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可能大多数人都想不到,在乾隆年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人口高峰值竟然是西汉末年。梁方仲先生的统计数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副战争的创伤图,这其中,屠城就是最令人憎恨的“凶手”。

中国历代有可靠数字记载的人口骤减情况如下(数字来源于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赋统计》):

  • 1.西汉汉平帝元始二年,全国人口为6959.5万;东汉光武帝中平二年,全国人口为2101万。此时已经结束战乱,经过20年人口恢复后的数据,有史学家考证,东汉建立初期全国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损失超85%。
  • 2.东汉桓帝永寿三年的人口数量为5649万,历经三国战乱,到晋武帝太康元年,人口仅剩1616万,损失率72%。
  • 3.隋大业五年人口数量为4602万,唐朝武德年间人口不足千万,损失率79%。
  • 4.唐天宝十四载人口数量为5292万,安史之乱后的乾元元年,仅剩1699万,损失率68%。
  • 5.唐文宗开成四年人口数量为500万户,历经五代十国战乱,到后周显德三年剩230万户,损失率54%。
  • 6.宋徽宗大观四年人口数量为4673万,北宋灭亡后人口仅剩1684万,损失率64%。
  • 7.明天启六年人口数量为5166万,到清世祖顺治十二年,才恢复到1403万,损失率超78%。

事实上,战乱之后的统计人口数字都要迟缓若干年,实际的损失率要远高于上面的数字。这些巨大损失背后,普通老百姓的死亡人数要远大于战损。

老百姓的伤亡,除了饥饿、疾病外,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屠城。历史上出现过多次惨绝人寰的屠城事件,我们把这些有名的“人屠”罗列如下:

  • 1.项羽在山东、河南和关中先后六次屠城;
  • 2.东汉开国功臣吴汉,他连家乡父老也不放过,曾在南阳和成都两次激起民变。另一位“小人屠”耿弇屠城46座;
  • 3.三国、五代十国和魏晋南北朝是个群魔乱舞的时代,包括董卓、李榷、郭汜,甚至曹操在内都干过屠城的事件;
  • 4.黄巢起义,从广州到长安,又从长安败逃河南,几乎是走一路屠杀一路;
  • 5.张献忠屠川。综合地方志,以及官方文件来看,到康熙二十四年,四川仅有9万人,其中张献忠大约屠杀了50—70%的人口,光是成都,他就屠了三次。
  • 6.清军入关后,先后制造了近20起屠城事件,其中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潼关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之屠等。

人口就是生产力,尤其是在农业社会,人口数量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统治根基,但凡有远见卓识的帝王,都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生存权。比如光武帝刘秀,每一次战后他都要大批遣散被俘虏的士卒回乡务农,自己的部队始终维持在一个少而精的程度。

匈奴、突厥等游牧部落,为何只能一时强盛,最终必然输给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游牧文明不足以支撑人口的大量繁衍,其经济基础非常脆弱。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现这么多的屠城事件?留着这些老百姓创造社会财富,岂不是更有利于统治?

首先,屠城的将领很多都算不上政治家

在很多将领眼里战争就是杀戮,是升官发财的途径,甚至是兽性的放飞。比如项羽,在打败田荣之后,他竟然无视齐民的归心,在齐地实施屠城政策,从而激起了大规模的反抗。

再比如吴汉,这位高居云台功臣榜第二位的悍将,对光武帝刘秀忠心耿耿,为东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可他喜欢屠城的恶习,让刘秀伤透了脑筋。

再比如黄巢、张献忠,他们本质上就是个流寇,根本没有治国理念,民,只是他们任意践踏的小草。

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把“民”当作邦本的政治家,最终才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其次,屠城被当作一种威慑手段

蒙古人有个习惯,每当大军抵达城下时,他们总会发出逼降令:立刻开城投降,否则城破后一定屠城!

蒙古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们的屠刀下,数千万无辜的百姓丧生。据某些资料显示,在灭金、灭宋战争中,北方损失了3000万人,其中1800万人死于屠城。

事实证明,屠城的威慑力不是万能的,侵略者的残暴反而激起人民的血性,不可一世的蒙哥大汗,就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下。

其三,屠城有时候也是一种报复手段

初平四年,曹嵩和小儿子曹德投奔曹操,路经徐州的时候被陶谦杀害。曹操得知父亲和弟弟遇害的消息,立刻发兵征讨陶谦。城破之后,曹操制造了徐州大屠杀,鸡犬不留:“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成吉思汗征花拉子模的时候,女婿脱忽察儿被暗箭射死。为了给女婿复仇,蒙古人在破城后,屠杀了尼沙普尔城的175万老百姓。

其四,屠城劫掠被当作给将士们的奖赏

屠城往往伴随着劫掠,士兵们提着脑袋上战场,将军们就将劫掠当作赏赐用于激励士气。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蒙古人。蒙古士兵是没有军饷的,他们获取回报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劫掠。

通常在破城之前,将军们会发布“N日封刀”的军令,默许甚至鼓励士兵在期限内随意劫掠和杀戮,“扬州十日”就是这么发生的。

老老实实任由侵略者劫掠,能不能避免被屠杀的命运呢?对不起,如果能就不会发生屠城事件了。士兵的劫掠没有限制,百姓往往会遭受轮番劫掠,无论哪一次你交不出钱财都可能遭到杀戮。除了钱财,妇女还通常遭到玷污甚至被掳走,这必然会遭到反抗,于是屠杀就随之发生。

总之,劫掠就是开启屠城的塞子,这个口子一打开,人性的阴暗面尽显,规模或大或小的屠杀就不可避免。

其五,屠城有时候还可以补充“粮食”

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必然伴随着饥荒的爆发,军队也常常断炊。历史上有个“强盗政权”——赤眉军,那时候长安几乎成了废墟,宫女太监大批饿死。于是这伙强盗拉着皇帝刘盆子游荡于关中各地,挨个攻打劫掠城池

被逼急眼了怎么办?人也可以当作粮食!

黄巢从长安败退后就是这种情况,他们几十万大军的粮草,单靠劫掠已经无法维持,于是只能在破城后食人肉。再后来这种方式都难以为继,于是就吃战友。

隋末时期有个叫朱粲的军阀,被后人称为“食人魔王”,这家伙曾经说:“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只要天下还有人,我就不缺粮。颜真卿的先祖颜愍楚一家,都被这个魔王吃了。

后来这家伙被李世民逮捕,押赴刑场后不等开刀问斩,就被老百姓的砖头石块砸成了一座坟包。

正是由于屠城的原因多种多样,所以历朝历代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始终不能被消灭,也导致了历史上数十次人口大灭绝的悲剧。

看着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刚刚消息传来,俄乌战火燃起,真心祝愿人类远离战争,祈祷我们的祖国永处太平盛世。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冷兵器时代攻城之战,破城即屠城,的确残忍无情。大家都不容易,不要谈什么道德,不是你屠别人,就是别人屠你。胜者为王才是真理!

古代诸侯之争,可先礼后兵,一旦破城,必须先兵后礼。野外列军对垒,胜利方都会清理战场,何况摆师千里,兵临敌城,他人一城一国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吗?

听到"蒙古铁骑"四字,是不是觉得很叼很有威慑力?当年成吉思汗蒙古铁骑,所到之处通常直接屠城。小编琢磨一下成吉思汗心思。

1.威慑对手,鼓舞士气

古代城池是国之重地,拢聚人口和财富,都城更是国之核心。城池设于水陆要冲,重兵把守,以扼守要塞、军事防御为要务,通常由名将亲自坐镇,可谓固若金汤。

十多倍兵力都很难破城,攻城是非常惨烈的战斗。看着战友像下饺子一样从云梯上掉下来,久攻不下对士兵心理冲击是巨大的。

一旦破城而入,士兵会疯狂发泄内心恐惧和压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佛挡杀佛,神挡杀神!一旦破城,城内守军根本无法正面抵挡。

屠城可宣泄士兵心理压力,士气大涨,军威大震。虎狼之师,无坚不摧,对所有敌人都是强大威慑力,让敌人明白:负隅顽抗的下场!威慑力或不费一兵一卒让对方投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佳目的。


2.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虎狼之师也是血肉之躯,破城后自己付出惨重伤亡,最后都是靠军令和毅力死撑。万一疏忽被对方援军偷袭,很难抵抗的住。所以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这是在敌人地盘,哪里藏着残余敌军或援军,谁也说不准。翻遍城池也要灭掉残余敌人。万一对方突然反扑,城不是白攻了?

最惨的是城里普通人,他们也或遭殃。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本身就是强大武器。屠城后,城内人口数量不足以威胁到自己,又或多为妇幼老人,自然是最安全的。


3.掠夺物资以战养战

古代攻下一座城,平均消耗近2年。千里劳顿,兵围城下,四季更迭,物资消耗巨大,后勤给不给力决定了军队战斗力和续航能力。

所以,破城后军队一定会掠夺各种物资,以最快速度补给战斗力,必须防备敌人援军突袭,还有城内民众拼命抵抗。

指挥官通常都会下令屠城,士兵拿命拼下城池,如果这时约束太严,或引起抱怨。说的好听点,可捞战利品,又可巩固胜利果实。

倒霉的又是老百姓,小鸡都剩不下……


4.降低风险,控制城池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站着说话不腰疼。得城后也要守城,破城难,守城也难。

城拿下了,但兵力大损,物资消耗殆尽,还得自己守城,防止敌人反扑。屠城则最大程度上减少反扑风险,同时也减缓守城压力。

抢占城内物资,本身就削弱了可能潜在的风险。城内或潜藏残余势力,他们也需要物资,怎么能把东西留给敌人呢?军队将领岂能不知此消彼长的道理?

退一万步,你攻占了他人地盘,对方人口怎么说也比你的兵力多,这就是风险。尽管残忍,屠城和掠夺则是控制风险的最佳选择。

屠城后剩下的往往都是没能力反抗的民众,也没有物资条件反抗,心理上也不敢反抗。屠城要的就是这效果: 安全且好控。


结束语

攻城目的是完全占领并控制,包括武力、物资和人心,并把代价和风险控到最小。

屠城可把对方势力削弱到最小,抢占更多物资,威慑天下敌人和城内遗民。如此可大大降低战后统治风险,减少代价,便于管理


战争本质就是资源争夺,维持统治的稳定以长期控制资源,这才是根本目的。所以,破城、屠城只不过是千里之行第一步。

屠城是不得已的先行霹雳手段,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武力强行占领,后慢慢笼络,恩威并施、仁武并行,这才是常规手段。


武力是统治的保证,仁义是稳定的保证。实力强大并深得民心者,才能稳得天下。

所以,小编说攻城就要"先兵后礼"。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古代经常会发生屠城的现象,这种屠城的现象其实是让人不太理解的。因为把一个城市打下来以后,哪怕这个城市曾经是敌国城市,但是一旦打下来,就变成了自己的城市。哪怕这座城市里的老百姓曾经是敌国的老百姓,一旦打下来,就变成了自己的老百姓。

无论是哪一个统治者,他们都是需要老百姓的。“统治”这个词,就意味着要有人给他们“统”,要有人给他们“治”,如果都没人了,那他们也不可能成为统治阶级了。再说,他们的吃喝用度,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得来的。如果把一座城的老百姓都给杀掉了,那谁为他们种庄稼提供粮食,谁为他们织布?谁给他们提供劳动力呢?

但是古代的战争,确实又大量存在屠城的现象。而且,尤其在少数民族统治者那里更普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蒙古人的屠城。在所有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中,蒙古帝国时期的蒙古人,是把屠城这件事情做到了极致的。尤其他们在对西亚和欧洲作战的时候,屠城的事情非常多。那么,为什么古代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屠城呢?

一、经济方式不同。

前面我们说,统治者在占领一个地方以后,需要有老百姓来让他们统治。有老百姓来给统治者提供衣食住行。但事实上,这主要是针对农耕文明而言。

很多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他们所进行的,并不是农耕文明,而是游牧文明。作为游牧文明,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有很多人来种庄稼,而是只需要有很多牛羊马匹就可以了。当年蒙古人在打下了土地以后,不仅仅屠城,还会一把火焚毁村庄与庄稼地,把这些地方改为牧场,用来放牧牛羊。在他们的思维里,他们觉得草地越多,放牧的牛羊就会越多。

放牧牛羊显然不需要太多的人,只要让满山遍野有牛羊就可以了。

这就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经济方式,和农耕文明的经济方式不一样的表现。

如果少数民族想要进行农耕文明,他们就很少屠城。比如,忽必烈在攻打大理和攻打南宋的时候,他就曾多次下达禁止屠城的命令。虽然免不了依然有屠城的现象发生。但是显然与对待西域和欧洲的做法,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忽必烈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呢?就是因为忽必烈汉化比较明显,他想建立的,是一个农耕文明的江山,而不是继续发展游牧文明。

而最终,忽必烈也做到了,他得以建立元朝。这个元朝,也被认可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正统朝代。

二、民族人性不同。

中国古代周边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汉民族的压制,使得他们自觉比汉民族低一等。当他们和汉民族作战的时候,就算是在军事上能够占据优势,他们对汉民族也是很害怕的。他们害怕有优越感的民族,迟早有一天,会站起来,取代他们。

我们知道,越是自卑的人,就越自尊。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他们在打胜汉人以后,非常害怕被汉化。一旦汉族,他们的民族性就消失了。过了一段时间后,汉人就会走上领导地位,反过来统治他们。汉人有强大的文明基因,有这方面的能力,是完全做得到这一点的。

所以,为了避免走到那一天,所以他们常常就会采用屠城的方式。只要从肉体上消灭了汉人,他们就不会成为领导者了。

希特勒在二战中为何要杀犹太人,就是因为犹太人在经济上占据了巅峰,这让有民粹思想的希特勒等纳粹害怕,所以才那样做。

三、宗教信仰不同。

古代很多屠城的战争,大都发生在不同的宗教徒之间。尤其是在西亚和欧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屠城战争,都是一种不同信仰之间的战争。

由于宗教信仰不同,因此他们常常会把敌人称为是异教徒。在他们的字典里,异教徒是必须全部被杀害的,留下来的,只能是具有同一信仰的人。

信仰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盲从,讲道理是解决不了的。某个人一旦信了某种宗教,要想在思想上把他改正过来,是很难实现的。古代那些信仰不同宗教的人,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常常就会屠城,把异教徒杀掉。西亚和欧洲曾经多次发生这样的宗教战争,而每次宗教战争的结果,往往都会屠城。

蒙古人最早在攻打西亚和欧洲的时候,他们一开始其实并不是打宗教战争,但是由于深入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他们也就有了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至于虽然都是来自于蒙古黄金家族内部,也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打仗。比如旭烈兀和别儿哥,就曾经打起了宗教战争。

总之,古代所有的那些屠城,都是一种从丛林中带来的野蛮性的表现。这种行为不是一种人性,而是一种兽性,是应该丢在历史垃圾堆里的东西。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在秦朝之前,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屠城的记载,即使是战国时期经常出现的灭国之战,也很少有屠城的行为,就拿长平之战来说,白起指挥秦军屠杀了40多万赵国降军,这叫杀降,不叫屠城,屠城指的是攻破一座城池之后,不分差别地屠杀城中所有的男女老幼,连小孩妇女都不放过,屠城的性质比杀降更加恶劣。

历史上首次屠城的记录是从项羽开始的,项羽从秦末农民大起义开始,先后有数次屠城记录,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08年,项羽攻打襄城(今河南许昌南),刚开始秦军守城非常顽强,项羽连续几天无法攻克,等到项羽攻克城池之后,就屠杀了全城。

项羽首开屠城恶习

项羽第二次屠城是在城阳之战,项羽攻破城阳后,再次屠城。第三次是项羽进入关中之后,在鸿门宴与刘邦议和之后,项羽开始率领军队西进在咸阳屠城,还杀死了秦王子婴,并烧毁了繁华的咸阳城,大火三个月都不灭,抢掠了咸阳的货物财宝与妇女而东出。

《史记 项羽本纪》: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第四次屠城是在项羽与齐国田荣的战争,田荣后来被齐国百姓杀死,结果项羽却不解恨,反而在齐国屠城,并坑杀了田荣手下投降的士兵,还掳掠齐国的老弱妇女,到处烧杀抢掠,成功地激起了齐国人反抗项羽的行为。

攻城战

《史记 项羽本纪》:汉之二年冬,项羽遂北至城阳,田荣亦将兵会战。田荣不胜,走至平原,平原民杀之。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此外,项羽还有一次杀降,就是巨鹿之战后,章邯率领20万秦军投降了项羽,结果项羽担心这20万秦军不服从自己,于是趁夜把这20万人全部坑杀,那么问题来了,项羽本身打仗也是战无不胜,为什么总喜欢屠城?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性格使然

项羽性格残暴,动不动就喜欢杀人,有个叫韩生的人劝项羽在关中建都,项羽不同意,那个人说项羽是沐猴而冠,项羽一生气就把那个人给杀了,宋义是项羽名义上的上级,因为不愿意救援巨鹿,被项羽当场杀死。

项羽性格残暴

项羽的这种性格让他形成了一种习惯,凡是不如自己心愿的,项羽都采取了杀的办法,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座城,项羽本身军事能力超强,再加上打仗时战无不胜,难免心高气傲,当遇到攻不下的城池时,项羽就在性格的影响下屠城,这是项羽残暴的性格使然。

2、形成威慑力,方便以后攻城

攻城战是战争中难度最高的,不仅需要特殊的攻城武器,而且攻城一方的损失通常都很大,而守城一方不仅仅是士兵在守城,城池中的老百姓与士兵大多是亲属,百姓都是会想办法协助士兵一起守城的,因为城破之后,城中的百姓也是攻城一方的敌人与俘虏。

城中百姓与士兵守城越顽强,攻城一方的损失越大,攻城的难度也就越大,为了让攻城变得容易,同时减少自己一方的损失,攻城一方就会威胁守城士兵与百姓,如果投降会放过他们,如果不投降就会屠城。

屠城是为了威慑敌方

屠城最初是一种口头威胁,但仍然出现有守城人员顽强守城的情况,为了达到效果,攻城一方在付出巨大损失后,往往会进行屠城,当这种做法形成一种惯例之后,后面的攻城战就好打了,投降就能活,不投降就是屠城,权衡之下,守城一方基本上会选择投降,这样就方便日后的攻城战。

3、报仇心理

因为攻城一方在战争中有很大的损失,死的都是自己人,甚至有一些重量级人物在战争中死去,所以在城破之后,主将会决定是否屠城,这完全就是一种报仇的心理。

项羽开启了屠城的操作之后,后世的战争中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屠城的行为,不要说项羽,就连刘邦在早期反秦战争中,也有过屠城行为,比如颍阳之战,刘邦就曾经屠城。

刘邦都干过屠城的事

《史记 高祖本纪》:南攻颍阳,屠之。

刘邦还跟项羽一起参与了城阳之战,然后就是屠城,具体是谁要屠城的,史书上也没记录清楚,只知道刘邦和项羽一起在城阳之战后屠城,可见当时的屠城已经变成了一种常见的战争行为。

新朝末年的乱世也有过多次屠城,还是刘秀手下的名将干的,比如吴汉,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在攻破成都之后,吴汉斩首公孙述,并杀死了他全部的妻子儿女,之后又纵兵屠城,这一行为还被光武帝刘秀怒斥,但刘秀并没有处罚吴汉。

吴汉屠过城

再比如耿弇,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更是当时著名的屠城将军,史书上记载耿弇平定46个郡,屠城300座,没有遇到过挫折,如果这是真的,耿弇的行为简单比项羽还要残暴数倍,刘秀以仁义闻名,殊不知手下将领如何残暴。

《后汉书 耿弇列传》:弇凡所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尝挫折。

到了东汉末年乱世的时候,屠城的行为越来越多,比如著名的魏武帝曹操,一生之中有过多次屠城与杀降行为,不亚于项羽,比较著名的屠城行为有:公元193年,因为父亲曹嵩被陶谦所杀,屠徐州数座城池;公元195年,曹操打败叛乱的张邈,屠雍城;198年,曹操征吕布,屠彭城;公元204年,曹操打败袁尚,屠邺城;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屠柳城;公元219年,宛城叛乱,曹仁率军平定后屠宛城。

曹操既屠过城又杀过降

《后汉书 陶谦传》:(曹操)过拔取虑、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要知道曹操可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曹操可不像项羽那样不懂政治,但是曹操一生的屠城数量甚至超过了项羽,为什么曹操要屠城?

1、报父仇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被陶谦害死的,两汉以孝治国,父仇不共戴天,曹操当然要报仇了,这个时候的曹操头脑并不理智,为了报仇而屠城,这样会失民心的,但是屠城从项羽发明之后,到东汉末年已经变得普遍了,曹操把这种行为放入自己的仇恨,是他屠徐州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操屠城是为了报父仇

包括曹操屠雍城也有报仇的意思在其中,张邈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之一,结果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张邈与陈宫、吕布一起联合背叛曹操,别人背叛也就罢了,曹操当年把自己的家人性命都愿意托付给张邈,结果张邈还背叛他,曹操当然很生气了,同时引发了曹操的愤怒,以屠城来报复。

2、增加威慑力。

曹操的这一个目的与项羽是一样的,只有当屠城成为守城军民的后果之一时,攻城才能变得容易,人的本性都是怕死的,但凡有一条活路,也不会拼命守城,而屠城则被当成一种威慑手段,投降就安全,顽抗就屠城,长久以往,就形成一种威慑力传遍天下,对于后来的攻城行为就会显得容易些。

城市一片废墟

3、杀鸡骇猴。

比如曹仁的那次屠城,是在关羽北伐襄樊之前发生的,很明显这事与关羽北伐有关,而且宛城离襄樊非常近,曹仁在平定宛城叛乱后,就进行了屠城,这明显就是乱世之中杀鸡骇猴的行为,以此来警告其他的城池,不要在关键时刻叛乱,否则就是屠城。

曹操不仅有屠城行为,还有杀降行为,官渡之战后,投降曹操的七八万袁绍士兵,全部被曹操坑杀,在那个黑暗的时代,屠城以及杀降的行为,根本没有道德上的约束,已经成为战争中的一种常见手段,主要的目的就是报复和威慑。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屠城是一种野蛮的行径,过去人们为什么要筑城而居。首先城的作用就是防御。在安全的基础上才有安定下来的生活。

过去破一座城市是非常的不容易,首先就是要有大型攻城机械,第二就是在攻城的时候,要死大量的人,第三就是城市一般都是在交通发达之地,有一个地区或多个地区的交汇点,是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它的存在对一个地区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饮水思源,一座城的存在,对一个地区的稳定非常重要,一座城就是人聚以兴的记忆,经营好一座城可以带来国家的丰收富裕和强大,在一些人容易聚齐的地方,即使城破,一旦敌人撤退了,会很快有人来,重新开始。

为此屠城是一种为了损人利己的野蛮行径,经过屠城是为了让对方的人心不稳,更多的人逃离城市,野蛮带来恐惧。

城市是一个富裕之地,屠城就是毁尸灭迹,把对城市里的财富进行一系列洗劫,但是对于这种做法,谁都不想暴露无遗,为此通过屠城的方式来毁灭野蛮的证据。

为什么古代有时攻破一个城后要屠城?

攻城前是劝降,投降者不伤城中百姓一人,如果不降城破尽屠之!这时就会出现投与不投,投的会给予优待,遵守诺言,不投的攻城成功尽屠之,警示其它城池守将这就是不投的下场!

战争终归还是靠实力说话,搞搞威慑力还是要的!反之攻城久攻不下,城中是否有援兵,己方粮草是否可以源源不断供给,这都是问题是必须要考虑和担忧的!

攻城伤亡率是很高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采取强攻的,孙子兵法中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为了减少攻城中的高伤亡率,采取劝降加城破威慑是必要手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