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三结义,老大刘备有媳妇儿,那老二,老三有媳妇儿吗?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都应当是白板之身。刘备起事后才有了甘夫人、靡夫人,在刘阿斗之前,还收了寇封为养子,改名为刘封。关羽老家有媳妇,当杀了恶霸后改名换姓流落江湖,其媳妇早就改嫁了,再无交集。张飞是光棍,在芒山落草为寇时,抢夺拾柴女一口气背上山。后来才知道是抢了曹操外甥女,但仍立她
-
刘备和诸葛亮,谁的本领大?
刘备和诸葛亮,先是上下级关系,继而是君臣关系,一个是王者归来,一个是王佐辅弼,从这层关系上,当然是刘备本领大,诸葛亮愿肝脑涂地追随他,辅佐他。而刘备自然会托孤于他。刘备和乃祖刘邦一样,最大的本领是能做老大,从出道上讲,刘备比乃祖刘邦还要早,早年从师于名儒卢植,青年响应卢植等领导的
-
历史上的夷陵之战,孙权和刘备交战曹丕为什么无动于衷?
夷陵之战,曹丕乐得坐山观虎斗,蛤蚌相争,渔翁得利。当然,曹丕也想趁火打劫,乘虚而入。可是蜀汉还留有后手,有诸葛亮和赵云在,可不是好对付的。只能作罢。曹丕当上了皇帝,不思进取,却一头沉浸在美人温柔乡里。当初,虎口夺食,从老爸嘴里硬是抢夺了大美人甄氏,玩腻了,又重新换了人。这样的声色
-
在刘备之前,有没有人请过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三岁丧母,十一岁丧父,叔父诸葛玄做官一直带着他。到了荆州,叔父病故,诸葛亮十七岁就和弟诸葛均,生活在隆中,耕田求学,先后师从过司马徽、黄承彦(岳父)等人。诸葛亮不急于出去做官,平生以管仲乐毅为人生楷模。同窗好友徐庶、孟广平等人为他起了雅号"卧龙"。先有其兄诸葛谨托人带了孙权
-
历史上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刘备为关羽复仇心切,不顾一切地讨伐东吴,招致夷陵之战惨败,是其一生最大的失误。刘备的决定,遭到了众人劝阻,特别是赵云力谏:"曹操是主要敌人,打败了曹操,东吴自然就会不战而胜。"而东吴诸葛谨也专门来函恳请刘备冷静,勿开战。刘备心中早已被兄弟情义占据,不能从大局出发三思而后行。也间接
-
刘备拥有五虎上将为什么还是统一不了三国呢?
刘备不光拥有五虎将,还拥有卧龙雏凤和法正,无奈是大器晚成,北边早被一代枭雄所占据,东吴又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硬是打出一个益州和汉中王,已是相当了不起。刘备从一介织履小贩,跃入到勤王大军,成为刘皇叔和左将军,已是实现了人生之飞跃。再到赤壁大战和汉中大战,力压一代
-
如果关羽杀了曹操,刘备会统一中国吗?
按照正史,关羽没有守华容道,曹操也没有输光所有兵马。死的只不过是刘琮蔡瑁投降的荆州兵。而且输的一部分原因是瘟疫。就算按照三国演义来讲,如果华容道关羽杀了曹操,刘备当时没有地盘,关羽张飞不在身边,自己兵马也不多,周瑜第一时间会先弄死刘备。曹操后方必定会乱,马超韩遂必反。曹丕曹彰曹植
-
为什么周瑜和鲁肃对刘备的态度都是友好联盟的,而吕蒙和陆逊则转变为进攻态势?
因为赤壁之战前期的刘备手下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这几个猛将,士兵一两万人,周瑜鲁肃手下的将领都比刘关张三兄弟多好几倍,士兵差距更加大直接多十倍,此时的刘备集团还没有太大的实力,刘跟孙两家就像14岁初中生对25岁大学生一样的差距,东吴集团要收拾刘备集团并不费力,而他们共同的敌人曹操集团实
-
刘备为何要发动夷陵之战,难道刘备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
可以说是为关羽报仇,但是又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关羽充其量是个导火索。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的最后一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排。直接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走向,也是刘玄德最后的豪赌。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浩大的战争呢?这还得从关羽身上说起。三足鼎立,关羽镇守荆州,一面联合吴国对抗曹魏,一面还需
-
如今分别将三国时期的三国称为曹魏、蜀汉、孙吴,为什么只有蜀汉没有加上刘备的姓?
刘汉就是大汉朝,刘备只能算是个割据政权。叫“刘蜀”的倒是有。何况当时东汉已经灭亡,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以后,也不过是地方割据政权罢了。怎么能叫刘汉呢?刘备建立的“汉”国,只能叫“季汉”或者“蜀汉”、“刘蜀”。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大汉朝”,大多冠以不同的前缀用以区分西晋的
-
刘备称自己是皇叔,那么他真的是皇叔吗?
大耳贼可耻的很,他哪里是“皇叔”,真遇到汉献帝他得管人家叫叔叔才对。但皇叔的身份,如果官方认可了,那就可以认定为真的😄。个中曲折我们引用《三国演义》的谱系内容看看: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
-
诸葛亮为卧龙,关羽为美髯公,为何叫刘备大耳贼?
这话就说的比较偏颇了,给别人的都是褒扬的尊称,唯独非要揪住刘备的贬义外号不放呢?实际上三国的这帮主要角色,哪个不是双面人?谁没有两个以上外号?我们不放统计一下:刘备褒义:刘皇叔、刘使君、昭烈皇帝贬义:大耳贼、织席贩履之徒关羽褒义:美髯公、万人敌贬义:关二诸葛亮褒义:卧龙、神人、伏
-
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刘备的名字是由何而来?
那当然是摸奖摸来的。
-
为什么有些人在小时候的时候看《三国》,希望长大了能像刘备;到了20岁发现更喜欢曹操,到儿孙满堂的时候会不会希望为人一生更像孙权?
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是古人的俗语,却包含了许多人生之理。题主的意思在这里面也能得到解答。小时候看三国,是读不出什么东西的,看到的只有英雄豪情,吞食天地。一个个的人都是一个个脸谱,白脸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其中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让罗贯中洗的白白的刘备。瞧瞧罗贯中的包装—
-
骂吕布是“三姓家奴”,刘备七易主子,为何当了皇帝还被称忠厚?
关键在于“家奴”两个字。刘备虽然“七易其主”,但是都是有尊严的投靠,要么是师生关系,要么是同僚关系,要么是家族关系,要么是知己关系。而且每次都能帮助别人。反观吕布,每次投靠新主,都是背叛并杀了旧主,然后认贼作父。无耻下贱,无过于此,自然被人瞧不起。刘备投靠公孙瓒,那是师生关系,而
-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
刘备临死前什么时候说过赵云不可重用了?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都找不到这种说法。头条现在怎么这么多历史发明家,你们这么做不是在误导今人和后人吗!!!古代的史学家,尽管写史书有不实的地方,但至少人家经过了经年累月的考证,他们下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苦功夫。现在的人呢,内心浮躁,不爱学
-
如果刘备不姓刘,《三国演义》中的人设会崩塌吗?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不成立的。三国时期的三方政治势力中,有一方是姓刘的。这一点,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所以,假设其实没有什么意义。小说和历史是不同的。其不同在于,写史的态度必须是客观公正,秉笔直书的。而小说,是可以虚构的。《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与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有所不同的。曹操等其它主
-
曹操面对被俘的吕布犹豫不决,郭嘉、刘晔就在旁边,为何询问刘备?
感谢悟空邀请!建安三年,曹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围邳城三月,吕布军中上下离心,部下尽皆叛逃。最终,大势已去的吕布,出城投降,成了曹操的俘虏。俘虏吕布后,在怎么处置他的问题,曹操没有独断!而是在身旁刘备一句:“公不见丁建阳和董卓之事乎?”意思就是,曹操你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
-
刘备大举伐吴,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魏延法正等人为何没去?
刘备伐吴,这些人要么死了,要么另有他务!咱们一个一个说!关羽,死了!刘备伐吴是在公元221年!关羽则是公元220年就死了,是时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终为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刘备伐吴的旗号就是为兄弟关羽报仇!张飞,死了!公元221年,在刘备伐吴前夕,张飞被其部将范强、张
-
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感谢邀请!对于马谡其人,我们都知道,他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奉命镇守街亭,结果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加上指挥失误,致使街亭失守,最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结果诸葛亮为了严明法度,挥泪斩马谡,马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不副实,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其实对于马谡的华而不实,刘备早就有所提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