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春秋战国时期,当周朝的君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西周时期的周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天子,东周时期的周天子只是徒有虚名的天子!“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难道生来就是做天子的吗,不过是因为兵强马壮才使他成了天子罢了”。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兵多将广、所向披靡者
-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二十等爵,杀一名敌军甲士就可以升一级,爵位够用吗?
秦孝公时期推行的军功爵制并非是后世我们熟知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当时只有“十七级军功爵位制”。商鞅的“大良造”爵位便是当时最高级别的爵位第十七级,可以称之为1.0版本的军功爵制。秦惠文王首称秦王之后,秦国才逐步将“关内侯”、“彻侯”等爵位加入军功体系之中。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被魏军围困于定阳,秦国战败,秦孝公被迫在彤地与魏惠王讲和,将之前攻占的魏地归还给了魏国,其中包括河西部分土地,以缓和与魏国紧张的关系,从而争取时间在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的时间。秦孝公为何会将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让给魏国呢?难道就不能出兵增援固阳(定阳),再次
-
战国初期,魏国作为霸主,国力远超秦国,为何不先把秦国灭了免除后顾之忧?
在战国初期,魏国本意是要攻灭秦国的,最后未能灭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武侯的猜疑和贪婪。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已经吞并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被迫只能退守洛水以西。秦国为了能从魏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多次进攻魏国的西河郡(原秦国河西之地),但都以失败告终。秦惠公继位后,再次调集五十万大军进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什么时间开始称王?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担心魏惠王全力攻打秦国,便派商鞅前去游说魏君先行称王,再图霸业,于是魏惠王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准备称王的君主。之后一些大国开始陆续称王,接着剩余的一些中小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当然也有一些诸侯国从始至终都没有尊称王号。不过早在战国之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诸侯使用王称
-
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赵括代替廉颇后,就立即发兵反击秦军,结果四十多万赵军落入白起事先准备就绪的伏击圈,接着就被白起出动的两股突袭部队分割包围,并截断了赵军的运粮通道。等赵括发现中计被围后,已经为时已晚,大量赵军因断粮而饿死,或者在突围过程中战死,虽然赵括也曾率领精锐部队多次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赵括
-
长平之战秦国大将白起是怎么做到坑杀赵国四十万将士的?
在长平之战中,虽然赵国前后投入了四十五万兵力,但秦将白起分割包围赵军后,赵军兵力已经不足四十五万,当然秦军也有一定伤亡,因此武安君白起实际坑杀的赵军并没有四十多万,实际上大概在十到二十万之间。在长平之战前期的对峙消耗战中,秦赵两军就多有交手,而赵军多次战败,造成了一定伤亡,为此廉
-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要迁都大梁?是因为害怕秦国吗?
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并不全是因为秦国,更谈不上害怕,更多是为了便于统治魏国的东部地区,同时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从而维持和巩固魏国的中原霸主地位。毕竟魏国旧都安邑在魏国西部,距离东部和中原地区的中心较远,并且从安邑通往东部多山林丘壑,道路崎岖,交通极为不便,因此不利于魏国对
-
战国时期庞涓临死前怒吼哪六个字?说明了什么?
马陵之战是魏国名将庞涓人生中的最后一战,此战也是他第二次败给同门师兄孙膑,便在临死前感叹说:“遂成竖子之名!”,随后拔剑自刎。当时距离桂陵之战过了十三年,魏将庞涓正在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就向齐国求救。之后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迫使庞涓不得不率军回援大梁。
-
长平之战如果是赵国赢了,那它能一统六国吗?为什么?
长平之战,即便赵军击败了秦军,打赢了此战,赵国也无法统一六国。首先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军队战斗力就在不断加强,而当时天下最为精锐和彪悍的代表——魏国精锐重装步兵魏武卒,也在不久后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基本损失殆尽,秦军锐士便成为当时战力最强的军队。赵国虽然在赵武灵王时期经历了胡服
-
历史上长平之战真的全怪赵括吗?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虽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也不能全怪赵括,第一责任人应当是赵孝成王。首先要搞明白赵国和秦国为什么会发生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起因是上党之争,而上党之争可以说完全是赵孝成王一手造成的。秦国辛辛苦苦攻打韩国,迫使韩桓惠王主动割让无力控制的上党郡献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冯亭不
-
杀敌百万,战国第一名将,可为何说白起不得不死?
白起是牺牲品,白起一生病,触犯了君王的忌讳,你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但不是一把听话的刀子。锋利的刀子固然可以杀人,但不听话,不受控制,也是可以伤了自己的。白起名震天下,战功赫赫,功高震主,这样秦王会猜忌,白起是一个良臣,为国家大事着想,白起认为攻赵已经错失了良机,白起没有听秦王的命令
-
战国七雄各选一名重量级人物,你会怎么选?
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燕国:乐毅...韩国: 申不害...赵国:赵武灵王...魏国:吴起...秦国:商鞅
-
白起为何没在长平之战后继续推进?国力难支还是君臣忌惮?
有很多原因!当时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继续推进,打进邯郸,当时丞相范睢对秦王进言,进行休整,给了赵国喘息的机会...范睢和白起不和,当时秦国胜利了,但是损失也很大的,秦国的粮草都是从蜀中运来的...后来秦王攻打赵国,白起认为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派其他将领去打,结果秦国败了...后来
-
长平之战后,秦国元气大伤,楚国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呢?
秦楚两国之间曾经发生过几次战争都是以楚国惨败收场,甚至有一次战争中,白起水淹鄢郢,淹死了楚国十万多人。楚国内部不和,君臣不能团结,还在做着昔日的春秋大梦,没有好的军事人才,国家治理的不好
-
战国时,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韩非这些才能卓著的王子,为什么当不了国君?
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贵族。春申君,即黄歇,战国时楚国贵族。这两个人是贵族,所以没有资格当国君的。平原君赵惠文王之弟,即赵胜,信陵君 魏公子无忌是魏王的异母弟弟,这两个是国君的弟弟,国君过世,自然是王世子继位的、、、也轮不到他们的,四公子凭借自己的养士以及自己的身份名望,成为了自
-
春秋五霸之首是谁?
齐桓公
-
长平之战后,战神白起为何宁可被杀也拒绝担当攻赵的统帅?
长平之战前夕,天下大势力已分。秦胜则秦统天下,赵胜则赵统天下。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全国兵力大约7成,但还有北边的长城军团余部,东边防止齐国的部分军队。而秦国其实也是损失惨重。赵国铁骑天下无敌,被秦国诱导山区消灭,但秦军损失也不小,估计战死20万是有的。所以其实一鼓作气灭赵,是有可能
-
战国七雄中除了秦国,还有哪些国家具备统一的实力?
1.第一个是魏国。魏国,四战之地,死地也。要想成功必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魏国,南楚北赵东齐西秦,其中秦国最软。函谷关在手,秦国就只能挨打。一代雄主魏文侯重用吴起,夺关西五郡,秦国眼看就要灭国了。如果灭国以后,以秦国为后勤,走秦国灭诸国之路,天下唾手可得。可以二世祖,逼走吴
-
战国时期,毗邻巴蜀的楚国为何不先吞灭巴蜀?
灭不了,守不住,眼光局限。灭不了:上游军队打下游军队好打,下游打上游不好打。三国时,蔡瑁面对周瑜这样的名将都是败少胜多。而且三峡是什么?八九十年代才解决的难题。从地理上讲很难消灭,灭不了。守不住:灭了巴国,打不赢蜀国。如果败了,援军从湖北出发,赶都赶不上,守不住。眼光局限:如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