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太平天国历史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平时不理政事,眼看着被架空的洪秀全,每每能“轻松”除掉“大权在握”的对手。

其实,只要细察太平天国奇葩的权利结构,以及洪秀全对这个结构驾轻就熟的运用,这个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平天国本就是一个“山头”的集合体

从拜上帝会时期开始,太平军就是一个“山头”构成的集合体。

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历史原因”。

1、 拜上帝会教传播、组织的需要。

拜上帝会,是在传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最有效率的传播,是抓“意见领袖”。

这些“意见领袖”,原本就是一个群体的领袖。(比如杨秀清、萧朝贵在紫金山烧炭工中的领袖;韦昌辉、石达开各自是金田、贵县一支客家人集体的领袖)

所以,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胡以晃都是自己带着人参加的队伍。

尽管在后来的征战中,这些山头会因作战需要被打散。但这种建立在错综复杂关系上的“山头”从未消失。

因此,太平天国早期的权利结构,有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上,是各种官职;暗线上,是错综复杂的“山头”体系。

杨秀清掌握过明线上的大权,却始终把握联了错综复杂的“山头”体系。

2、永安封王对“山头”的强化。

其实,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山头,再正常不过了。

不正常的是:洪秀全似乎很乐意维持,甚至加强这种“山头”之分。

太平天国起事不久,就开始封王。

封王就封王吧,不就是一个称呼嘛。

太平天国的封王可是很认真的!

他们封的是“实授王”。

这些王都是开府的。在他们下面,既有自己的府兵,还有自己的六部等行政班底。

这样一来,各王的“山头”得到了法定的固化。

一方面,这种“山头”,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内讧”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正因为存在各种“山头”,貌似被被架空的洪天王随时可以施展权谋,控制局势。

“诛杨”:亲兵之间的角逐。

“诛杨”事件的过程,目前说法不一。

但是,大致过程是一致的:韦昌辉、秦日纲率领亲兵,从南门秘密进入天京,诛杀了杨秀清。

其实,当洪杨矛盾激化以后,杨秀清曾采取了一些预防手段。

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后,他让石达开、韦昌辉西征。

石达开,指挥韦昌辉的人;韦昌辉,指挥石达开的人。后来,杨秀清又觉得不放心,想要韦昌辉和秦日纲也互换。

这样:1、二王离开了天京,杨秀清加强了对天京的控制;2、二王即便想要杀回来,也不可能!(政变,总归是要用自己人)

可是,洪秀全依然有2点可以利用。

1、各王的亲兵。

历史一再表明:在政变中,不论双方表面权势多大,最后的胜负,主要是由彼此的核心心腹力量来角逐的。

比如:高平陵之变。不管司马懿和曹爽在外面力量有多大。决定胜负的,其实就是司马懿那3000死士和曹爽留在洛阳的少许的心腹。

又比如:玄武门之变。不管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外面有多大的势力。决定胜负的,其实就是太子府和秦王府的亲兵。

诛杨事变也是如此。不管杨秀清的权势有多大,韦昌辉、秦日纲的几千亲兵,足以发起政变!

而如前所说,由于各位都是实授王。大家都拥有亲兵,甚至不需要像司马懿那样“阴养西死士”。

2、暗线。

不过,杨秀清毕竟掌控大权,就韦昌辉、秦日纲那点人,连天京的门都摸不到。

别急,前面说了:在太平天国的明面上的权利结构下,还有“山头”这条暗线。

明面上的事情好说。暗地里的“山头”就不好说了。

杨秀清要主持全局,光靠自己的心腹肯定不够。他提拔过中下级军官(如李秀成),也挖过洪秀全、韦昌辉的墙角(如唐正材)。

这些“新秀”、“墙角”,私下里,到底和哪个山头亲近?哪个山头利益最一致?

要搞清楚这些,杨秀清还差一个“克格勃”。

韦昌辉是从南门进的天京。

谁开的门?有人说是陈承榕,有人说是石镇吉,说法不一。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得到杨秀清重用的人中,有内应。

于是,以亲兵为主要力量,以暗线为内应,亲天王派避开了杨秀清表面的“权势熏天”,将政变演变成了亲兵奇袭,一举诛杨!

“诛韦”:自始至终掌控全局的洪秀全

诛杀韦昌辉的过程中,洪秀全其实自始至终掌控着局势。

天京城内的军队,原本分为两类:1、亲杨秀清的心腹;2、无坚定派别倾向者。

杨秀清死前,这些力量都是由杨秀清掌控的。

杨秀清死后,无政治倾向的部队,自然直接听命于洪秀全,亲杨秀清的“东王余党”,自然和韦昌辉不共戴天!

由于洪秀全自始至终没有承认“诛杨密诏”,因此,自诛杀杨秀清的那一刻起,表面嚣张的韦昌辉、秦日纲就处于极为尴尬的位置。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即使在“诛杨团队”内部,秦日纲、陈承榕也与韦昌辉关系微妙!

因此,洪秀全始终掌握着主动!

他采取了两步:

1、利用(至少是默许)韦昌辉、秦日纲对东王余党的屠杀;毕竟,杨秀清的残余势力太强,对天王也不是好事;

2、当韦昌辉的屠杀引起公愤,尤其是在韦昌辉血洗翼王府后,外地各军反对韦昌辉。洪秀全轻松“设计”除掉了韦昌辉。

可以说,诛杀韦昌辉的过程,洪秀全自始至终稳坐钓鱼台。

“政变”有两种。

一种是优胜劣汰式的,如司马懿的高平陵事变:更优秀的一方控制局势。

一种是“逆淘汰”式的,如这次天京事变:洪秀全亲手除掉了自己最为优秀的领导集体,也亲手除掉了自己的未来。

看来,碰到洪秀全这样的领导,即便是杨秀清、石达开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因此,只有远离价值观不健康、关系过于复杂的组织,才可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与君共诫!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洪秀全之所以可以接连干掉杨秀清和韦昌辉,这和太平天国势力的最底层的架构分不开的。

太平天国说到底是两广地区遭受当地人排挤客家人村社集合,而把这些客家人村社集合在一起的就是以洪秀全、冯云山所代表的的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最初起义时主要有三股客家人村社势力:

第一,也是势力最大的是以杨秀清、萧朝贵为首的烧炭工人,他们一方面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因为经常在山中烧炭,养成吃苦耐劳和遵守纪律的特点,成为了太平天国军事主要骨干。

第二,则是韦昌辉为首的韦氏宗族势力,相关史料表明韦昌辉直接动员了他家近亲100多人,远支宗亲和客家佃户一共1000多人加入了太平天国势力;而这一批人也借着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活动,成功成为了“天京事变”以前第二大军事势力,以至于杨秀清根本不不愿意将韦昌辉外放,必须让韦昌辉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让他负责天京城防。

第三,则是石达开为首的村社势力,不过石达开这一股势力相比韦昌辉宗族要差很多,这也是杨秀清为何启用石达开作为西征主将的原因。

洪秀全虽然自己在“天京事变”前没有确切的军事势力,但是他作为精神领袖和图腾的意义不可小觑;当然,杨秀清虽然也有“天父下凡”的把戏,但是那是对太平天国高层有威慑力,在中下层依然是洪秀全是唯一精神领袖。

而太平天国“客家村社集合”性质,让太平天国高层即使已经进入南京,依然保持早期诸王都保持了相当数量的直属部队。

比如杨秀清的“东殿”就有至少6000只接受他指挥的军队;而韦昌辉也有3000只接受韦昌辉指挥“北殿”军队,军官都是韦昌辉族亲。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遭受最重大的损失是北伐的失败,无论是北伐军还是以林凤祥、李开芳为首的北伐军军官团,都是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心腹。

这批军事骨干的损失,使得杨秀清在指挥上捉襟见肘,在西征连续失败情况下,杨秀清万般无奈只能开始重用石达开,总不能重用宗族势力更强大的韦昌辉。

可以说北伐失败不仅是太平天国的失败,更是杨秀清本人的重大失败,他最核心的骨干军事力量损失惨重。

而21世纪历史学界从英国发现了20多封涉及杨秀清以及太平天国早期政治事务的“东王圣旨”。

通过对这些“圣旨”的研读,学者们发现进入天京后,杨秀清的生活和洪秀全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他也和洪秀全一样,被各种女官包围,尤其是到了“天京事变”前,即使杨秀清的心腹将领要想直接见到杨秀清都不是那么容易,杨秀清也通过东王府的女官和女丞相遥控指挥。

杨秀清这种脱离指挥一线的举动,当然为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反杨秀清势力串联大开方便之门。

所以才会出现“天京事变”前一年,洪秀全已经和韦昌辉等人联系,但是杨秀清居然毫无察觉的情况。

而杨秀清对自己骨干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骨干军事力量元气大伤的情况似乎并不在意,而他启用石达开,并且石达开获得一系列对外作战胜利也大大削弱了杨秀清在军中的威望。

更为重要的是杨秀清屡次借“天父下凡”打击洪秀全威望,固然在上层造成洪秀全威望的下降,但是目前史料看,各地太平军似乎并没有受到“天父屡次责打天王”的影响,杨秀清想削弱洪秀全影响力的做法至少在中下层并不成功。

这也是当韦昌辉受命返回南京诛杀杨秀清以及杨秀清势力时,洪秀全以处罚韦昌辉、秦日纲为名让杨秀清残余将领放下武器进入天王府,这些东王残余将领完全照办的真正原因。

而洪秀全之所以之后又能干掉韦昌辉,也是因为韦昌辉长期被杨秀清压制,他在天京城外并没有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唯一可以依仗的是堂弟韦俊,但是韦俊营力量完全没办法和石达开、杨辅清等统领大军的在外将军抗衡,所以当石达开回军天京后,唯一支持韦昌辉的秦日纲又领军在外,而洪秀全精神领袖地位此时依然没有动摇,韦昌辉当然没办法在内与洪秀全,在外与石达开抗衡。

归根结底,洪秀全之所以能接连干掉杨秀清和韦昌辉,根本原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是“二元政治”,信仰力量和军事力量相辅相成,而军事力量最底层的架构是两广客家村社集合,使得太平天国从来没有真正整合过统一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在“二元政治”下,信仰力量一直是一元的,只属于洪秀全;而军事力量则是多元的,并不完全属于杨秀清,或者说杨秀清只是军事力量第一,但是第二、第三、第四都是独立存在,并且和杨秀清有矛盾。

那么,洪秀全只需要联合第二、第三、第四军事力量统帅就可以干掉第一的杨秀清,紧接着又联合第三、第四干掉第二即可。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引子:

这天,杨秀清又被天父附体了,他命人速速召来洪秀全,他要训话。

洪秀全急匆匆地来了,见到杨秀清,噗通一下跪倒,连连磕了三个响头。

“天父”说话了:“我儿啊,你和东王都是我的亲儿子,怎么你是万岁,东王是九千岁,那一千岁怎么没了?被你吃了啊?”

洪秀全忙说:“岂敢,岂敢,那一起称万岁好了!”

“天父”点了点头,又正色道:“那东王的儿子呢?”

洪秀全暗暗招呼了东王十八代祖宗,但嘴上却不敢骂,陪笑说道:“当然也称万岁了!”

“好儿子,挺懂事的,爸爸这就回天上去了,乖乖听话!”话音刚落,杨秀清躺倒于地,片刻之后,悠悠醒来,揉了揉眼,问洪秀全:“天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我好像失去了自我!”

身边的人赶紧把前因后果向杨秀清禀报了,杨秀清惊叫一声“哇哦”,赶紧跪倒称谢。

洪秀全吃了哑巴亏,恨的牙痒痒,心中暗想:“杨秀清是个心腹大患,不除掉他,早晚我会被他害死的”。

有人会有疑问,洪秀全是天王,杨秀清是东王,东王不该听天王的吗?怎么东王反倒骑到天王头上来了呢?这要从太平天国如何创立说起了!

严格说来,洪秀全不是天国的创始人,真正的创始人是冯云山。

洪秀全和冯云山是老乡,二人住的不远,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后来又一起从事乡村教育事业。

后来,洪秀全不知从哪搞来一本圣经,爱不释手,日夜苦读,废寝忘食,读着读着,洪秀全突然萌生了普度众生的想法,咱何不洋为中用,把基督教本土化呢!

洪秀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冯云山,二人一拍即合,于是二人一起篡改圣经,把过于西式的句子删掉了,换了一些通俗易懂的句子,之后,洪秀全找人装订成册,本土化的“圣经”就此诞生了!

有了新版“圣经”,洪秀全又把基督教改成了“拜上帝教”,开始了传教活动,但洪秀全老家是广东的,思想开放,经常有传教士活动,洪秀全担心被人发现抄袭,于是带着冯云山来到了广西偏僻的山沟沟里。那里消息闭塞,人心愚昧,容易忽悠,更关键的是洪秀全表兄住在这儿,至少吃喝住不用花钱了!

洪秀全二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宣传活动,但效果不大,洪秀全有些泄气了,这儿的人太“顽固不化”了,好说歹说就是不信教,况且表兄也被吃穷了,于是洪秀全一个人回了广东。

但冯云山坚持了下来,后来,冯云山听说桂平县北有一座紫荆山,那里人很穷,很愚昧,许多人一辈子没出过山,冯云山一听大喜,一个人进了山……。

三年之后,冯云山带出了两千多个教徒,其中之一是杨秀清,这时候,洪秀全来到了紫荆山,自称天父的儿子,受到了教徒的热烈追捧。

有了拜上帝教,别的教都成了异类,于是,冯云山带着教徒捣毁了庙宇,结果出师不利,被当地官府抓住了,扔进了大狱,这时,洪秀全悄悄逃地溜了!

群龙无首,马上树倒猢狲散了,恰在这时,杨秀清果断地站了出来,他利用“降童”巫术,伪装成天父附体,代替天父传达旨意,对大伙说:“莫要慌张,我儿有难,大家一起捐款救他!”。

大家砸锅卖铁,没钱的干苦力挣钱,你五十,他一百,终于凑了几千两银子,又上下打点了一番,后来冯云山被放了出来,这时候,洪秀全又回来了!

清朝官员太腐败了,假如他们廉洁一点点,把冯云山就地咔嚓了,那么,太平天国就不复存在了!

1850年12月,洪秀全正式起义,宣布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父第二子,冯云山为第三子,杨秀清为第四子,韦昌辉为第五子,杨宣娇为第六女,石达开为第七子。

后来,冯云山在攻打全州城时,被炮火击中,创始人一命呜呼了,杨秀清成了二把手,代替了冯云山的位置。

与杨秀清的矛盾

冯云山死了之后,洪秀全有些尴尬了,他是精神领袖,不需要出去打打杀杀,只需要坐在办公室,搞搞思想工作就行了,冯云山一死,他失去了昔日的伙伴,失去了主心骨。

显然,冯云山一死,杨秀清很高兴,因为他成了二把手,他这个二把手,掌握了军政大权,更关键的是,他手天父下凡的本事,谁要不听话,就可以以天父名义处罚他。

冯云山的死,让杨秀清彻底认清了一个道理,拜上帝教是幌子,是忽悠人的玩意,要不冯云山怎么会死呢!只有枪杆子才是硬道理!

懂得了这些之后,杨秀清加紧夺权,他利用“天父附体”的把戏,不断地挑战洪秀全,甚至有一次,还以“虐待宫女”为由,要当众打洪秀全的屁股,在众人苦苦哀求之下,杨秀清才饶了他!

洪秀全创造了天父,而他是天父的儿子,而杨秀清“天父附体”,父亲打儿子天经地义,无从反驳,后来又发生了开头“逼封万岁”一幕。

洪秀全吃了哑巴亏!他终于忍不住了,他要痛下杀手!

诛杀杨秀清

洪秀全先找到了韦昌辉,之所以找韦昌辉,是因为韦昌辉最恨杨秀清。

韦昌辉经常受到杨秀清的当众责难,脸上十分挂不住,有一次韦昌辉进军不利,杨秀清居然带人冲进了北王府,打了韦昌辉一百大板,打的皮开肉绽,愣是在床上睡了三个月。

事后,韦昌辉来到了天王府,向洪秀全控诉杨秀清的行为,要洪秀全替他做主,洪秀全叹了口气,说道:“东王只知道有天父,不知道有兄弟姐妹啊!”

韦昌辉觉察出了洪秀全对杨秀清的不满,对洪秀全说道:“天王,我跟您的心是一致的,有事尽管吩咐!”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韦昌辉带着三千精兵,彻夜突袭东王府,杨秀清一家老小惨遭杀害,随即韦昌辉开始清剿“东王党”,许多无辜百姓和放弃抵抗士兵被杀,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石达开听闻噩耗之后,斥责了韦昌辉无道行为,韦昌辉又诛杀了石达开一家老小,石达开逃离天京,随后,率领四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天京,洪秀全迫于压力,将韦昌辉凌迟处死。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洪秀全被架空,仅仅是暂时的大权旁落,洪秀全原本是太平天国的开国皇帝,他在太平天国将领中有很高的威望。

杨秀清和韦昌辉也确实是太平天国的实权派人物,但杨秀清大权独揽的时间不长,在太平天国有很多“山头”,比如萧朝贵、石达开等人就不会效忠杨秀清。

当然,杨秀清的威望和权势,确实影响了洪秀全的权威,在某些时候,杨秀清甚至凌驾于洪秀全之上。事实上,洪秀全很多事情没有杨秀清是很难办好的。

那么,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什么能够一举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和韦昌辉呢?具体有这么三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其一、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开创者,曾经亲手创建了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的资格,比不上洪秀全,他甚至也比不上冯云山,而韦昌辉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最初在广州附近传教,但未取得成功。洪秀全遂说动好友冯云山撤了孔子的牌位,改奉拜上帝教,并向乡亲传播教义。

其后,他又编写了《原道救世歌》等布道诗文,抨击满清政府统治下的黑暗现象,呼吁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来建立起“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美好世界。

洪秀全与冯云山在高坑冲信徒,也就是卢六家建立了拜上帝教的领导机构,他们共同决定向其他宗教和神权发起挑战。

洪、冯首先拿香火最盛的象州甘王庙开刀,将甘王偶像砸碎,并宣布其杀母、藐视上帝等十大罪状。在冯云山的协助下,于当年内在广西桂平建立了“拜上帝会”。

后来,洪秀全又吸收了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等2000人为会员。并陆续制订拜上帝会的规条及仪式。

可以看出,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的资格,比不上洪秀全,他甚至也比不上冯云山,而韦昌辉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其二、太平天国早期,军政大事确实由杨秀清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很少办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死后,大权就落于杨秀清之手,但洪秀全曾经也指挥过军队,大权旁落仅仅是暂时现象而已
  • 洪秀全曾经也指挥过军队,大权旁落仅仅是暂时现象而已

比如在占领南京之前,洪秀全曾经向全军发出“突围令”,命令太平军将士:“男将女将,尽持刀,现身衣着,仅替换,同心放胆,同杀妖”。

他号召将士要欢喜踊跃,坚耐威武,精装从简,还要放胆诛清妖。

在他的鼓励和命令下,太平军很快就突破了永安东路清军的防线。太平军将士义愤填膺,于大峒伏击清军,并乘胜北进,进围广西省城桂林,并在南郊将军桥,最终击毙清军将领乌兰泰。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确实主要由军师杨秀清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几乎不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死后,大权就落于东王杨秀清之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主张把四书五经,列为禁书,杨秀清居然不同意,他借“天父下凡”,逼迫洪秀全做出让步,洪秀全只好同意四书五经在修改后,可以刊印而流传民间。

然而,直至太平天国灭亡,仍未曾刊行这类书籍。可见洪秀全从来没有成为杨秀清的“傀儡”天王,他仅仅是大权旁落而已。

其三、洪秀全善于借力打力,比较精通权谋手段,借韦昌辉之手,剪除杨秀清,又借杨秀清的同情者和石达开,灭掉了韦昌辉,总之,洪秀全还是大权在握,之前仅仅是暂时的“大权旁落”而已

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除了清军对天京的“三年之围”。向荣死后,他的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产生了图谋更高地位的心思。

他以“天父下凡”为由,居然逼迫天王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从此才表面化和白热化。

其实,韦昌辉对杨秀清主管国事,本来就不服气,表面上唯命是从,毕恭毕敬,实际上心里早就有图谋不轨的打算。

洪秀全知道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人,对杨秀清不满,于是,他先密诏韦昌辉率军返京,杨秀清,以及其家属全部被杀,史称“天京事变”。

石达开抵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无辜,二人发生了冲突,后来韦昌辉又扩大事态,尽杀石达开的家属。

石达开从安庆起兵,声讨韦昌辉。洪秀全迫于众怒,也只好下令“合朝同心”,将韦昌辉处死,首级送石达开军中,接着命石达开回京主持朝政。

事变后,洪秀全追封杨秀清为“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将自己的第五子,也过继给了死后的杨秀清,还将其被害之日,定为“东王升天节”,要太平天国的臣民们“代代莫须忘”。

总而言之,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开创者,曾经亲手创建了拜上帝会,是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内的资格,比不上洪秀全,他甚至也比不上冯云山,而韦昌辉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太平天国早期,军政大事确实由军师杨秀清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很少办理朝政,冯云山、萧朝贵死后,大权就落于杨秀清之手,但洪秀全曾经也指挥过军队,大权旁落仅仅是暂时现象而已。

洪秀全善于借力打力,比较精通权谋手段,借韦昌辉之手剪除杨秀清,又借杨秀清的同情者和石达开,灭掉了韦昌辉,总之洪秀全还是大权在握,之前仅仅是暂时的“大权旁落”而已。

所以,表面上被架空的洪秀全,最终能够一举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和韦昌辉,洪秀全没有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但是却比较精通帝王之术,事实上,杨秀清和韦昌辉也确实不是他的对手。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教”,发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平天国革命,建立“太平天国”,号称“天王”

但洪秀全在天平天国中,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属于“象征意义”的领导,并没有什么能力,具体原因,请耐心阅读

(洪秀全)

首先 ,洪秀全在天平天国建立之初就没有权利

1836年,洪秀全在创立拜上帝教后,他只发展了一个人——冯云山

1844年,两人去广西一带传教,但很快洪秀全就回了广州

1847年,在广州混不下去的洪秀全,去广西找到冯云山的时候,拜上帝教已经发展成为2000多人的大帮会

也就是说,“天平天国”的实际建立者是冯云山,洪秀全可以说是捡了个“老大”

(冯云山)

1847年,冯云山被抓,洪秀全扔下广西教众,跑到广州“营救”(实际没出什么力),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帮派差点解散,这时候杨秀清趁机,代天父传旨,他们回来的时候,已经不得不承认杨秀清的领导地位

1851年,金田起义,成立天平天国,封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并担任太平军统帅,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也就是说天平天国刚刚成立,杨秀清就已经正式掌管兵权

(杨秀清)

洪秀全除了创立拜上帝教,什么都没做过,他有什么权利?

其次,杨秀清的灭亡,在于内斗

杨秀清死在韦昌辉手上,韦昌辉曾读过书,“颇知文义”,家境很好

1848年,冯云山出狱路过韦家,与其交谈,请韦昌辉加入拜上帝教,金田起义中,韦昌辉散尽家财参加团营,可以说太平天国前期能成功,全靠韦昌辉这位财神爷

(韦昌辉)

1851年,建都天京后,韦昌辉被封为北王、六千岁,地位仅次于杨秀清

反观杨秀清,一个种山烧炭为业的泥腿子,靠着装神弄鬼成为领导,韦昌辉早就心有不满,只是不敢表现出来

而且,杨秀清目中无人,热衷专权,虽然统战全局,但对常年在外统兵打仗,手握重兵的韦昌辉忌惮不已,曾多次因为小事折辱韦昌辉,还曾将其杖打至站不起来

1856年7月,洪秀全与杨秀清矛盾爆发(杨秀清要做“万岁”),洪秀全发“天王密诏”令韦昌辉回京诛杀杨秀清

韦昌辉早就想杀杨秀清,但一直害怕师出无名,引起别人不满,这个时候的一道“密诏”算是正中下怀,而且他也知道如果正面打,自己不是杨秀清的对手,于是乘夜率三千兵众突袭东王府,打了杨秀清个措手不及,“天京事变”爆发

(天京事变)

杨秀清的灭亡,可以说是两人积怨已久的结果,跟洪秀全没什么关系,难道说汉献帝的衣带诏如果成功杀了曹操,算是汉献帝的功劳吗?

再次,韦昌辉的灭亡,在于自己找死

自1856年7月,“天京事变”暴发后,韦昌辉大开杀戒两个月,前后共计杀了两万余人,天京的高、中级骨干力量被屠戮殆尽

9月中旬,石达开回到天京,目睹惨状,怒斥韦昌辉滥杀无辜,此时的韦昌辉已经疯了,又想杀石达开,石达开连夜逃走,韦昌辉就把石达开留京一家老小全都杀害

(石达开)

此时的“天王”依然在天王府醉生梦死

石达开至安庆,起兵讨伐韦昌辉,他“上奏于天王要求韦昌辉之头”,并宣称“如不得其头,即班师回朝攻灭天京”

韦昌辉陷入了癫狂状态,居然开始攻打天王府,洪秀全被逼无奈才下令处死韦昌辉,战斗两日,全诛韦党200人,并于11月,将韦昌辉被五马分尸

洪秀全的能力在哪里?“太平天国”政府已经陷入瘫痪状态了,他不管;石达开起兵“欲攻灭天京”,他不管;等要杀自己了,他慌了(韦昌辉)

而且,请注意,此时韦昌辉就剩下200人了,那2800人去了哪里?

“天京事变”是韦昌辉单方面屠杀,怎么肯能损失这么多人?很明显,韦昌辉已经癫狂到了敌我不分,是人就杀的状态,这种状态下,杀他还不容易?

总结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确实影响深远且意义巨大,但其与洪秀全关系不大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事变,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从联合北王诛杀东王,再到利用翼王之势铲杀北王,其实这一系列悲剧都是天王洪秀全主导的大洗牌。那么,深居宫中的天王洪秀全究竟是如何操纵诸王互相残杀的呢?

联合北王诛杀东王

1856年6月,太平天国进入全面鼎盛时期。

在江西前线,东王杨秀清指挥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凯歌猛进,先后夺取了江西全省二十五个州府。逼得湘军首领曾国藩只能躲在南昌城里。

与此同时,在天京外围战场,陈玉成、李秀成、秦日纲等将领的部队不仅打败围城之敌,还趁势打垮了江北大营,随后又与石达开的部队合兵一处,直接摧毁了江南大营,把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活活气死。

一连串的胜利,使得东王杨秀清更加飞扬跋扈、目中无人。他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今天的辉煌,全是他东王杨秀清的功劳。在他眼里,天王洪秀全的地位已经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

终于,东王杨秀清坐不住了,他决定取洪秀全而代之。在《金陵杂记》中曾记录杨秀清“遂私刻太平天国真命主杨秀清”印。

此后,杨秀清更加变本加利,频频假借天父下凡,不仅从洪秀全处要到了万岁的称呼,还让洪秀全处处难堪。下一步,杨秀清要的就是万岁的位置了。

这一切在天王洪秀全眼里其实看得很清楚,只不过这些招数都是他以前用过的,现在也不好反驳。心里虽然已经决定除掉杨秀清的想法,但总是有点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感觉。

就在这个时候,天王洪秀全想到了平时受尽东王欺辱的北王韦昌辉和秦日纲,两道密诏随即发出。

此时的韦昌辉在江西前线由于指挥不当,连吃了几个败仗。就在他担心东王杨秀清要如何收拾他的时候,天王密诏到了。

看到密诏的韦昌辉立即带领3000亲兵昼夜兼程,赶回天京。

1856年9月1日,韦昌辉和秦日纲的人马在天京城外汇合。在拿到天王驸马钟万信送来的诛杨密诏后,韦昌辉立即带兵包围并屠戮了东王府。

这一天,不仅东王杨秀清被杀,东王府包括妇孺儿童在内的数千人惨遭杀戮。在随后进行清除东王党羽的行动中,先后又有2万余名放弃抵抗的东王旧部和平民被杀。

天王洪秀全大洗牌的第一步诛杨顺利完成。

借翼王之势铲杀北王

9月中旬,正在湖北作战的翼王石达开知道天京发生了内乱,便火速赶回天京。

在天京城内,石达开目睹了韦昌辉肆无忌惮的大开杀戒,滥杀无辜。便劝诫北王韦昌辉立即停止这场杀戮。

但是此时已经杀红眼的韦昌辉哪里还能听进石达开的话,并且认为石达开是在对抗他的权威。于是,韦昌辉又将翼王石达开满门抄斩,石达开提前得到消息,仅带着几个贴身随从连夜逃出城去。

石达开逃回安庆后,立即从湖北前线抽调了4万将士,连同驻扎在安徽的守军,借势向天王洪秀全上奏要求处死韦昌辉、秦日纲,否则他将挥师回京清君侧。

天王洪秀全对石达开的奏请不置可否,因为他也已经意识到北王对他产生的威胁。他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自北王韦昌辉诛杀东王杨秀清、逼走翼王石达开后,韦昌辉已经利欲熏心,他已经有了一个跟东王生前一样的心思,那就是取天王洪秀全而代之。

1856年11月中旬,韦昌辉竟然带领亲兵包围了天王府,直接跟天王洪秀全叫板。但是这些北王亲兵对天王洪秀全还是非常敬畏的,当久攻不下的天王府突然打出翼王石达开的旗号时,这些北王亲兵以为是翼王石达开的军队到了,因为此前他们诛杀了翼王府,所以他们担心石达开复仇。于是一见到石达开的军旗,北王的亲兵们便四散逃命,只剩下了韦昌辉孤家寡人。

紧接着,天王洪秀全立即发动满朝文武讨伐韦昌辉,试图逃出天京的韦昌辉在三天后被抓。洪秀全当即下令将韦昌辉五马分尸处以极刑。后来,秦日纲也被召回天京,并且被处斩。

韦昌辉、秦日纲之死,看似是因为韦昌辉过于飞扬跋扈、目中无主,其实更关键的因素是因为他们知道太多洪秀全诛杀杨秀清的内幕,从他们开始诛杀东王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他们的下场。

因此,虽然天王洪秀全深居宫中,但是他充分利用了各王之间的矛盾,借助各王的势力,重新进行“洗牌”。天京事变,表面上看稳定了天王洪秀全的地位,但是太平天国的军事形势也自此开始由盛转衰,曾经被誉为神话般的体系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