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周游列国,六国人都讲什么语言,互相能听懂吗?
华夏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早已形成华夏文化圈,夏商周类似联合国丶欧盟,各国早有密切往来,特别是中原周边主要国家可能通语言丶文字,以周礼为标准。到孔子时代,孔子提倡复周礼,就是率天下之土非周天子莫属。华夏民族大概念已形成,周游天下已如欧盟随便走走。
-
山东历史十大名人:孔子、孟子、诸葛亮、王義之……你认识几位?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上次讲了东西南北中的中和北,这下就要讲东了。中国东,唯有山东一家。山东是中国文化的制高点。周天子下的中国,姜太公和周公的封地都在齐鲁大地。周朝大史官老子和孔子丶孟子都出生在这一热土上。孔子年青的时候拜访老子就是两人历史上的一次不寻常的邂逅。日后,两人都建立了道教丶儒教而载入了世界
-
孔子老子没有医保为什么能活七八十岁?
孔子老子显然是黄帝嫡系子孙,黄帝留传了《内经》丶《外经》,可惜失传了《内外经》讲人生快乐丶七情六欲的书。黄帝精通人生乐趣带来的生命之长寿。黄帝活了一百多岁,在一穷二白的开天劈地中,黄帝带领部落在中医上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有的至今还保持着不可逾越的神密高度:十根银针治脑病,一个银针通
-
孔圣人的伯乐是谁?
孔老夫子一生善于学习,博采众长。有言为证: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战国乱世之中,能潜下心来学习丶整理史料丶普及教育,堪称一代教育宗师。可他的仕途并不坦荡,独特儒家思想一时难于被乱世群雄所接受,最后十四年游说天下也一事无成。幸好最后五年,倾毕生之力带领团队(弟子)著书立学,整
-
孔子宣扬“克己复礼”,这复的是什么礼?
孔夫子宣扬"克己复礼",在历史上有过很大争议,不论赞丶贬都是从各自的利益和角度出发,统治者赞扬因为要维护社会秩序,被统治者贬低因为要打破社会秩序,各取所需。但我们在评论老祖宗的得失,首先要不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丶观点丶方法来分析历史的状况,实事求是地做出结论,才
-
孔子那个时代可以说人才辈出,为啥没人能超越孔子?
孔子虽然有过短暂的做官史,但一生执着地办教育丶教学生,再艰苦条件下始终如一。孔子一生为天下的文化普及而奔波,有教无类,并不是冲着升官发财的个人奋斗和发家致富,而是一种以天下教化为已任。早过了知天命之年,54岁一大把年纪,还从没想到养老丶隐居等安逸生活。带领众弟子周游天下,收集各地
-
中国的文明是孔子创造的吗?
孔子不是神,中国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万年社会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孔子和很多前贤共同为中国文明做出了应有贡献,仅仅是在文代教育上丶伦理道德上,而中国文明包罗万象,非一人能完成。西方对古代文明定义是:文字丶城堡丶制铜器(工具和餐饮器)等。孔子时代这些早就完备。华夏文明早经风行天下。因
-
孔子为什么能够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地方不是借助于基督丶佛佗丶真主,就是故弄深奥的玄学丶哲学,唯有一个东方的教书匠,脚踏实地的教书育人,他就是儒家大圣人孔夫子。孔夫子一生教学,留下了无数教育成果,桃李满天下:光贤人就有72人。孔夫子知天命之年后,还想为天下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组织了学生周游了列国,
-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为什么受到司马迁的推崇?
"春秋无义战",礼仪天下的周礼已经"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旧的已经千孔百疮,而新的秩序还未建立起来。一个穷教书个体户,嗐起劲,高调"君君丶臣臣丶父父丶子子",生前穷愁潦倒,死时席不裹腹。但历史就是记住了他一一孔老二。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书同文丶度同衡的改革中,教书匠孔夫子的整编诗书
-
为什么文明古国在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情况下,同一时代同时爆发出来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等人?
人类的古代史,因为早期的文字丶文书几乎没有传承下来,几乎都当成了神话。而人类为什么在大洪水之前后,都有大洪水描述,比如东方大禹治水丶西方诺亚方舟等。看来有些神话决不全是空穴来风。而人类在洪荒年代,不约而同地在东西方产生天才的井喷现象,如此巧合而又不可思议,不得不让人产生神奇遐想之
-
孔子的爹叫什么名字?
孔子和孟子一样,都是三岁死了爹的人。但孔子可有一个比"我爸是李刚"还要厉害十倍的爹,叫叔梁纥,是鲁国有名大将。叔梁纥养了一大堆女儿,只有一个长子孔老大,可是不幸是翘脚,不能入宗庙、也不能去继承爵位。因此,在61岁那年,和年轻的小颜,在荒丘里一见中情,两人浪漫的爱情有了孔老二,生下
-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解释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即: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样(局限于某一种用途)。如果中学生考试,这样回答应该就可以了。我相信提问者应该知这样的答案,之所以再来提问,定然是希望得到一些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或是儒家文化方面的内容,下面谈点个人理解。“君子不器”四个字,
-
孔子说的“邦有道,贫且贱,耻也”真的是因为那些人贫穷和地位低贱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原文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践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以理解,很明显是“无道则隐”“有道则显”的意思。看了一些朋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受启发,谢谢所有回答问题的
-
孔子为什么会说:"不占而已矣"?
“不占而已矣。”这句话在《论语子路》篇,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翻译一下:孔子说:“南方人曾经说过,‘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话说得真好!‘人如果不能长久的保持自己的德性,免不了要遭
-
孔子写的十翼是否偏离易经本质?
我想问一下,《易经》所谓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既便有人给出一个答案,大都也是根据孔子阐发之后的易经给出的。也就是说,假如没有孔子的《十翼》,恐怕就没有做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了。《易经》的研究,历来都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象数之学,二是易理之学。这两部分是互相促进,互相
-
为什么孔子不当面纠正宰我(宰予)的错误,而只是在背后吐槽?
宰我,也叫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较有特点的一位。如果说孔子的弟子大都给人以比较正面的印象,那么,宰我就显得有些另类。《论语》中提到宰我的故事,给人的印象大多有些负面的意味。但是,他依然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是孔门十哲之一,同时又是孔门十三贤之一。被称为言语科之首。顾名思义,言语科之
-
如何看待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观点?
谢邀。记得在悟空问答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既蒙相邀,不免再罗索几句。先给一个自己的答案。我认为,儒家的父子相隐,不违背法的精神。父子相隐的观点,是在《论语》中出现的。其原文是这样: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
怎么看待孔子的弟子,在战场上因帽子没戴正,想戴正帽子体现美德,却被敌人给杀死了?
因戴帽子被杀死的孔门弟子是子路。子路大概是孔子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个之一。他性格直率,为人勇武。也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关于他戴帽子被杀之事。我个人认为,确实体现了他的迂腐,但这迂腐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恰恰也是儒家思想的问题。儒家的拥护者看到这儿不需动气,我觉得自己也是儒家的拥
-
《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谢邀。这大概是《论语》中流传最广的话之一。它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的被社会所公认的人生大道和社会真理。与之相反,它的流传,恰恰是因为它的意思为人所误解,人们把它当做孔子歧视妇女的罪证。每当人们批判孔子,把中国近代落后的罪责强加到孔子头上的时候,便把它拿来做为批判的证据。这大概
-
为什么当今有些人吹《易经》而贬低孔子儒家著作?
“《易经》只是一部早期古人类观察世界留下的肤浅算命书”。这个定义,打死我也不敢认同。周易学是在星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天人合一的方法了解世界。服务人类,即使在今天,周易的理论在天文学,考古学,建筑学,风水学等等方面,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的意义。在网上看到贬低孔子的不少, 鼓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