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如题

张献忠这老哥们在中原地区晃荡了很多年,最后发现,还是四川那边安逸。当时中原地区属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大明朝、李自成和张献忠。

相对来说张献忠的实力最弱小,所以他选择四川作为自己的落脚点。想坐看李自成和崇祯斗法,就跟躲在家里看直播没什么差别。

结果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多尔衮,出现了第四股力量,李自成刚消灭崇祯,紧接着就被多尔衮的人马给灭了。直播看不成了,因为四川成为了清军围剿的主战场。

等到张献忠被灭以后,四川已经是满目疮痍了。这个时候张献忠的四个义子又跟南明永历政权合作,再次将四川当成了对抗清军的主战场之一。所以四川再次遭到了严重打击。

时间一晃就到了康熙年间,三藩之乱迅速爆发,这个时候广大的四川人民再次遭受了战乱之苦,因为四川也是吴三桂的势力辐射范围。

这么三个阶段的战争,使得四川人口急剧下滑,从明朝末年的500多万人口,减少到了不足60万人口的地步。

这440万的人口差,绝大部分是在战乱之中,被各路人马所害。有直接被杀戮的,有被抢了粮食饿死的,还有就是伤病没地方医治去世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口,我相信是逃走了。所以说四川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不都是张献忠背锅,张献忠的那些残忍故事,也没有多少史料可以作为佐证,基本可以认定是清廷在诋毁他。人口没了,自然是要补充了,湖广填四川就这么出现了。

一、湖广填四川,康熙年间开始的大移民政策。

四川地区地广人稀的情况,在清朝初年,实在是太严重了。大片良田没人种植,逐渐成了荒田,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以后,也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开始着手处理。

当时的政策,就是鼓励湖广地区的百姓移民到四川,所谓湖广指的就是现在的湖南和湖北。清廷希望这两个省的百姓能够主动移民过去。此外还有江西、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山东等省份的部分人员也被动员前往四川。

当然了,无利不起早,没有足够的移民优待政策,谁愿意背井离乡呢?在很多人心目中,就算在家门口要饭,也强过去四川受苦。毕竟当时没人知道四川到底是什么情况。

清廷在政策上的确给予了不少优待:

  1. 首先,但凡有愿意主动来四川的百姓,那么朝廷给他们的田产,将会是他们永生永世的财产,可以无限期传给后人。
  2. 其次,但凡入川领取到良田的百姓,在赋税上都比其他省份有优待政策,至少前几年减免部分税收,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3. 再者,对于主动开垦荒地的百姓们,这些荒地5年之内都不需要向朝廷交税。而且开垦的荒地以后也属于他们的田产。
  4. 还有,过去都是按照人口收税,也就是所谓的丁税。但是康熙皇帝下令,移民到四川的百姓,多生出来的人口永不加赋。
  5. 最后,对于四川本地官府这一块,招纳百姓的数量,成为了他们业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有利于他们发挥各种力量去吸引人才,这跟现在各大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有的一比。

如此多的优待政策,吸引了大量周围省份的百姓来到四川。此外,那些曾经因为战乱离开家乡的四川百姓,也找到了一个主动回家的理由。

二、四川和两湖地区的很多方面都很相似。

所以说,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那是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后的事情了。之前这地方就算富饶,也在战乱中毁于一旦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天府之国,是那个时候重建的。

四川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就是两湖的百姓。所以我们会发现四川方言和两湖地区的方言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他们又融合了其他各省份的方言,所以才会有所区别。

此外,四川最著名的当然是川菜,川菜以辣椒为主。而两湖地区的百姓,也特别喜欢吃辣椒。奇怪的是,四川人吃辣椒的能耐,可比两湖人强多了,估计是四川那地方山林茂密,湿气太重,吃点辣椒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在湖南下饭馆,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放辣椒,最后端上来的还是带辣椒的菜,问一下厨师,人家表示不放辣椒的菜他不会炒。你以为这是爱吃辣的巅峰了吗?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四川的小孩儿过去没有糖吃,那大人拿什么去哄孩子呢?小孩儿一哭,大人居然塞一把辣椒给孩子,孩子一边吃一边就笑了。孰强孰弱大概能分清了吧。

三、人口红利,将四川再次打造成了天府之国。

有人的地方就有财富,这话一点也不假。你看现在哪个城市的人口多,尤其是净流入人口多,那么这个城市将来绝对很好挣钱。

为什么?因为人口就是财富,人口红利之下,各行各业都会兴旺发达起来。你比如说北上广深的物流业就很发达,所以他们这些地方买东西不仅便宜还方便。反观偏远地区的乡村,想要买个东西,不仅贵,而且十分不方便。

四川当时也得到了人口红利的好处,他们大量开垦田地,最早一批进入四川的百姓,也就成为了后来相对富裕的百姓。

因为这些百姓开垦了大量荒地,这些荒地5年内还不用交税。这段时间就是他们财富积累的时间。再加上人口多了,商业也就发达了。布业、酒业、瓷器、粮食等等各行各业都在四川发展了起来。

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四川就从贫瘠的战场,变成了富饶美丽的地方。这都是沾了人口红利的光。

总结:这场大移民,后期就变了味道。

最早一批老百姓是被政策所吸引过去的,可是数量毕竟有限。而朝廷是按照每年吸纳的人口数量,作为考核地方官员业绩的指标。

这么一来大量官府之间的合作就达成了,很多不愿意去四川的百姓,也被两地的官府合伙逼迫着前去。甚至到了后来,会用绳索捆着他们一家老小,像发配充军一般,把这些人强行弄到四川去。

地方官员们完成指标就行了,才不管这里的烂摊子。两三年一过,他们拍拍屁股就走人了,留给下一任官员焦头烂额。毕竟强扭的瓜不甜,而且扭多了,很容易引起瓜儿们的暴动。

参考资料:《清史稿》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湖光填四川”是清朝年间的大移民浪潮,从康熙时期政策性的移民到乾嘉时期流民自发迁移并最终形成的大规模的浪潮,整个过程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

顺治二年的时候,就在湖北设立“湖广四川总督”一职。顺治三年,清军由汉中入川,在西川射杀张献忠,之后进军到成都、重庆。战乱与动荡之后全川残破,所以清军退守保宁,招抚流民垦荒。但是初期并没有什么成效,许多百姓仍然对此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因此早期的屯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于是在康熙三年的时候,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个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是仍然收效甚微。所以到了康熙六年的时候,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康熙也从整治区域划分上为解决移民四川的障碍,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因为许多流散在外的四川人都在湖广,以为历史上但凡四川动荡,川民就会沿河而下隐匿到湖广地区,因此康熙在行政上先是撤掉湖广总督,再设川湖总督,并且在经济上政治上给予移民便利,还有“招民授职”都在设法吸引移民。四川人的移入人口这才逐渐增多,并且稳健发展。

大约在康熙五十年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因为当时四川境内已经逐步稳定恢复了。然而之后的态势却是统治者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大规模的移民仍然没有停止,甚至到了乾隆时期还大幅度的增长,这不得不说是当时统治者治理的一大失误。这种猛增必然会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问题以及经济问题。

康熙时期移入大约155万人,雍正时期限制流入,到了乾隆时期,由于一味放任,连带着嘉庆时期,一共流入400多万人口,造成了严重的人口过剩。在早期的时候,“湖广填四川”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恢复了四川的地区生产以及发展繁荣。但是后期,政策不当,疏于管理,导致过多的人口流入,造成了地少人多,社会上无所事事甚至为非作歹的人日益增多,并且还出现了一些诸如嘓噜会之类的民间结社,十分不利于清朝统治的稳定。不过不能因此而忽略了这些移入人口对四川地区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最终随着移民而去的“下游与南方文化”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十分具有特色的巴蜀文化。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四川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有七次:秦灭巴蜀后,迁秦民万家充实巴蜀,以便控制巴蜀;东汉末到西晋,大规模境外移民迁居四川,导因于战乱;唐末五代、南宋初年,大批北方人迁入四川,亦因战乱;元末明初,长江中下游的移民大批入川,因为战乱;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四川人口大减,土地荒芜,大批长江中下游及南方移民迁入;抗日战争爆发,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移民大量迁入;1949年后,为加强战备及三线建设,大量北方人及江浙人迁入。

这七次入川的移民潮,对四川影响最大的就是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此次入川移民的主动性和冒险精神是其他几次无法比拟的,因为这次不是政府强迫的无奈和战乱的被动。

  同是异族入侵,清朝统治者比元朝统治者更有长久发展的眼光,元朝没有对四川做出相应的恢复性贡献,而清朝则大规模鼓励人口密集和紧邻四川的省份的民众前往四川去开创自己的未来。

  这一次移民潮中,有一批数量并不多的移民对四川影响巨大,这批人便是有“移民之子”之称的客家人。客家人是汉族人中至今最能保持自己语言及习俗的一支,他们热爱和平,对付战争和迫害的方式就是迁徙。由于迁徙甚多,所以他们迁徙的习俗迥异于他族。如带着死去亲人的尸骨第二次埋葬,带着榕树苗(四川称为黄桷树),在哪里定居便把树栽在哪里,表明自己客家人的身份。晚清时期,尊经书院山长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里多次记载他从万县到成都的路途中,见到聚黄桷树而居的情形,一问便是客家人。与此同时,王氏提及蓬溪一带的民众以红苕为主要食物,“土民乏粮,多恃薯蓣芦菔为食。”也与今日被称之为苕国的川北一带(蓬溪、盐亭、西充等地)的作物种植相符。

  查家谱、方志,四川的红苕种植系客家人1733年左右带入,为繁殖因明末清初地广人稀的所缺之人口,缓解后来人口增长的压力,度过不测之灾荒年成——尤以道光十八年(1838年)川中大灾后红苕的栽种面积大幅度增长——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清末四川人口跃居全国首位打下了基础。红苕对四川民众相关生活,比如食物结构与贮藏、川菜菜系、酿酒、气候、森林、水量及航运诸方面的影响,像扇动翅膀的蝴蝶一样起着一系列不可估量的连锁反应。

以上内容来自鹭江出版社《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让你从泥土中闻见天空的味道。

一如悍将忆旧老僧听雨,闲言碎语犹带金石之音。

  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这是一种双重的失去。

  ——冉云飞

  《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一书,是作家冉云飞有关巴蜀历史研究的又一力作。书中主要以明末清初红苕入川为开端,试以时间为线索,将看似微渺的个体事件一以贯之,见微知著,倾力于揭示近代文明与蜀地之间的冲撞,并进一步以蜀地为缩影,反映中国的特殊历史境况。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所谓“湖广填四川”,实质上就是由一场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共有元末明初和清代中前期两次,今天主要谈谈清代的这次“湖广填四川”。一、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原因

总的来说,这场由政府引导的移民运动,直接原因就是无休止的战争。

“数千里城郭无烟,荆棘之所丛,狐狸豺虎之所游”,“成都所属州县,人烟断绝千里,内冢白骨无一存”。

明末清初,由于常年战争,再加上瘟疫等疫情大流行,四川地区人口急剧减少。

1600年四川尚有人口500万人,但到了1681年,人口急剧减少到50万人,这是有历史记录以来四川人口的最低点。

这其中说的上号的大型战争就包括明、清军队围剿三次入川的张献忠起义军、南明在四川与清军的大战、清“三藩之乱”四川是主战场之一。

此时的四川,已经是满目疮痍、“千里无人烟”。

二、清代的“湖广填四川”具体阶段

“湖广填四川”持续的时间很长,从顺治时期开始,到乾隆时期结束,持续了一百多年。

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

1659年,清军攻占了成都,基本上结束了从明末持续到清初的战争状态。

清政府为了迅速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 开始采取强制手段和放任手段,从全国各地迁入人口进入四川,主要以湖南、湖北、江西、山西以及两广地区,因此被称为“湖广填四川”,但后来因为战争,此次效果并不太好。

第二阶段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乾隆六十年(1795)。

“三藩之乱”平叛后,“湖广填四川”再次被提上日程,一直延续到乾隆时期,是主要移民时期。

大约到了1795年,即“湖广填四川”基本结束的时候,四川人口高达1184万人,其中从外地迁入的人口高达693万人,外迁的人口已经超过的四川本土人口。

三、“湖广填四川”的手段

在这场大移民中,因为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行为,因此除了国家在户籍、土地、赋税等方面有优惠,吸引了一部分四川周边地区的穷苦人民主动移民到四川,谋求活路以外;相当多的一部分是被政府强制性的迁徙到四川的,他们是没有选择的。

很多地方的官员,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移民任务,就用绳索捆绑着百姓,派士兵沿途监督,强迫他们去往四川,就像发配充军一样。

四、“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其一是人口的急剧上升。就像前面所说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四川人口就从最低时期的50万急剧上升到1184万人,堪称奇迹。

其二是四川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迅速恢复。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充沛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大量荒地得以开发,四川农业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进一步发展,为后期“天府之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三是影响了四川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四川话跟湖北、湖南很接近的原因,湖南湖北人对四川话基本上都听得懂,没有语言上的太大分歧。

其四是饮食。外省的饮食进入了四川,四川的饮食也走向了全国,并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川菜”。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湖广填四川是指,明末清初时,因为农民起义和四川人民的反清斗争,导致四川人口大量减少。据清朝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几百万减少到九万多。当然这个统计是不准确的,当时有许多躲避战乱,逃进深山老林的人和外地的人,根本无法统计。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达了以下看法:四川曾是天府之国,如今却成为人间地狱。只有增加人口,恢复生产,才以重振兴四川。如今之计,唯有二策:一是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二是采取优惠经济政策招徕移民。

这些优厚的招垦政策及陕南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无疑对人口密集区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东南各省尤其是湖广地区亦因祸连兵结,灾荒不断,灾民逃荒者成群结队,急于寻找适宜的土地安家立业,内拉外推之下,故继"湖广填四川"之续,终于促成了清朝"湖广填陕南"的移民浪潮。当然,陕南在清代之所以会成为重要的人口迁入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陕南地区赋税较低,地租极轻,这对于农业开发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相应赋税沉重地区的无地或少地农民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在政府强制和政策鼓励下,近三百万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使陕南许多山区得到广泛开垦,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他们的耕作方式及蚕桑、茶叶、苎麻、纺织等农副业生产堪称为南方移民开发山区的典型。习惯于水田耕作的南方移民并不满足于在坡地上种植旱作物,而是利用他们原有的耕作经验,在其定居之地,修筑渠堰,饮水灌溉,种植水稻。

从整体上看,湖广填四川还是对四川的发达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有诗云:"亩金有沃土,山中岂乐乡。所幸宜五种,食不止稻粱。"湖广移民的大量迁入不仅促进了陕南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使陕更加趋向于"北方的南方,南方的北方",成为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地区。

同时也利用了其它发达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对四川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问题也是存在的,因为外来人口不了解四川的地形和山体材质,因而导致过度开发的情况,最终出现环境破坏打破生态平衡的情况。山田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进而使部分物种消失,旱灾害最为频繁。

湖广填四川是什么意思,对四川有什么影响呢?

移民啊,大移民,重新振兴四川民生和经济啊。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 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 湖广填四川” 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战乱后移民恢复经济的川主及城镇地名等,四川和重庆相关地名统计结果如下:

分析其成因。首先, 明清战乱多、持续时间长的地区, 人口耗损大, 地名更替较多, 移民地名就多。其中人们对“八大王屠四川”之说是妇孺皆知, 今所见县志及家谱也都有记载。光绪十一年《大宁县志》引《蜀碧》“崇祯十二年八月, 张献忠寇蜀, 官军败绩于汤家坝” 。族谱载“ 经献贼之乱, 避难返楚, 清初复来蜀, 仍居故土” 。

潼南《萧氏族谱》《入川各支脉派氏考》:“明末清初, 时代变迁, 崇祯十七年甲申岁, 西蜀之道八大王张献忠, 兵焚烟灭… …(清初)吾族随令入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