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那些将军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民族脊梁、国家柱石?
“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不身处鸦片战争以后百年苦难的中国,恐
-
《亮剑》李云龙洞房之夜查房,在觉察朱子明被窝是的凉后,为何立即下令战斗?
更正一下,李云龙下达的命令是“全体集合”,准备战斗而并非马上投入战斗,这是一个优秀指挥员对情况异常的本能反应,在不能确定朱子明去向的紧急关头,他必须让部队处于待命和战备状态以便应对突发。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游击作战是非常残酷的,远超我们的想像,侵华日军不同于国民党部队,他们利用装备
-
希特勒在奥地利申请参军时体检不合格,他身体到底有什么疾病?
问题是不准确的,纳粹头子希特勒并没有在奥地利申请参军,甚至入伍体检也是在德国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线德军“李斯特步兵团”下士希特勒,曾于1918年8月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这种勋章在一战时期基本授予德国军官,士兵和士官绝少获授,因此希特勒一直自豪地佩带胸前
-
都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亮剑》中的李云龙却屡次抗命,对此你怎么看?
战场抗命在战争年代是个危险系数很高的技术活,搞不好就得上军事法庭甚至掉脑袋。核心技术在于抗命的动机、过程和结果,李云龙猾头就猾在这里。从开国将帅层面回顾,粟裕就曾经两次抗命,没有立即执行来自延安和西柏坡的命令,但他会通过陈述意见据理力争,并最终得到高层的支持从而改变命令。第一次是
-
战争期间,炸碉堡究竟有多难?
1948年5月在河北隆化的攻坚战斗中,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师班长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成为新中国100位“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前几年还有某杂志质疑此事结果被诉败北,这帮人也不经过大脑想一想,在军纪森严的战争年代,能得到聂荣臻和朱老总两位元帅嘉勉题字的战斗英雄事
-
国军编制里为什么会有暂编师,新编师,预备师,独立师等名称?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陆军共编制有四十九个军182个步兵师另46个独立旅,以及骑兵和炮兵部队若干,理论作战兵员大约170万人。但分属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装备、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实际能够拉上前线的陆军只有步兵80个师又9个独立旅、另骑兵9个师,大约不足100万兵
-
《亮剑》中,李云龙当时已经拥有七千兵力,为何还是当了好几年团长没被提拔?
李云龙华野某纵二师的战史原型,中原军区一纵一旅突围到华东解放区时正是7000余人,其后改编为“华野独立师”,师长皮定均。至于在《亮剑》中没有显示职务提拔这件事,一是时间节点,二是斗争需要,三是略有瑕疵。就剧情而言,职衔委屈的也不仅是他,作为阎老西的嫡系加强团长,楚云飞换装美式军服
-
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和南洋的日军相比谁的武器装备更好?
问题过于笼统,说明对中国远征军的理解不够深刻,因为远征军前后共组建了两期,每期部队成分又不尽相同,需要点对点进行比较。第一期组建于1942年初,以罗卓英为第一路司令长官(第二路未建),作战序列由当时的精锐杜聿明第五军、甘丽初第六军、张轸第六十六军组成,约计10万中央军官兵,此时中
-
《亮剑》中,李云龙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拿下山崎大队,对此你怎么看?在现实中可行吗?
军事科普,这种土工作业的作战方式叫作“迫近式对壕作业”,萌芽在抗日战争时期,完善于解放战争之中,是人民军队在兵力优势下攻坚作战的一大法宝,是不可以被曲解的。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包围黄百韬第七兵团后,随即乘敌人立足未稳试图用急袭的方式一举攻入碾庄,结果遭至重
-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可以称为军事奇迹?
“天下已定蜀未定,天下未乱蜀先乱”,巴山蜀水,自古天险,抗战八年四川和重庆始终未破,得以成为抵抗日寇侵略的政治经济中心。而解放战争后期第二野战军的席卷大西南,几乎是教科书一般的经典战例,国民党军队试图构建的“大西南堡垒”和90万部队,居然被50万解放军一举荡平,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
-
四野在东北的武器装备是哪里来的?
第三次四平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名将李天佑指挥两个纵队7个主力师、四个炮兵营攻坚,虽然攻占了城区的五分之三,但在陈明仁第71军的拼命顽抗下仍未得手,由于新六军等援敌迫近,东野不得不撤出战斗。战后林彪调查原因,除去陈明仁防御确实有些办法之外,攻城我军火力不占优势也是重要因素,全部四个
-
常乃超是一师之长,但是他的体质为何如此虚弱?
常乃超的战史原型是新编第五军军长陈林达,这恐怕就是陈诚所总结的国民党将领“45岁现象”,曾经年轻气盛的黄埔系军官,在这个年龄段上普遍腐化娇贵,再不复昔日东征北伐之勇,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对日伪的“劫收”,使许多国民党中高级将领家有娇妻宅有私财,已经不再像个军人。 《亮剑》在俘虏中
-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中,曾经有过兵团这样的编制,兵团的规模一般有多大?
解放战争后期,共有三支国民党起义部队被改编为“兵团”建制,分别是湖南起义的陈明仁第21兵团、新疆起义陶峙岳的第22兵团、绥远起义的董其武第23兵团。其中陈明仁兵团的兵力最惨,他指挥的原国民党第一兵团在长沙起义后,叛逃的部队多达两个军(第71、第100)40000多人,几乎是该兵团
-
八路军自己生产生活物资,还得打仗,这样一来如何保证战斗力?
当兵吃粮,当兵发饷,八路军干部战士的军饷是多少呢?他们在抗战初期并非自己种地和织布的,也吃过一段时间“皇粮”。1937年红军正式改编成八路军之前,国共双方对于部队的后勤保障问题是有协议的,规定八路军每个月可通过“西安办事处”向国民政府领取50万元军饷和5万发子弹,但是陕甘宁边区的
-
二战中,为何日本兵对大佐这个职位梦寐以求呢?
这是个伪命题,二战时期的日军士兵一辈子都别想爬上大佐军衔(称为职位是错误的),无论是穿越还是开挂都不行,能在战场上因为表现出色提个军曹或曹长就算是烧高香了,而大佐军阶,则是可梦寐却不可求的。因为二战日军的等级非常森严,而近代以来日本陆军采取的是“精英制”军事教育体系,它决定着普通
-
日本的机关长是什么职位?
据说日本裕仁天皇非常不喜欢从事特务工作的军官,唯一接见过的特务头子就是土肥原贤二,反过来也说明这个家伙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之大。土肥原曾经四次出任过三地的特务机关长,从他的职务和军衔变化上,我们可以基本了解“机关长”这一名词的职能和职衔。日本特务机关是从属于陆军的单位,基本上是陆军的
-
小诸葛白崇禧到底怎么死的?
李宗仁夫妇回归大陆,其实就是白崇禧的催命符,前者1965年辗转回国,后者1966年离世,时间上的如此巧合令人疑窦丛生。而实际上自白崇禧赴台起,这位表面上的“陆军一级上将”始终被国民党情治部门跟踪和监视,一举一动尽在蒋氏父子掌控之中,对于什么“马上风”的离奇死亡方式,当八卦听听就好
-
二战中,日军中为何有苏联人?
严格来说,提问不够精确,这是一段比较特殊的军事历史,日本关东军从未招收苏联人加入正规部队,部分流亡中国东北的白俄官兵,只是成为了日本特工组织招募的对象,以及“伪满洲国”警察队的一部分,至于穿着貌似日本军装的俄国人照片,其实是历史错觉,那是“伪满洲国”军队制服,与鬼子军装类似而已。
-
国军名将范汉杰在抗战中表现如何?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奉命率部营救坚持中条山抗战的国军第十二师范希亮,历史原型就是黄埔一期的范汉杰,时任中央军第27军军长,驻防于晋南太行山区,因配合八路军打击日寇甚为坚决,获朱德总司令赠送的“太行屏障”锦旗一面。范汉杰进入黄埔一期学习之前,曾在粤军担任上校支队司令,
-
战争史上有哪些特别愚蠢的操作?
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主帅人选,就是一次非常非常愚蠢的人事操作,作为南京门户的徐蚌地区,战略位置对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宁沪杭地区特别重要,一旦战败非同小可。然而由于派系之争,喜欢玩弄权术的蒋介石罔顾军事常识,将原定主帅白崇禧更换为刘峙,又弄来个卡在半空中的杜聿明,混乱的指挥体系和低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