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吴越文化,很多人是放在一起看的。在大家眼里,好像吴越不分家,最起码是亲兄弟。其实如果你想到一个人,就会恍然大悟,吴越之间不仅不是亲兄弟,昔日还是仇人,这个人就是越王勾践。

昔日吴王阖闾带着大军来扫荡越国,结果被越国大将灵姑浮斩断了脚趾,一不小心就这么挂了。因此新上台的吴王夫差,厉兵秣马,带着大军再次入侵越国,最终平定越国。勾践作为当时的越王,为了活命只好跑去给夫差当马仔了。

此后就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顺便再尝了点粑粑的故事。忍辱负重的勾践,最终击败了吴王夫差,彻底灭掉了吴国。你现在还能说吴越不分家,是亲兄弟吗?你会让你的亲兄弟尝你的粑粑么?

一、吴文化和越文化分别起源于哪儿?

简单来说,春秋时期的吴国就是吴文化最初的载体,当时吴国的都城在如今的苏州市境内。所以说吴文化起源于苏州,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

而春秋时期的越国,自然就是越文化最初的载体,越国要比吴国老很多,越国的都城主要在浙江会稽境内,大体上在绍兴地区。所以越文化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北地区。

这么一来我们就都搞清楚了,吴文化和越文化,其实的确是一衣带水,大家都是靠太湖水混饭吃的。但是一个在太湖的北边,一个在太湖的南边。

二、吴文化比越文化晚出现了很多年。

吴国起源时间要晚于越国,他们是周朝才出现的诸侯国。传说周太王(周文王姬昌他爷爷)有仨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

季历的儿子姬昌是个很聪明的仔,这可把周太王高兴坏了。因此周太王本着“好圣孙”的原则,打算把大位传给姬昌。可是按照商朝的规矩,这大位应该传给长子才对。

泰伯觉得父亲太为难了,所以就带着二弟仲雍,拿了家里一大笔钱,又带着一大堆仆从跑到江苏无锡的梅村定居了。

他们俩在这里建立起了吴国的雏形,这就是泰伯奔吴的故事。由此可见,吴国出现在商朝后期,到了周朝才正儿八经地算一个诸侯国。不过他们是姬姓诸侯国,在周朝地位很高。

越国就不一样了,越国国王是姒姓,姒姓是哪个朝代的王族姓氏呢?其实我们都很熟悉,那就是夏朝。大禹治水的那个大禹就是姒姓。

这个就比吴国牛太多了,等于说越国和吴国之间,相差了夏朝、商朝两个朝代。越国第一代国君,是夏帝少康的庶子姒无余,他被封在了会稽,在这里负责祭祀大禹。因为大禹当年就葬在会稽,越国最初就是给大禹看陵墓的。

也就是说,吴文化其实是周文化南下与太湖地区的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而越文化则是夏文化南下后,与会稽当地的本土部落相结合的产物。

三、吴文化积极融入中原,而越文化则敬而远之。

吴文化的创始人是泰伯,他是姬家的后人,等到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吴国也就正式成为了周朝的众多诸侯国之一。

但是我们要搞清楚的一点是,吴国不是周武王分封出来的,在周武王灭商之前,吴国就已经形成了,所以他没有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活动。

这么一来,他们和中原王朝之间,其实还有一点嫌隙的。吴国的后世君主为了打破这样的嫌隙,所以一直积极地向周王室靠拢。

他们想要尽力摆脱被太湖土族影响后的特征,积极地想要学习周礼。因为他们觉得周朝的文化更加先进,他们已经落伍了。

至于越国,那就比较高冷了。夏朝在的时候,我估计他们跟吴国一样,也是中原王朝的舔狗。可是夏朝灭了以后,越国似乎就没有理由继续做商朝的舔狗了。

因此自打夏朝灭了以后,越国就开始特立独行了。他们对中原王朝始终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只要你别来招惹我,我们越国始终都是中原王朝的马仔。

也就是说,不管是商朝还是周朝,越国都是抱有一种应付的态度,谁做天子似乎跟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他们来会稽,是为了给大禹守陵的!以至于出现了周穆王一言不合讨伐越国的事情。

所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服饰、信仰、生活习性都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两个朝代对他们的不同影响所造成的结果。

四、勾践灭吴后,吴越文化开始不分家。

勾践是个厉害的人物,他在吴越文化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因为他彻底灭掉了吴国。可是他所灭掉的只是吴国国君的宗庙,而不是吴文化。

甚至可以说,吴文化对后来的越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统治吴国地区,勾践索性把都城从会稽迁徙到了苏州。

此后吴国的那些大臣,极力地给越王做事,渐渐地居然成为了越国的核心人物。也就是说越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除了君王是越国人外,核心管理层其实还是吴国人。

这么一来就非常有利于吴越文化的交融了,原本吴国灭亡了,吴文化自然要矮越文化一头,甚至有被消灭的可能。但是越国的领导层中有大量吴国人,所以吴文化又扳回一局,成为了越国的核心文化之一。

这么一来吴文化在越国很好地发展了下来,开始和越文化融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提到的吴越文化。所以你会发现,吴越文化下的语言,其实是相通的,这就是融合后的结果。

总结:后人只恢复吴国,却没人恢复越国。

既然吴越不分家,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后人对吴越之间还是有偏见的呢?甚至可以说吴的影响,远胜于越。你想到浙北苏南之地,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吴地,而不是越地。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后世出现了一系列吴国,却几乎没有出现过越国。比如说汉朝分封的吴国就在吴越之地,著名的吴王刘濞发动了吴楚七国之乱。

三国时期的孙权,所建立的帝国也是吴国,而不是越国。甚至在朱元璋创业的时候,最初也是自封为吴王,而不是越王。

所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吴文化影响深远。即使后来吴越文化融合在了一起,吴文化依旧是其中的代表。为啥?我认为是因为吴文化善于学习中原文化,而越文化始终是一个高傲的姿态。

参考资料:《左传》、《史记》、《绝越书》等。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吴越”这个叫法实际是江浙地区的代名词,而这个词的最早来源,是源自于吴国和越国的国名,用来指两个国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区

从商代后期开始,太湖流域的吴人和越人就开始分别建立起了国家。在当时,吴越两个政权有着极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为敌对的对象。不过,虽然两国打得你死我活,积怨殊深,但是却同属一个部落,在语言、习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属于一个民系,可谓是“兄弟”国家。

历史上的各个时期(明朝之前),吴越之地都同属一个行政单位,所以常被合称。从理论上说,“吴越”最早是地理概念,然后是国族概念。

一、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

之后,“吴越文化”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因为当时人们在江浙一带发现了诸多石器文化和几何印纹陶遗存。为了证明江南文化不输于中原文化,江南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吴越文化”的概念定义,以凸显其“高大尚”的档次地位。

众所周知,江浙地区是我国原始农业生产非常早的地区之一,向来是鱼米之乡著称。在古代,吴越之地气候暖和,河网密布,潮湿多雨,又有灌溉之利,适合种植水稻,养蚕缫丝……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吴越地区的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东汉时期,此地渐渐地繁荣发展起来,到了唐朝之后,更是进一步欣欣向荣,文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根据历史记载,吴越民族不仅勤劳刻苦,还具有非常勇敢开拓的精神,当时的吴越先民,就已经开始习水便舟,漂洋过海到舟山群岛、日本南部、印度支那等地去谋求发展,这些人被称为“外越”。由此可见,当时的吴越民族不仅善于耕田种地,还是世界上最早尝试征服海洋的民族之一。

吴越人尤为重乐,吴歌吴舞主要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在当时庆祝丰收、祈求神明等都离不开歌舞。这种歌舞,其实就是一种迷信鬼神的表现方式。

当然,这其实也是能理解的,毕竟当时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比较低,许多事情根本没有条件去用科学的观点去解答。而吴越民族靠着农耕和捕捞的方式生存,日子过得好不好,基本上都是看老天爷的脸色。因为生产不稳定,也经受不起天灾人祸的折腾,所以祭祀神明,祈求祖先的保佑的歌舞就比较流行。

根据相关的考古发现,吴越喜欢歌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民,早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就发现了骨笛、骨哨等原始的乐器,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

吴越地区以名胜古迹和水乡秀丽为著称,人才也不少,比如王阳明就是出生于此。其本人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抛开其个人的天赋才能,肯定或多或少也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说的也不过是这个道理。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好的品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孕育优秀的人才。

二、如果把“吴越”拆开来看,到底什么是“吴文化”、“越文化”呢?

01 什么是“吴文化”

从广义上讲,被大家所熟知的就是江苏南部为吴,浙江中北部为越。然而,细分看,长期以来,这其实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各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打造地方的形象,提高地方的软实力,开始大力挖掘甚至是互相争夺历史文化资源。像“吴文化”的界定,在当时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比如有学者就认为,所谓的吴文化,是指吴地文化,也就是包括在吴地人类活动创造的文化,都算在里面。也有不入流的学者认为,将吴文化在时间范围内作无限延伸,并不合适。在吴文化研究热潮当中,被大家所普遍认同的是吴文化的特征和内涵。

吴文化有几大的显著特色,几何印纹陶、渔稻文化、蚕丝纺织、玉器瓷器以及吴歌吴舞等等。这点前面就说过了,其实和越文化基本是相同的。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来,关于吴文化其实有不少的争议点。比如族属问题,就是一个很大的争议点。吴文化的主人到底是谁?有人说是周人,有人说是殷人,有人说是夷人,有人说是越人……到底是谁呢?反正没有统一的结论,看法众说纷纭。

02 什么是“吴文化”

越文化,也就是吴越文化的细分,简言之,就是江南地区的越部落先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越文化的遗址有不少,比如著名的苏州草鞋山遗址、福建的奇和洞遗址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草鞋山遗址,被国家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考究其拥有的历史有6000多年,这个遗址中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被认定为是我国发现的目前最早的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

当时,中日两国合作对马家浜文化水稻田进行考古,堆积层被打开时,日本考古队看到远古的水稻田,就震惊不已,感叹道:这是不亚于西安兵马俑的考古发现。

奇和洞遗址,也同样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的旧遗址中就发现了火塘、红烧土堆、灰坑、灶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可见越文化之历史悠久。

越民族和吴民族相似,都具有相同的“鱼米之乡”的文化特征,先民也都具有勤劳、勇于开拓,向外寻求生存发展机会等冒险精神,比如越王勾践的复仇事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近代鲁迅笔下的诸多人和事也形象地突出了这点。

鲁迅出生在绍兴的这片越土地上,鲁迅的思想认知里,也充满了对越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在其文学作品中,时常穿插叙述了诸多越地区的风土人情。比如鲁迅出生时,因为是家里的长子,父母就按照当地通俗流行满月、百日、周岁等祭祀风俗,为其举行了各种仪式活动,以此来祈求他的平安长大。

再比如鲁迅笔下写到的阿Q这号人物,就非常具有地域精神。阿Q并不是一个只忠于干农事的人,而更多的是一个越籍游民的形象。

比如:

“先生,《阿Q正传》……明天就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着,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

就充分地将阿Q身上的各种“游手好闲”的游民气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又比如书中描写到阿Q偷偷地跑到静修庵里偷萝卜,被黑狗追咬的狼狈不堪的场景,也同样展现了一个在京讨生活的“越民”形象。

总的来说,吴文化和越文化其实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吴越文化的细分,严格意义上来讲,两者的文化一脉相承,皆同属一个民系。

吴越文化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江南水乡的柔情,江南文化地界特有的一种风韵,小桥、流水、烟柳、杏花、飞燕、乌篷、荷乡……江浙吴越之地,一个美丽而充满人文历史底蕴的地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参考资料:《大吴文化研究纵横谈》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赞是一种美德,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我恰好住在杭州,吴越文化恰好从杭州是最有利于观察的。从杭州这里分界的,站在杭州的吴山上面,向南看到钱塘江以南的地方,那就是古代越国的土地,历史上主要属于绍兴一带。我们脚下的土地以及一直延续到江苏苏州一带,那就是古代吴国的土地,所谓浙北的杭嘉湖一带,加上苏州上海,都是属于吴国的。

虽然吴越之分历史上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了。但是目前这两个地方的人,个性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具有很明显的区别性特征,这也可以上升到称之为文化的不同,例如从我对这两个地区人员交往的直觉上来看:

吴国人更像是北方人。他们重视权威。所以他们容易迷信权威,瞧不起自己更注重外面。表现在经济建设方面,就像苏州一样,很顺利地建成了自己的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吸引了大批的外资。因为比起相信自己的土产他们更容易接受外来的新生事物。

古代的越国人更加注重家庭,他们注重家庭更重于古衙门,这边的人通常是家族聚居的,家庭宗族的影响很大,干什么大事都是家族统一行动的。在生活当中如果出现哪一个家庭有困难了,家族的长老也会给予支持和帮助。这个经济上的表现就有点强调土特产品,就像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全部是附近当地老百姓自己做出来的。是土生土长的民族经济。

因此对于外来投资者来说,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基本上可供参考的就是:吴文化更加容易接受外来的新生事物。而越文化注重自力更生。这也是越王勾践当年倡导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核心精神。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江苏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中心和代表,吴文化几千年来灿烂辉煌,影响深远。

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越文化就相形见绌。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一部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包括沪,苏南,浙,皖南和赣东北地区,吴越文化是同宗同源的,是百越人创造的。

吴越文化历史优久,七千年前有河姆渡文化,六千年有马家浜文化,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已进入古国时期,吴越文化是一脉相承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

吴越文化培育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住的是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出行以船为主"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春秋时期,百越地区出现吴,越两个国家。越国出现比较早,《史记-越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吴国则是周太王子泰伯,仲雍率亲族来到江南,以姑苏为都建立的国家。

吴越两国王室为华夏裔,人民是百越人,《越绝书》上说"吴越为邻,同俗并土。吴越二邦,同气共俗。"也就是说,吴文化和越文化语言风俗文化相同,都是由百越人创造的。

春秋时期,楚国采取"联越制吴"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扶持越国,对抗吴国,上演了吴越争霸的历史大戏。

吴文化和越文化经过震荡,碰撞,交流,形成独特的吴越文化,民风尚武骁勇善战。

三国时期,吴越地区已经非常发达,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涌现出周瑜,鲁肃,张昭,顾雍,吕蒙,陆逊,陆抗,陆机等众多风云人物。

西晋末年衣冠南渡,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吴越文化改变审美取向,增加了文化特质,外柔内纲,谦和守礼。

唐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已越过北方,群星灿烂,人材辈出,陆游,范成大,王国维,鲁迅,周恩来,钱学森等都出自吴越文化圈。

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五分之二出自吴越文化圈,吴越文化兼收并蓄,聪慧机敏,敢为人先,有独特的风采!

吴越文化是哪里的文化?吴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么不同?

不知道大家听说过这么一个成语没有: 吴越同舟。这个典故出自《孙子-九地》: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换句话说,“吴”与“越”是同舟共济不可分的;虽然在政治上“吴越”常常是互为敌友,然而,在文化上是不分彼此的。

通俗来说,吴越文化就是“江浙文化”,如果再将时间倒推,就是“东夷文化”,它们是“同宗同源”的“双胞胎”;如果再一次倒推,那就是“河姆渡文化”的传人。

既然是“双胞胎”,它们必然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明显,与中原文化区别最突出的就是“断发纹身”;(不同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

还有就是“舟楫”;古时候吴越文化其实就是“水乡文化”,小型船只比如说独木舟是少不了的;

另外,由于相对海拔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因此古代吴越的丧葬习俗与中原不一样,常常有“悬棺”出现。

最后的文化特征就是“吴侬软语”,也就是方言;因此派生出来的戏曲还有“评弹”都与中原文化的高亢激昂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还有许多比如建筑风格,民间绘画,园林艺术等等,不一一介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