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条的朋友们,孔子和老子谁的贡献大一些?
其实这个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贡献。什么叫贡献?就是对你有用,那就叫贡献。所以这里需要理清一个概念,所谓的贡献是对现代的社会还是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来说。如果这个概念没有厘清,是讨论孔子和老子的贡献是毫无道理的。为什么老子和孔子的学说会成为显学?是因为他们被帝王
-
《道德经》里老子有哪几类谈话对象?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回答不了,但是我可以告诉你《道德经》这本书是强者之书 。所以他面临的对象,肯定是一个强者,他是对强者说话。所以在任何事情上面,如果你是处于弱者,你看《道德经》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他不会给你提供任何帮助。只有当这件事情你是处于强者的时候,你就应该读,看,学。整本《道德
-
孔子当年批评不长进的学生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算不算辱骂学生?
孔子这个行为是辱骂学生,当然知常容也明白提问者提这个问题的真正用意就是孔子能骂学生,为什么现在教师不行。我想这才是提问者想问的吧。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要求,每一个时代对每一个人的要求都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孔子作为圣人,儒家的祖师,他的行为足可以影响很多人。在古代教师打骂
-
自由大哲王东岳与哲学教授王德峰,你更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王东岳的视频我以前听到过一些,王德峰的视频我最近也听过几次。我来说一说我的感受吧。总体来说我更认同和接受王德峰先生的理解和观点,但并不代表王德峰先生一定比王东岳先生水平高,两个没有必然关系。我最早关注到王东岳先生是在梁冬的《国学堂》这个栏目。当时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位王东岳老师提出
-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它是什么意思?
我写过一篇文章《或许世界上没有坏人,只有认为自己是对的人》,这个标题就是这句话的解释。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真的看出我的用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是没有归宿的,他长在人类社会中,他就是一个人。如果他长在狼群中,虽然他是人,但是他也会认为自己是一头狼。一开始的婴儿是可能感受到世界的一切的,不
-
《道德经》讲了些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讲的是老子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思,知常容选一条线说一下吧。这条线是从个人的角度:老子认为三生万物,世界是由万物组成的,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万物论。读道德经没有万物论是根本读不通的。万物论用西方的一个观点就是我反对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这个仅仅只是万物论的一个入门
-
为什么科举制度盛产贪官污吏?
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这是科举制度必然产生的副产品,但是没有一个制度是完美的,只能是择其优而从之。科举制度的产生不是为了人才流动,而是为了解决皇帝独裁的问题,这是知常容的观点。或许很多人听到这个观点之后很吃惊。科举制度的确是解决了人才流动问题,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这也是客观现
-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真的什么也不做吗?这又是受到现在语境的影响导致的理解误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比较复杂,如果你有耐心听我慢慢讲下来吧。一、语境的区别《道德经》是二千多年前的产物,二千多年前的语境与现在的语境语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典型的就是“百姓”二字。百姓现在理解成老
-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在《论语》中的原话是这样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有三不知,排在第一的就是不知命。什么是命?这里的命就是道。不知命也就是不知道。不知道这个词语现在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实际上这句话来头很大,你看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
-
《弟子规》之类的所谓国学经典,被要求小学一年级不识字的小朋友背诵,有意义吗?
我最初认为《弟子规》很好,而且《弟子规》还没有热起来的时候,我向周边的同事推荐过《弟子规》,我告诉他们《弟子规》对教育孩子很有好处,应该让孩子背诵,这些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对孩子成长很有利。后来我自己推翻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认为《弟子规》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
-
老子说大器晚成,孔子说君子不器,请问他们有什么区别?
大器免成出自《道德经》41章,君子不器来自《论语》为政篇。我曾经写过一篇《君子是该成器,还是不器?》讲过君子成器与君子不器之间关系。不管是大器免成还是君子不器或者君子成器,这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字:器。何谓器?《易传》说得很清楚:形乃谓之器。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功用,比如铁器,玉器,金器
-
孔子的老师是谁?
孔子的老师非常多一、老子份量最重的当属老子了,这是两位圣人的对话。《史记老子韩非》记载孔子跑到周朝向老子询问礼。因为孔子重礼, 认为社会稳定的关键是人人守礼。天下纷乱的主要原因是礼不见了。孔子见完老子,对老子的评价很高: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
-
“启发式”教学是由孔子创立的,真正的“启发式”教学是什么样子?
孔子提倡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对方陷入矛盾,然后端正心态,再帮他们找出正确的东西,然后从个性中找到共性的东西,就完成整个流程。“启发式”教学法适应于理论学习,孔子不搞理论研究,他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实际上我们古人
-
为什么孔子会被称为“孔老二”?
孔子是尊称,孔老二这个名称大概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应该没有人敢用的。因为孔子一直高坐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神坛之上,受万人敬仰,居圣人之位。当然孔子的确很伟大,如果您真的走近孔子,您就会发现孔子居圣人之位一点都不过份。我曾经写过《古人提和为贵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表达了这个观点,以下是文章开
-
《道德经》是治国的,历史有多少成功案例,如哪个帝王或朝代?
凡以道治天下的皆成就强大秦朝以苛法治天下,结果不到二十年就亡了天下。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建立西汉,汉承秦制,所以延续了大量的秦法,不过刘邦因为身边有很多黄老之人,像张良、陈平皆是,所以他们统治百姓的法是延续秦法,但做法却是以道治天下,也就是少折腾,给老百姓休养生息。这个国策一直延续到
-
《论语》中的第一篇为何叫《学而》,有何讲究吗?
因为第一篇开头一句就是将学而论语的篇名是根据第一句话来的,比如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以叫学而篇。第二篇是为政篇,因为第二篇的第一句话: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开篇第一句是整部论语的
-
“孔孟之道”中孟子和孔子是什么关系?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道统1、交集鲁国孔子祖上是宋国人,自己是鲁国人,孟子是孔子时代让孔子举步维艰的鲁国三桓之一孟孙氏的后人,有一支迁到邹国,孟子在邹国出生。从第一层关系来说孟子和孔子算是老乡了,因为他们的交集在鲁国。2、道统关系孟子说自己是子思的门人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从这一层
-
如何看待《道德经》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是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
多言数穷言是为了表达,多言说明是一种过度表达,为什么会过度表达?不知道有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如果想通了就很清楚了,巧言鲜仁也。多言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说服别人认同自己。为什么要让别人认同自己?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直接或间接。因为言语表达别人不接受,应该不要再说话,反复说话说明带有
-
《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如何理解?
见素抱朴说的很直白啊,所见为素不染,所行为朴,不机巧。这就是做人的准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老子说的“见素抱朴”是什么意思?》详细分析这句话。见素见素有些类似于佛教的悟空,空性。空性并不是什么也没有,而是要消除眼耳舌鼻意等在私心作用下对世界的感知。比如你拿起照相机,拍下一头猪,肯
-
汉宣帝行“王霸之道”成为中兴之主,元帝刘奭笃信儒学为何败中兴?
答案:同样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两种人学习,比如某家公司的企业规章制度很难再一次复制。同样的道理,汉宣帝可以实行王霸之道,元帝就不一定能够实行了。事件回顾汉宣帝是汉朝的第10代皇帝,他在执政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很微妙却很尴尬,那就是朝中臣子不干活。折腾来折腾去汉宣帝才发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