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死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嘴里含七粒米?
当然是为了死后也能喷王司徒!说笑了,诸葛口中含七粒米,情节出自《三国演义》,他命杨义将尸体坐放于大龛中,口含七粒米,足下点长明灯,祈愿的是将星不坠,能继续镇守蜀汉的江山。而且前面还有“切勿举哀,军中安静如常”的词句,故而这一段有些神叨叨的情节,与后来五丈原诈尸吓退曹军的情节其实是
-
诸葛亮出山之前,真的是在南阳种地吗?
诸葛亮是上流人士,怎么可能真的种地?他只是以门阀士族的身份,在南阳置了些田产罢了。所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让许多人多有误解,认为诸葛亮在卧龙岗上,是以泥腿子的身份插秧种田过日子,连住的房子也是“茅庐”。就如那后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样恬淡,又如刘禹锡《陋室铭
-
三国时期蜀不叫蜀而叫汉吗?
蜀是后来人为了区分刘备建立的汉朝设置的。因为历史上以“汉”为名的朝代不止一个,为了区分他们,故而采用了更多的代称。后世说三国,很喜欢管刘备创造的这个政权叫“蜀国”,但是“蜀汉”这个称呼是后来的人用以诠释历史而定义的,刘备创造的政权就叫“汉”,他自封为汉昭烈皇帝。而且人们不仅仅喜欢
-
马谡违军法被诸葛亮斩,曹操违军法只割头发,军法能否通人情?
古代法律多是人治,所以有“法无外乎人情”的说法。军法虽然严酷,但那也要看是对谁施展。对付普通小兵,通常都在不讲客气的,什么主将弹压,砍翻败退者数人;什么见乱军冲本阵,乃弹矢其发,命退往左右。这时候人命就是草芥,军法的执行也是最不讲情面的。马谡这种情况,其实也是人情作祟,但也是标准
-
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刘备的名字是由何而来?
那当然是摸奖摸来的。
-
诸葛亮智商那么高,他为什么没有发明一颗导弹?
传帝颛顼有曳影剑,纳匣里而龙吟,御千里而破敌。又光武战昆阳,乃夜现流星,堕于莽营中,昼起察观,有云如坏山,不日而胜。此二者可谓导弹呼?村夫躬耕于田亩,只知稼穑,安能识神兵呼?诸葛村夫,枉活五十有三,平生惟喜鼓唇弄舌,又恋贪权术,事必躬亲,孑然裱糊危楼,终落个横死五丈。若其能造导弹
-
刘伯温为什么要挖诸葛亮的墓?
刘伯温曾经孜孜不倦地解读推背图,有一天他猛然发现,推背图上曾经预测,刘伯温死后几百年,一定会有人编造刘伯温的故事,因此袁天罡在推背图上写了一段文字,教给刘伯温怎么满足后人的想象和臆测。推背图上说,伯温啊,几百年后你的大名将要传遍整个华夏九州,可是你的真实事迹并不会被人关心,你的八
-
袁天罡,刘伯温,诸葛亮到底谁的能力更强,推断更准?
说到奇门遁甲,奇门八卦,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惯常必被提到,但是,真要讨论这三个人的能力,袁天罡何德何能跟诸葛武侯和刘伯温比?这是在侮辱后两位吗?袁天罡这个人,史书上的确也提了一笔,然而,谈到历史功绩和个人能力,却几乎一片空白。民间讨论到他,大多也只是集中在那部《推背图》和一些相
-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北伐?
诸葛亮总共六次北伐,后来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姜维,总共十次北伐,蜀汉在后主刘禅在位期间,实在是真真切切的“连年用兵”,为什么呢?为什么诸葛亮和姜维在蜀国相比魏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还要连年北伐?粗略地说,有三个原因。第一,诸葛亮个人的意志。诸葛亮虽然在历史上和演义中形象略有不同,但是他
-
诸葛亮和荀彧这样的人有没有黑点呢?
先不说诸葛亮,荀彧早就被人黑过了,荀文若的黑点其实很显眼,凡是持儒家王朝正统观点的一下就看出来了——荀彧父祖辈皆为汉臣,食汉君之禄,荀彧自己却去辅佐奸相曹操,这就是最大的黑点啊。荀彧之祖荀淑曾为东汉郎陵侯相,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有很大名气,颍川荀氏家族就是从此时开始崛起的。荀淑有八
-
诸葛亮明知阿斗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可为什么还会一心一意的辅佐?
阿斗确实不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俗人。这种情况诸葛亮当然是知道的。却还是一心一意辅佐他。这种情况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因为诸葛亮没有其它选项。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是他当时情况下唯一正确的选择。他没有其它选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诸葛亮自己的平生志向和人生定位决定的。二是
-
为什么最近总有种声音在贬低诸葛亮?
个人认为,有意识贬低诸葛亮的人,就是那些“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价值观的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颠履中国人的原有的价值观念。有意把崇高的说成卑微的,把正义的说成邪恶的,把高大的说成渺小的,把善的说成恶的,把美的说成丑的。把是非颠倒过来,妄图把评论历史和现实的话语权抓在他们的手中。前些年
-
诸葛亮的一生是成功的吗?
怎么才算成功,何时才是尽头,人生永别时难道就没有遗憾,在是伟人也有他的不足之处,在后人们的眼中都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对事,对人,对物的评价都有异议,正迎合了那句“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身不在其中,不知其意,不知其难,也更不解其故,我们应做事前诸葛亮,不做事后司马懿
-
为什么从前四川不管男女都会在头上包白头巾呢?
不仅仅是四川,贵州很多地方都有。它代表一种身份,一份儒雅高贵。不仅仅是这种装扮,每每看到这种装扮的人,言谈举止都透着一种气质,一份神采。多数地方是用白的确良,做成一个帽子,一到赶集天,或者是去参加酒宴,聚会,大人们头上都顶着一个白花花的帽子,方方正正,纤尘不染。一个个个白的晃眼。
-
如果马谡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感谢邀请!首先咱们来看看马谡如果没有失守街亭,诸葛亮可能会获得怎样的战果!众所周知,诸葛亮六次北伐,六出祁山,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而这六次其实第一次胜算是最大的,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凉三郡,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应,关中震动,震惊曹魏,可以说是一片形
-
刘备大举伐吴,五虎上将和诸葛亮魏延法正等人为何没去?
刘备伐吴,这些人要么死了,要么另有他务!咱们一个一个说!关羽,死了!刘备伐吴是在公元221年!关羽则是公元220年就死了,是时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终为潘璋部擒获,被杀于临沮。刘备伐吴的旗号就是为兄弟关羽报仇!张飞,死了!公元221年,在刘备伐吴前夕,张飞被其部将范强、张
-
刘备为何会对诸葛亮说不可重用马谡?
感谢邀请!对于马谡其人,我们都知道,他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奉命镇守街亭,结果因为采取了错误的战略,加上指挥失误,致使街亭失守,最终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结果诸葛亮为了严明法度,挥泪斩马谡,马谡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名不副实,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其实对于马谡的华而不实,刘备早就有所提到。他
-
诸葛亮和后主刘禅是“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吗?你怎么看?
感谢邀请!所谓“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就是说这个麻杆这武器其实并不厉害,拿它打狼的人害怕对狼不起什么作用,而狼看到人拿杆子打它也会害怕,说简单点,就是对峙的双方都有所顾忌,不敢轻动。这样的比喻放在诸葛亮和刘禅身上,其实并不恰当。诚然,二人有着普通君臣之间所常见的矛盾。诸葛亮身为臣
-
司马懿为什么不在诸葛亮死后伐蜀伐吴完成统一大业?
感谢邀请!攘外必先安内,司马懿自己屁股都还没擦干净,如何去建功立业?首先,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死在北伐的征途上,当时他与司马懿正处于对峙阶段。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蜀相诸葛亮率军十万出斜谷伐魏,司马懿屯兵渭南相据,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
-
为什么说三国之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感谢邀请!此句出自《太平御览人事部品藻中》所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说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中最出色的同辈三兄弟,他们分别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以及从弟诸葛诞。三人虽同出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