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主食真的会更健康吗?

最近,盛产各路奇葩养生传言的朋友圈又有最新力作,有一种说法宣称,现代人类之所以会被肥胖、心脏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等各类慢性疾病困扰,罪魁祸首就在于“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方式。因此,如果不吃主食我们反而会更健康,这是真的吗?

不吃主食肯定是不健康的做法。

虽然有很多说法说高碳饮食带来的后果严重,其原因是因为碳水化合物的过量摄入,导致糖分(碳水化合物最终会被分解成糖分)摄入过量,糖分短时间内无法被利用完,在身体中最终储存为脂肪,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肥胖、三高、各种心脑血管慢性疾病。

但这绝对不是指“摄入了主食”引起了这些问题。我们每天的生命活动,工作学习,基础的代谢都需要充足的能量,而这些能量绝大部分都是由主食来提供,如果少吃主食,不吃主食能量肯定供应不足,长期下去还会引起B族维生素摄取不足,导致B族维生素缺乏症;研究也有表明,缺少B族维生素严重还会引起失眠、头疼、抑郁等不利症状。每天的主食要供应足够,不仅能够保证能量供应,提高办事效率,而且能有效增加饱腹感,避免我们因为饥饿去摄取一些其他的高热高脂食物,避免饥饿引起暴饮暴食。

主食中虽然含有很多糖分(碳水化合物),但这些糖分供生命运动所需,食用适量不会囤积成脂肪,只是如果过量食用碳水化合物类食物,容易热量超标,最终糖分囤为脂肪。但如果是零食、甜点中的糖分,不仅直接吸收,瞬间升高血糖,而且又毫无饱腹感可言,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利用,就被被存为糖元、脂肪。

所以适量吃碳水化合物是绝对合理的,它是人体重要的功能物质,不可缺少,只是不要过量食用,并不是“不吃”。

不吃主食真的会更健康吗?

您好,我是王药师,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人推崇“只吃蔬菜水果,不吃主食的”饮食方式呢?王药师总结,大致有这么3种原因。

1. 主食“热量高”,吃多了会胖。

其实这是减肥者的一个误区。他们的饮食中突出的问题,不是吃主食太多,反而是脂肪和蛋白质摄入的严重超标。很多主食不但热量不高,还可以提供饱腹感,反而有助于减肥。吃2碗米饭的热量其实和嗑20克瓜子的热量差不多,但是很多减肥人士吃一碗米饭会懊悔半天,却心安理得地吃着瓜子,一包又一包,这是不对的。

但是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其实是蛋白质摄入相对不足,而淀粉类主食摄入过多。因为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普遍是吃肉较少,吃饭较多。而太多的主食会在体内被合成为脂肪储存起来。所以,对于这类人来说,还是要适量控制主食的量。

2.主食“没营养”,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膳食纤维和各种维生素,吃主食能补充啥?

有人说,我吃蔬菜水果可以补充身体缺乏的各种维生素,主食只能给我提供能量,这个我也可以直接从蔬菜水果中获得啊,为什么还要单独吃主食?

其实这也是一个对主食的误解。研究显示,玉米、荞麦以及高粱米等这些粗粮中都含有相当丰富的膳食纤维。麸皮更是“纤维冠军”,100克里面就有超过30克的膳食纤维。此外,人体需要的B族维生素,很多也来源于主食。在此也想提醒大家,现在大家多食精米精面,其实实际营养物质反而比不上粗粮,所以建议在摄入的主食里适量增加粗粮的比例。

3. 主食是很多慢性病的源头,要防微杜渐!

有人说,大米、白面里面富含淀粉,也就是多糖,属于能量密集型的食品,这些能量被摄取后,可以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体内,从而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其实,肥胖、糖尿病等都被称为代谢病,吃的比消耗的多就是代谢病的根源。从中医的角度讲,这是一个能量平衡的问题,往往多吃多动的人,比少吃少动和不吃不动以及多吃不动的人更健康的。所以,“主食是很多慢性病的源头”的说法其实是不对的,另外多食脂质含量多的食物或者自身代谢出现问题也会导致能量失衡,最终引起慢性病。

古往今来,中西医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吃主食”这件事上却是惊奇的一致。中医讲“五谷为养”,主食摄入不足,就很容易导致气血亏虚、肾气不足,带来疲劳、脱发等一系列困扰。西医中对2万多名志愿者随访调查发现,发现碳水化合物摄入量最低的一组志愿者的死亡风险与最高的一组相比,增加了32%,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50%!而且,与肥胖群体相比,非肥胖群体低碳水饮食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要更强。可能很多人好奇,不吃主食顶多我会缺少主食带来的一些物质,怎么还和死亡挂上钩了呢?对此,大致有以下两种说法。1.因为富含膳食纤维的谷物摄入减少,以及为了弥补相对应热量的减少而多摄入动物蛋白、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因素。2.另外,也有其他研究认为可能与生物活性成分的缺失有关,像是特殊的游离脂肪酸、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质。所以,王药师建议大家,无论是出于健康还是保持身材考虑,大家都应该保证每天的适量的主食摄入量。建议成年人每天至少应摄入250克—400克的主食,其次少吃油条等油炸主食,这些食物含有大量油脂,长期食用对身体有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