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平之战后,赵国已没有实力,为何还能打败燕国?
前251年,燕国试图趁赵国长平之战元气大伤的时机灭赵,结果,被对手轻松击败,连自己的都城都遭到围困,丢人丢到家了。回顾这次战役,燕国君臣在此战中的失误、赵军名将在此战中的沉着,都值得我们借鉴!老铁燕、赵,是一对老铁。早年齐国伐燕时,三晋就联合救燕,后来乐毅伐齐,赵国也积极参与;而
-
战国时期楚国军事力量强大,强军变法却为何胎死腹中?
黄河南岸。健硕的战马正在饮水、信步漫行,年轻的战士正在休息、摩拳擦掌;吴起缓缓而行,慰问伤兵,激励士卒:向北、向北,一起为楚国带来无上的荣耀!此时,一匹快马急切地闯入,带来了郢都的消息。吴起听后脸色大变,翻身上马,走上了回郢之路。楚国的未来,也在黄河边——死心了。我们回顾一下吴起
-
战国时期五国伐齐之战齐国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
战国时期,正处于巅峰状态的齐国,居然瞬间被打得几乎灭国,令人瞠目结舌。非常之事,待非常之人。燕国君臣在这个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堪称古代谋略的经典之作!复仇!复仇!齐国曾趁燕国内乱,几乎灭燕。在燕国烧杀掳掠,侮辱燕家祖先!燕昭王咬牙切齿,立志复仇,他和他的同事们,忍辱负重,开始了一段
-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受重大打击,为何一年后却在邯郸打得秦国大败?
白起已非常全面、详细地给出了攻赵必败的原因。尽管如此,后人对此战依然有一些误解。白起早已透露出邯郸战败的主要原因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趁胜追击,一举灭赵,但被秦王叫停。随后,在赵国违约不割城时,秦王大怒,又举兵进攻。但是,进攻多有不利。于是,秦王想到了他的战争机器:白起。白起拒绝挂帅
-
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为何不先灭了秦国?
魏早年未能灭秦,历来为后人所诟病。 可是,仔细回顾这段历史,魏国曾一心要攻秦,最后未灭秦,绝非简单的“选择失误”。他曾一心想先打秦,但因为在细节上的失误(而不是战略选择上的失误),使他最终无法灭秦,霸业衰落。 哭泣的名将 前390年,魏河西。一辆疾驰的马车停了下来。一位地位尊贵的
-
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出现骑兵的?春秋时期打仗真的有骑兵吗?
一个新兵种,需要三个条件。1、必要的工具。比如:要水军,就要有船;要骑兵,就要有马;要空军,要有飞机2、掌握该工具的人才。比如:能驾船的水手;能驾驭战马并用于作战的骑手。3、能否发挥其他兵种替代不了的作用。否则,何必多此一举?骑兵出现的历史很早,但发挥较大作用,至少要从战国时期开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国的外交活动影响有多大?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最下攻城。不夸张地说,长平之战的结局,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场外的外交战所决定的。秦国调整外交策略和对外作战重点,为长平之战定下基调。随着魏、齐、楚的相继没落,秦国独霸。随之而来的,是秦国在外交上的一度迷茫。秦已独霸,再像以前一样以说客忽悠已难收成效。大家
-
魏国作为战国第一代变法崛起的国家,为何只维持了三代就迅速衰败?
回顾当时的历史,魏国的迅速衰败,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变法不彻底,难以可持续发展魏国早期的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悝变法。毫无疑问,作为先行者,李悝变法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或许正因是先行者,李悝变法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彻底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封地改革的不彻底。李悝变法,将封地的
-
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
魏国的疆域确实不大。单以领土大小论,他的面积可能位列七雄之末,甚至不如一些“非七雄”国家。不过,这并不妨碍他是当时的天下强国。魏国疆域一度排不到前七名在“短暂而辉煌”的战国早期过去后,魏国的领土大幅缩水。尤其是地处边地的秦、赵、燕等国开疆拓土后,地处中央的魏、韩领土显得更小了。战
-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在很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不过,尽管他殚精竭虑,但煌煌大魏的霸业,仍然砸在他手里。初登王位,运气爆发,渡过危机,却难免国力收损魏惠王继位之初,弟弟魏缓不服,在韩、赵的支持下来抢王位。韩赵在浊泽大败魏军后,都提出了“歹毒”的计划。其中,韩国的想法最为“歹毒”:魏国各立一君
-
韩赵魏三家分晋,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
三家分晋后,三兄弟命运截然不同。魏是战国早期的霸主,赵则在战国后期风光一时,两国各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唯韩,从头弱到尾,从来没有出头过。独特的崛起之路,使韩开局就弱韩,是晋国的公族。他起步还算早。不过,“曲沃代翼”后,夺位的晋公害怕其他公族依样画葫芦,长期防范、打压公族。尤其是
-
拥有孔子的鲁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
鲁国的衰落,是理想主义的悲剧。条件优越的鲁国鲁国,几乎是西周时最重要的诸侯国。鲁是以周公为始君的,也是唯一拥有“天子礼乐”的诸侯。他的政治地位高于其他诸侯。而且,鲁国的地理位置也是非常优越的。《读史方舆堪论》的描述是:“据河济之会,控淮泗之交,北阻泰岱,东带琅琊,地大物繁,民殷土
-
战国时期周天子为何不招兵买马,广纳天下贤士,效仿其他诸侯国壮大自己?
周天子可不傻。战国时,周室一直在想办法吸纳人才,企图改善生存环境。只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周要想招兵买马、发展壮大已经不可能了。重视吸纳士人的周室张仪去投秦时,路过东周。东周君在客人的建议下招待了张仪,看出张仪是个人才,表示:“如果你将来找不到好机会,这里随时欢迎你!”随后,亲自资
-
为什么春秋时期盛行的车战最终衰落了?
春秋时期,车战是主要的作战方式。不过,当车兵们遇到克星后,车战地位迅速下降了。克星1:地形从传说中的涿鹿之战,到商周之际的牧野之战,再到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早期上规模的大战,基本都集中在平原地区。这种情况下,速度快、冲击力强的战车对装备简陋的步卒当然具有碾压级的优势。所以,当时衡
-
战国时期明明赵国境内也有路可以进入秦国,为何六国却傻傻地硬攻函谷关?
战国时期,赵国曾两次策划绕过函谷关,进攻秦国。结果:一次试图单独行动,因变故中断;一次会合五国联军,先攻至咸阳不远处后仓皇撤军。回顾这两次策划,我们就能知道:为何大多数时候,合纵国都要“傻乎乎”走函谷关了。第一次策划:赵武灵王的雄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赵国攻灭中山,西略胡地,国力
-
春秋战国三家分晋的时候,其他各国是什么反应?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一分为三,这对天下格局产生了近乎决定性影响。面临如此变局,各方诸侯们是怎么应对的呢?周王室的态度三家分晋,除了晋公外,最恐慌的莫过于周天子了。公卿能以下克上,凌驾于诸侯之上!如果这都行的话,将来诸侯难道不能凌驾于天子之上吗?因此,周天子不愿承认三
-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一个国家军队比得上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了?
确实如此。战国时,七雄的兵力,比之后世的大一统王朝也毫不逊色。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呢?让我们看看其中原委。惊人的兵力以《战国策》的说法,七雄的兵力多得令人震惊。其中,即便是实力最弱的韩国,也有30万左右的兵力。而且,苏秦提到韩国这30万兵力时,是以有意“贬低”的角度提的:
-
有人说春秋鲁国大将叔梁纥是孔子生父,为什么孔子生于武将世家,而却被称为文圣人?
叔梁纥是殷商贵族后裔,子姓,“孔”是他的氏。名纥,字叔梁。叔梁纥确时是一名武将,还是有名的大力士。但在孔子很小的时候,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一生受到父亲的影响并不大。再说武将世家出文人并不罕见。一、武将叔梁纥周灭商后,周武王将殷商后人分封在宋国。叔梁纥也在宋国出生,他的爷爷的爷爷孔
-
秦赵长平之战如果秦国战败结局会如何?秦昭襄王会如何应对?
关于长平之战的历史真相,其实一直存在争议,时间、双方伤亡人数,都说不大清楚,我们只能按传统观点谈论这件事。如果从客观条件看,秦国没有赢的可能,但结果恰恰是秦国赢了,这说明,秦国有立于不败之地的本钱,所以秦国即使失败了,也不是世界末日,昭襄王需要的无非就是一段时间的疗伤而已。一、赵
-
为什么战国七国每个国家都有几十万军队,而汗朝组织几十万打匈奴都难?
不能这么看!以汉朝的实力,组织几十万人的军队一点难度也没有,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军队数量至少三十万。但是跟匈奴作战,军队数量的考量绝不是第一位的,更不能拿这个问题对比战国时期。一、对匈作战的难度1.汉匈生活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人的劣势匈奴军事实力的强盛,主要来自于其生活方式的军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