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羽擅长以少胜多3万兵胜刘邦56万,为何垓下10万兵却输了?
垓下之战中,项羽确实尝试了多种方法,试图复制彭城之战的奇迹。可惜,项羽的招数被一一化解,终未能如愿。固陵之战,汉军的进步使项羽的战术胜利无法发展成战略胜利前203年8月,项羽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归还刘邦的父亲、妻子,退军。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击其暮归,
-
项羽分封出那么多诸侯,为何他们都不肯替项羽出力?
还真不怪诸侯们不帮项羽,他们是真的帮不上忙。18路诸侯,大多数是打酱油的项羽分封的这18路诸侯,除掉汉王刘邦,剩下的17路中,绝大多数根本就帮不上忙。1、连脚都没站稳的: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中,有7个,自己在本国都没站住脚。(1)、齐地的三王: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齐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力士?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能排第几?
第一位:乌获。他是秦朝的大力士,据说能力举千钧。在古代,一钧就是30斤,千钧就是3万斤。第二位:李元霸。号称“天下第一好汉”,他使得的双锤,一个就重400斤。第三位:胡车儿。据说胡车儿能扛着五百斤重的东西,“日行七百里”。第四位:典韦。“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一群士兵围上
-
项羽真的烧了阿房宫吗?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诸侯联军进入咸阳,将秦宫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燃烧了三个月。虽然阿房宫属于秦宫,但无法证明阿房宫就是被项羽烧毁的。传说的阿房宫并非不存在,而是根本没有建成。秦始皇征七十万苦力用了四年时间只建好了坚如磐石的土夯,最后秦始皇到死都没有建成阿房宫,秦二世为了完成先皇遗
-
如果项羽生活在三国时期,他会是什么水平?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看我杨角风的回答:西楚霸王项羽,当初和汉高祖刘邦角逐天下的英雄人物,尽管失败了,但是后人对于项羽的赞美和敬佩却始终没有停止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项羽也指挥过很多传奇的战役: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击败十
-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
如果在兵力差不多,无外援的情况下,项羽与韩信在正面战场上对决谁的赢面更大?韩信在历次作战中并无外援,基本上全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很多情况下,韩信不仅要独立面对敌人,还要做刘邦的外援。项羽以勇武著称,历朝历代中,单兵作战能力最强者人们都认为是项羽。项羽作战以骑兵为主,善于以精锐力量
-
你认为项羽坑杀降王降卒降民,与刘邦得天下后诛杀功臣,哪一个性质更恶劣?
这个问题让笔者想起一句话:得民心者的天下!如果单纯从道义层面,分辩项羽和刘邦的杀戮,很难说谁更恶劣,谁更仁慈,都很残忍!如果把这件事放到历史发展的本源角度,我认为,毫无疑问项羽杀降这件事性质极其恶劣!一直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样的话听起来很空洞,因为我看到的从来
-
假如秦始皇迟死二十年,那陈胜吴广起义和项羽刘邦会不会成功?
完全可以把这句话再放大一点:假如秦始皇永生,他能不能干掉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我的答案是,他或许可以干掉陈吴和项刘,但当第二个陈吴和项刘出现的时候,他还能做到吗?我认为大秦兴于法家,亡于法家,跟个人无关!如果找到秦朝灭亡的原因,找到隐藏在刘邦成功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如此,我们就会发现
-
刘邦被项羽打败在逃跑的过程中多次把孩子丢下车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明显有为刘邦“洗白”的嫌疑,非要给刘邦自私的行为,找几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往小里说是无聊,往大里说就是哗众取宠。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刘邦此举就是为了方便自己逃命,甩包袱!一、抛子事件刘邦抛子发生在公元前205年,彭城大战兵败逃亡的路途中。本来刘邦趁着项羽北伐的时候,偷袭彭城
-
范增为什么离项羽而去,陈平的反间计难道真的有那么强吗?
如果把范增离开项羽,孤立地认为是反间计的成功,那就夸大了计谋本身的作用。陈平的反间计,至少涉及用计一方,散布流言一方,受迷惑一方,和受害者一方,还涉及计谋内容的“可信度”,任何一个出了问题,都不足以产生效果。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陈平的反间计是否强大。反间计的内容:陈平让
-
项羽封了别人很多王,是王中之王,那他和刘邦打最后一战时,其它的王为什么不帮他呢?
项羽头上的王中王,看着光鲜,其实一文不值,大家都是军阀,谁说话管用,全看拳头大小。项羽因为巨鹿之战,表现出来的战力,及战后的势力,让大家不得不向他低头。垓下之战时,楚霸王已经是穷途末路,各路王们,要不被刘邦收编,要不被兼并,项羽连自己最亲密的盟友都非死即反,身边也是众叛亲离,哪来
-
项羽死后,旗下5位猛将4位惨死,为何季布能成五朝元老?
项羽帐下五将的说法,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种说法来自清末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他把英布、龙且、季布、钟离眜、虞子期五人,列为项羽的四大猛将。而《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是小说体,不是历史,虞子期就是虚构的人物。剩下的四位大将,英布投降刘邦,因起兵造反失败被杀;龙且战死于潍水之战;
-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就是项羽的灾星,至少三次出手帮助刘邦,让他躲过了灭顶之灾,项伯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封为射阳侯。放着自家人不支持,反而吃里扒外勾结刘邦,项伯因此被后人讥笑。倘若他助侄子项羽成就帝业,封侯只是起步价,何至于得了块小封地,后来还被夺封了。项伯至少给予刘邦三次帮助,分别是:第一次:函
-
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是对是错?
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白起和项羽坑杀战俘,没什么可以指责的,军事家的功绩衡量标准,最主要的就是摧毁敌方有生力量的多少,况且他们当时面临的环境,还存在诸多不得已的成分。如果考虑到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把军事行动纳入政治范畴统一考量,这种大规模的杀降,至少存在可以商榷的地方。从军事角
-
项羽如果过了乌江,重振旗鼓,再逐中原,是否还有赢面?
项羽即使再有一百次重整旗鼓的机会,他也不会成功!争天下,不是一场取决于临场发挥的足球赛,其背后是暗合天下大势的历史趋势!执行历史走向审判的裁判,就是这个大趋势,它必然会让违背规则的人淘汰出局!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多,从战争开始前,项羽开历史倒车的政治模式,就决定了他的失败。更何况他本
-
项羽封名将章邯为雍王,阻入关之路,刘邦如何仅四月复夺三秦之地?
刘邦平定三秦用时十个月。项羽入驻关中分封天下,以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此后史称关中为三秦之地。项羽的意图很清晰,以三王作为阻断刘邦进入关中的门户,企图将刘邦困死蜀地。这个看起来很高明的做法,不光有三王阻击,还有天险阻隔,可是,为何在短短的十个月就破产了呢?这就
-
项梁所立的楚怀王熊心,为何执意要与项羽为敌?
为什么不说“项羽执意要与熊心为敌”呢?楚怀王熊心的经历,有点像后来的建世政权皇帝刘盆子,都是从一名“荛牧儿”,被人当木偶立为皇帝(王)。跟刘盆子死活拒绝皇位,甘愿当傀儡不一样,熊心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因而,他不甘心做傀儡,希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熊心与项羽的矛盾根源,就来自于此。
-
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何马谡失了街亭而项羽韩信却打赢了?
战争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技术是基本规律,是科学,必须学习遵守,艺术则是灵活运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定,不能一味模仿。比如置之死地而后生,从技术层面讲,这是违背科学的冒险行为,条件具备可以尝试,不能作为常规手段。毛主席有一句名言:“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所谓战略上藐视,强调的是精
-
刘秀称帝后,是怎样进行统一战争的?有没有遇到像项羽那样的对手?
刘秀的统一战争,按地域划分,主要有七大战区,分别为河北战区、中原战区、齐楚战区、南中国战区、关中战区、陇西战区和西蜀战区,基本按照由北向南,由中心向周边展开。因为新朝末年遍地军阀的特性,刘秀的统一战争跟楚汉争霸完全不一样,刘秀虽然没有遇到项羽这样的强敌,但是群狼环伺的难度,一点不
-
韩信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最后落个灭三族,如果死心塌地跟项羽,是否结局会好一点?
韩信又不是没有跟过项羽,结果混了很久只能当个执戟郎,给人看营门。把一个当大将军的军事奇才,用成这样,你觉得韩信跟着项羽混,结果会更好吗?即便某一天项羽脑瓜被门挤了,突然看出韩信有才,他的结局也好不了,如果不信可以参照范增、钟离眜、英布等人的结局。韩信遇害,有其个人原因和形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