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叶子有什么功效?
桑叶具有疏散风热的功效:桑叶能够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和目赤肿痛等症状,经常与菊花一起配合使用
-
为什么自王守仁后到今五百年内没有人再对儒学进行补充和发展?
我首先要说的一点是,王守仁之后,儒学并非没有发展,而是在继承发展之中。只是,并没有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而已。比如明朝,在王守仁之后,不是还有李贽何心隐吗?到了明末清初,不是还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吗?到了清朝,还有方以智,钱大昕,段玉裁,对儒学的发展都是有所贡献。即使到了现代,不是
-
“亲亲相隐”这样的言论是出自儒家思想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要宣扬儒家思想?
亲亲相隐,确实是出自于儒家思想。应该是出自于《论语》。有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而直在其中矣。在这段对话中,孔子与叶公对正直的理解是不同的。叶公认为,如果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去告发了,这个儿子就是正直的
-
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解释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即:君子不能象器物一样(局限于某一种用途)。如果中学生考试,这样回答应该就可以了。我相信提问者应该知这样的答案,之所以再来提问,定然是希望得到一些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或是儒家文化方面的内容,下面谈点个人理解。“君子不器”四个字,
-
孔子说的“邦有道,贫且贱,耻也”真的是因为那些人贫穷和地位低贱吗?
这句话出自《论语 泰伯》,原文是: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践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段话的意思并不难以理解,很明显是“无道则隐”“有道则显”的意思。看了一些朋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受启发,谢谢所有回答问题的
-
孔子为什么会说:"不占而已矣"?
“不占而已矣。”这句话在《论语子路》篇,原文是,子曰:“南人有言:‘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翻译一下:孔子说:“南方人曾经说过,‘人做事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这话说得真好!‘人如果不能长久的保持自己的德性,免不了要遭
-
孟子说:“墨翟杨朱是禽兽。”如何理解这句话?
看了几个朋友的回答,很受启发。先此致谢。有的朋友从孟子口才好,很能辩论开始,得出孟子很能骂人的结论。既然常骂人,可能就不会是什么好鸟。如果有了这种对儒家的先入之见,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自然也得不出什么有益的结论。当然也就无法说明为什么在那么长的历史时期,儒家能在中国文化中独领风骚。
-
如果复兴国学,诸子百家,你会支持哪一家?
我会支持儒家。但这里的支持并不是恢复儒家。儒家思想在统治了中国两千年之后,到清朝中后期,终于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做为主流的政治思想,被放弃,中国开始向西方寻求先进思想。但儒家做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然,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在诸子百家中,如果问那一家能最能代表中
-
唐太宗李世民的十八学士之一的陆德明,在儒学上有哪些成就?
关于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的陆德明在儒学上的成就,百度上有比较详细的解绍。或许正是因为说得太详细了,反而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来。下面,我根据《旧唐书》中陆德明的传记简单的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在儒学成就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点介绍,可能说的不一定准确,欢迎大家一起讨论。陆德明在《旧唐书 儒
-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有什么正例和反例?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是《孟子》的话,是说君子开创的事业,可以给后代带来恩惠和好处,可是,这个好处会慢慢消耗怠尽的。大概经过五代人的时间,基本上就没有影响了。按现代一般的理解,一代人创下基业之后,如果子孙不努力,只靠吃老本,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坐吃山空。但是,孟子在提起这句话
-
怎么看待孔子的弟子,在战场上因帽子没戴正,想戴正帽子体现美德,却被敌人给杀死了?
因戴帽子被杀死的孔门弟子是子路。子路大概是孔子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个之一。他性格直率,为人勇武。也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关于他戴帽子被杀之事。我个人认为,确实体现了他的迂腐,但这迂腐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恰恰也是儒家思想的问题。儒家的拥护者看到这儿不需动气,我觉得自己也是儒家的拥
-
《论语》中孔子有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谢邀。这大概是《论语》中流传最广的话之一。它的流传,并不是因为其中包含的被社会所公认的人生大道和社会真理。与之相反,它的流传,恰恰是因为它的意思为人所误解,人们把它当做孔子歧视妇女的罪证。每当人们批判孔子,把中国近代落后的罪责强加到孔子头上的时候,便把它拿来做为批判的证据。这大概
-
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连《论语》、《孟子》都没看过,却要大言不惭的批判孔孟?
这个问题很简单,儒家做为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必须要为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背锅。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僵化,因为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他已经失去了向前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能力。这不是因为思想者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有能力的思想者都被政治扼杀了。所以,五四时期,儒家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符号
-
《道德经》中第十二章怎么理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它的思想博大精深,文字古奥,许多章节的内容很不好理解。第十二章,应该是比较好理解的。这一章中既没有生僻的字,也没玄奥的概念。内容也很简单: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有人说“儒学”最大的缺点是有道无术,大道理一大堆,就是没有策略,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也不完全对。我们先从道的角度上说一下。说儒家有道,这是没错的。道是形而上的,对世界根本的认识。诸子百家在展开争鸣的时候,他们对于道的认识和表述虽有些微不同。但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差别。所谓“天下一致百虑,殊途而同归。”百家争鸣所争者,实际是在于术。孟子和荀子
-
《论语》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怎么解读更好呢?
这是《论语公冶长》中的一句。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这段话中没有特别难懂的地方。其中的“微生高”是个人名,此人当时在鲁国素有直名。直,按现在的理解,可以说成“正直”,意思差不多,但在古代,正与直有不同的含义的。“微生”是姓,“高”是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为什么《论语》说“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道家为何不这么说?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篇,是孔子的话。这句话历来被做为儒家不尊重女性,具有男尊女卑思想的证据。也是孔老二被人谩骂与批评的主要罪证。又因为儒道两家,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百家争鸣之后,到汉代之后,儒家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在其它各家渐赵式
-
《道德经》说“无之以为用”,《庄子》里也说“无用之用”,到底何解呢?
“无之以为用”,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一段是有无之辩。老子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有与无的关系和差别。先是用轮毂。上图中,轮子中间的木条叫辐,中心圆的部分叫毂
-
“礼之用,和为贵”语出《论语》,是不是说明儒家中庸思想就是和事佬哲学?
这个问题的逻辑是,《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调和主义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和事佬哲学。因为《论语》和《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他们表达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因此,如果这里的论据“礼之用,和为贵”是和事佬哲学,就可以证明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是一种和事佬哲学。我可以先
-
个人感觉于丹的《论语》讲得很好,为什么有学者会反感她?是不是出于嫉妒?
谢谢邀请。于丹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有着广泛的涉猎和了解。从儒家孔孟之学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到黄老之学的《老子》《庄子》以及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兴趣广泛,无所不包。多年之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论语心得》之后,一战成名之后,获得了无数粉