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葛亮为什么处处压制着魏延?有什么情况?
诸葛亮并没有刻意“压制”魏延,相反,诸葛亮尽可能地保护了魏延。但是,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不当,使魏延能独当一面的才具未得到充分发挥,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短板充分暴露,终究酿成悲剧。诸葛亮对魏延的“压制”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
-
诸葛亮“平取陇右,蚕食雍凉,再图关中”的战略构想具体是如何规划的,可行性如何?
诸葛亮北伐,犹如棋手下残局。平取陇右,再图关中,是劣势方诸葛亮采取的策略,也是相对靠谱的策略。不过,能不能翻盘,也要看对手棋术如何了。先取陇右是诸葛亮北伐的一贯方针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二、三次目标较小,第一、四、五次北伐,均以取陇右为目标。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均出祁山。第五次
-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已经协力相助,为何还是失败了?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东吴确实给诸葛亮创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可是,由于曹真、郝昭的将略和诸葛亮本人的失误,诸葛亮终究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良机228年初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当年5月,东吴周鲂向曹休诈降。曹休率10万步骑向皖城进发。与此同时,魏明帝下令司马懿向江陵、贾逵向东关,与曹休
-
唐朝李靖为什么驳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
李靖并没有驳斥陈寿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评价。李靖“驳斥”陈寿说法的来源这种说法来源于《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其中,有几处,李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高度肯定。李靖认为管仲、乐毅、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李靖还对诸葛亮的八阵法、治军思想、王佐之才大加赞许。最后,李靖还表示自己曾讲述黄帝、太公
-
如果诸葛亮攻打东吴,刘备守蜀中,夷陵之战还会惨败吗?为什么?
夷陵之战,蜀军不管换不换主帅,都是很难取胜的。但是,夷陵之战最终败得这么惨,就不得不说是刘备的失误所致了。以诸葛亮用兵风格来看,如果他指挥夷陵之战,虽然一样不能取胜,但也不会招致大败。夷陵之战不可能取胜古代历史上,平江南作战,都是多线进攻。尽管从西川顺流而下常常是主攻方向,但仍然
-
诸葛亮挥师北伐收复中原,为何每次都是往甘肃跑?
诸葛亮北伐,确实喜欢在甘肃做文章。这是一个合理、务实的“偏好”。喜欢去甘肃的诸葛亮诸葛亮5次北伐,3次在甘肃打。除了仓促发起的第2次北伐和最后一搏的第5次北伐,诸葛亮北伐,一直把目光放在甘肃。为什么诸葛亮这么喜欢去甘肃呢?道路相对易走,补给相对便利。第一次北伐前,魏延就提出:出子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得不到诸葛亮的认可?
子午谷奇谋的风险,远远不只是魏延的那几千万把人,而是整个蜀军北伐军主力及蜀国的国运。这样的风险是诸葛亮无法承受的。回顾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对“冒险的必要性”作进一步探讨。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曾经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作战方略。1、魏延自率5000精兵、5000背粮人
-
刘备为什么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极为信任的诸葛亮?
这是一个误会。刘备令人困惑的遗命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刘备以李严掌兵权”的说法来自上面的记载。这个任命令人感觉有些自相矛盾。首先,“统内外军事”到底是什么意思?这确实是史书上唯一一次出现的说法。三国时
-
诸葛亮五次北伐,威震魏国关中,魏国为何会先灭蜀国?
如果不是蜀国自己作,魏国本来没打算先灭蜀的。魏国对伐蜀一直非常谨慎三国时期,魏国一言不合就大举伐吴,但伐蜀一直非常谨慎。曹丕组织过三道伐吴,又三次伐吴,曹睿也组织过伐吴,每次都轰轰烈烈。江陵之战、东兴之战,打得惊心动魄。魏国伐吴,说打就打,打了就打了,输了就输了,一直都是干脆得狠
-
张郃被张飞打得屁滚尿流,为何刘备和诸葛亮还非常恐惧他?
将军的威名是打出来的。宕渠之战,张郃被张飞打得很惨。因此,汉中之战前,刘备集团也没有特别忌惮张郃。不过,在此后的交战中,张郃证明了自己,打出了威风。宕渠惨败曹操平定张鲁后,留夏侯渊、张郃守汉中。张郃奉命迁徙巴西、巴东二郡人口去汉中,遂别督诸军于宕渠等地,阻击张飞,掩护人口迁徙。张
-
诸葛亮为什么不派姜维赵云去街亭而派马谡去了?
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用马谡为将,一是不无私心,二是低估了作战难度。街亭之战的选将面题中所询问的赵云、姜维,实际上当时不可能被委去守街亭。赵云与邓芝一起,走箕谷道,发起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因此,想要调赵云来指挥街亭之战,诸葛亮还缺一架直升飞机。姜维则是还没有过“试用期”。姜维刚刚
-
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去世后,为何没人出来夺取刘禅的皇位?
刘禅是权力游戏的高级玩家。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纯熟的手法一步步将权力稳稳当当地收归了自己,并一直将权力牢牢抓在手中,直到亡国。平稳过渡,重用且限制蒋琬诸葛亮时期,“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的丞相府成了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因此,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前,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为可
-
三国时诸葛亮、姜维都曾经烧毁四川的栈道。烧了之后他们自己怎么走呢?
汉末三国时期,关中入汉中的栈道多次被烧毁。然而,各方仍然屡屡从栈道来来往往。如果修栈道很容易,烧栈道有何意义呢?如果修栈道很难,为何栈道屡屡被烧,依然是人来人往呢?栈道栈道,在蜀道中非常常见。其中,以褒斜道的栈道最为险峻、典型。褒斜道是连接益州和关中的主要通道。这条道穿行于秦岭褒
-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何宁愿重用王平、姜维等降将,也不重用吴懿、张嶷等益州本土将领?
诸葛亮确实有意限制益州本土人士。不过,在将领任用上,诸葛亮基本上是依其资历、才能任用的。套公式一般的偏见作为外来政权,蜀汉一直对益州本土人士有所限制。不过,历史绝非套公式这么简单,更不应该为了套公式而避重就轻,甚至歪曲历史。比如,题中所提到的王平、吴懿等人。王平确实是从曹营加入刘
-
除了姜维,还有四个人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到底是谁呢?
诸葛亮去世后,确实先后有四人以诸葛亮接班人自居。魏延:公认的接班人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三国志.魏延传》。魏延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自李严被扳倒后,无论是资历还是职位,魏延都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因此,诸将都认为魏延“必当以代亮”。魏延也不太谦虚。每次北
-
诸葛亮临死前为什么不杀了黄皓?
诸葛亮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杀了黄皓了。诸葛亮时期的黄皓诸葛亮当然是认识这个黄皓的。“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黄皓算是刘禅“渐长大”过程中的好伴侣。诸葛亮再忙,后主身边宠幸什么人,他应当是很清楚的。不过,宠幸归宠幸,黄皓的地位一直不高。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很长时间,黄皓的官位都不过黄门丞
-
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没有像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一样,一直大权在握?
辅政大臣的地位可不是世袭的。所以,司马懿去世时,司马师还只是卫将军,原本并不能直接继承独揽大权的地位。可是,“议者”却都说:“伊尹既卒,伊陟嗣事”,推举司马师继续执掌大权。由此,司马师得以由卫将军进为抚军大将军,继续独揽大权。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又继承其地位,继续执掌大权。相比之
-
司马懿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
能够对对手统帅有客观、全面的认识与评价,是优秀指挥员必备的素质。作为老对手,司马懿对诸葛亮自然有着全面的认识和评价。一方面,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也”,另一方面,又评价诸葛亮“虑多少决”、“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既洞察其优点,又摸透
-
你认为七星坛诸葛亮借东风为何上下坛各三次?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善于观察天象,熟悉长江的天气变化,他早已算出何时会有东风。诸葛亮祭风又谎称精通奇门遁甲,能呼风唤雨,这些都是障眼法。其一诸葛亮摆坛祭风是为了把自己神话,提高刘备和自己的身价,增加士气。诸葛亮祭风,更多的是抬高自己的身价,为刘备赢取首功,刘备本来就兵微将寡,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