,十三阿哥为助手。康熙却否决了十三阿哥参与此事。

第一,胤禛已经成了康熙重点培养的阿哥。治理黄河水灾,胤禛已经展现出自己的才能,连上书房的几位大臣也基本上认可,康熙也很满意。国库是国家的钱袋子,是所有部门与国家职能正常运转的”引擎“。玩转了大清国库,就能把脉大清的经济。把国库交给胤禛,是对他的信任。之前有其他阿哥协助,这次让他单枪匹马,康熙可以进一步考察胤禛的能力,对他也是一种锻炼和栽培。

康熙已经明说了,希望胤禛成为一个真正的孤臣。这是在暗示他,“小伙子,好好干,将来为父会对你委以重任,不要辜负我对你的期望。”孤臣更进一步就是孤家寡人。

第二,胤祥的人格特点不适合这项工作。追缴户部欠款是个得罪人的活,需要雷厉风行,铁面无情,胤禛这样的”冷面王“是不二人选,追缴欠款时面对熟面孔,可能就狠不下心,造成工作上的失职。像魏东亭这样的老关系找到胤祥,他立刻挺身而出,甚至不惜与胤禛翻脸,这样的处事风格如何追缴?弄不好,反而被人利用。康熙没有让胤祥协助胤禛是对胤禛的考察,也是对胤祥的保护。胤禛管好了户部就能管好国家,做好了孤臣离孤臣离孤家寡人就更接近一步。

原创: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此前黄河大水爆发,几位皇子都在躲事,太子胤礽的表现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幸好老四胤禛挺身而出,及时清点出户部亏空,并与老十三一起亲往江南筹款赈灾,使得朝廷顺利度过了此次灾难。

有感于户部亏空甚巨,康熙随后便着手追缴国库欠款。但此项差事特别棘手,因为不少皇子和功勋老臣都尚未还清欠款,所以诸皇子们又开始躲,老八胤禩竟然还幸灾乐祸地推举老四胤禛接手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

看到这些儿子们一个个事不关己的样子,康熙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十分痛心。他不敢想象大清的江山交到这些后代们手中会有怎样的命运,他也焦急地期盼着有人能主动请缨,接下这棘手的差事,为朝廷分忧,为自己分劳。

他等待的人,正是老四胤禛。

尽管邬先生为胤禛分析了局势,并鼓励他一定要接下这个差事,但胤禛还是有一丝犹豫。不过当康熙接见他,对他明言追比国库欠款的艰巨性时,面对老父亲殷切而鼓励的目光,他还是勇敢接下了这个差事。

他说:大不了儿臣做个孤臣就是了!

康熙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由衷地哈哈大笑,对胤禛说:只要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做不成的事!

胤禛随即向康熙提出,让田文镜和老十三胤祥一道帮办追比国库欠款的工作。

康熙却说:胤祥就不要参与了。

胤禛问其故,康熙告诉他:我希望你能够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个人觉得,在这里康熙拒绝了胤禛让老十三参与到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中去,可能主要是有这样几点考虑:

第一,老十三胤祥向来古道热肠,而追比国库欠款恰好又是一个需要用硬心肠、冷面孔去面对的工作。老十三胤祥如果参与进来,势必会给追比国库欠款的工作带来阻力。后来所发生的事确实印证了康熙的猜测,老臣魏东亭无法如期还钱,他找到胤祥,胤祥不仅拿出钱来接济他,魏东亭被逼死后,胤祥还差点和胤禛翻了脸。

第二,追比国库欠款的事牵涉甚广,不仅牵涉到诸多功勋老臣,还有诸位皇子。老十三一旦参与进来,以他的性格极有可能会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迷失方向,甚至于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后来的郑春华一事就印证了这点。所以,为了保护老十三胤祥以便日后他能继续辅佐新君,也为了避免他给胤禛添乱以至闯下大祸,康熙最终拒绝了胤禛的请求,将胤祥隔绝在了追比国库欠款一事之外。

当然,可能有些人觉得,康熙在这时就已经考虑让胤禛继承大统了,毕竟皇帝才是这个天下真正的孤臣,他说这话或许不是空穴来风。

但我倒觉得未必,因为这个时候康熙对太子胤礽虽已经产生了不满,但还不至于冒着动摇国本的危险去废太子。康熙之所以这么说,可能只是找了个合适的理由去回应胤禛的疑问,当然也可能已经动了要考察胤禛的心思。

《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与十三阿哥江南办差回京后,经过与邬思道的商议,主动接下了追比户部欠款的差事,并且向康熙举荐十三阿哥与自己一同办理,但是康熙并没有同意十三阿哥参与到这项差事中,在雍正的强烈追问下,康熙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希望你做一个真真的孤臣”。

而我认为,这并不是康熙的全部理由,除了康熙想让四阿哥做孤臣外,还有一些原因,让十三阿哥不能与四阿哥一起承担这项差事。

其一,此时十三爷的性格并不适合让他承担这项差事。

康熙在问道张五哥十三爷怎么样的时候,张五哥对于十三爷有这样的评价:“十三爷为人心怀坦荡,行侠仗义,从来不暗中算计人。但是他人太直,不会转弯,又容易相信别人。”由此可见,十三爷性格上的优点和缺点就连一个侍卫能够看得过来,更不用说知子莫父夫的康熙皇帝了。

康熙非常清楚,依照十三爷的性格,一来,其中一些与十三阿哥有很深交情的人,十三阿哥架不住别人的求情,进而转去向四阿哥求情,必然影响追比欠款的进度和效果;二来,害怕十三阿哥被人所利用,不仅事情没有办成,还把自己搭了进去。康熙这样安排,即是从这件事情的角度出发,也是从保护十三爷的角度出发,所以不同意十三阿哥参与到这项差事中。

其二,康熙不希望这项差事影响兄弟两人之间的关系。

四阿哥素有“铁石心肠冷面王”的称呼,这都是对于他办事情不留情面,铁面无情的真实写照,况且,追比欠款本就是得罪人的,照章照法办事还会给欠款的大臣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而十三爷又是素来以侠肝义胆的“侠王”形象而著称,以义气当先。

这样,在理与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四阿哥必然坚持理,而十三阿哥又是以义字当先,双方必然会出现矛盾分歧,影响两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有可能就此分道扬镳。剧中也能看到,即便十三爷没有参与这项差事,但还是因为魏东亭的事情,让两位阿哥之间有了一些隔阂,只是最后田文镜的一番说辞打消了十三爷的想法,这才没有过多的影响到两人的感情。

其三,康熙想借此了解真正的想法。

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爷参与而是将所有的责任全部交给了四阿哥,这正是康熙的一种考验和试探,此时的康熙要了解四阿哥真实的想法。看看四阿哥是真的忠心办事,一心为国,还是刻意为之,有了夺嫡之意,单纯是为了做给老爹康熙看的。

追比欠款是一项得罪人的事情,如果四阿哥有了夺嫡的念头,不能不为自己后续的道路有所考虑,必然会宽和对待,以此拉拢人心,甚至将人招揽至自己的党羽下,即便不如此,也不会追逼过紧,给人以巨大的压力,以致欠款之人都是人心惶惶的。相反,四阿哥的举动还是让康熙满意的,一方面,敢于得罪朝臣和阿哥,说明他是真心实意的为了国家,为了朝廷在做这件事情,全无个人私心;另一方面,对于太子那面的人最开始并没有追比过紧,留有余地,进而保全太子,这也说明,四阿哥此时还是将太子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没有觊觎之心,也让康熙日后对于他也是更加的信任。

《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康熙对膝下诸多皇子的行事风格大都有所了解。比如太子胤礽,生性懦弱,畏首畏尾。老三胤祉,喜读诗书,擅长书法。老八胤禩,古道热肠,有求必应。自然而然,对于老四胤禛、老十三胤祥的为人处事,康熙当然也是了如指掌,因此在追比国库欠款时不同意让老十三胤祥帮同办理这件差事。追比国库欠款是一件得罪人的苦差事,早在老四接任以前,智近于妖的邬思道就替胤禛分析了这件差事的难度和利弊。当时的局面是怎样的呢?官员们去国库借债成为一种时尚,不到国库去借债的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由此可想而知,欠款人员有多少,级别有多高,太子胤礽,老三胤祉都是欠款大户,甚至就连老四自己也借过国库银两,只不过已经提前归还罢了。老四胤禛向来公正无私,铁面无情,由他来追比欠款确实是比较合适的人选。问题是这样一件得罪人的苦差事,其它皇子都害怕沾惹,主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第一个站出来请辞差事,又举荐老四胤禛出任追比欠款的钦差大臣。使得康熙不得不发出感叹:朕这么多儿子,竟然没有一个愿意承担追款的差事。康熙这声感叹是单独对着胤禛说的,稍明事理的人都知道这话里包含的是什么意思,胤禛岂是无知之人,此时此刻前方哪怕是刀山火海也必须勇往直前,主动请缨:儿臣愿意办理追比欠款的差事,只要对朝廷有利,对我大清江山有利,儿臣大不了做个孤臣就是了。康熙听闻胤禛主动请缨,愁眉顿展:好!好!有个做孤臣的心思,就没有办不好的事。胤禛提出让田文镜和老十三胤祥帮同办理追比国库欠款,康熙非常爽快的答应了田文镜帮办的请求,却否决了老十三胤祥帮办的请求。康熙太了解老十三的为人了,因胤祥生母自幼出宫为尼,从小受尽了兄弟们的冷嘲热讽,就连有地位的太监都敢作贱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养就一身倔强洒脱,侠肝义胆的性格,康熙御赐的“拼命十三郎。”如果让胤祥去追比国库欠款,对那些确实有困难,一时还不上欠款的官员,以胤祥的性格必定会打抱不平,惹出事端。因此,康熙不同意胤祥帮办追比欠款的差事。因此,当胤禛刨根问底,想知道为什么不让胤祥帮同办理差事时,康熙说了一个绝佳的理由:因为朕想让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这话语带双关,一方面是说胤禛你自己说过大不了便做个孤臣,那为什么要让胤祥掺和进来?所谓孤臣,自然是指无朋无党,孑然一身。另一方面是说皇帝历来是称孤道寡之人,让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隐含着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这样一来,胤祥根本就没有必要参与追比欠款的差事,因为孤臣是没有帮手的,而皇位更不需要竞争者!

历史茶坊,一个爱写历史的屌丝,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雍正王朝》中为何康熙不同意十三阿哥协助追缴户部欠款?

皇帝是主子,大臣是奴才,主子怎么能奴才打成一片,所以那些和大臣们搞在一起的皇子注定当不了皇帝。康熙也知道欲降大任于四阿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十三就没必要来凑热闹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