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是儒家代表性的人物,他编造孔子杀少正卯了吗?符合历史事实吗?
孔子诛少正卯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学术疑案。之所以能争论千年而无定执,就是正反两方面都有充足的论据自证观点。所以,千年无定论。要给出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结论,除了需要深厚的学养之外,还要有过硬的历史资料。并非易事。如果没有新的考古资料做为证据。子杀少正卯一事,注定还要争论下去。
-
孔子受到万人敬仰,儒家思想真的应该受人尊崇吗?
《悟空问答》只要出来一个关于孔子或是儒家的问题,总会有一大群人出来骂,骂孔子,骂儒家。这些骂人的大约分两类,一类是无知狂妄之徒,他们根本不知道儒家是何物,也没有读过儒家的任何一步经典,开口既骂,毫无道理。这种理直气壮的态势,很可以迷惑一些本来对儒家和孔子不了解的人。于是,就引来大
-
孔子所谓“悌”是指什么,请您谈谈看法?
“悌”是儒家的“八德”之一。所谓“八德”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认为,这八个品德是人所以为人的根本,如果八条之中有所缺失,人格就会出现缺失。如果八者具备,君子人格就大体初具,如果八者全无,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就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
《论语》中“子入太庙,每事问”这一章句常被解释为孔子好学的表现,你是咋样理解的?
这是《论语八佾》篇中的内容: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子闻之曰:“是礼也!”有人解释这是孔子好学的表现。这种解释肯定不对。孔子是贵族出身,对于周礼,是很精通的。古代国家大事,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与外国打仗,也就是战争。另一方面,就是祭祀,“
-
为何历来强调师承: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
中国历来强调师承,这是没错的。但是,拜得孔子,便是高人;拜得老子,就成孔丘。这话不过是儒道相争前提之下,道家自高身份而已。随口说说可以,却不必当真。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把儒与道合二为一,就是中国文化。先秦诸子虽说是百家争鸣,可是其思想的根源,都可追溯到儒道两家。而儒道
-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谢悟空小秘书之邀。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论语学而》中的一句。其意思很简单,也很好理解。其中“道千乘之国”的“道”,是“导”的假借,一般解释为“治理”。因此,这句话所讲内容与治国理政有关。这些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敬事”;二是“信”;三是“节用
-
孔子当官的弟子或曾经从过政的弟子都有谁,能否详细谈谈?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后世读书人,皆尊崇孔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通过科举入士,就能显身扬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做官,是古代读书人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既然大家尊崇孔子,学的也是孔子之道。那么,孔子的弟孩子们有几个当过官的呢?这大约是这个问题提出的原因。如果孔子
-
在诸子百家中除了“孔子““老子“,还有谁对现在影响最深?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思想上的百百争鸣时代,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想家,这就是后世所谓的诸子。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思想从当初的红火,走向沉寂。最终儒道两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而这两家的创始人,孔子和老子也成为诸子之中影响最大的两位。除了老子之外,诸子之中,谁对现在的影响最
-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做人不就是要成就大器的吗?
“君子不器”这话本来并不难理解。因为近代以来中国人失去了文化自信,人民不在关注儒家和孔子。才使得一些原本简单的道理,现在不为人所理解了。这句话不好理解的根本原因在于君子的意义上。现我们说起君子,都理解为道德尚的人。但君子的本义不但指道德高尚,还指能力超群。道德高尚,能力超群,必然
-
假如鲁国交给孔子治理,鲁国能不能成为强国,能不能改变战国时期七雄争霸的形式?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所谓的胜负也好,强弱也罢,是很难说清楚的。有些看似强的,其实未必强,有些看似弱的,其实也未必弱,有些看似赢了,其实输了。有些看似输了,实际赢了。现在有好多对孔子不屑一顾的,提起孔子就说,孔子一生想当官,可是一生没当上。一个失败者,有什么可牛的。其实不当官,并不
-
请问:孔子提醒的这几点,在今天还有意义吗?
孔子提醒的这几点今天还有意义吗?先把问题原图搬过来。这是《论语》中的一篇。很显然,题主这应是从某一《论语》教材中拍下来的。不得不说的是,教材对这段话的解释只能算大体正确。细节上的错误却不少。这些小错误的出现,使的今人对这段话的理解会产生很大偏差。比如:“威”的意思不是“威信”,应
-
《关雎》为什么被孔子放在《诗经》的第一篇?
谢网友的信任邀请。关于《关睢》为什么被放在《诗经》的第一篇。个人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政治原因。二是文学原因。三是哲学原因。我们知道,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人才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君子人格。君子人格的最高标标准是“内圣外王”。《五经》是孔子传授给学生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目都与政
-
请教:您认同我对孔子评价颜回的理解吗?
谢谢邀请。对这个解释深表认同。
-
为什么郑板桥讲“和尚,释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
为什么郑板桥说,和尚是释迦的罪人,道士是老子的罪人,秀才是孔子的罪人?衙宅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说起郑板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画家,他画的竹子是很有名气的。但还有一件事情就不太
-
请教:我这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孝”,您认同吗?
谢谢邀请。这一段对于孝的解释很对。《论语为政》中,孔子关于孝的回答有好几条,这里只列出了孟懿子请教时,孔子的回答是“无违。”其后还有孟武伯的提问,孔子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提问,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提问,孔子回
-
孔子是圣人,那老子是什么人?
回答这个问题,大约还要先从“圣人”的意思说起。圣的繁体有耳朵有口,大约有聪目明之意,《广韵》说,圣为“致力无余功貌”。而《风俗通》说: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前者说的是行为能力强,后者说的是判断分析能力强。二者合在一起,就是知行合一。简言之,圣,就是有智慧,能力强的人。有智慧
-
七十二代家奴,二十五朝贰臣,为什么孔子后人衍圣公多是墙头草?
二十四朝二臣,七十二代家奴,为什么孔子的后代衍圣公多是墙头草?对衍圣公力持非议或是鄙视的态度,我没有意见。因为这与否定和辱骂孔子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二十四朝二臣,七十二代家奴云云,却没有什么意思。骂人者或者自命高洁,看不起孔家的二臣家奴嘴脸,也可以理解。但是,鄙视别人者,却未必见得
-
上联:孔望山下望孔子,孔丘一座,有什么下联?
雀儿峰上看雀鸟,雀巢一排
-
你认为中国还能诞生一位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吗?为什么?
如今这世道甚么思想理念,大家都有目共睹,短时期内能人志士不能出现,各种状况保持现状,还能维持很多年,老百姓随波逐流在潮中没有多少不适应,一点一点演化,蚕食人们是不会拒绝和改变的,所谓乱世出英雄,当人们随着潮流被卷到浪尖,跌到谷底时,自身才会醒悟,到这时,新上任的孔子精神传人,迎合
-
有人说《春秋》微言大义,那么孔夫子对自己六世祖孔嘉被杀是什么态度?
感谢邀请!在孔子家族史上,其六世祖孔父嘉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孔父嘉是春秋时期宋国大臣,官任大司马,可谓是位高权重。后来为太宰华督所杀。原本孔子的家族一直都是宋国的贵族,却因此而中道衰落,一下子变成了平民。那么孔嘉为何会被杀呢?按照历史记载原因是“情杀”,说的是太宰华督见孔父嘉的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