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诸葛亮去投靠了曹操,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三国了?
诸葛亮投不投靠曹操,曹操都不能统一天下,这是由当时汉室正统观还未泯灭的现实决定的。第一,曹操始终存在后院起火的隐患,曹操是以汉丞相面目示人,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手握雄兵百万,但归根还是在汉室屋檐下,朝中至少一半还信奉着汉帝,他还不敢公开替代汉室。如能,当初孙权"劝进表"就一下
-
是《三国演义》把诸葛亮送上神坛的么?小说出来前就已经有人跪拜?
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罗贯中在依据历史大背景下,发挥想像力,七分真,三分虚地表现出来。诸葛亮早在罗贯中的小说前,就已经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在唐代就被列为十大武宗人物,武侯祠香火长盛不衰。诸葛亮的"八卦阵"和预言书"马前课"都是赫赫有名的。而"出师表"更是忠义第一表。"鞠躬尽瘁死
-
诸葛亮最喜欢的三位将军是哪三位?
诸葛亮除了刘关张,他喜欢的第一人非赵云莫属。赵云为人稳重、忠勇,武艺高强,对诸葛亮也是非常敬重。诸葛亮最早出使东吴,结成联盟,共同抗曹。身边总是带着赵云,他们配合默契,游刃有余。在汉川中,诸葛亮让张飞自带一军,他自己和赵云带一军。张飞幸运得严颜老将军,一路顺利,和诸葛亮会师。可见
-
诸葛亮一家三兄弟,谁的结局最好?
诸葛亮三兄弟,事三国,史称"龙虎犬"。当然是龙盖虎犬,诸葛亮被后世尊列为十大武宗之一,有武侯祠香火千年不衰,一代忠义贤相。为何诸葛亮会独占鳌头,一枝独秀,从人才学说是帝王股肱,贤明丞相,有第一忠义表和千年预言书"马前课",还有古代先进的科技"古代冲锋枪"连弩箭、大型运输车"木牛流
-
诸葛亮斩马谡为什么要挥泪?
马谡失街亭,给诸葛亮的心头打击决不亚于关羽失荆州。毕竟这是诸葛亮上"出师表"后第一次北伐,就折羽而归,无论是对军队的士气,还是蜀汉上下,都是带来了极大震动波。诸葛亮还自我处罚,连贬五级,从顶级薪水降到部级。而马谡平时尊诸葛亮犹如父般,情同父子。如今依军法不得已挥泪斩,诸葛亮内心是
-
诸葛亮隆中对到底是不是对的?
隆中对,对刘备来说,就是对!这是雪中送炭。第三顾茅庐的时候,正是隆冬大雪纷飞。张飞一路上抱怨,前两次都了扑了空,一个毛头小伙子又为何非请不可?刘备没有回答,只是沉思,心中隐隐作痛。戎马大半生,直到如今还是寄人篱下,难道命运就是如此消沉吗?刘备心犹不甘,积极去寻找人才,三顾茅庐就是
-
曹操为什么不想办法笼络诸葛亮?
曹操曾经颁布"求贤令",尽想招揽天下英才,求贤如渴。据野史上说也曾经"三请诸葛亮"。好似如今高中有学霸,各个大学都会开绿灯一路放行。只不过,曹操是站在高处,是不会如刘备那样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曹操是拿着刀逼着司马懿出来做官,是挟着徐庶老母逼徐庶改换门庭。这种求贤如渴而又强势逼人的
-
古代能人那么多,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受人崇拜?
古代天下第一忠义表,非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莫属,表达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诸葛亮以身践行,忠义可嘉!一个丞相,身后被蜀国老百姓自发地建武侯祠,焚香膜拜,古之罕见。香火长盛不衰,成为史上崇扬忠义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边民的安抚柔情似水,至今边民后人无不敬仰,实是难得。近代一
-
如果曹操/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曹孙愿意三顾茅庐么?
曹操和孙权得知诸葛亮之才,决不会三顾茅庐,否则诸葛亮在曹操和孙权的兄弟早就被重用为座上宾。曹操有荀彧、郭嘉、司马懿、许攸、徐庶丶杨修等众多文臣,尚且感觉人满为患,特别是忠于汉室的,尤其不能容忍。而诸葛亮崇尚于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实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水火不容,曹操一旦了解
-
关羽失荆州后如果逃回成都的话,刘备和诸葛亮又会怎么处理他?
如果关羽逃回成都的话,刘备和诸葛亮会心一笑,上中下三策,关羽至少保住了中策。诸葛亮一顿严叱后,发布解除关羽交出兵权去反省令。关羽遂去成都军医院一边养伤、一边反省。关羽和早先疗伤休养的马超、黄忠相聚。刘备调赵云开赴荆州边,以防为主。这边关羽伤势痊愈,复仇心切。而马超、黄忠和关羽互相
-
为什么诸葛亮三兄弟分别要在魏国、蜀国、吴国任职?
这里首先是一个误区,诸葛亮出山时,天下还都是东汉一个王朝的。三兄弟求职时,是没有三国概念的。都是日后形成的。刘备称帝一年后,欲为关羽报仇,出兵伐吴。东吴诸葛谨曾书信劝阻。刘备夷陵之战大败,险些丢命。不久,病重白帝城托孤。孙权仍未称帝。因此,诸葛三兄弟分事魏、蜀、吴,纯系事后诸葛亮
-
有人说:姜维在诸葛亮死后北伐不明智。请问说的有道理吗?
姜维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诸葛亮一生的心血和志向全部传授给了姜维。姜维继承了诸葛遗志,是决意为汉室北伐而奋斗终生。在费玮、蒋琬等执政时期,姜维并没得到重用,他甚至为避祸效诸葛屯田自保。姜维受到刘禅重用后,就一心为统一大业殚精竭虑,开始了九伐中原。姜维九出祁山是报答诸葛亮知遇之恩,是
-
为什么说诸葛亮军事不行的憨憨那么多?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阿斗魂丧五丈原,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气;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倒在了司马懿之前,让司马家族笑到了最后。这样,诸葛亮军事不行的憨憨不是一丢丢。尽管罗贯中"演义"已有大力神化诸葛,被鲁迅说以"诸葛智状近似妖"。鲁迅说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已到
-
如果刘备遇到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庞统,那最后蜀国的结局如何?
刘备在荆州,日夜感叹:"汉室衰弱,自己虽有匡扶之心,也难有回天之力。"从此想改变桃园三兄弟勤王之路,去留心收揽天下之士。拜会司马徽,想请他出山,他介绍了两个得意门生:"卧龙雏风,两者得一,可得天下"。刘备先请到了徐庶,却被曹操囚禁徐母,逼迫了徐庶入曹营。刘备接下来,就全力以赴寻找
-
如果刘备没有被陆逊火烧连营,诸葛亮会不会被刘备雪藏?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等不于全权委托诸葛亮,刘备啥事也不干。刘备就是礼贤下士,引进文化人才。刘备集团武力值在前三国就已经爆满了,五虎将不亚于曹操、孙权等任何集团,但就缺乏安邦治国的人才。诸葛亮来了后,就委以军师(参谋总长)。但在刘备打下益州汉中后,为匡扶汉室号为中山王后(刘
-
水浒里的吴用能与三国里的诸葛亮相提并论吗?
吴用是游遍了江湖,从小结交了三教九流,因而江湖义气重,天下观念轻。一出山,就是帮助晁盖抢夺了皇帝"生辰纲",当上梁山军师,被朝廷列为江洋大盗之列。诸葛亮本是泰山郡丞之子,从小随叔父游历官场,师从大儒司马徽,结交的都是徐庶、崔广平、孟公威的读书人。诸葛亮半耕半读时,就以"管仲乐毅"
-
如果诸葛亮称帝会统一天下吗?
这首先是不可能的事,诸葛亮自幼的抱负就是效仿管仲"尊天子以攘四夷",想当官发财早就可以找大哥了。可他隐居隆中耕读,直到三顾茅庐才答应飘泊不定的刘皇叔,誓为匡扶汉室而奋斗。其次,诸葛亮世代汉臣,其父还是泰山郡丞,从小跟随着叔父游历官场,结交尽是儒雅之士,品德高尚。刘备识人品味还是很
-
你觉得诸葛亮是忠于汉室还是忠于刘备,为什么?
诸葛亮是先忠于汉室而忠于刘备,而不是忠于刘备而忠于汉室。犹如关羽"降汉不降曹",而不是"降曹而降汉"。诸葛亮隐居南阳卧龙岗,就自比管仲乐毅,他的理想就是像管仲哪样辅助齐桓公"九匡诸侯`尊天子以攘四夷`"。因此他对天下走势极为关心,他没有步其兄长投奔江东孙权,也没有像堂弟那样到最强
-
如果诸葛亮在上方谷烧死司马懿,能消灭魏国,然后统一三国吗?
司马懿是诸葛亮最大对手和劲敌,倘如天佑诸葛亮,上方谷烧死头号劲敌,蜀军就将一马平川,大踏步地逐鹿中原了。诸葛亮生平谨慎,最忌司马懿老奸巨滑,不搬走这座大山,寝食不安。当初,魏延上"斜出上方谷"之计,愿率敢死军奇袭许昌。但诸葛亮长考了之后没有采纳,也许就是担忧被司马懿觉察,派重兵合
-
如果三国里没有诸葛亮,历史会怎么发展呢?
v如果三国没有诸葛亮,也许就没有刘备军事集团的强力崛起,也许更没有了孙刘两家结盟抗曹的火烧赤壁,让曹操一马平川地踏平江南,也许历史就不会有三国鼎立了。没有三国鼎立,也就没有《三国演义》及宣扬的汉室正统观。历史的走向也许不一样。秦时明月汉时光。秦始皇独创的中央集权制地方郡县制,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