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诸子百家中除了“孔子““老子“,还有谁对现在影响最深?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上的百百争鸣时代,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诸子。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思想从当初的红火,走向沉寂。最终儒道两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这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也成为诸子之中影响最大的两位。除了老子之外,诸子之中,谁对现在的影响最
-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为什么郑板桥说,和尚是释迦的罪人,道士是老子的罪人,秀才是孔子的罪人?衙宅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说起郑板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画家,他画的竹子是很有名气的。但还有一件事情就不太
-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回答这个问题,大约还要先从“圣人”的意思说起。圣的繁体有耳朵有口,大约有聪目明之意,《广韵》说,圣为“致力无余功貌”。而《风俗通》说: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前者说的是行为能力强,后者说的是判断分析能力强。二者合在一起,就是知行合一。简言之,圣,就是有智慧,能力强的人。有智慧
-
老子化胡是怎么回事?
所谓的“老子化胡”,指的是道家祖师爷老子先生,骑着青牛踏出函谷关,游历天竺、西域、尼泊尔等外族胡人之地传授道家学说,实行“人道主义”教育的历史事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提到过“老子化胡”的传说,但司马迁无法确定事件的真实性,并用一句“莫知其所终”,来表明“老子化胡”
-
《道德经》讲解哪本书好?
不深奥,老子讲的很直白,只是后来的人把他复杂化了。当然,你也可以讲解得很高深。比如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翻译过来就是什么叫无,万物之始就叫无。什么叫有,万物之母叫有。怎么看世界,要有怎么样的世界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然后接下去就一大堆话,这就告诉你我
-
三国距离春秋战国很近,为什么三国演义只字未提老子和孔子?
我的天哪三国距离春秋战国很近吗?第一次听到了这样的言论。大概在公元前七世纪到到三世纪。前后差不多九八九百年接近1000年,那个叫短吗?我们倒推1000年,那就是公元11世纪左右,大概是宋朝的时候。宋朝很有名的人很多,宋程理学很发达。朱熹直接阉割了孔子,成为了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之一
-
老子说礼是社会祸乱的开始,那么到底是先有的祸乱还是先有的礼?
我觉得提问者很会思考,但是提问者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这两件事情割裂开来。老子看问题的时候从来不是割裂的,凡是割裂看问题肯定都是不对的。人心真的不古吗?不是的人心这几千年了或者几万年了,都没有任何变化,否则的话孙子兵法早就过期了。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老子《道德经》中的智慧对中华文明的演进有什么影响和贡献?
生产老子的道德经,我们每天都在用。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农民种田就是完美的体现了道德经,他们种下庄稼之后,不是反反复复的去看他有没有长高,时候到了,施点肥,除点草,然后凡事不管。收割时间到了,去收割,这是无为的最完美的展示。生活而我们的艺术发展,正是体现人物有用之无用,无用之大
-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是什么意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你可以直接把它理解成是构成世界物质最基础的完备,三就是我们用眼睛能看得到的物质的最基础的组成。因为根据老子的说法,道到你是看不到的,这个世界上最接近道的就是水。但是道理又是能够感知得到,触摸得到的。在整个世界就是道的,演化到就是这个世界的规则。那么道和世界
-
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是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的意思就是说天地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一样。这里的刍狗有些人把它解释为草扎的狗,有些人就把它理解成那一种祭祀的狗,但不影响这句话的理解。有些人一看到这句话就在那边说,天地真是不公平啊,把我们都当成狗一样的看待。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理解,
-
老子《道德经》里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究竟为何意?
这个问题我写过一篇文章,不打字了,我截图给你们看吧。我叫知常容。觉得有道理吗?原文在头条号里
-
老子哲学有哪些缺陷?
道德经最大的缺憾就是太包罗万象了,以至于我们没有办法只窥的全貌。而他的厉害之处也就是它的最大的缺憾。高和低,美和丑,那你确定了一个面自然就会有另一个面。当你确定他完美那么必然有一个不完美的面。其实道德经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我也弄不清楚,为什么别人会把它看的那么玄幻。我曾经尝试的翻
-
20世纪盛行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按我的理解无私奉献和上善若水,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无私奉献讲究的是利他,是一种不计成本的利他,可以牺牲自己家庭和跟自己有关的一切,去成就别人,国家或者集体。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最接近道的,在这个世界上,你能够看到想道那样的影子的就只有水。无私她有一个对应那就是自私,所以它是根据自私这
-
老子的思想存在局限性吗?
老子的思想是没有任何局限性的,研究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的思想也是没有任何局限性的。因为它们都是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然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他们提出的理论的先决条件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但是后人在解读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认为他们是万能的。有局限性的并不是诸子百家的思想,而是后
-
头条的朋友们,孔子和老子谁的贡献大一些?
其实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贡献。什么叫贡献?就是对你有用,那就叫贡献。所以这里需要理清一个概念,所谓的贡献是对现代的社会还是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来说。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厘清,是讨论孔子和老子的贡献是毫无道理的。为什么老子和孔子的学说会成为显学?是因为他们被帝王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我个人认为韩非子的立论观点跟老子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知道,有一些人认为韩非子和老子是同出一脉,因为他们都强调规则。司马迁将韩非子和老子列为同一个章节,显然也是持类似的态度。司马迁最后评价的原话里面有这么几句话: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
-
《道德经》里老子有哪几类谈话对象?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道德经》这本书是强者之书 。所以他面临的对象,肯定是一个强者,他是对强者说话。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面,如果你是处于弱者,你看《道德经》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他不会给你提供任何帮助。只有当这件事情你是处于强者的时候,你就应该读,看,学。整本《道德
-
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这段话中有一个关键字“守”。这个字才是第28章中前半段最关键的一句话。何谓“守”,守的存在自然就代表着守不住的存在。这是你需要努力地方。守什么?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我们必须承认和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是图利的,人的本能是追求利益的。哪怕纯如婴儿,当遇到饿的时候,他也要争
-
古代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是忠臣,可为什么现代很多人说《出师表》的口气像是老子训儿子?
《出师表》的确不像是臣子对皇帝说的话,挺像长辈对晚辈的指教。至于读《出师表》不哭者不是忠臣,这句话我觉得有些夸张了,至少我读不出眼泪来。任何一篇文章的解读都是因人而异的,每一个人的解读也是不同的。为什么我说不像是臣子对皇帝说的话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写作时间大家对诸葛亮病死
-
读了《老子》之后与世无争没有奋斗的动力了,严重影响到我的学习,怎么办?
看到这个题目,知常容第一个反应就是你确信你读的是《道德经》吗?《道德经》中找不出一句是消极的话,不信你找出一句来看看。我不清楚你是怎么读的,为什么会读出消极和与世无争这一种感觉。我想你最大的问题是在于将《道德经》的根本出发点弄反了。我最近一直在聊的一个话题就是不要将《道德经》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