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国只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诸葛亮却要选择带兵北伐?
诸葛亮的北伐大业,一直饱受争议。在不少反对者眼中,诸葛亮常年北伐,只是空耗国力,做无用之功。这种说法显然是一面之词,从三足鼎立的局势来看,诸葛亮的北伐,实则是不得不为之、不可不为之。首先一个原因是:名义上。汉末乱世,曾有不少军阀都建立过政权,但得到世人承认的,唯有魏、蜀、吴三国。
-
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却算不出上方谷的雨?
这个问题,并不是诸葛亮的业务能力问题。很明显,这是《三国演义》小说的作者不让诸葛亮算出来。是啊,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他想怎么写怎么写。然而,大家不禁会质疑:既然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可是神机妙算,既然他在赤壁能算出大雾和风向,怎么到了上方谷就不灵了呢?更何况,他的这次疏忽还放走了司马懿
-
经考证,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博学多才、神机妙算,这会影响他在你心中的形象么?
谢谢,不会。因为我不是刘备,诸葛亮到底是经天纬地还是神鬼莫测,他的才干到底是能够辅佐蜀汉一统天下还是勉强支撑鼎足而立,他到底有没有法术可以借来东风,对我都没有任何意义。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他给少年时代的我们带来的震撼和崇敬,不会因为史实如何而打丝毫折扣,
-
关于刘备的三场让贤,你觉得有多少真实,有多少作秀?为什么?
您好!我是鸡汤,我来答。对诸葛亮托孤时,刘备表现的是绝对的真心!对陶谦和刘表的让贤,刘备表现既都不是作秀,也不是真情。所谓作秀,是假惺惺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明明想要,也要得起,只是做出个姿态来而已。可是,刘备在这两次,不是作秀。为何呢?我们先说前两次,让陶谦和让刘表吧。这两次,
-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吗?
当然不只是因为诸葛亮的才华!我们探究一个人的想法,关键不是听当事人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刘备早期对诸葛亮的使用诸葛亮归刘备后的第一个工作,是整顿新野户口。诸葛亮的第一功可不是火烧博望坡,而是整顿户籍,刘备好歹是治理过大州的人,此时,已到新野好些年了,却为何连户口都要等到诸葛亮
-
有人说三国时期,司马懿子孙皆为人中翘楚,为何诸葛亮子孙都是庸才?你怎么看?
这是很好的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的子女教育来说,提供了很好的示意。最好二三十岁把娃生了,最好不要为了事业晚生娃;刘备集团中的关键人物,刘备、诸葛亮,或许由于长期在外征战,造人都比较晚。诸葛亮为例,诸葛瞻出生的时候,诸葛亮都已经46岁了。在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才7岁!小学1年级,可以开
-
如果当时没有失街亭,诸葛亮能夺得长安吗?
诸葛亮如果保住街亭,消化陇右,那么,诸葛亮以后很可能可以夺取长安。但是,夺取长安的意义,并不如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如果不失街亭,诸葛亮很可能完成第一次北伐的阶段性任务,割据陇右。事实上,不仅仅是诸葛亮有这个想法。当年,周瑜在给孙权做规划时,也提出,”东吴入益州,连接马超“的构想
-
诸葛亮一生自比管仲、乐毅,为何唯独不敢自比张良?
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管仲、乐毅确实对诸葛亮影响极深。诸葛亮的立身处世、治国方略,多师从二人;而诸葛亮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不自比张良。诸葛亮是管仲、乐毅的粉丝乐毅军政才干,士人高洁的风骨,对诸葛亮影响极深我曾经在一个公司待了很多年,当时被别家挖了,想要辞职又不好意思直接说,就模仿
-
诸葛亮疑虑、关羽不屑,可刘备为什么要重用黄忠?
刘备集团高层对于黄忠的看法很不同,源于黄忠鲜明的特点,也反应出,刘备确实是本集团最善于用人的一位。我们先说刘备为何重用黄忠。黄忠是刘备集团当时少有的山地战专家这要从黄忠的军事履历说起。不管是演义,还是史书,多黄忠早年的军事履历都较少提及,不过,依然可看到蛛丝马迹。黄忠早年,追随刘
-
刘备临终前托孤,提醒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为何不听劝告?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问题。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失败时,张口嘲讽自然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是,还是要细细想想其中缘由,看看有没有什么教训值得吸取。刘备对马谡的使用建议,是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定刘备在临终前,确实对马谡发表了议论,要求诸葛亮考察后再酌情使用。这个建议是十分中肯的,把他的观察结果
-
刘备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对诸葛亮说了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是对着诸葛亮说的,却是说给蜀汉群臣和刘禅听的。已押宝诸葛亮,对他再说什么都是废话蜀汉原本就弱,经历了关羽和刘备在荆州这么一折腾,更是危急存亡之秋了。因此,刘备明白,蜀汉托孤,只能押宝到一个人身上,由一个德才兼备的首辅来总领全局。因此,刘备只能赌自己选对人。如果诸葛亮有自立
-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看完蜀亡时的几个好玩的小片段,您就会非常清楚诸葛亮的儿子为何后悔沒有“制姜维”了。脑洞大开的蒋琬诸葛亮死后,蒋琬还是能“制姜维”的。在蒋琬时期,姜维北伐的规模从未过万。另外,蒋琬还开过一个脑洞。他觉得,诸葛亮每次北伐出祁山太辛苦了,方向不对!他策划东征,进取上庸方向,再去打襄樊,
-
北伐曹魏是诸葛亮的策略,姜维一直遵守,为何诸葛亮的儿子反对?
诸葛亮,坚持北伐,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五丈原的秋风,到今天依然让人感到一丝寒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叹息道:“我除不掉黄皓,也制约不住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有此三罪,看来也是该死了。”在诸葛亮的儿子看来,姜维的北伐,与黄皓的祸乱一样,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
-
夷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蜀汉重臣相继身死,诸葛亮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骂死王朗”说起。真实历史中,王朗来找骂,象征着蜀汉政权那段风雨飘摇岁月的危险和脆弱;诸葛亮许久后的回信,是蜀汉政权渡过危机,重新崛起的宣言书。“骂死王朗”的故事原型,隐喻了诸葛亮主政之初的那段艰难岁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故事,相必大家都听说过。事实
-
诸葛亮为什么自比管仲、乐毅,而不是姜子牙和张良?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不是为了吹牛逼,是简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价值观、能力特点、人生追求,寻求志同道合者的合作。这种简单的表达方式,或许我们有时也可以借鉴呢。自比管仲,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价值观管仲,是齐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辅佐齐桓公时期,严明法纪,以多种方式集中力量“富国强兵”
-
诸葛亮的隆中对、周瑜的天下二分计和鲁肃的榻上策,哪个更高明?
我认为:这三个策略,还是有高下之分的。鲁肃的榻上策:拉大了孙权与曹操的实力差距时间:200年 背景:孙权新立,对下步发展方向做探讨。形势:官渡之战尚在僵持中,北方未安定。孙策新去,江东不稳。对话详析:1、孙权试图延续孙策去世前“北向”的方略。孙权和鲁肃说:天下分崩,我想做齐桓公、
-
刘备坚持发动夷陵之战,身为丞相的诸葛亮,为何不多加劝阻呢?
千万不要低估劝阻刘备东征的难度,也不要低估诸葛亮当时的微妙处境。丞相之位,决定了他要么快速完成劝阻,要么全力配合刘备与赵云、秦宓不同,诸葛亮是丞相!丞相不仅仅是发表意见的人,而且是要领导群臣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人!因此,诸葛亮要么迅速劝阻东征,要么尽快调整态度,领导群臣全力配合刘备
-
诸葛瞻遗言“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除黄皓可以理解,不制姜维是何道理?
诸葛瞻的这段话,道出了他必须出战的理由,也道出了蜀汉灭亡的原因。悲壮的豪言壮语后,出战身死263年11月,邓艾偷渡阴平,蜀汉令诸葛瞻率军进驻涪城,前往抵抗。黄权之子黄崇,认为邓艾远途而来,粮草困难,利在速战,建议分守险要,诸葛瞻不听。邓艾先锋猛冲,诸葛瞻失利,退守绵竹。绵竹,诸葛
-
如果诸葛亮采纳魏延的建议奇袭子午谷会成功吗?
魏延不是马谡,他是常年驻守汉中的,经验丰富的大将。因此,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不是放空炮!如果实施,有夺取长安的可能。但是,魏延对魏国的整体国力、魏军在平原地带的战力有所低估。因此,他的子午谷奇谋不会成功,甚至可能导致北伐军全军(而不只是他所带的万把人)覆没。魏延的奇谋,五个环节一
-
为什么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没有直接带领大军去接应孟达?
无论“阴谋论”是否成立,诸葛亮都是不可能率大军去救援孟达的。诸葛亮不大举救援孟达,与“阴谋论”关系不大近来,“诸葛亮故意害死孟达”的阴谋论十分流行。这种观点认为:在蜀汉政权中,诸葛亮是荆州派,李严是东州派,二人有竞争关系。而孟达,此前也是东州派,因此,他一旦降蜀,将大大增强东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