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说子路“片言可以折狱”,是夸他还是揶揄他呢?你怎么看?
谢邀。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此句出自《论语 颜渊》,片言的“片”在这里是“半”的意思,片言,也就是诉讼双方中一方的言词。折狱,就是断案。把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是这样:“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能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话的时候
-
孔子是怎么评价管仲的,你怎么看?
我翻了一下《论语》,找到三条与管仲相关的内容,现在根据这三条内容,看一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三条只能看出孔子对管仲评价的某此方面,并非全部。第一条,《论语八佾》: 孔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
-
圣人孔子门徒三千七十二大贤,桃李满天下,为何儿子孔鲤毫无建树?
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但孔子的儿子孔鲤却并无多大建树。这个情况应该是很正常的。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兴办私学,向弟子们传六经,都六艺。做为他儿子的孔鲤当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经过孔子的长期熏陶,与七十二贤人同列,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孔鲤只所以籍籍无闻,被认为很平
-
如何理解孔子“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句话,人应该在知晓生命规律中做哪些努力呢?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句出话出自《论语》,是《论语》的最后一句。全句是这样的。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把这句话概括一下可以说:君子要三知:知命,知礼,知言。对于这一句,程子的解释是:“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
-
东方文化是孔子缔造的,那么西方文化是由谁塑造的?
东方文化孔子缔造的,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且不说东方文化不仅只有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儒家文化圈。起码还有南亚的印度文化等其它文化形态。仅就中国文化来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也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与儒家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文化的还有其它各家思
-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是《论语》中的一句活,孔子说的。意思很简单,周是“周遍”,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全部包括就是周,近于“周围”之意。“比“的象形是两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有连结连络勾结之意,词语“比邻而居”“比翼双飞““朋比为奸“都是此意。全句意思是说,君子的行为特点是能和周
-
你认为老子和孔子,谁的文化影响力更大?
老子的道家思想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加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思想,形成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三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影响都很大。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儒家。从这一点上来说,孔子的文化影响力远远大于老子。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老子做为伟大的思想家历来受人推
-
为什么几千年前的很多像孔子、老子这种鼻祖圣人级的人物现在出现不了?
用一句简单的话先给出我的答案吧:时势造英雄。老子孔子确实是中国文化上的鼻祖级人物。他们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是文化的传承者,但可以肯定的说,他们是文化的整理着与传承者,而不是文化的创造者。孔子是这样,老子依然是这样。与老子,孔子同一时代,欧洲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都文化巨人,
-
柴米油盐生活压力大,我读《论语》,觉得自己就是孔子写的“小人长戚戚”,怎么办?
看到这个问题,首先要恭喜你。你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目的了。学不在深,行不在多,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就是一种境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情况,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这种思想文化对现在还有用。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孔子这句话说错了吗?
关于孔子的这句话,我已经回答过一遍了。既然悟空小秘书又来相邀,便再逻索几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孔子轻视妇女和劳动人民的最大罪证。也是老先生从孔子变成孔老二为人诟病和谩骂的原因之一。对此,我可以和大家一样说一句“骂的对”。可是,就孔子这句话来说,难道他说错了吗?对一个问题
-
孔子有曰:“人之初,性本善”,可为什么有的人造孽,也有人却很善良为人表率,怎么解释?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的开头两句。《三字经》是宋代王应麟编写的用于儿童启蒙教育的材料。王应麟是宋代著名学者,与胡三省、黄震并称为宋元之际浙东学派三大家。他曾经做到南宋礼部尚书的高位。关心教育,编攥教材,也就成为他分内应有之事。“人之初,性本善”,虽然不是孔子的原话,大约
-
孔子为什么将身份地位的“君子”“小人”意义改为道德意义?
“君子”“小人”在有身份地位之别的同时,自然含有道德上的区别。很难说清到底是地位之别在先,还是道德差异在先。我们先看一下《百度汉语》对这个字的解释:君,jūn,尊也。从尹从口,治理发号。古文象君坐形。故从口。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
-
孔子讲以直报怨,又讲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有忠恕一以贯之的说法,到底该怎么办?
“以直报怨”,“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忠恕之道”,这三者都是孔子思想的内容。其内在精神上是一致的。《论语》是语录体著作,它以孔子及其弟子日常的语言告诉人们为人处事的道德原则。语录体的特点是它并非系统的阐释,而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这样,就会使得不同的论述之间,可能是矛盾
-
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和现在人所说的君子小人是同一种意义吗?
谢邀。孔子所说的君子与小人,与现在所说的君子小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别,细较之下,相同之处是主要的。差别是因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形成的。其背后的文化精神还是一致的。先说相同之处。在现代语境之下,因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与人之间社会等级的差别被打破。君子与小人之辩,体现的是道
-
大家认为在今天大骂孔子的人是君子还是大内奸?
可以肯定的说,今天还在大骂孔子的人决不会是君子,他们的身上肯定是有小人特质,这一点也是不用怀疑的。说到内奸,问题大约就复杂了些。大骂孔子的人中,肯定有一些是拿了西方主子的钱,恶意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打击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这部分人说他们是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内奸,也算不得委屈了
-
宰予因上课偷懒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宰予后来却为何变得很优秀?
这个问题,和教育相关。很乐意在这儿讨论一下,和大家分亨自己的观点。宰予是孔子弟子中非常特别的一个。孔子那句流传千古的骂人话“朽木不可雕,烂泥糊不上墙”,说的就是这位老兄。春秋时期对人的称呼与现在不同,宰予又称“宰我”“子我”,指的都是他。宰我身上,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现象,《论语》中
-
孔子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其生父是谁?
孔子的母亲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其生父是谁,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这个问题背后的意思还是在说,孔子是私生子。关于孔子是私生子的说法,其根源来自《史记孔子世家》,其中有“(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的说法。关于“野合”一词,在唐宋之前,《史记》的注家就已经解释清楚了。他与今天理解的“偷情
-
为什么孔子称为“圣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白圣人是什么意思?所谓的圣人,就是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中国人所谓的圣人,是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是那些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带领之下,一步步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这些带头大哥,就是圣人。黄帝是这样的人,尧、舜、禹、汤、文王周公也都是这样
-
孔子曾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包含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原文是:“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的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是,孔子的原话是两个半句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只拿出半句来,就会断章取义,无法完整表达孔子当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也会有不仁的时候,但小人决不会有仁。这是通过
-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你如何理解?
谢邀。此语出自《论语颜渊》篇,原文是: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先说一下季康子,他是鲁国大夫,也是当时的鲁国国相,也就是鲁国政权的实际掌握者,所以他才会向孔子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