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让我们学到了什么?
《红楼梦》之所以能形成声名显赫的“红学”,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分不开的。鲁迅先生在论述其主题时讲到:“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的先生论述,无非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时至今日,对红学的研究仍然方兴未艾,日渐兴盛
-
“文化”到底是什么?是学历、经历,还是阅历?
文化与知识和学历是两回事。文化与职业,身份,官职更是不搭边。好像白岩松和陈道明都说过这样的话: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未必掌握多少知识。题主讲的父亲经常花高价买穷人东西,父亲讲是包含着尊重的慈善。这就是个典型的文化范例。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帮助他人,当无名英雄,是真正的慈
-
"三人行必有我师"能推断得出什么结论?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名言,能推断出一个亘古不变的结论,既:只要有人群的地方,不论人数多少,都有我们可学习之处,都有我们的老师。这个三人的三,显然不是单纯指向三个数字,而是指向多人的意思。其实哪怕只有两个人,那个人也必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是个人就有缺点和不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包含什么意思?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七言律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字面意思是说,之所以没有认识庐山真实的样子,是因为站在山中,看不到庐山的全貌,只看到了横看的山岭,侧看到的山峰。这两方面都不是庐山的
-
武松杀了西门庆,已经给武大郎报仇,为何还要杀了他嫂子?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有些不可思议。潘金莲是直接害死武大的凶手,为什么不可杀呢?纵观武大死因的整个过程,固然与西门庆勾搭潘金莲并踢伤前来捉奸的武大有直接关系,与王婆从中协助并出谋划策更有脱不开的纠葛,但最后在场并动手给武大灌下毒药的终究是潘金莲。直接动手杀人的,毫无疑义是主犯。放过主犯
-
王安忆:"我终究不忍把顾城想得太坏"的观点对吗?
我终究不忍把顾城想得太坏。这种观点确实有待商榷。王安忆可以把顾城想得很好,也可以想得很坏,也可以想得不好不坏。不管她怎么想,那是她的权力,与别人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一个人把一件很清楚的事情,偏要说成模棱两可,偏要说得爱昧又难以理解,那么,这个人的内心世界难免让人生疑——她究竟要干
-
为什么有些《水浒传》的分析中都是默认座次是宋江排的?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回答。其一,《水浒传》是一部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论是开篇的洪太尉误走妖魔,还是天降石碣天罡地煞星的排位,都是作者为了前后铺垫妙笔生花的奇思妙想。作为全书的主线,它起到了穿针引线继往开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情节脉络。相形之下,既然天罡地煞已经有了排位,那么,在梁山
-
为了满足高衙内而陷害林冲,高俅这么做值得吗?
当然值得。在权倾朝野一言九鼎、指鹿为马胡作非为的大奸臣高俅眼里,什么道德法律,什么公序良俗,什么国家利益,什么百姓冷暖,都不值得考虑。凡事只要对自己有利,其它都不算个事。林冲作为一个小小的下属,在大奸臣高俅眼里轻如鸿毛,与自己的衙内相比,根本不成比例。因此他可以随便捏造一个罪名把
-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当然需要读书。但每周读几本书合适,这个应该没有固定指标,只要自身条件允许,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好比吃饭睡觉一样,按照正常规律即可。目前似乎有一种不正常的思维,仿佛书读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多读书固然是好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应该
-
在现实中,武松打虎和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哪个难度更高?
显而易见,打虎的难度远远高于拔树(注意:这里说的是难度,不是别的)。理由如下:1、老虎是活的动物,能够躲闪腾挪变化万端。而树是静止的植物,立在那里没有变化。一动一静,当然是活动的动物不好对付。2、正因为虎是活动的动物,所以打虎不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技能。而树是静止的物体,只需要力气
-
长大之后再读鲁迅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长大后再读鲁迅的作品,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读鲁迅的小说《祝福》,印象里只有一个祥林嫂。因为她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逢人见面第一句话总是说:我真傻,真的......我真傻,真的......打那以后,但凡谁说话重复了几句,人们总要说:别学祥林嫂啊......你就是祥林嫂啊.....
-
《水浒传》中,梁山谁最值得同情?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谁最值得同情?看了一下条友们的回答,说得都很有道理。首当其冲就是及时雨宋江,扶贫解困仗义疏财,作为梁山的当家人,一心扑实地要把梁山弟兄们带出苦海都有个好归宿,最终却被奸臣毒害至死。玉麒麟卢俊义,大名府首富,棍棒功夫天下无敌。老婆被人骗走,家产被人巧取,被招安
-
你们觉得传统文化当中的糟粕到底是什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是千秋万代薪火相传的无价瑰宝。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些东西经过岁月淘洗已不适应当代价值观和审美需求。已沦为封建糟粕。仅举几个实例为证:一、三纲观念: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意思是说:国君是老大,一言九鼎,金口玉牙,作为臣子只能服从,不能说
-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则不是文学作品,只能是其它了。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源于生活呢?因为源于生活是基础,脱离这个基础,就成了悬在空中的楼阁,属于胡编滥造。比如抗日神剧手撕鬼子,那是人做的事么,明显是神仙才有的本事。比如告诉战士们,八年抗战还
-
孙二娘一伙,开人肉包子铺,劫杀来往路人,作恶多端,为什么还能上梁山做好汉?
梁山好汉们上山前,许多都是打家劫舍作恶多端的人物。所以,孙二娘和张青夫妇上梁山也在情理之中,没什么奇怪的。首先,宋江就是个杀人犯,不管是故意杀人还是失误杀人,总之是把阎婆惜杀了。他杀人还不像别人能说出杀人动机。比如武松杀嫂和杀西门庆是为兄报仇。血溅鸳鸯楼杀了张都监全家十多口,是报
-
造成潘金莲悲剧的是她本身太着相了,你认为如何?
潘金莲的悲剧固然与她的美貌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一、美貌是诱因,是前提条件,没有美貌,一切都无从谈起。不难设想,如果潘金莲是个丑八怪,关窗户那个叉杆儿不慎脱手落到西门庆身上,西门庆抬头观看,看到的是一个丑八怪,他还能转怒为笑么?不仅不能笑,反而会骂声晦气转身就走,根本不可能
-
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里,为什么都会有描写性爱的片段?
食色性也,乃人之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来源于生活的小说来讲,有性描写的片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小说当中的性描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它不是为了写性而写性,而是在故事情节发展到相当阶段时,自然而然出现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它必然会出现,如果不出现则显得虚假,不真实。相反,如果故事情
-
苏轼和李白,你觉得谁的文学成就更高?为什么?
相对于苏轼的词,李白差得不是短距离,而是很远很远。苏轼的诗歌,尽管也有豪放飘逸洒脱的特点,但与诗仙李白相比还是差一大截。所以,若问苏轼和李白二人谁的文学成就更高,回答应该是特长不同,各有千秋,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偏要问出个究竟,这样回答应该比较合适,既:在词赋领域,苏轼的文学成就更
-
你是怎么理解“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主席中共八大会议上讲的这句话,无疑是至理名言,在人生之路上是无价之宝。谁真正做到了,必将受益无穷。这句话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从字面上分析即可明白其中的道理。虚心使人进步。一个人做出了一点成绩,有了一点名望,如果不能谦逊谨慎,必然会前功尽弃,不仅谈不上
-
个人认为,梁山之中只有鲁智深算得上好人,各位怎么看?
题主把鲁智深列为梁山好汉当中的第一号好人,是蛮有道理的。纵观《水浒传》全书,水泊梁山虽然有108人,但真正的主要人物屈指可数。比如卢俊义那样的大人物,被骗上山成了二号人物,浑身上下找不出一点劣迹,说他是好人也未尝不可。但他毕竟只是个工具,是个符号,是个名义上为晁盖报仇又当不上寨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