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和荀彧二人其实有很大的共同点,他们都为曹操立下了大功,而他们最终的结局也是殊途同归,都因为挡住了曹操的上升之路,被最终处死!

许攸

许攸和曹操从小就认识,算是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不过两人的选择不同,最终走出来的路也完全不一样。许攸选择了依附袁绍,帮助袁绍打天下。而曹操选择了自己单干,自己做老板。最终呢,也确实是曹操成就最大。不过在官渡之战前,其实许攸和曹操还是敌人。

许攸为袁绍出谋划策,目的就是要击败曹操,甚至在发现曹操军粮短缺时,许攸曾建议袁绍出兵袭击许都,端了曹操的老巢,逼得曹操撤军。不过袁绍为人持重,不愿意冒险,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反而是因为后方传来许攸家人犯法被捕的消息,冷落了许攸,而许攸见家人被捕,心里十分担忧,又见袁绍是这个态度,生怕之后自己被牵连治罪,于是转而投降了曹操

从许攸的这番行为来看,他其实是卖主求荣了,道德水准并不高。不过曹操虽然对此心知肚明,但为了大业,他还是选择了接纳并重用许攸,因为许攸是袁绍手下谋士,必定对袁军部署了如指掌。曹操没有想错,许攸一来,就给他带来了重磅消息——袁军的屯粮之地!原本处于弱势,军粮都已经非常不足的曹操,当即选择孤注一掷,抓住这个机会反击,最终他也成功的烧掉了乌巢粮仓,而袁军也因此崩溃败退,官渡之战以曹操大胜而告终!

官渡之战,许攸绝对算得上是曹操的第一功臣,没有他带来的情报,曹操将会被袁绍给耗死在这里。不过立下大功的许攸也并没有得到善终!曹操虽然不喜许攸的人品,但是在彻底击败袁家之前,曹操也没有过分对待许攸,毕竟许攸也是第一功臣,曹操不好动手。没想到许攸自己不识趣,把自己给逼上了绝路!

许攸恃功而骄,常常口出狂言,不论场合,直呼曹操的小名,惹得众人动怒。在攻破冀州时,他甚至直接当着曹操的面说:阿瞒,你要是没有我,得不到冀州!

《三国志》: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许攸因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口出狂言,最终被杀。实际上,曹操早就看许攸不爽了,曹操这个人,并不喜欢卖主求荣的之人,许攸之前的操作已经证明了他的人品极差,曹操不喜,但是曹操还是忍耐住没有动手。但是后面许攸居功自傲,直呼曹操的小名,这就完全是自己找死的节奏了!

此时的曹操,击败了袁绍,已经是成为了天下间最强的诸侯,权力飙升,随之而来的也是野心的变大,曹操已经开始有了篡汉自立的想法了,所以他要做的是一步一步的提升自己的权威,而许攸直呼曹操的小名,那不就是在减轻曹操的权威?在彻底击败袁家之前,曹操也许还能容忍,但是当曹操已经拿到了最大的权力,有野心篡汉了,你还这么干,那就是在挡曹操的路了,拦路者,必死!

荀彧

荀彧的功劳不必多说了,大家应该都是非常了解的,作为曹操手下头号谋臣,荀彧不知为曹操立下了多少大功!

就拿官渡之战来看,如果说许攸献出了决定性的计谋,帮助曹操击败袁绍,是第一大功,那第二大功非荀彧莫属!当时曹操军粮短缺,难以为继,甚至都想要撤军回许都,不打了。结果荀彧及时劝阻,让曹操一定要坚持住,并举了楚汉相争的例子,最终才成功说服曹操,坚持和袁绍对抗。可以说,要是没有荀彧,曹操早就败了!

事实上,荀彧最开始的时候是跟着袁绍的,但是他发现袁绍是一个想要自立为王的人,根本无心匡扶汉室,所以他弃袁绍而去,转投了曹操。当时的曹操,实力很弱,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为啥荀彧会选择曹操,其实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曹操有匡扶汉室之心,从之前曹操的表现来看,他才是真正忠于汉室之人!两个志同道合之人联合在一起,为匡扶汉室共同奋斗!

然而随着曹操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是越来越大,他已经背离了当年的誓言,从匡扶汉室转变为了篡汉自立,而荀彧却一直未变!最终两人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但是荀彧却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扶汉室,应该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该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而曹操得知荀彧竟然还是坚持原来的想法,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并不支持自己,于是便开始冷落了荀彧。历史中关于荀彧之死众口不一,但很明显,荀彧的死,确实是和曹操有关!

《魏氏春秋》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荀彧为曹操立下大功,然而随着曹操的权势变大,他想要增加自己的权威和地位,但荀彧却出言阻拦,挡住了曹操的晋升之路。权力不大时的曹操或许还能容忍,但此时的曹操,已经完全容忍不了敢于阻拦他的人了,敢于拦路者,杀!

结语

综合来看许攸和荀彧二人,其实会发现他俩有不少的共同点,他们都为曹操立下了大功,最后都因为阻拦了曹操的路而遭到处死。许攸因为直呼曹操小名,阻拦了曹操提升权威之路,被诛杀。荀彧因反对曹操加九锡,阻拦了提升曹操地位之路,遭到处死,两人可算作是殊途同归了。事实上,在彻底击败袁绍之后,曹操的野心急剧膨胀,任何敢于挡路之人,他都是不会放过的!成霸业者,必如此,无解,换作其他人也一样。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交流!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荀彧本都不该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死又不行,何况他遇到的老板又是曹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啦,只不过荀彧死的体面些,无奈一些罢啦。

01

职业杀手

政治就是屠宰场,政治家从事的就是杀人的职业,一定意义上啊!曹操欲成就霸业,就必须大开杀戒。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杀董卓,杀吕伯奢,杀吕布,杀袁绍,杀袁术,杀刘备,杀孙权,杀孔融,杀杨修,自然也杀了许攸,荀彧。当然也有许多想杀没有杀得了的,有时还差点被人家杀啦。这就是游戏规则,你不把他干掉,他就把你干掉。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有点想法的人,几乎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我不玩三国杀,不知道其游戏规则,我猜想是否也是这个套路呢?

被杀的人不仅仅是对手,还有一种人,那就是耽误你杀人的人。在杀人的道路上,谁成为绊脚石,谁就会被踢开,无一例外。不把绊脚石踢开,就会被绊脚石绊倒。何况杀人这个活,不是去赶集,绊倒了再爬起来。杀人时被绊倒,就再也爬不起来啦。

“宁教我负天下人,决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说的,时人及后人对曹操诟病较多,视其滥杀,多是因为这句话,多是因为杀了不该杀的吕伯奢一家。杀人是不对,啥时候杀人都不行。但他是曹操啊,他想干大事啊!在曹操眼里只有两种人,一是帮手,二是对手。不能成为帮手,那就作为对手来对待,无一例外。

知道“问路杀樵”的故事吧,那是韩信干的!韩信行军打仗,找了个樵夫问路,问明白了就把他杀啦,部下惊问其故,韩信说怕泄露行动机密。看我军抓个舌头,堵上嘴,捆起来,战斗结束就放了,多么仁义啊。

不比较就没有伤害,曹操是不太仗义,但项羽仗义啊,鸿门宴把刘邦放跑了,自己玩完了。

如果曹操不杀吕伯奢而被其告密,丢性命的就是曹操,果真如此,又作何评论哪?岂不又说曹操你傻啊!

说了半天,我就想说,不杀许攸,就可能被许攸所杀。曹操深知许攸不是吕伯奢,更不能留着,留着就是祸害,好比是怀里揣着个地雷,不定哪时就会爆炸。

02

杀许攸

许攸,曹操,袁绍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小时候经常玩“两个撒尿,一个和泥”的游戏,那时玩玩还是很开心的。到了官渡大战,再撒尿和泥就不行了。

许攸先是鼓动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接豪强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造反,失败后让王芬顶锅,自己跑了。看到曹操袁绍也反了的时候,就投靠了势力较为强大的袁绍,出谋划策想把曹操做掉。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垒。恰恰许攸家人犯事被抓,看看不好,就投奔了曹操,出了些馊主意,火烧乌巢,掘漳淹邺,把袁绍做掉了。

曹操之所以看到许攸到来“跣足相迎”,是因为“君从敌营来,必知敌营事”啊。曹操正愁拿袁绍木办法呢,来了个叛徒投靠,叫谁谁不高兴那?人家曹操说“我想死你啦,这几年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啦,不想你在这里啊,来得正是时候啊。”那是人家曹操会做人,你还真以为他念旧情啊。就你许攸那个小性格,荀彧都知道你“好贪不治”,难道曹操就忘啦,你几斤几两,曹操不知道吗?这是杀许攸的主要原因。你昨天能废汉灵帝另立新帝,能背叛袁绍,将来说不定哪一天有个风声草动,你就会割下我的脑袋去做投名状啦。

可许攸不明白啊,还在那里嘚瑟呢!一次聚会上,许攸叫着魏公的小名说: 阿瞒啊,不是我,你能坐在这里哈酒啊!曹操当时就想,我想把你脑袋挂腰上当酒壶,可嘴上却说:是啊是啊,不是你的话,我的脑袋现在就成了本初的尿壶啦(袁绍,字本初)。

许攸还以为是在撒尿和泥,不小心把尿滋在曹操脸上的时候哪!攻下邺城后,许攸出邺城城门,继续跟守门的将士得瑟,不是我许攸,你们会在这里吗?守门的就把许攸抓啦,曹操就把他杀啦。

许攸之死,在于他做人没有底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屁股坐不到该坐的地方去,只生活在美好的记忆里,屁股不动,那就只好脑袋换个地方啦。

03

荀彧之死

荀彧说许攸“好贪不治”,意思是贪图利益,又没啥能耐,官渡之战之所以能出奇计是因为对袁绍的情况熟悉啊。无能而不自知,必有一死。既然这么清楚,那为何自己的事就没整明白呢?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威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养女为妻。汉末宦官权势很大,但毕竟地位卑微,是以曹操跟荀彧这对小兄弟自然有了阶级感情,一个战壕奋斗有了共同的阶级基础。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避难冀州,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为曹操除吕布保全兖州三城出计谋立下大功,又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被曹操奉为首席谋士,称之为:“吾之子房”(刘邦的谋士张良)。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同时,举荐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曹操之女)许配荀彧长子荀恽为妻,成了儿女亲家。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还要授以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这些都不是许攸那个财迷所能做到的。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曹操做皇帝的心思都有,何况做个魏公。当时持荀彧这个意见的不在少数,荀彧又是第一大佬,也就成为曹操成就霸业最大的绊脚石,那就只好借荀彧的脑袋用用啦。

同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趁机把他留在军中。后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史书有种说法:曹操送荀彧一空食盒,荀彧因而服毒自杀。

不管是否属实,荀彧的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荀彧一直以为跟曹操是一起背靠背战斗的兄弟,同为汉家高管,至多就是级别高一些罢啦。不曾想,到了到了,曹操想自己做老板。而荀彧不想给曹操打工啦,而且导致了员工们产生了情绪波动。问题很严重,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啦。既然不想食魏禄,那汉家的饭也别吃啦。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荀彧之死跟许攸不同,情势所迫,无法选择啊,荀彧死于自己坚守的道义,也算死得其所。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之死,死于道德品质,荀彧之死,死于政见不同,两人的死因是完全不同的 。

许攸在年轻时就与袁绍和曹操交好,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许攸这个人干了不少离谱的事,这些事足以说明许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

许攸干的第一年离谱的事就是阴谋废除汉灵帝,那还是在黄巾起义的当年,也就是公元 184年,许攸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及沛国人周旌想趁汉灵帝巡游冀州时,干掉汉灵帝,然后立合肥候为皇帝 。

这叫什么事?废除皇帝另立,许攸他们以为自已是谁?伊尹和霍光吗?许攸这是大逆不道,这是谋反重罪,在当时还人心思汉的情况下,许攸就胆敢阴谋废除皇帝,实在是胆大包天 。

许攸还想叫曹操一起跟他干,但曹操没有参与,也没有告发,曹操的这一举动有些意味深长。

这第一件事说明许攸道德败坏,两汉以法治国,以儒治世,尤其重视道德品质,比如想要做官首先被举为孝廉,考察的就是道德。

曹操没有参与是因为这事不得人心,而且违背封建道德,会被天下人耻笑怒骂,曹操没有告发是因为曹操自已也认为汉灵帝这个皇帝不称职 。

许攸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并且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就能击败袁绍军队,曹操照办,果然大败袁绍 。

这事原本也没有什么,毕竟那时候打仗时投降的人可多了,可是许攸投降后多少有卖主求荣的嫌疑,为曹操献计打败袁绍,还劝曹操杀死了曾经的同事淳于琼,许攸可是够歹毒了 。

曹操身为一方诸候,其实是非常忌讳卖主求荣之人,尤其喜欢忠诚之人,比如曹操就非常喜欢关羽这样的忠诚之人,在关羽想离开时,不仅大开绿灯,而且向自已的部下显示关羽忠诚,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自已的部下像关羽一样忠诚 。

曹操可以接收降将,但极少接收卖主求荣之人,曹操作为一方诸候,必须宣扬忠君家的封建思想,以利于自已的统治和管理,但许攸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

许攸表面上看,是因为居功自傲而被杀,实际上是因为曹操厌恶许攸这样卖主求荣的人,在一次许攸故意羞辱曹操后,被曹操下令杀死 。

荀彧之死与许攸则完全不同,荀彧是曹操的萧何,为曹操在后方足兵足粮,并且处理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郭嘉、荀攸、陈群、杜袭等人。

荀彧死于曹操称公的前夕,荀彧死了就没多久,曹操就称魏公,向篡位的最后步骤冲锋,荀彧坚决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与曹操产生政治分歧。

因为一旦曹操称魏公,就能独立建立‘’魏公国‘’,而有一套完全不同于汉朝的政府班子,等于是国中之国,并且魏公的爵位和权力可以世袭,一代代传下去,这是曹操曲线篡位,改朝换代的手段。

荀彧当然明白称魏公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的曹操,虽然偶尔会对皇帝有所不敬,但并没有实质性的篡位举动,曹操迈出这一步,等于是彻底决裂。

虽然两人在此前已经合作了二十年,曾经亲密无间,彼此尊重,惺相惜,虽说荀彧是人臣,但曹操是主公,臣就得忠君。但荀彧是与诸葛亮一样忠君爱国的人臣。

荀彧忠心的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东汉朝廷,而不是曹操,虽然之前荀彧也曾反对过曹操恢复九州制,虽然曹操听从了意见,但两人矛盾不断扩大。

荀彧此时与曹操矛盾无法调和,在不能实现自己理想,同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荀彧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而曹操也无法停止篡位的一系列步骤与操作,因为曹操在打江山一系列过程中,背后站满了利益集团和士族势力,曹操也没有选择,无法停下,只能牺牲荀彧的性命。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我来戏说一下,二人之死天壤之别,许攸死于太小人。

许攸自幼与曹操相识,厮混于乱世,然其思维狂妄离谱,既无尹霍之才却常有废黜汉灵帝之念,曾约曹操共举此事,操拒之,渐远之。可见此人不思荡寇除奸而常怀颠覆朝廷之心。/

官渡之战时,许攸作为袁绍的重要军事幕僚,在受同僚诽议时不以大局为重,(况此诽议大多为实)心胸狭隘到突然临阵倒戈,对准袁绍腰眼猛刺一刀,火烧乌巢,使其主公袁绍终至败亡,实乃卖主求荣之小人。

后,曹操每取一城,许攸都会纵马炫耀道:若非我,曹阿瞒安能进得此城乎?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曹操雄才大略,英雄盖世,平生最敬忠义之士,曾对张辽,夏侯等将说起关羽,此等人吾深敬之,而曹操最厌弃的就是像许攸这种不忠不义,狂妄无敛,反复无德之小人,所以曹操杀许攸是必然,只是早晚而已。

荀彧之死却是君子之死,操自陈留起兵,荀彧一直追随左右,惟愿尽展平生之才助操荡平群雄,匡扶汉室,然至操称魏王,加九锡时,已深知曹操已成骑虎之势,裂土三分,由魏代汉其势已无挡,而荀彧的忠君事,尽臣节的美好理想,在曹操不断膨胀的野望面前彻底破灭,最终以死明志,饮鸩全节,着实可敬,可叹!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是曹操弄死的不假,但荀彧肯定不是曹操直接处死的,而是受到曹操的冷遇与暗示后自杀的。

尽管二人的死都与曹操有关,但死因不同,许攸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有点咎由自取,荀彧则更加悲剧,是死于和曹操的政治理念不合。

先说许攸。

许攸这个人,背景还是有的,他年轻时就和曹操与袁绍交好,能够同时跟这两个猛人成为朋友,可见许攸自己也不白给。

后来,许攸跟随了袁绍,成为了他的谋士,曾力主袁绍与曹操结盟,但随着袁绍统一河北,与曹操势同水火,许攸的这一建议也就无法实现了。

官渡之战时期,许攸曾断定曹操此次一定是倾巢而出,后方空虚,建议袁绍派出奇兵袭取许都,但没有被袁绍所采纳,而许攸的家人也在此时犯了法,被留守在邺城的审配逮捕入狱,许攸于是干脆投降了曹操,成为了扭转官渡之战结局的关键性人物。

官渡之战最后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也确实,许攸的计策是决胜的关键,袁绍最后的全军溃败,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军粮没了,士气涣散所致。

战后的许攸,就开始飘飘然了,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在袁绍那边因为内斗搞得自己一直不得志,他在曹操面前极为放肆,屡次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阿瞒,还说没有我许攸,你们进不了冀州城,曹操也多次配合,陪笑称是,但心里的不快,可是真真记录在史书里的。

最后,曹操果然还是杀掉了许攸,因为他的狂妄无礼。

和孔融、杨修等名士相比,许攸可谓是一把好牌打了个稀烂,凭借着官渡之战的功劳,他要是适可而止,老老实实给曹操出谋划策,捞个善终也许没问题,然而这家伙非要作妖,当众显摆,直呼领导小名,以凸显自己的地位,可以说是既得罪了领导也得罪了同事,有此下场并不意外。

荀彧则不然,他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荀彧是汉末世家大族子弟,出身于颍川荀氏,它的大名在当时如雷贯耳,是当地众多名士家族的代表之一。而荀彧的出身决定了几点,第一是他是名士,有着极高的社会知名度与广泛的人际关系网,这凸显出了他的重要性。第二是他的立场,从后来的种种表现来看,荀彧和很多名士一样,是忠于东汉王朝,拥护汉天子的,这也为他日后与曹操决裂对立埋下了伏笔。

荀彧一开始带着家人去冀州避难,结果到那里才发现,冀州牧已经由韩馥换成了袁绍,袁绍对荀彧倒是非常重视,待之为上宾,这也可以理解,大家成分相当,加上袁绍本来就喜欢结交社交大V,遇到个这么牛的,当然不会放过。但是荀彧并没有看上袁绍,认为他不能成大事,很快就离开了袁绍。

应该说荀彧选择曹操还是正确的,首先曹操能力确实强,再就是那时候曹操所展现出来的对汉室的忠诚度也符合荀彧的主张,毕竟当时联军讨董曹操和孙坚是唯二两个真正出兵打了仗的人,连盟主袁绍都乏善可陈。

只不过这哥俩太生猛了,通力合作,内外分掌之下,竟然扫平了天下几乎所有的大小军阀,连带着不可一世的袁氏兄弟都被打趴下了,当外部的威胁开始弱化,内部的矛盾开始激化之时,缺乏制约的曹操,野心的膨胀也就不可避免了。

他或许有理想,有追求,但他更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狠人,不然做不到他这份上,而荀彧当然有所察觉,但他毕竟只是个文官,文官只能治天下,不能改天下,身为文人的他,只能自说自话地反复拿高帽子束缚曹操,说他从来都是忠于汉室的,起兵的初衷从头到尾都是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翻译一下就是曹操道德特别高尚,手里的军队都是为了护卫汉献帝,满腔忠诚,作为一个忠臣,权与利都是要让出去的。

但势力真正做大的曹操怎么可能放手,于是二人的矛盾也就愈演愈烈,政见的不同迫使他们分道扬镳,最后曹操开始架空荀彧,将他从权力中枢剥离出去,还给他送了空食盒,荀彧看到后自杀而死。

这桩空食盒事件也成了历史上的一大公案,很难说曹操是否一定要致荀彧于死地,也有可能让他坐冷板凳,毕竟荀彧是他的股肱,社会声望崇高,这种人肯定不能杀,慢慢边缘化才是王道,类似的做法曹操也没少干,很擅长。

可荀彧的死,多少源自于他明白自己已经拦不住曹操了,以死明志不失为自己作为士人领袖落幕的办法,因为可以借此诛心。

总体来说,许攸之死,是死于恃旧不矩,被曹操记恨而杀。而荀彧之死,则是由于自己的政见在曹操那里失去了存在意义而绝望自杀。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

许攸是死不足惜,荀彧的死,就颇为惋惜,两个的死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先说许攸,虽说许攸为曹操立过两次大功,一次是官渡之战中,献计烧毁袁绍粮草,另一次是水淹邺城,帮助曹操建立权利中心。但许攸这个人人品不咋地,自恃功高,一点儿不尊重领导,没有做下属的本分,所以曹操杀了他也没觉得心疼。

许攸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曾给袁绍献计,只是袁绍没听他的,他很不满意。另外许攸还很贪财,袁绍也满足不了,才投奔曹操。《三国志》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可以看出许攸这个人的人品不咋地,没啥忠诚度,一不顺心就跳槽。而且贪财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保不齐哪天有更大财路诱惑时候,会再跳槽,是个极其不稳定的分子。

许攸是曹操的发小,小时候关系还不错,肯定知道不少曹操的隐私。立过大功之后的许攸整个人就开始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经常跟别人吹嘘炫耀,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直呼曹操小名,“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阿瞒,要不是我,你怎么能夺到冀州呢!

面对这种人曹操也很无奈,身为领导很没有面子,太较真容易被人以为慢待功臣,只能一笑置之,内心一定恨得牙痒痒。所以当许诸一怒杀了许攸的时候,曹操只是佯装惊讶,并没有处置许诸。

再说荀彧,荀彧可比许攸厉害多了,帮曹操战略规划统一大业,事业版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的主意,还帮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郭嘉这样的人才,居功至伟,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即便如此,当他跟曹操的政见不和的时候,曹操抛弃他也毫不留情。

荀彧自认为是汉臣,想当初帮助曹操也是因为有能力复兴汉室。那成想曹操自己强大了之后,野心也跟着膨胀,做丞相已经不能满足,想做魏公、魏王,甚至夺了汉室的天下。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就把荀彧调离中枢,调到寿春劳军去了,荀彧心灰意冷,这一年就抑郁而终,年仅50岁。《三国志》有记载,“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关于荀彧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魏氏春秋》里写:“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曹操很爱玩猜谜游戏,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一看这是告诉他以后没有他的饭了,于是服毒自杀。

无论哪种说法,荀彧都已经不被曹操所容,不光自己努力一辈子的事业变了模样,倍感灰心,无力改变,只能一死成全了自己的忠义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