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汉官位排名第二的大臣刘琰,被刘禅下令处死,诸葛亮为何同意?
刘禅即位之后,封刘琰为都乡侯,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来又从后将军升迁为车骑将军,在职位上成为仅此于托孤大臣李严的官员,可是后来居然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又被刘禅给处死了,这么高位的人怎么就被处死了?而且还获得诸葛亮同意了?要知道在蜀汉国内,处死如此高位的人还是极少见的事情,除了后来
-
诸葛亮病逝时,为何会料到大将军魏延一定会造反?
诸葛亮在世时候并没有认为魏延会造反,同样,在病逝的时候更不会认为他会造反,原因很简单:如果认为魏延在他死后会造反,那么诸葛亮一定会想法除掉或者废黜他,而不是弄得那么复杂让马岱去诛杀。相反,诸葛亮一直认为魏延忠于蜀汉,那么魏延为何后来被认为造反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魏延为何是忠于蜀
-
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为何姜维却遭遇灭门之祸?
姜维是三国时期少有的悲情英雄,可以堪比前期的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本人以及后代大多得以善终,可是姜维却不同,结局比较悲惨。在刘禅投降后,蜀汉君臣大多得以善终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妻子儿女却惨遭诛杀,究其原因是他参与了钟会谋反的事情,激怒了魏国将士,因而遭到他们严厉的报复。我们一起仔细的分
-
张邈为什么要把吕布迎接到兖州?
张邈把吕布迎接到兖州就是为了对付曹操,进而达到霸占兖州的目的,原本生死之交的俩人最终在利益面前成为一对不死不休的敌人。张邈和曹操是如何成为敌人的呢?那么张邈又为何选择迎接吕布到兖州?我们一起细细的分析其中是非曲直。张邈和曹操是如何反目成仇?张邈和曹操俩人在成为敌人之前,是生死之交
-
“如果庞统不死,诸葛亮就不用入川”,如何反驳这种观点?
反驳这个观点要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另外一个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两个角度的因果关系略有不同。我们一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其中原委。从小说《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庞统之死的前因后果发生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当时庞统正准备向雒城进发,刘备收到一封来自诸
-
真实历史上的吕布是不是真的可以“三英战吕布”?
三国吕布确实是一员猛将,但是让他一人单挑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确实有些夸张。抛开刘备,即使单挑关羽或者张飞也未必全胜,毕竟在三国历史记载中,关羽和张飞才有 “万人敌”的称号。单从勇武的角度来看,确实把他夸大了,然而从有关历史史实的角度来看,他在和李傕单挑的过程中,也只是打伤了李傕,
-
马超为什么选择要和曹操不死不休?
马超选择和曹操不死不休,还不是因为曹操夺了马超的地盘,灭了他的宗族?这种仇恨不共戴天,不管是谁,都不会善罢甘休,何况是极具血性的马超呢?我们来一起分析,曹操是如何夺取了马超的地盘,杀了他亲人导致俩人不死不休的。曹操为何要夺马超的地盘?赤壁之战之后,曹操眼见孙权和刘备在荆州形成了稳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奇在何处,诸葛亮又为何拒绝采纳?
我觉得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原因在于这个计谋的奇点都是假设的,并不是真实存在,因此不被采纳。试想一下,假如发动一场战役,不能够知彼知己,只是一味的假设对方如何,然后按照自己的假设出兵,那么这样的战役会胜利?魏延可以这样假设,但是诸葛亮却不能,因为他是三军主帅,他要
-
马超被刘备收服后,为什么不赶紧把庞德接过来?
题主的提问涉及到两个问题,需要阐明:一个就是马超并不是被刘备收服而归降,而是主动归顺;另外一个就是马超已经不可能去把庞德接过来。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马超为何不是被刘备收服的?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马超并不是被刘备收服的,这点在小说和历史中是有差别的。首先,马超的日子非常窘迫。马超的
-
司马懿为何要夷王凌三族?
有功于曹魏的王凌在年近八十岁的时候被司马懿除掉,究其原因是因为忠于曹魏的他打算另立新君,图谋废除擅权的司马懿父子,然而事情暴露被司马懿逼死并被夷灭三族。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仔细的分析一下王凌其人以及他为何被司马懿除掉。王凌到底是何人?首先,王凌侥幸偷生。王凌出身太原王氏,他的叔
-
周瑜用了一年时间才拿下南郡,为何孙权转手就把它借给了刘备?
三国时期,三大枭雄之一的孙权能够战斗到最后称帝,因此说明他并不愚钝,如果愚钝或者目光短浅,那么他就不会将好不容易得来的南郡借给刘备,正是由于他的聪明,甚至睿智,他才肯将得之不易的南郡借给刘备。那么孙权为何要这么做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个就是南郡的地理环境;一个就是放弃南郡
-
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上的司马昭之所以没有称帝,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被错过”,正是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司马昭最后没能当上皇帝,成为晋朝开国皇帝,只能将机会让给儿子司马炎,这对于他来说确实非常遗憾。那么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何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错过”?我们就从
-
三国赤壁一战,什么原因造成曹魏,很长时间不组织大规模南征?
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率军北上,只是留下曹仁驻守江陵迟缓孙刘联军的进一步行动,进而将战略方向转移到东南方向和西部方向。正是由于战略方向的转移,从而导致曹魏在很长时间里面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南征,直到曹丕即位之后才组织了一场对东吴的大规模南征。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曹魏为何要
-
如果刘备听从庞统建议,放弃荆州经略关中,蜀汉是否大业可成?
庞统的建议并没有说放弃经略荆州,有断章取义的嫌疑。即使放弃荆州专心去经营关中,蜀汉大业也无法完成。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庞统建议的来龙去脉首先,庞统的建议到底是什么?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并没有提到庞统谈荆州的问题,但是裴松之在引述《九州春秋》的时候提及到了庞
-
失街亭的马谡,如果没有立军令状,诸葛亮还会杀他吗?
诸葛亮杀马谡不在于是否立了军令状,这只是他被杀的表面理由,被杀的根本原因需要放在当时诸葛亮依法治蜀的大背景之下,才能够讲得通。放眼整个三国历史,兵败被杀,或者丢掉城池被杀的将领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胜败乃兵家常事,何惧一城一池的得失呢?何况,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因此大体上,兵败后,一
-
假如曹爽不那么作死,政治上没那么愚昧,司马懿还会发动政变吗?
表面上看是曹爽作死导致司马懿发动政变,其根源是整个士族阶层对曹爽的抛弃,而司马懿只是顺势而为的结果罢了。因此,曹爽所谓的不作死就是搞好和士族阶层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好的政治利益,和他们的利益牢牢的捆绑在一起,从而获得士族阶层的支持,那么司马懿就没有机会发动政变,即使发动政变,也没有
-
高平陵之变时,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计谋,有机会打败司马懿吗?
很多人以为曹爽只要振臂一呼,必然是应者众,就可以立即干翻司马懿,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其实不然,这完全低估了司马懿的个人能力,也高估了曹爽的号召力。以我个人的看法,曹爽即使听从了桓范的策略,依然没有任何机会击败司马懿,顶多只是给司马懿添加了一些麻烦而已。桓范的建议是个啥?桓范本
-
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投靠刘表?
诸葛亮作为刘表的亲戚,他为何不去找刘表谋一官半职?毕竟他就是刘表麾下的百姓,而且距离那么近,这么好的便利条件居然不去。其实不是他不能,而是不屑于这么干吧。要想做官,对于诸葛亮来说,非常容易,可是要想做个管仲,晏子以及乐毅这样的官,确实非常不容易,如果没有遇到明主,终其一生,诸葛亮
-
明明是刘璋先翻脸,为何有人说攻取西川是刘备的黑点?
这个题目,需要分做两点来详谈。先说第一点,明明是刘璋先翻脸?对于这个说法无法苟同,为何不能苟同呢?就拿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停地在乌克兰后面拱火,支持乌克兰在其东部地区肆意驱赶甚至屠杀亲俄罗斯的乌克兰人或者俄罗斯族人,甚至干脆撺掇乌克兰加入北约。在这个
-
刘备武有五虎上将,文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最后没有统一三国呢?
刘备崛起的时候,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即使用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人物,也是枉然的,为何这么说呢?比如,中国现在为何迟迟不拿下台湾?实力不够?人不够多?隔着海?都不是!那么缺啥?缺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天时,只要时机一到,拿下台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对于刘备来说,统一天下同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