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的定义是什么?怎样写好散文?
散文的定义是什么?新华词典解释:文体名。古代与“韵文”、“骈文”相对。不求形式上整齐,不讲对仗,不押韵的散体文章。在现代文学中,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报告文学,随笔,传记,游记等。怎样写好散文?我在不久前曾写过一篇文字:《我这样写散文》。发表在7月1
-
陈忠实、贾平凹、路遥、莫言、刘震云、李敖、余华与王朔,你更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
回答喜欢哪位作家的作品,势必要说出理由,而说理由势必要点评作品。学生点评师长,业余点评专业,晚辈点评长辈,又势必有狂妄不恭之嫌。好在我们是回答问题,既无不尊之意,更无狂妄之本。咱只谈是否喜欢,姑且放开畅谈,与朋友们交流探讨,对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力,肯定大有裨益。坦率讲,八位声名显
-
当代散文写得最好的作家是谁?
这个问题需要分几个阶段来谈,因为各历史阶段总是由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领军,无法一概而论。一,文革以前(1966年以前)杨朔排第一,应该是没有异议。(雪浪花)、(茘枝蜜)等入选中学课本,耳濡目染,耳熟能详。那种歌颂新社会,新时代,新人物的文章,再加上美丽动人语言词句,既符合当时的政治
-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文学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奖吗?为什么?
当然是含金量最高的奖。因为:长篇小说是最能代表文学成就的体裁。而目前官方对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就是茅盾文学奖。所以说,茅盾文学奖是目前国内含金量最高的文学奖。至于读者对其中某些个别得奖作品有异议,坦率讲,本人对某些个别作品也有异议,觉得它未达到那个高度,甚至不如某些没得奖的篇目。
-
如何看待王朔的小说?
第一次读王朔小说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至今已过去近三十年,内容好像是冒充警察抓嫖的事,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之所以还有印象,是因为那个年代人的思想,还没像今天这么开放,看到这样题材的小说,难免眼前一亮!当年万人空巷看(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编剧都有王朔的身影。说上个世纪八
-
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
学以致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知识的目的是拿来用的。学了不用,学而何用?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增长知识,二是提高写作水平。所以,阅读的后面,紧跟着应该是写。只读不写,读的作用则打了折扣。孩子的阅读量很大,但语文成绩却很低。其原因就是陷入了只读不写的误区。这个写,可以是写作文,也可以
-
贾平凹的《废都》适合学生阅读吗?
(废都)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原因如下:1、中小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面对大量的,露骨的,直接的,不加掩饰的性描写,无法判断其意义何在。反而会产生困惑迷茫,对青少年心智成长有害无益。2、目前我们对少年儿童的性教育还不是特别到位,性知识对青春期的孩子还属于一知半解,甚至纯属于生理
-
如果对当代著名作家做个排名,能排到前十的有哪几位?
陈忠实,路遥,王小波,梁晓声,余华,余秋雨,金庸,王朔,张贤亮,阎连科鲁巴茅郭老曹,赵树理孙犁等前辈,均按解放前算。如果把他们算上,前面的十位都得靠后这个事儿,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纯属个人的一己之见,又不是一锤定音,谁也没那个资格定音。不过是罗卜白菜各有所爱,没有争论的必要。另外,
-
适合老年人(60-65岁,有一定的阅读水平)阅读的书籍有哪些?
读书和年龄没啥关系吧?关键还是要看您喜欢读哪一类型书籍。是文史哲类,还是技术专业类,或者是纯属于休闲养生类,养生其实也属于专业类。类似于钓鱼,养花,相棋,台球等等。总之,自己喜欢哪类书,尽可以去读,与年龄没啥关系。只是注意保护视力,适当的休息即可。
-
成年人写日记一般写多少字?一篇日记写1500、2000字,总有种写小说的既视感,这正常吗?
日记,日记,无疑就是当日所经历过程的记录。这显然纯属于个人的私事。既然是私事,谁又能给规定字数呢?所以,日记是没有字数限制的,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愿意写多少就可以写多少。相同的一天,完全可以有多种写法:1、今天周日休息,在家读书。2、今天周日休息,在家读(白鹿原),这已经是第三次重
-
当传统书信被网络通讯所替代,我们疏忽了什么?
诚谢邀请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书信被网络通讯所替代,乃是大势所趋事在必然。如今人手一部手机,有人甚至有两到三部手机,用起来方便快捷,大大方便了生产生活。那种一封纸质书信走上七八天,偏远地区甚至要一两个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重性。手机虽然解决了及时通
-
《边城》主要写了什么?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创作于193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主要是写了一位老人,一位女孩子,和一只黄狗的故事。所谓边城,是指川湘交界的一座叫作茶峒的小城。川湘边界,如今已被直辖市重庆隔断,从地图上看,既或不被重庆隔断,川湘交界也只是不大的一小块区域。可见那时偏远得确实可称为边
-
你有看过三遍还爱不释手的图书吗?
在我的读书生活中,看过三遍还爱不释手的书籍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一部就是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本人粗浅认知,有以下几方面:一、宋江那么相信招安是唯一出路,却损兵折将身败名裂落得悲惨结局,原因到底在哪里?相信每一位读过《水浒传》的读者,
-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每周阅读几本书比较合适?
爱好文学,想提高文学素养,当然需要读书。但每周读几本书合适,这个应该没有固定指标,只要自身条件允许,能读多少就读多少,好比吃饭睡觉一样,按照正常规律即可。目前似乎有一种不正常的思维,仿佛书读得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个相对的概念。一方面,多读书固然是好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应该
-
一些著名作家的小说里,为什么都会有描写性爱的片段?
食色性也,乃人之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来源于生活的小说来讲,有性描写的片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当然,小说当中的性描写,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它不是为了写性而写性,而是在故事情节发展到相当阶段时,自然而然出现的内容。在这个阶段它必然会出现,如果不出现则显得虚假,不真实。相反,如果故事情
-
小说《水浒传》主动揭竿而起、逼上梁山、该出手时就出手、力主招安的代表人物各是谁?
1、《水浒传》中主动揭杆而起占山为王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晁盖。2、逼上梁山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应该是林冲。3、该出手时就出手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应该是鲁智深。4、力主招安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只有一人:宋江。下面分别说明一下各自的理由:一、晁盖带领吴用公孙胜刘唐阮氏三雄揭杆而起智取生辰纲,逃上梁
-
为什么潘金莲出轨选择在武松与武大郎相认以后,这样写合理吗?
这样写相当合理。因为,如果把潘金莲出轨写在武松和武大相认之前,也就没有了武松后来被发配孟州,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故事。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仅是说明了事件过程,更重要的是已经进入文学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范畴。一、《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官逼民反,风起云涌农民起义
-
如果潘金莲没有毒死武大郎,武松还会不会杀死西门庆呢?
如果没有毒死武大郎,武松回来谁都不会杀。理由如下:1、潘金莲的人品,武松是了解的。因为他与哥哥武大相逢后,嫂嫂潘金莲就极力撺掇武松搬来家里住。当武松搬过来后,潘金莲便多次趁武大不在家时撩拨武松,但都被武松拒绝。为了避免生出事端,武松毅然又搬回了县衙。由此可以说明,武松对自己嫂子的
-
看小说的人最讨厌作家怎么写小说?
本人毫无悬念地相信,每一位喜欢看小说的读者,都会对所看的作品有这样那样的感悟,都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的无疑就是这些。本人最讨厌下面一些小说的写作方法:一、卖弄技巧,装腔作势,云山雾罩,不知所云。有话不好好说,非要弄出一些妖蛾子,这个主义那个主义,装神弄鬼搞
-
《闯关东》为什么小说没有获奖?
没读过《闯关东》小说,只看过根据《闯关东》改编的电视剧。如果改编的基本与原著差不多的话,这部小说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其品位不低于某些获奖的作品。至于为什么没有获奖,那就是评委鉴赏水平的事啦。因为现在文学作品的评奖,不是依据读者的口碑,而是依据评委那几个人的胃口,他说好就是好,他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